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小燕  周碧蓉 《吉林医学》2010,31(5):691-692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并发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观察及护理,以提高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并发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患者,介入术后患者行严密病情观察,密切监护,观察心电图,给予心理护理及药物治疗的护理。结果:2例患者均在精心治疗和护理后痊愈出院。结论:密切的术后病情观察和护理,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时治疗并发症,是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婴幼儿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研究总结海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2002年12月至2013年10月间经导管介入治疗的173例婴幼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临床资料。结果患儿年龄11个月~3岁,其中男性81例,女性92例。173例患儿中有168例成功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治疗,封堵即刻成功率为97.1%。通过针对性围手术期护理观察,发现1例患儿术后第3天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3例患儿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4例患儿出现新发的主动脉瓣轻度反流和8例残余分流(宽1~2 mm)。结论针对性术前护理和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是婴幼儿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护理要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根据患者室间隔缺损解剖形态、部位和大小,“个体化”选择封堵器对防治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术后传导阻滞的作用。方法243例术前均经超声心动图测量室间隔缺损形态、部位和大小及缺损口周边组织结构的距离,有明确适应症。对其术前、术后1-7d心电图的记录,术中全程及术后24h持续心电监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243例均成功行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结果室间隔缺损解剖形态、部位和大小,选择植入封堵器型号对膜周部室间隔缺介入封堵治疗术后传导阻滞的发生有显著影响(P=0.001)。结论植入封堵器型号对膜周部室间隔缺介入封堵治疗术后传导阻滞的发生有显著影响,经积极治疗大多数均恢复.  相似文献   

4.
周莲  李迎春  张浩  夏雪琴 《重庆医学》2006,35(4):311-312
目的 探讨婴幼儿先心病介入封堵术治疗的临床护理特点,提高临床护理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对97例接受经导管封堵术治疗婴幼儿先心病患者进行术前准备及术后护理的临床资料。结果 97例(1.2~7岁)患儿中男54例、女43例,其中动脉导管未闭31例、房间隔缺损18例、室间隔缺损41例、心脏复合畸形7例。所有患儿均被成功地经导管封堵术治疗,术后5例发生呕吐,2例发生了束支传导阻滞,经激素治疗完全恢复。无1例因临床护理问题影响患儿康复者。结论 婴幼儿先心病介入封堵术的临床护理具有自身的特点,重视护患沟通,施行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提高患儿的依从性,有助于促进惠儿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5.
覃晓波  孙中波  黄颖 《微创医学》2007,2(6):527-529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室间隔缺损(VSD)术中及术后传导阻滞的类型及高危因素。方法选择我院施行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患者45例,术中4例及术后11例出现传导阻滞,对引发传导阻滞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结果45例VSD患者43例封堵成功,成功率95.56%;其中2例术中反复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被迫中止手术;术后11例发生传导阻滞,除Ⅱ°房室传导阻滞及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各1例,因出现时间较晚未恢复外,其余传导阻滞均在14d内恢复。年龄(<4岁)、VSD上缘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3mm)、VSD直径(≥10mm)、穿刺成功后A-V轨道建立时间(≥60min)与传导阻滞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结论传导阻滞是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常见并发症,了解VSD的特殊解剖结构、严格选择手术适应症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减少传导束及其周围组织水肿是减少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传导阻滞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国产封堵器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经验。 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7月104例无锡儿童医院住院适合用介入方法封堵治疗的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男49例,女55例,年龄10个月5天~15岁,平均年龄(3.8±2.9)岁;体重8.5~68.0 kg,平均(16.25±9.3) kg。其中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54例,动脉导管未闭(PDA)21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VSD)26例,肌部室间隔缺损(MVSD)1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1例,房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1例,均行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及室间隔缺损患儿术后口服阿司匹林3~5 mg/(kg·d)(最大量100 mg/d),疗程6个月。同时术后24 h复查胸片、心电图、心脏彩超,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术后第1、3、6、12个月予心脏超声、心电图追踪及随访,以后每年常规复查心电图、心脏彩超。 结果 共植入国产封堵器106个,同时植入2个封堵器患儿4例。介入封堵成功102例,2例封堵失败,封堵成功率为98.08%。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0.96%,其他并发症17例。所有患者均无心包填塞,无封堵器移位,无溶血,无血栓或气栓形成。 结论 国产封堵器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临床疗效肯定,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在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把握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及禁忌证,术后坚持长期随访心电图及心脏超声。   相似文献   

7.
吴丽霞  鞠安茹  高丽华 《吉林医学》2008,29(12):987-988
目的:探讨价入治疗1-3岁幼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以提高介入治疗成功率。方法:对17例接受经导管封堵术治疗的VSD患者进行术前准备、术中监护及术后护理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患儿均在精心治疗和护理后痊愈出院。结论:加强室间隔缺损堵闭术中、术后病情及心电图的观察,及时给予相应的处理是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评价经皮介入封堵术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sASD)、室间隔缺损(VSD)及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进行介入封堵术的205例先天性心脏病(CHD)患者,进行最长6年的随访,观察介入术成功率及并发症情况。199例患者经导管介入治疗成功,成功率97.1%。3例患者术后分别出现房室传导阻滞、脑栓塞及腱索断裂,并发症发生率为1.5%。平均2.4年的随访研究表明,经皮介入封堵术是sASD、VSD及PDA的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吕绍昆 《中外医疗》2013,(31):73-74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经心导管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该院接受同期介入治疗的5例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介入治疗复合畸形的顺序依次为主动脉球囊扩张术、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结果 5例患儿封堵效果良好,顺利完成各项手术操作。术后X射线心脏造影及彩超显示,患儿封堵器成形良好,无残余分流现象的发生;术中、术后均未有严重并发症的出现。其中,室间隔缺损术后心电图显示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经地塞米松的使用后,患儿的病情得以好转,心电图检查恢复正常。结论对于单纯性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介入治疗技术的应用非常的成熟,且具有较高的成功率。然而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同期介入治疗的操作相对比较复杂,相关技术措施的实施难度较大。为此,需要对恰当的手术指征进行掌握,通过合理操作策略的制定,谨慎、仔细的进行手术的各项操作,从而确保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评价Amplatzer法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的方法及临床治疗效果.方珐308例膜部室间隔缺损的患儿,应用Amplatzer封堵器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造影结果显示室间隔缺损口平均(5.8±3.1)mm,其中69例伴有膜部瘤形成,7例为多发孔型缺损,4例为嵴内型缺损,3例造影显示有轻度主动脉瓣脱垂.结果 308例患儿中295例(95.8%)封堵成功,其中257例应用对称型封堵器,22例应用非对称型封堵器,16例应用小腰大边型封堵器.手术时间(68±31)min,X线透视时间(27±18)min.所选的封堵器大小为(7.8±2.5)mm.69例伴有膜部瘤形成的室间隔缺损患儿中68例成功封堵.4例嵴内型缺损均选用非对称型封堵器.3例造影有轻度主动脉瓣脱垂者.封堵术后行主动脉根部造影显示主动脉瓣反流消失.295例封堵成功的患儿中,术后造影显示即刻完伞封堵263例(89.2%),残余分流32例(10.9%).术后24 h超声心动图检查完伞封堵者为287例(97.3%),术后1、6和12个月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封堵成功的患儿均无残余分流.随访过程中无封堵器的移位及破裂.2例术后即刻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术后1个月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治疗3-4 d内均转为正常.结论 Amplatzer法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具有较高的成功率,是一种安伞有效的方法,伴有膜部瘤形成的室间隔缺损是介入治疗良好的适应证,部分嵴内型缺损和伴有轻度主动脉瓣反流的病例可采用该方法.  相似文献   

11.
何梅  冯达应 《中国医药导报》2014,(19):113-115,122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介入手术之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情况,探讨其发生原因及相应的护理措施,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案。方法将达州市中心医院2011年6月~2013年8月收治的245例实施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患者,观察其术后出现的并发症情况。将其中发生并发症的7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7例,分别给予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护理和常规护理,比较护理效果,总结护理要点。结果观察组采取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护理后,无低血压和尿潴留,出血1例,急性闭塞1例,迷走神经反射1例,共3例(8.11%);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后,出血4例,低血压2例,尿潴留3例,急性闭塞4例,迷走神经反射3例,共16例(43.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在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应观察是否发生并发症,并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法,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治疗皮肤撕脱伤的应用与疗效。[方法]将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间我院骨科收治的皮肤撕脱伤患者共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观察组采用中厚皮片或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结合VSD治疗;对照组皮瓣修整后常规加压包扎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植皮成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换药次数、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SD治疗皮肤撕脱伤,能有效提高皮肤回植成活率并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13.
王庆丰  王静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5):1274-1276
目的 探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167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围术期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术前准备及术后护理.结果 有针对性的术前准备,术后进行严密的对照观察和护理,可有效地预防并减少并发症.结论 术前针对性的准备工作及术中、术后严密监护,对保证患者手术顺利,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应用Amplatzer非对称形封堵器介入治疗膜部或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探讨护理及预防并发症发生的方法.方法:对45例接受介入治疗的膜部或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针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实施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45例患者共接受46次手术.1例3岁患儿经导管检查证实为双孔VSD,因检查时间过长和造影剂已用足量,改日手术成功;1例患者术后4小时发生溶血,保守治疗4天无效,改外科手术治疗.1例患者术后一个月发生偏头痛,经治疗痊愈.结论:Amplatzer室间隔封堵器治疗膜部或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为室间隔缺损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可取代部分病例的外科治疗.通过准确的术前决策,充分的术前准备,娴熟的操作技术以及积极的围手术期护理,可以提高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成功率,避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5.
王晓晖  刘琳 《吉林医学》2013,(30):6353-6355
目的:针对接受冠心病介入诊疗的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进而评价其效果。方法:将241例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105例与对照组13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治疗与护理,试验组同时接受有效的护理干预,包括个体化的护理教育和术前适应性训练。干预结束后评价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试验组介入术后局部血肿、尿潴留、迷走神经反射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而急性冠脉闭塞,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无明显变化。结论: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有效的减少部分冠心病介入诊疗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协同护理模式对经桡冠状动脉介入患者术后发生桡动脉闭塞和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6年12月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经桡冠状动脉介入术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其接受护理模式的差异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接受协同护理模式服务的患者为观察组(42例),接受常规护理模式服务的患者为对照组(42例),观察2组患者经桡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闭塞的发生率,问卷调查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度,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患者经桡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闭塞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的差异。 结果 接受协同护理模式服务的观察组患者经桡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闭塞发生率为2.4%(1例),护理满意度为100.0%(42例);接受常规护理模式服务的对照组患者经桡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闭塞发生率为19.1%(8例),护理满意度为85.7%(36例)。2组患者经桡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闭塞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协同护理模式能有效降低对经桡冠状动脉介入患者术后桡动脉闭塞的发生率,同时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治疗和护理的满意度,明显改善医护患之间的沟通协作能力,使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17.
李巍  张玉顺  杜亚娟  成革胜  谢学刚 《重庆医学》2008,37(23):2699-2700
目的 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的方法 及疗效.方法 63例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2例并发3种畸形,余均为2种复合畸形.经导管介入治疗原则:同期治疗应先行瓣膜球囊扩张术纠正瓣膜狭窄,其次行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再次行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最后行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特殊情况时则遵循个体化原则.结果 63例中,2例VSD并PDA患者因年龄小于3岁,体重不足10Kg,而进行分期介入治疗,其余患者均行同期介入治疗.63例患者均荻成功,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19例ASD合并肺动脉瓣狭窄(PS)者,术后跨肺动脉瓣平均压差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4例Lutembacher综合征患者,术后二尖瓣瓣口面积均明显增加.术随访后3d、1个月、6个月,所有患者房室水平及大血管水平分流均消失,扩大的心腔进行性缩小,封堵器位置固定良好,无移位及脱落;X线检查显示肺血均明显减少,心电图检查未记录到严重心律失常.结论 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虽较复杂,但只要术前严格掌握适应证,术中治疗策略合理、操作规范,同样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陈芳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3):88-90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MPCNL)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效果,尤其探讨对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效果。方法将2010年8月~2011年5月行MPCNL的58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9例,干预组给予系统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包括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对照组给予随机对症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护理干预效果,总结并发症的原因、观察及相应的护理分析。结果干预组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干预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主要并发症包括发热8例、出血6例、感染3例,经过相应的治疗及护理,痊愈出院。其中干预组发生发热、出血及感染的并发症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无一例发生胸膜损伤和低钠血症。结论加强术前心理护理,做好术前准备、术后护理及并发症的防治和护理,有利于护理人员对MPCNL术后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病情观察和护理,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使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9.
重度烧伤患者的营养支持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红梅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1):171-172
目的探讨重度烧伤患者营养疗法中的护理干预。方法回顾性总结和分析54例患者的肠外营养治疗和肠内营养治疗及护理干预。结果54例患者均未出现体重明显下降及营养不良,治疗中也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全部治愈。创面愈合时间为38~86d。结论54例严重烧伤患者加强了肠内、肠外综合营养支持治疗护理,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音乐疗法对下肢动脉闭塞症支架植入术患者舒适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5月~2013年4月在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介入医学科治疗的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60例,均行支架植入术,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下肢动脉闭塞症介入治疗术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音乐疗法.在手术将要结束时用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分别对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舒适状况进行评定、对比.结果 两组患者舒适状态评分,对照组低度舒适者11例,中度舒适者17例,高度舒适者2例;观察组低度舒适者3例,中度舒适者21例,高度舒适者6例,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99,P< 0.05).结论 在下肢动脉闭塞症支架植入术中全程给予音乐疗法,能改善患者的舒适状况,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