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10例Bmett食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采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埃索美拉唑抑酸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愈率96.36%,对照组治愈率76.36%,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12个月内,观察组复发率9.09%,对照组复发率20%,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方法简单,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氩离子凝固术联合药物治疗Barrett食管62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治疗Barrett食管(BE)患者的疗效,筛选合理有效的BE治疗方案.方法 经胃镜及活检确诊的BE患者62例,采用机械抽样法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口服埃索美拉唑20 mg,1次/d及铝碳酸镁1000 mg,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治疗前和治疗后4、8周观察临床症状及内镜下表现.结果 两组治疗后症状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症状总缓解率分别为对照组74.2%(23/31)、治疗组77.4%(24/31);典型反流症状缓解率分别为对照组81.8%(9/11)、治疗组90.9%(10/11).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无一例BE黏膜消除,治疗组有28例BE黏膜消除,总有效率为90.3%(28/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抑酸剂加胆汁吸附剂能明显改善BE的临床症状,但不能使BE逆转.而APC联合抑酸剂加胆汁吸附剂不仅可明显改善症状,还可消除BE,此治疗方案合理可行、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4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景森 《现代医院》2010,10(10):45-46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Barrett食管(BE)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2月~2009年12月对45例经确诊为BE的患者进行内镜下APC治疗,对其疗效进行总结。结果 45例患者经1~3次APC治疗后,术后1个月,41例病人内镜下见原病变部位的黏膜较术前明显改变,其黏膜光滑,4例病人原病变部位呈浅表性凹陷;术后6个月,41例病理为鳞状上皮,4例出现复发(其中2例伴肠上皮化生)。BE黏膜总的组织学逆转率为91.1%。结论内镜下APC治疗BE是一种简单、安全、高效、经济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治疗Barrett食管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选择经胃镜和病理证实的Barrett食管患者共37例,行APC治疗,并于术后给予抗反流和抑酸治疗。分别于术后1个月、半年、1年进行复查,评价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其中23例首次治疗即全部清除病灶,另外14例经2次治疗,病灶亦完全清除。1年复查有7例患者复发。治疗总有效率100%,1年复发率为18.9%。结论应用内镜下氲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近期疗效可靠、安全。  相似文献   

6.
《现代医院》2018,(1):84-86
目的分析奥美拉唑配合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Barrett食管(BE)的疗效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2例BE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治疗,治疗组予以APC+奥美拉唑治疗。记录治疗3个月(T1)、6个月(T2)、12个月(T3)时胃镜及病理检查结果,T3时观察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T0)及T3时相关症状评分差异,观察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对照组在T1~T3时内镜下未见明显改变。治疗组26例(83.87%)患者一次清除病灶,T1、T2、T3时分别有5例、7例、9例复发,各时间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T0时各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3时,两组各症状评分均较T0时降低,且治疗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5例患者术后出现轻微并发症,经常规治疗后1周内相关症状逐渐消失。结论奥美拉唑配合APC治疗BE可显著提高疗效,改善相关症状,减少复发率,且不引起严重并发症,于病情转归有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食管胃黏膜异位症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在胃镜检查中发现的23例食管胃黏膜异位症患者,行病理学检查确诊后进行APC治疗。结果 23例患者共接受42次APC治疗,所有患者局部胃黏膜均由食管鳞状上皮替代,镜下治疗愈合率为100.0%。治疗后出现不适症状5例,均通过抑酸剂治疗后症状消失。结论 APC治疗食管胃黏膜异位症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研究内镜下应用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食管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食管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并能够耐受APC治疗的患者37例,给予内镜下APC再通治疗,并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观察治疗效果、统计治疗后再狭窄的时间。结果 37例食管支架植入术再狭窄的患者31例经病理证实为新生癌组织堵塞管腔,6例为肉芽组织增生。37例患者共行48次APC再通治疗,效果肯定,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APC治疗为解除食管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与扩张治疗和食管支架再植入相互补充,使食管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难题得到较好的解决。  相似文献   

9.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11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对Barrett食管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方法 11例经内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的Barrett食管接受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每一治疗阶段间隔为3周,直至病理证实复层鳞状上皮完全修复。术后第6个月及1年随访内镜表现及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 8例经一个治疗阶段根除,3例经两个阶段治疗根除,平均治疗阶段1.3个。11例于治疗后6个月均无复发,2例于治疗后1年在原来部位出现柱状上皮化生黏膜岛,1年根除率为82%。剑突或胸骨后疼痛是主要副作用。结论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短期疗效可靠、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氩离子凝固(APC)治疗Barrett食管16例,并评价其疗效。方法选择经胃镜和病理证实的Barrett食管患者共16例,行APC治疗,并于术后给予抗反流和抑酸治疗。分别于术后1个月、半年、1年进行复查,评价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其中11例首次治疗即全部清除病灶,另外5例经2次治疗,病灶亦完全清除。1年复查有3例患者复发。治疗总有效率100%,1年复发率为18.8%。结论应用APC治疗Barrett食管,方法简便易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气凝固治疗Barrett食管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2011年间收治的47例Barrett食管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内镜下行氩气凝固治疗,治疗后随访6-12个月,观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本组47例Barrett食管患者经内镜下氩气凝固治疗后,治愈41例(87.2%),有效4例(8.5%),无效2例(4.3%),治疗总有效率为95.7%。随访6-12个月发现,3例患者出现胸骨后疼痛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4%,经抑酸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内镜下氩气凝固治疗Barrett食管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操作简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老年人低级别瘤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2013年10月~2014年4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南楼消化内镜诊疗科行胃镜检查,病理证实为胃低级别瘤变的老年患者62例临床资料。随机选择两种治疗方法:先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再进行APC治疗和直接APC治疗。术后随诊不良反应,治疗后6周及6个月后进行内镜及病理组织学复查。结果 6周后51例患者返院复查共62个病灶,57个无残留,治疗有效率91.9%,6个月后43例患者返院复诊45个病灶,42个无残留,治疗有效率为93.3%。中度不典型增生病灶复发率较高(6/14)。两种治疗方法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无1例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不良反应轻微,均可耐受。结论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老年患者胃低级别瘤变安全有效,治疗后要拟定个体化的内镜随诊方案。  相似文献   

13.
黄海辉 《现代保健》2013,(14):107-108
目的:探讨镜下高频电刀联合氩离子凝固术治疗胃肠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胃肠息肉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高频电刀联合电凝,观察组给予高频电刀联合氩离子凝固术。结果:观察组一次性顺利切除率100%,高于对照组86.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镜下高频电刀联合氩离子凝固术治疗胃肠息肉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4.
李燕红  王敏  夏晓 《中国校医》2020,34(5):372-374
目的 探讨冷沉淀制备时间对新鲜冰冻血浆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4月期间制备的新鲜冰冻血浆160份,根据采集后制备成新鲜冰冻血浆时间分为4组,分别为6 h组、8 h组、12 h组和18 h组,每组各40份。将4组新鲜冰冻血浆制备成冷沉淀,对比FVIII、Fg含量和冷沉淀中凝血因子质量。结果 随制备时间延长,FVIII含量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段制备的冷沉淀中Fg含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 h组合格率为97.50%高于8 h组87.50%、12 h组75.00%和18 h组5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6 h组、8 h组和12 h组均达到标准,18 h组未达到标准。结论 新鲜冰冻血浆的制备时间对冷沉淀中的凝血因子影响较大,对纤维蛋白原影响无明显影响,并且全血制备新鲜冰冻血浆的最佳时间在6~8 h,最长不能超过12 h。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糖耐量异常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二甲双胍的干预效应.方法 将100例糖耐量异常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1组和试验2组,每组50例,另选择健康志愿者50例作为对照组.试验2组给予二甲双胍治疗,试验1组给予安慰剂治疗.治疗前后各组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检测糖负荷后2h血糖(2 h PBG),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 治疗前试验1组和试验2组2 h PBG、糖化血红蛋白、Fib均明显高于对照组,Am、PT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2组2 h PBG、糖化血红蛋白、Fib明显低于试验1组[(6.6±2.5) mmol/L比(7.9±3.6)mmol/L、(5.2±1.3)%比(5.8±1.4)%、(3.0±1.0) g/L比(3.6±1.2) g/L],APTT、PT明显高于试验1组[(34.3±6.8)s比(31.6±6.5)s、(12.6±0.7)s比(12.3±0.7)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T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PTT、PT与2hPBG和糖化血红蛋白呈负相关(P<0.01),Fib与2h PBG和糖化血红蛋白呈正相关(P<0.01),TT与2hPBG和糖化血红蛋白无相关性(P>0.05).结论 糖耐量异常患者已出现凝血功能异常,适当的干预治疗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DM2-309基因多态性与食管、胃及其双原发癌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检测食管、胃及其双原发癌患者和正常对照个体的MDM2-309基因型,并记录研究对象上消化道癌家族史情况,结合分析其与食管胃双原发癌的发病关联。结果食管鳞癌组中,G/T基因型频率(25.6%)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54.9%)(P=0.00);胃腺癌患者组中,G/G基因型频率(31.6%)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6.2%)(P=0.005);食管胃双原发癌患者及正常对照组中MDM2-309位点3种基因型分布频率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 MDM2-309G/T基因型可降低食管癌发病风险,G/G基因型可增加胃腺癌发病风险,未发现MDM2-309多态与食管胃双原发癌发病风险相关。  相似文献   

17.
杨天文  何平  胡勇  鲍淼  曾波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5):4011-4013
目的 评价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用于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二级预防的临床效果.方法 105例肝硬化合并脾亢患者被分为食管静脉曲张套扎组(EVL) 53例,和食管静脉曲张套扎联合脾动脉栓塞治疗组(EVL+PSE) 52例.分别行EVL和EVL+PSE治疗.术后比较2组患者外周血细胞,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术后比较食管静脉曲张、门脉高压性胃病,胃底静脉曲张.随访1年,比较再出血情况.结果 治疗1周后EVL+PSE组较EVL组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明显增加(P<0.05),治疗后1月EVL+PSE组较EVL组门静脉、脾静脉管径明显缩小.1年后复查胃镜,EVL食管静脉曲张消失为17例,根除率为32%.EVL+PSE食管静脉曲张消失为33例,根除率为63.4%(33/52).而门脉高压性胃病、胃底静脉曲张发生率,EVL组明显高于EVL+PSE组,P<0.05.EVL组53例患者1年内再出血为22.6% (12/53),EVL+PSE组52例患者中再发出血率为9.6% (5/52).结论 EVL+PSE用于肝硬化脾亢食管静脉曲张出血二级预防临床疗效优于单纯EVL.  相似文献   

18.
曹汇林 《中国校医》2020,34(10):752-754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及神经损伤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某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5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n=75)与治疗组(n=75)。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比较两组凝血功能和神经损伤指标情况。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凝血酶原时间(PT/s)、凝血酶时间(TT/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水平分别为(14.35±2.11)s、(20.71±2.95)s、(36.36±4.23)s,高于治疗前的(11.29±1.73)s、(6.48±2.62)s、(27.18±3.60)s,对照组治疗后PT、TT、APPT水平为(13.30±2.12)s、(19.88±1.18)s、(34.42±4.31)s,高于治疗前(11.42±1.81)s、(6.35±2.53)s、(27.81±4.25)s,治疗后,治疗组的水平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治疗组治疗后S100β、NSE、NIHSS分别为(27.33±4.16)ng/mL、(21.56±4.32)ng/mL、(7.42±1.12)分,低于治疗前的(30.45±4.37)ng/mL、(30.99±4.27)ng/mL、(14.57±2.21)分,对照组治疗后S100β、NSE、NIHSS为(29.01±4.46)ng/mL、(23.12±4.23)ng/mL、(10.11±1.58)分,低于治疗前的(30.23±4.35)ng/mL、(32.31±4.45)ng/mL、(14.48±2.3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能够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延长凝血时间,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