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体外代谢研究对阐明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有重要意义。常见的体外肝代谢研究方法有肝微粒体体外温孵法、肝细胞体外温孵法、肝灌流技术、肝组织切片技术、基因重组P450 酶系等。药物体外肝代谢不能全面反映体内药物的综合代谢情况,与体内的真实代谢情况存在差异,今后需结合体内实验等方法来完善药物在体内外的药物代谢转运的研究。目前肝灌流技术和基因重组P450 酶系等体外肝代谢研究方法对设备、实验操作成本、数据处理技术等要求较高,其运用和推广仍然受到一定的约束和限制,今后需建立简单、快速、经济、高效的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由于药物体外肝代谢对新药研究与开发、正确指导临床合并用药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该文将对其进行重点论述。  相似文献   

2.
王彬  杨雷琼 《医学综述》2012,18(11):1614-1616
手性药物体外代谢的研究是通过建立体外代谢模型对手性药物的代谢行为进行评价。随着大量手性药物的开发,出现了多种与体外代谢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来评价对映体之间的分子以及代谢动力学方面的差异,从而选择出对映体。现对已有的一些研究方法及其优缺点进行综述,从而提供更系统化的手性药物的评选方法,更快速有效地为手性药物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聚焦药物代谢相关的各种数据库和文献,对细菌来源与人源药物代谢酶的相关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比较数据库中细菌与人源药物代谢酶收录信息的异同。结果发现细菌来源药物代谢酶比人源药物代谢酶要多很多(9 703 vs 964),但是细菌来源药物代谢酶的数量相较于BRENDA数据库中细菌酶的总体数量却少很多(9 703 vs 20 835 235)。这说明细菌对药物代谢的影响可能被大大地低估,需要进行深入的系统性研究。本文总结了目前研究肠道菌群影响药物代谢的进展及不足,提出研究思路,即通过人工智能对肠道细菌来源蛋白是否具有药物代谢的能力进行预测,用基因编辑与体内外实验等方法进行生物学功能的验证,并建立注释功能完善的肠道菌群与药物代谢相关数据库,为如何深入挖掘肠道菌群对药物代谢影响的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普罗帕酮鼻黏膜给药研究体外法与在体法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以盐酸普罗帕酮为模型药物,采用离体羊鼻黏膜渗透实验与在体大鼠鼻控灌流实验,探讨鼻黏膜吸收的影响因素,并进行体外法与在体法的相关性考查。方法 通过改变介质pH值、药物浓度、制成β-环糊精包合物等方法改变药物的理化性质,测定不同条件下药物透过离体羊鼻黏膜的渗透系数Pm、平均渗透速度或透过分数,测定相应条件下在体大鼠鼻腔黏膜吸收速度常数k、平均吸收速度或吸收分数,并应用体外法实验与在体法实验中提取  相似文献   

5.
药物肠道吸收研究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药物在肠道内的吸收程度和吸收特征是影响口服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重要因素。肠道吸收研究可以预测影响药物在肠道吸收的机制与因素,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体内法(in vivo)、在体法(in situ)、体外法(in vitro)等。就目前药物小肠吸收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陈涵  王琳  张伟 《卫生职业教育》2009,27(21):138-140
目的介绍药物体外肝代谢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方法根据近几年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分别按照肝微粒体体外温孵法及基因重组P450酶系法、肝细胞体外温孵法、离体肝灌流法及器官组织切片法进行介绍。结果药物体外代谢酶系的研究是药物体外肝代谢的研究热点。结论药物体外肝代谢的研究对新药研究与开发、正确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研究药物肠吸收的实验方法和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王萍  王颖  万红  段飞  燕树勋 《广西医学》2020,(19):2501-2504
目的分析代谢综合征(MS)患者肠道菌群的特征。方法选取26例MS患者为观察组,32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运用PCR技术检测研究对象的肠道菌群,分析两组研究对象肠道菌群的特征差异。结果两组样品肠道菌群β多样性具有差异。观察组的菌群多样性指数(Ace指数和Shonnon指数)、瘤胃球菌属及毛螺菌属丰度低于对照组,芽孢杆菌属、梭菌属、普雷沃氏菌属、巨单胞菌属、肠球菌属丰度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MS患者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特定菌群丰度与健康人群存在差异,差异菌群集中在厚壁菌门(包括芽孢杆菌属、梭菌属)、普雷沃氏菌属、巨单胞菌属、肠球菌属、瘤胃球菌属、毛螺菌属等,肠道菌群失调可能与MS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9.
经皮吸收过程中药物皮肤代谢研究方法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角质层是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但皮肤酶的代谢屏障作用亦不容忽视.本文主要介绍了皮肤中药物代谢酶分布的研究方法、皮肤中药物代谢研究的模型和方法,为深入开展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肠道微生态与中药有效成分的代谢之间的研究已经被国内外许多学者所关注,对其研究已得到创新性进展。综述甘草、芦荟、番泻叶以及芍药等几种中药有效成分在肠道菌群影响下的代谢过程和机制,并阐述了中药对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平衡、调理等作用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考察雷公藤甲素在大鼠肠道的吸收情况,为其安全合理应用提供生物药剂学依据。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肠灌流实验,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 (UPLC) 法测定雷公藤甲素的量,分别研究吸收部位和药物浓度对雷公藤甲素吸收的影响。结果 4、8.3、20 μmol/L 雷公藤甲素灌流液在各肠段的有效渗透系数 (Peff*) 和 10 cm 肠段吸收百分比 (10 cm % ABS) 依次为十二指肠>结肠>空肠>回肠,各肠段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不同质量浓度 (4~20 μmol/L) 的雷公藤甲素在肠道内的吸收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 雷公藤甲素在大鼠肠道内有较好的肠吸收,对肠段无明显的吸收部位选择性,一定范围内的药物浓度对雷公藤甲素的 Peff* 和 10 cm% ABS 无影响,初步判断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羟基积雪草苷在大鼠肠段各段的吸收特征,探究其在肠道的吸收机制,为设计药物的剂型和给药途径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利用大鼠在体循环肠灌流模型和方法,探明羟基积雪草苷的肠道吸收部位和吸收特征,以及不同表面活性剂对其肠吸收的影响。结果/b> 羟基积雪草苷在大鼠小肠段吸收强于大肠段,其吸收速率回肠>空肠≥十二指肠>结肠。而不同浓度的羟基积雪草苷溶液回肠吸收率和吸收速率常数无显著差异。在3种不同表面活性剂中,聚山梨酯-80对羟基积雪草苷的回肠吸收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结论 羟基积雪草苷的肠吸收主要集中在小肠中段,且吸收机制推测为被动扩散,表面活性剂聚山梨酯-80可以促进其回肠吸收。  相似文献   

13.
肉苁蓉是一种珍贵的滋补类药材,素有"沙漠人参"的美誉,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药理学研究已确认肉苁蓉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疲劳、抗衰老、抗骨质疏松、润肠通便、保肝、免疫调节等药理作用,其中苯乙醇苷类是其主要活性成分之一.近年来,肉苁蓉苯乙醇苷类成分抗骨质疏松的作用得到广泛关注,松果菊苷和毛蕊花糖苷是其代表性成分,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体外血液净化”联合“体内血液净化”制剂“热毒清”在治疗肝衰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当中的疗效。[方法] 将50例肝衰竭患者分为单独应用“体外血液净化”(Ⅰ组)、“体外血液净化”前已应用“热毒清”(Ⅱ组)以及“体外血液净化”期间加用“热毒清”(Ⅲ组),观察治疗前后血浆内毒素(ET)水平、过氧化脂质(LP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总胆红素(TBIL)及病死率。[结果] 肝衰竭患者内毒素血症发生率为100%,肝衰竭3组患者治疗后ET、LPO和TBIL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Ⅱ组TNF-α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下降,治疗后Ⅱ组ET、LPO和TNF-α较Ⅰ、Ⅲ组患者下降明显。虽然Ⅱ组TBIL治疗后均值最低,但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Ⅲ组患者的最终病死率为75%、68.75%,Ⅱ组患者病死率为44.44%,虽然与Ⅰ、Ⅲ组患者病死率比较明显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衰竭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内毒素血症。“体内外血液净化”疗法,无论单用还是联合应用,对改善患者内毒素血症、减轻患者肝细胞炎症损伤均有明显作用,“热毒清”早期应用联合“体外血液净化”有助于更好地降低ET,减轻由其诱导的LPO和TNF-α释放,能更好地改善肝功能,且早期应用对降低病死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小肠CYP450酶在药物代谢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肠是口服药物的主要吸收器官,同时也是进行药物代谢的重要场所。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含有大量Ⅰ、Ⅱ药物代谢酶,其中以CYP450酶最为重要,参与众多药物的生物转化。小肠CYP450主要有CYP1A1、CYP2C9、CYP2C19、CYP2J2、CYP2D6、CYP3A 6种同工酶,其中CYP3A和CYP2C在小肠中表达最高,分别约占CYP450总含量80%和16%。与肝脏相比,小肠CYP450酶活性及其表达更易受到外源性化合物影响。本文重点讨论小肠CYP450s活性与表达及其在药物代谢中的作用以及由CYP450s的诱导或抑制引起的药物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交泰丸对慢性温和不可预知性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抑郁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探讨交泰丸的抗抑郁作用.[方法]采用CUMS方法制备抑郁大鼠模型,在实验结束后取各组大鼠粪便,通过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其菌群结...  相似文献   

17.
口服缓释制剂体内外相关性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近年国内外文献中有关口服缓释制剂体外溶出度测定的试验方法和条件、体内评价的相关方法、体内外相关性研究进行了综述。根据药物的不同性质选择尽可能接近体内环境的试验方法,建立较好的体内外相关性,对口服缓释制剂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多糖作为生物界一种主要的细胞构造基元及重要的储能材料,在生命体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亲水性、生物可降解性及配伍性,广泛被用于食品和药品。超分子是依靠分子间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的复杂的、有组织的聚集体,能保持一定的完整性并使其具有明确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特性。基于多糖组装的超分子作为天然大分子物质具有广泛的生物特性,文章就多糖经超分子组装后产生的体内外生物活性变化进行综述,以期为多糖的进一步扩大应用提供参考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为探讨穿心莲内酯生物利用度低的原因,考察穿心莲内酯肠道吸收特性,肝肠循环和肠道酶代谢特点。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肠灌流模型。运用HPLC法测定肠灌流液、胆 汁以及经肠道酶降解后样品中穿心莲内酯的量。结果 穿心莲内酯在不同肠段的吸收率,以十二指肠最高,达40%,而在结肠最低,仅有10%。穿心莲内酯在十二指肠灌流液中的生物降解最显著 (1 h降解约50%),在回肠、结肠中则几乎无降解反应。穿心莲内酯有胆汁排泄,其排泄量为灌流药物总量的0.76%。结论 穿心莲内酯在大鼠肠道的吸收较差,而在十二指肠中吸收表现较好是由于存在较强的肠道酶代谢作用。同时,穿心莲内酯存在明显的肝肠循环。穿心莲内酯生物利用度低的原因与肠吸收差、肠道酶代谢作用强和肝肠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