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1~2007年深圳市龙岗区新生儿破伤风疫情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龙岗区新生儿破伤风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深圳市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和新生儿破伤风监测系统获得新生儿破伤风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1~2007年龙岗区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χ2=48.90,P0.001);病例全部为非户籍人口;分娩方式均为院外分娩;所有病例均发生在生后2周内,其中70.5%发病在生后1周内。结论:加强流动人口孕产妇管理,普及住院分娩、新法接生和开展育龄妇女破伤风类毒素接种是预防新生儿破伤风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破伤风流行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解龙岗区新生儿破伤风流行病学特征,掌握其流行动态,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降低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病率。方法:利用深圳市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和新生儿破伤风监测系统获得新生儿破伤风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龙岗区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和病死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病例全部为流动人口;分娩方式均为院外分娩;94.74%的病例发病年龄在生后2周内;只有13.16%的母亲在孕期到医院进行过产前检查(次数≥1),85.09%的母亲未接种过破伤风类毒素疫苗。结论:结合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病机制及流行病学特点,加强流动人口孕产妇管理,普及住院分娩、新法接生、开展育龄妇女破伤风类毒素接种是预防新生儿破伤风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深圳市龙岗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的 实施效果.方法 收集深圳市龙岗区2005~2008年孕产妇死亡及新生儿破伤风资料,比较项目实施初期与后期孕产妇死亡率及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评价"降消"项目实施效果.结果 2005~2008年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为78.59/10万、38.14/10万、38.21/10万、12.19/10万,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分别为0.74‰、0.84‰、0.29‰、0.22‰. "降消"项目实施后,该区孕产妇死亡率(趋势χ2=14.743,P=0.0001)及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趋势χ2=14.666,P=0.0001)呈逐年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深圳市龙岗区"降消"项目的 实施,有效降低了孕产妇死亡率和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珠海市新生儿破伤风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新生儿破伤风监测系统获得新生儿破伤风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2010年珠海市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年均发病率为0.46‰,年均病死率为7.69%,年均死亡率为0.035‰,病例全部为外来流动人群,分娩方式均为非住院分娩。结论:外来流动人群是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的高危人群,非住院分娩是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的主要原因。应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提倡和推广住院分娩,消除新生儿破伤风。  相似文献   

5.
张杰民  赵秀昌  刘德平 《职业与健康》2008,24(11):1070-1071
目的分析1999—2005年崇左市新生儿破伤风(NT)疫情特点,探讨防制策略,为消除新生儿破伤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近年崇左市的NT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NT发病率波动在0.31‰~1.99‰之间,年平均发病率为1.32‰,病死率为9.37%~28.21%;发病季节高峰不明显,男婴多于女婴。NT病例中,农村人口占63.82%,流动人口占34.21%,城镇人口占1.97%,所有患儿母亲均未注射破伤风类毒素。结论旧法接生和产前未注射破伤风类毒素以及流动人口是NT发病的主要因素,应采取综合措施,消除或减轻上述因素对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新生儿破伤风(NT)发病原因,以便制定消除NT的策略。方法对贵港市1999~2005年新生儿破伤风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在0.24~0.84‰,2003年前有1~2个县发病率≥1‰,病死率为3.45%~19.05%。全年均有病例发生,男女性别为4.211。新生儿破伤风病例96.62%在家分娩,其中87.84%是由非医务人员接生,所有的母亲几乎未接种过破伤风类毒素。结论经济落后、文化程度低、医疗保健水平薄弱和交通不便等是造成NT发病的主要原因,提高住院分娩率是控制NT的关健。  相似文献   

7.
目的 确定新生儿破伤风(NNT)高危地区与人群,为消除NNT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开展NNT监测,收集医疗单位NNT疫情报告及病例个案调查。结果 本市1995~2000年NNT监测发病率为1.51‰~2.79‰,汉族发病率为1.4‰,黎族为2.68‰,常住人口为1.95‰,流动人口为5.58‰。在家中不洁分娩的发病占87.36%,母亲无破伤风类毒素(TT)接种史的发病占96.55%。结论 高危地区与人群是黎族村庄和流动人口妇女所生的新生儿,必须提高清洁接生率和落实育龄妇女TT免疫接种,才能实现消除NNT。  相似文献   

8.
温万敏 《职业与健康》2007,23(8):630-631
目的分析兴宁市2001-2005年新生儿破伤风发病情况,为控制和消除该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1-2005年兴宁市新生儿破伤风法定传染病系统数据和破伤风监测系统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1-2005年兴宁市新生儿破伤风共发病14例,发病率在0.017%~0.038%之间,年均发病率0.25‰;死亡2例,病死率14.3%,病人中流动人口占71.4%,在家接生和母亲未接种破伤风类毒素者占100%。结论加强流动人15和计划外生育人群的管理,提高住院分娩率,培训合格接生员,普及新法接生,开展育龄妇女接种破伤风类毒素,最终实现消灭新生儿破伤风应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东莞市流动人口新生儿破伤风发病情况及控制措施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东莞市流动人口新生儿破伤风发病情况,探讨综合干预措施对降低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的作用。方法 开展常规监测和主动监测,采取旨在提高住院分娩率的综合干预措施,并比较加强干预前后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结果 1998~2 0 0 3年东莞市户籍人口无报告新生儿破伤风病例,流动人口新生儿破伤风年发病分别为10 1、95、116、112、6 9、6 1例。加强综合干预措施后,流动人口新生儿破伤风年平均发病率从1998~2 0 0 1年的0 6 8‰下降至2 0 0 2~2 0 0 3年的0 33‰(P <0 0 1)。结论 流动人口是控制新生儿破伤风的重点人群,加强综合干预措施对降低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惠州市1990~2001年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惠州市新生儿破伤风(NT)的流行特征,探讨今后控制时策。方法 分析1990~2001年惠州市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资料及1999—2001年NT监测系统资料。结果 1990~2001年惠州市(本市人口)NT发病率在0.29‰-0.74‰之间,全市各县(市、区)均有病例报告,以惠城区病例最多;全市全年各月均有病例发生。1999~2001年监测系统资料显示市外流动人口发病敷占总病例敷的59.72%;患儿母亲破伤风类毒素(TT)免疫史空白占54.2%,不详占45.8%;80.60%的患儿由未经培训人员在家中接生。结论 控制消除NT的重点措施是提高住院分娩率和育龄妇女TT接种率.同时抓好流动人口宣传教育和提高NT监测质量两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1.
慈溪市1996-2008年新生儿破伤风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慈溪市新生儿破伤风(Neonatal Tetanus,NT)流行病学特征,讨论消除NT策略。方法:利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1996-2008年NT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全市共报告NT确诊病例57例,年平均发病率波动在0.11/‰~1.01/‰之间,病死率为15.79%。流动人口病例占98.25%(56/57),男女性别比为3.75∶1。病例平均日龄6.5天,所有病例均采用土法接生且无新生儿破伤风类毒素(TT)免疫史。结论:旧法接生和产前未注射破伤风类毒素及人口流动是NT发病的主要因素。提高孕妇自我保健意识,推广住院分娩,对高危人群接种TT,加强新法接生培训是消除NT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12.
深圳市宝安区2001-2005年肺结核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深圳市宝安区肺结核的发病特征,为进一步控制肺结核的发病和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2001—2005年深圳市宝安区法定传染病的报告系统和肺结核病例的有关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2001—2005年宝安区肺结核年平均发病率为24.49/10万,发病率居我区法定报告传染病的前4位。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主,20~25岁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52.00%;职业分布以工人为最高,占总发病数的63.08%;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97:1;石岩街道发病率最高为32.63/10万;4—10月占全年总发病数的67.10%:主要以流动人口病例为多。结论宝安区肺结核发现率较低,应抓好流动人口的结核病发现和管理工作,控制耐药病例的发生,以有效控制结核病疫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福州市新生儿破伤风发病情况 ,为控制和消除该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 2 0 0 0~ 2 0 0 2年福州市新生儿破伤风监测系统和法定传染病系统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福州市 2 0 0 0~ 2 0 0 2年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为0 14‰~ 0 5 5‰ ,病死率为 12 5 0 %~ 18 75 % ;发病率农村高于城市 ;病人中 ,流动人口较多 ,男婴多于女婴 ,在家中分娩的、母亲未接种破伤风类毒素的较多。 [结论 ]提高群众的卫生意识 ,推广消毒接生 ,对育龄妇女接种破伤风类毒素 ,是减少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流动人口新生儿破伤风发病情况,探讨综合干预措施对降低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的作用。方法开展常规监测和主动监测,采取旨在提高住院分娩率的综合干预措施,并比较加强干预前后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结果1988—2003年,东莞市户籍人口无新生儿破伤风病例,流动人口新生儿破伤风年发病分别为101例、95例、116例、112例、69例、61例。加强综合干预后,流动人口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从0.68‰下降至0.33‰(P<0.01)。结论流动人口是控制新生儿破伤风的重点人群,加强综合干预对降低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和分析2004~2009年深圳市孕期健康教育项目的主要做法和成效,推动"降消"项目进一步向纵深发展,确保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方法:对2004~2009年深圳地区实施孕期健康教育项目前后的育龄妇女、孕妇学校师资人员、孕产妇3组人群妇幼保健知识知晓率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比较干预前后的效果,评估孕期健康教育项目在"降消"项目中的意义和作用。结果:3组人群妇幼保健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项目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4~2009年底,全市孕产妇死亡率及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持续下降:至2009年底,全市孕产妇死亡率为17/10万,在2000年的基础上大幅下降了80.34%,较2004年项目启动初期同比下降了65.00%;其中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同比下降了88.70%;全市婴儿死亡率为2.69‰;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从2.09‰下降为0.09‰。全市户籍人口孕产妇死亡率及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已连续5年为零。结论:孕期健康教育可有效地提高人群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在降低孕产妇死亡率中具有积极意义,是"降消"项目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开平市新生儿破伤风(新破)流行病学特征,提出控制新破的策略和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开平市2004—2010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和新破监测系统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0年共报告37例新破,男婴28例,女婴9例,均为流动人口,年均发病率为0.70‰。死亡4例,男女各2例。发病时间在出生后的2~15 d,主要集中在5~7 d,占64.86%(24/37)。全年12个月均有病例发生。全市15个镇(区)有9个镇(区)有病例发生。按户籍分本省4例占10.81%,外省33例占89.19%。37名患儿母亲均无破伤风类毒素免疫史,所有患儿均为非法接生。结论开平市新破病例以流动人口为主,加强新破监测与流动人口孕产妇管理,及时对育龄妇女进行破伤风类毒素的预防接种,以有效地控制消除新破。  相似文献   

17.
宝安区是一个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由于流动人口的经济状况往往较差,许多人选择在家或到私人诊所分娩。经资料及个案调查分析,发现宝安区非法接生造成新生儿破伤风及孕产妇死亡情况比较严重,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及孕产妇死亡率均相当于贫困国家的水平,与宝安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河北省新生儿破伤风(新生儿破伤风)流行病学特征,讨论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策略.方法 利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1999-2006年新生儿破伤风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河北省1999-2006年共报告265例新生儿破伤风确诊病例,流动人口占16.5%,住院分娩比例为37.4%,男∶女为1.88∶ 1.265例患儿母亲中接种破伤风类毒素(TT)的占0.8%,在家分娩的146例患儿中有7.5%由经过培训的接生员接生. 结论住院分娩比例偏低,产前未接种破伤风类毒素及流动人口的增加是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掌握晋江市近年新生儿破伤风(NT)流行特征,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8—2013年大疫情系统中报告的NT监测资料和个案调查材料。结果晋江市2008—2013年共报告NT确诊病例32例,无死亡病例,年均发病率为0.3‰。发病主要为出生后5~30d,男性较多,均为流动人口,呈散发形式。不安全接生、产妇保健意识差、产前未接种破伤风类毒素是导致NT发病的主要因素。结论外来流动人口是NT发病的高危人群。应进一步推广住院分娩,提高流动人口卫生保健意识,对高危人群接种破伤风类毒素(TT)是目前预防和消除NT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深圳市龙岗区疟疾流行特点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龙岗区几年来疟疾流行病学特点,评价现行疟疾防治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1993-2001年深圳龙岗区疟疾流行、控制措施及防治效果等资料以分析疟疾流行特点,评价疟疾防治效果。结果:深圳市龙岗区疟疾流行有如下特点:(1)疟疾发病率高低受流动人口多少的影响;(2)疟疾发病集中在每年4-10月份;(3)疟疾发病多数发生在中青年,由于采集各项措施,疟疾发病率从1993年的158.43/10万下降至2001年的1.75/10万。结论:深圳市龙岗区疟疾流行主要受流动人口的影响,目前采取的措施可行而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