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2 毫秒
1.
全国著名中医药学家谢海洲教授著述甚丰,新著<谢海洲临床经验辑要>最近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以"全国著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丛书"重点推出.全书32万字,分医论医话、专病论治、方药心得、医案选析四个部分,荟萃了谢老从医60年之临床经验,对于提高中医学术、指导临床实践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谢老的学生,喜读赠书,受益良多,特向同道推荐并予评介.  相似文献   

2.
谢海洲教授是全国著名中医药学家,年逾八旬,从医60余年,学验俱丰,著述甚众.笔者通过学习谢老的专著,获益非浅.现将其用药配伍经验归纳选析如下. 一、精研中药知特性  相似文献   

3.
谢海洲老中医治疗顽症经验河南省洛阳市第二中医院(471003)李保朝河南省洛阳医专附属医院和宝文河南省洛阳市内联厂卫生所李西敏【关键词】谢海洲,老中医,顽症北京中医学院教授、中国中医研究院主任医师谢海洲,业医50余载,治学严谨,学验俱丰,治疗疑症顽症...  相似文献   

4.
谢海洲治疗老年性痴呆经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赵冰  张华东  张晨  李大奇 《中医杂志》2006,47(4):258-259
谢海洲教授出生于中医世家,为中国中医研究院资深研究员。谢老从事临床、科研、教学60余载,对内科疑难杂病有丰富的诊治经验,尤其对脑髓病的研究有独到之处。我们有幸跟师学习,获益匪浅,现将谢老对老年性痴呆辨治思路及方法简述于下。  相似文献   

5.
李保朝 《新中医》1994,26(12):3-3
谢海洲老中医治疗疑难病症验案2则李保朝;北京中医学院教授、中国中医研究院主任医师谢海洲,业医50余载,治学严谨,学验俱丰,治疗疑难痼疾,有独到之处,兹举验案2则,以飨同道。例1:刘××,男,27岁,工人,1981年2月15日诊。胸脘满闷,咳嗽多痰日久...  相似文献   

6.
郭宇鹏  陈延 《新中医》1998,30(5):9-10
谢海洲教授治疗脑萎缩经验郭宇鹏陈延主题词@谢海洲脑疾病/中药疗法萎缩/中药疗法甘肃省白银市西北铜加工厂医院,白银市(730900)贵州省遵义市中医院(563000)脑萎缩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以记忆、语言、情感等障碍,性格改变,情绪不稳,...  相似文献   

7.
谢海洲教授治疗脑髓病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海洲 《河南中医》2003,23(12):16-17
谢海洲教授是中医临床家。对疑难杂病的研究最深 ,尤精于脑髓病的论治。由谢海洲先生编著的《脑髓病论治》(北京·科技出版社 )、《谢海洲临床经验辑要》(全国著名老中医经验丛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中医临床家谢海洲》(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北京·中国中  相似文献   

8.
谢海洲教授出身中医世家,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在临床上对多种疾病有其独特且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对脑病的治疗,颇见成效。谢老在治疗脑病上以滋补肝肾、填精补髓,活血化瘀、通经活络,芳香开窍、化痰熄风等为主要方法;通过准确的辨证、合理利用炮制品种和优选药食兼用的中药以达治疗脑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谢海洲教授是我国中医风湿界临床大家,对于风湿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用药经验有深刻的理解,颇有造诣,时任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顾问.谢老提出的"治痹三要(扶正培本、祛湿健脾、利咽解毒)四宜(寒痹宜温肾、热痹宜养阴、寒热错杂宜通、久病入络宜活血搜剔)"学术思想已经广为国内外中医风湿界流传并接受.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中医文献为佐证,就谢海洲教授的脑窍学说进行了初步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谢海洲先生是我在北京中医学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前身 )读书时的“本草学”老师 ,从我上大学到毕业后参加工作至今 ,仍保持着亲密的联系。1 956年 ,北京中医学院建立伊始 ,由于没有校舍 ,暂时借用北京市中医进修学校的小楼上课 ,设施相当简陋。当时给我们讲“本草学”的老师有朱颜、谢海洲、钱达根和颜正华先生等。谢老师身材魁梧 ,讲课生动有趣 ,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他讲中药不是干巴巴地只讲中药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及临床应用 ,而是旁证博引地介绍不少周围知识 ,还常常讲述一些有关的故事 ,或引出一段典故。给我印象最深的…  相似文献   

12.
韩仲成 《山西中医》2006,22(3):43-44
谢海洲老师于2005年11月15日在北京逝世,我因病未能参加谢老师的追悼会,只好发了唁电寄托我的哀思. 谢老师虽已辞世,但他的音容笑貌至今仍时时浮现在我的脑际:高大硬朗的身材,红润的面色,洪钟般的嗓门,耄耄之年仍耳聪目明,精力过人,思维敏捷,亲切接待患者的形象,……桩桩往事令我终身难忘.  相似文献   

13.
<正> 全国著名中医药学家谢海洲教授之新著—《中医药丛谈》一书,最近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25万字,分为:临证医论、诊余随笔、医案实录、我的师友、我所见到的国外中医药、自创医方选编六个部分,共130篇,精选了谢老数十年积累的学术经验,堪称一部内容丰富的医论医话医案医方集。笔者作为谢老的学生,有幸获得赠书,仔细阅读一遍,感受颇深。现将本书的学术内容评介如下:  相似文献   

14.
《实用中医药杂志》顾问、中国中医科学院(原研究院)谢海洲教授,于2005年11月15日19时35分在北京不幸病逝,享年84岁。噩耗传来,我震惊异常,不胜悲伤,脑海中依然浮现着他那魁梧的身材、矍铄的神情、慈祥的面庞、认真的态度。3月底还接到他告诉我分新居、搬新家的信件,谁知竟成绝  相似文献   

15.
张纲 《北京中医药》2006,25(1):16-17
谢海洲(1921年3月3日-2005年11月15日),字鸿波,男,汉族,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河北秦皇岛人,出身于中医世家.1940年就读于燕京大学,后转入北京大学农学院生物系攻读植物学.在燕京大学读书时结识了西医药学家周军生老师,经周老师介绍拜赵遹黄老先生为师.赵先生不仅是本草学大家,而且对文献、版本、文物鉴定颇有研究,他追随赵先生,从事本草学研究,深得教诲,受益良多.1945年毕业于天津河北专门学校.1947年经南京考试院河北山东考诠处录取为中医师.  相似文献   

16.
许庆友 《中医杂志》2008,49(5):402-403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谢海洲老中医(1921~2005)行医60余载,擅用古方并融会新知,扩展其应用范围.例如用百合知母汤、栀子豉汤等方清心除烦,治疗失眠;用甘麦大枣汤、百合地黄汤与酸枣仁汤化裁以养心安神,治疗癔病;用黄连阿胶汤与桃核承气汤化裁以养血安神、滋阴通下,治虚实夹杂之狂躁等.笔者随师临诊,目睹老师用经方治疗内科疑难病症并取得满意效果,现将几例介绍于此.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信息挖掘技术研究名老中医谢海洲"治痹三要四宜"学术思想之健脾利湿法。方法:利用"名老中医临床诊疗信息采集系统"实现谢海洲教授治疗风湿病临床信息结构化,利用名老中医经验智能分析平台进行数据分析挖掘,采用"人机结合,以人为主"原则,以谢海洲大量临床诊疗病例材料和信息数据为基础,从中医痹病证型、治法、用药等方面,对谢海洲治疗风湿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加以研究。结果:谢海洲教授治疗风湿病证候名称共46种,证候名称出现频次共5175次,其中气血虚、气虚、脾气虚证候占24.46%,寒湿痹阻、风湿痹阻、湿热痹阻、湿浊痹阻、湿瘀痹阻、寒湿闭阻证候占25.70%。各种治法出现61种,各种治法名称频次12097次,益气、补脾治法占10.50%;祛湿、消肿、利湿、化湿治法占14.18%。各种类药物出现23种,共出现各种类药物名称出现频次8573次。调补药物名称出现频次2230次,占26.01%,祛风湿药使用1360次占15.86%,祛邪药物2350次占27.41%。其中温散祛湿药物名称出现频次62次占0.72%,占祛邪药物2.64%;清热除湿898次占10.47%,占祛邪药物38.21%;祛湿药物1390次占16.2 l%,占祛邪药物59.15%。结论:以上研究较准确体现了谢海洲教授"治痹三要四宜"之健脾利湿法学术思想,从客观实际反映谢海洲教授治痹临床辨证思维模式、治法特点、用药经验。  相似文献   

18.
笔者行医三十年来,平时喜对名老中医所介绍的一些用药经验,特别是由三味组成的“角药”运用经验,在临床上反复去验证,这样做既可充实自己的中医药理论水平,又可提高治疗效果。现将其中部分名老中医运用“角药”的经验整理成文,以供同道参考。1仙鹤草连翘何首乌此三味为谢海洲老中医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一组“角药”。谢老认为该病有原发、继发两种,继发者易治,原发者难疗,究其病证,无非阴阳两类;审其病机,不外虚实两端。临证治疗,除辨阴阳,分虚实外,尚需注意标本缓急。一般来说,出血为主者,急当凉血止血以治标;而出血缓解后,则当益气养血…  相似文献   

19.
谢海洲教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学验俱丰,尤其是对疑难杂病的辨证施治多有独到之处。笔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选谢师治疗较罕见的疑难病例两则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20.
张纲 《北京中医》2006,25(1):16-17
谢海洲(1921年3月3日-2005年11月15日),字鸿波,男,汉族,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河北秦皇岛人,出身于中医世家。1940年就读于燕京大学,后转入北京大学农学院生物系攻读植物学。在燕京大学读书时结识了西医药学家周军生老师,经周老师介绍拜赵烯黄老先生为师。赵先生不仅是本草学大家,而且对文献、版本、文物鉴定颇有研究,他追随赵先生,从事本草学研究,深得教诲,受益良多。1945年毕业于天津河北专门学校。1947年经南京考试院河北山东考诠处录取为中医师。1948年襄助陈慎吾、胡希恕创办中医汇通讲习所(建国前北平三大中医院校之一),为中药方剂教师,后任北京市卫生学校高级教师。1949年拜江南名师徐衡之先生为师,1955年同时受业于章次公先生名下。1956年任北京中医学院中药方剂学教师、中药方剂教研组副主任、中药系主任,兼中国药学会《中药通报》编辑。1965年-1971年“文革”期间,坚持下乡为基层群众服务,在北京延庆县、河北遵化县、定县等地巡回医疗,办农村医生学习班,教授农村医生医学知识。1972年-1974年应中国医学科学院之邀,在协和医科大学西学中班担任中药方剂教师及临床辅导。1976年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1978年任研究生导师,1985年晋升主任医师。1986年受聘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名誉教授,兼中国药学会药学史学会理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