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应用孤立前臂技术(IFT)在全麻病人“箭毒化”后,仍能维持手臂活动能力,以此判断全麻中麻醉深度和病人意识情况。资料和方法 30例ASA Ⅰ~Ⅱ级病人。在硬膜外阻滞(EB)复合异丙酚全麻下行上腹部手术。麻醉方法:无术前药。硬膜外穿刺、置管和给药,出现节段性阻滞后,静注芬太尼0.1mg、维库溴铵0.1mg/kg和异丙酚2mg/kg全麻诱导,气管内插管。术中EB基础上持续静脉泵入异丙酚2mg·kg~(-1)h~(-1),辅以肌松剂,控制呼吸。全麻诱导前于上臂置止血带并加压达收缩压以上(250mmHg),在气管插管、手术切皮和腹腔探查时观察止血带远端手和前臂的自主活动和指令性反应情况。术毕停异丙酚;肌松剂拮抗;当病人咽喉反射和通气量恢复后。拔除气管导管。术后24小时随访了解 相似文献
2.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与单纯全麻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比较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和单纯全麻在围术期对机体应激、炎性、免疫等方面的影响。使用全麻加硬膜外麻醉能有效地抑制手术引起的应激反应,稳定循环状态,减少并发症,使病人在术中更为安全平稳,麻醉效果更为可靠,术毕清醒快,术后镇痛有利于术后病人咳嗽咯痰,并且能减轻围手术期对T细胞亚群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用于胸腔手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 1997年以来 ,我们对 5 0例胸腔手术患者应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 ,取得良好效果 ,现总结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择期胸腔手术患者 5 0例 ,男 18例 ,女 32例 ,年龄 45~ 72岁 ,手术时间 2小时 10分钟~ 4小时 35分钟 ,选用连硬外加静脉复合全麻 (复合组 )。另选 5 0例 相似文献
4.
异丙酚与依托咪酯在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全麻中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80年代中期,我院开展联合麻醉(硬膜外阻滞加全麻)以来,并逐渐成为我院主要的麻醉方法之一,在1995年1月~12月,仅普胸和肝肿瘤外科手术采用此种麻醉方法达1491例。本文比较两种不同的短效静脉全麻药在联合麻醉的诱导和维持阶段对血流动力学和病人术毕苏醒时间及苏醒质量的影响,探讨临床合理使用的方法。资料和方法一、病例选择和分组 肝脏外科手术病人120例,年龄29~70岁,ASA1~2级,肝脏肿瘤直径<80mm。术前无心血管疾病史和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史,肝功能均在正常范围。随机将病人分为依托咪酯(E组… 相似文献
5.
6.
全麻-硬膜外阻滞复合模式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麻(GA)加硬膜外阻滞(EA)如何组合,全麻深度如何调控才合理值得探讨。我们根据全麻的四项成分即镇痛、镇静-催眠、肌松及阻滞反射[1],以及药效学、药代学知识[2],摸索出全麻-硬膜外阻滞复合麻醉(CGEA)模式,报道于下。资料与方法选择手术野有粘连、肥胖、合作欠佳的上腹、胸部和冗长的下肢骨科手术患者65(男19,女46)例。年龄(47.85±3.26)岁,体重(58.28±1.91)kg,ASA~级,麻醉时间(195.65±15.63)分钟,手术时间(160.55±15.90)分钟。术前60分钟肌注安定、阿托品,入室硬膜外腔穿刺,置入硬膜外导管,2%利多卡因5ml为试验量,随即以硫喷妥钠… 相似文献
7.
8.
小儿麻醉应用异丙酚全麻加硬膜外阻滞70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异丙酚是一种新型快速短效的静脉全麻药,其临床特点是起效快、持续时间短暂、苏醒迅速。我们从1993~1995年将异丙酚用于小儿外科手术的麻醉500例,包括新生儿、婴儿、幼儿及儿童手术的麻醉。经临床观察发现此药在婴儿与儿童的麻醉诱导用量与维持用量有其不同的规律。今选择以异丙酚全麻加硬膜外阻滞70例,ASAⅠ~Ⅱ,以阐明不同年龄组用药剂量的关系。资料与结果新生儿外科手术包括先天性食管闭锁3例,小肠闭锁5例,肠梗阻6例,食管裂孔疝等其它先天畸形6例;婴幼儿及儿童外科包括胸。腹部肿瘤、畸形矫正共50例。麻… 相似文献
9.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老年胸科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科手术采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近年已被临床广泛采用,此法有减少全麻药用量,术后患者苏醒快,留置硬膜外导管便于术后镇痛等优点。本文就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与传统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方法作一比较。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择期胸科手术患者80例。ASAⅡ或Ⅲ级,年龄60~76岁,术前检查有 相似文献
10.
11.
王兴业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1993,(6)
硬膜外阻滞可减少膝关节成形术后血栓性栓塞,但膝关节接受腰神经和骶神经支配,膝关节成形术需要广泛的感觉神经阻滞,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可能是对此种手术适宜的麻醉方法.本文目的是比较膝关节成形术病人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期间分别给予预输液体、麻黄碱或甲氧胺对支持心血管功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加气管插管浅全麻应用于上腹部手术病人的效果。方法择期上腹部手术ASA Ⅰ-Ⅱ级病人2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硬膜外阻滞复合浅全麻组)和B组(硬膜外阻滞复合镇静强化组)。两组分别于麻醉过程中连续监测病人血压、心率、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手术探查应激反应及病人术中知晓情况。结果 A组和 B组术中血压比麻醉前均下降(P<0.05)。B组术中探查时病人血压较麻醉前显著升高,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且术中知晓(P<0.01)。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浅全麻具有应激反应小、术中循环稳定、知晓率低、病人痛苦小等优点,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单纯全麻与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开胸手术的比较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胸科手术具有创伤大、应激反应强烈、手术时间长、术后疼痛明显等特点。本研究旨在了解单纯全麻与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开胸手术时的麻醉用药量、血液动力学、血糖浓度及肺功能等的变化 ,以供临床参考。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32例ASAⅠ~Ⅱ级择期开胸手术病人 ,男19例 ,女 13例 ,其中肺叶切除术 9例 ,食管癌手术 2 3例。术前均无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疾患。随机分为单纯全麻组(A组 ,n =16 )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 (B组 ,n =16 )。麻醉方法 麻醉前 30分钟常规肌注哌替啶 1mg/kg、异丙嗪 0 5mg/kg、阿托品 0 5mg。入室… 相似文献
16.
观察硬膜外阻滞加气管内全麻(简称GA+Epi)和单纯气管内全麻(简称GA)用于上腹部手术、30例ASAⅠ~Ⅱ患者随机分成GA组和GA+Epi组,两组性别、年龄、体重及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全麻用药相同。两组于麻醉前、气管插管后、术中、技管后进行MAP、HR、RR和SPO2监测。结果表明:GA+Epi组插管后及术中MAP、HR波动小,相对稳定,与GA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可使全麻用药量减少,气管技管时间提前,且硬膜外阻滞术后有较好的止痛作用,明显减轻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期间及术中刺激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检测单凭全麻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术中病人的血糖、血压和心率变化,比较两种麻醉方法对抑制手术时应激反应差异。方法:将46例ASAⅠ~Ⅱ级食管癌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A组按常规方法诱导后行气管内插管全麻,B组先行硬膜外穿刺置管后再行气管内插管全麻。分别在入室、插管时、切皮时、切皮后45min、拔管后四个时点记录血糖、平均动脉压、心率等参数。结果:A组血糖在切皮后45min,拔管时均明显高于B组。A组、MAP、HR在插管时、切皮时、拔管时均高于B组(P<0.05)。结论:对于食管癌手术,使用全麻加硬膜外麻醉能有效地抑制手术引起的应激反应,使病人在术中更为安全平稳,麻醉效果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18.
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或吸入全麻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对疼痛刺激反应首先表现的是交感-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为了研究全麻药对中枢神经的抑制程度即所谓的麻醉深度的监测,有人把脉搏波或心跳的变化进行时域分析或频域分析,用心率变异性(HRV)来评价麻醉过程中植物神经功能。我们通过观察手术过程中HRV的变化,比较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和静脉复合吸入全麻下手术过程中植物神经活动的变化,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30例胸、上腹部手术患者,男26例,女4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两组患者均免用术前药。麻醉与观察观察组行硬膜外穿刺,分次注入0·5%布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单纯全麻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在梗阻性黄疸手术中对患者血液动力学变化及术后苏醒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随机分成单纯全麻组(全麻组)、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复合组),每组20例。两组全麻方法相同,复合组在全麻基础上是复合低浓度小剂量硬膜外阻滞。记录入室后、插管时、术中、拔管时的HR、MAP,两组病人麻醉维持用药量及清醒拔管时间,术后躁动情况。结果复合组在插管拔管过程中HR、MAP均较全麻组低且平稳(P<0.05),全麻组拔管反应剧烈,在插管、拔管时各项指标与诱导前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全麻组全麻用药芬太尼、异氟醚、维库溴铵等用药量均显著多于复合组(P<0.05)。复合组较全麻组清醒快,拔管时间明显早于全麻组(P<0.05)。复合组发生躁动1例,显著低于全麻组的11例,P<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更加适合于梗阻性黄疸病人的麻醉。 相似文献
20.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与单纯全麻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比较异丙酚全麻复合硬膜外和单纯异丙酚全麻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对BP、HR、血儿茶酚胺、皮质醇和血气等的影响。方法:44例行LC患者随机分成异丙酚全麻组(A组,22例)和异丙酚全麻复合硬膜外组(B组,22例)。术中连续监测HR、BP和和SpO2,分别分时段测定血气及血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及皮质醇(COS)浓度。结果:(1)气腹时A组HR和BP均明显增加(P<0.05);B组各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2)气腹时两组PaO2、HCO3均明显增高(P<0.05),但两组间各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3)E、NE及COS浓度,气腹时A组有明显差异(P<0.05);B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异丙酚全麻复合硬膜外用于LC时机体应激反应轻,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