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9 毫秒
1.
利用ImageJ软件测量眼眶脂肪体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一种精确测量眼眶脂肪体积的方法。方法应用Image J软件计算眼眶CT图像中的眼眶容积及眼眶脂肪体积,在提取眼眶边界时分别采用手工描计法及半自动方法。结果半自动方法与手工描计法计算结果大致相同,但更为精确与省时。结论 Image J软件可精确测量眼眶容积及眼眶脂肪体积。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改良与多田氏两种不同计算公式对于颅内血肿量体积计算的精确性对比。方法:采用胶泥中加入8%~10%泛影葡胺造影剂制作成不同形状的血肿模型置入人体颅骨标本内,进行螺旋CT扫描,再将改良体积公式和多田氏公式的计算颅内血肿体积值与之比较研究。结果:改良体积公式较多田氏公式的计算颅内血肿体积更准确,改良体积公式计算类椭圆形、类半圆形较新月形血肿更准确。结论: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改良体积公式能够精确计算患者颅内血肿量,且对于类椭圆形和类半圆形的血肿更加准确,值得在临床上得到大范围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介绍改进后的体视学法测量颅内血肿体积,并验证其准确性。方法在92例颅内出血的CT图像上,同时运用体视法、CT定量法测量颅内血肿体积,以CT定量法的结果为标准验证体视法的准确性。结果按血肿体积大小分为5组,各组CT定量法、体视学法所测得体积采用配对样本的t检验分析P值皆大于0.05,即CT定量法、体视学法所测血肿体积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体视学法测量颅内血肿准确可靠,在CT工作站对颅内血肿病例行胶片打印排版时,在图像上加上合适的网格,可方便临床医生快速运用体视法准确测量颅内血肿体积。  相似文献   

4.
张逵 《西部医学》2002,14(3):26-27
应用卡瓦列里原理测量颅内血肿体积,介绍了具体的测量步骤,通过CT定量法验证了卡瓦列里原理测量颅内血肿体积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测量颅内血肿体积的体视学法,并与潘氏法比较,两种方法的测量结果无显著性差异,但使用体现学法更加简便、快迅。  相似文献   

6.
颅内血肿体积的体视学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头颅CT片上对颅内血肿体积的体视学研究,我们认为体视学法是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基于Mimics软件对颅内不规则血肿的体积测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基于交互式医学图像处理软件Mimics对脑出血不规则形态血肿体积测量的准确性与实用性。方法 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出血患者60例,根据CT图像上血肿最大层面的形态分为两组:规则组25例和不规则组35例,分别采用Mimics17.0软件、多田公式法及2/3Sh法进行血肿体积测量,以2/3Sh法作为不规则血肿体积的金标准。结果 3种方法对规则血肿的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不规则血肿的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其中标准法测得血肿的平均体积为49130.00±12958.98mm3,多田公式法为55961.67±13479.84mm3,Mimics软件法为46963.51±12910.95mm3,对于不规则血肿,多田公式法和Mimics软件法测量的平均误差分别为5680.00mm3、2395.93mm3,平均误差率分别为13.56%、5.90%,Mimics软件法的误差率更小,且二者误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结论 基于Mimics软件对颅内不规则血肿体积的测量方法准确、快捷,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161例合并颅内血肿的颅内动脉瘤,占同期破裂动脉瘤患者的44.9%。临床和 CT 资料分析表明,前交通动脉和椎基动脉系统的动脉瘤易发生脑室内出血,而大脑中动脉和胼周动脉的动脉瘤易发生脑内血肿。治疗应根据颅内出血的类型。合并脑内大血肿者应急诊清除血肿,同时夹闭动脉瘤。合并大量脑室内出血者应作脑室外引流,待病情稳定后再行动脉瘤直接手术。此类患者预后差,死亡率为50.9%。经统计处理,发现影垧预后的主要因素包括年龄、入院时临床状况、动脉瘤部位、蛛网膜下腔出血量、脑室内出血程度,以及颅内出血的类型。  相似文献   

9.
孙惠琳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2):469-469,464
颅内血肿是颅脑损伤后重要的继发病变,主要包括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和脑内血肿。如颅内血肿较大,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高,急救护理要分秒必争,严密观察病情,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助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颅内血肿是一种较常见的、致命的却是可逆的继发性病变。临床上根据血肿的部位可分为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和脑内血肿。其治疗原则是急诊行开颅手术,清除血肿。根据这类病例情况,我们制定了护理计划,具体护理如下。  相似文献   

11.
崔志强  章翔  修波  吴景文  孟庆芬 《医学争鸣》2001,22(23):2182-2182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本组共 12 (男 8,女 4)例 ,平均年龄 5 5 .5 (4 0~6 7)岁 .病程 6 h~ 3d.均表现为意识障碍 ,浅昏迷 7例 ,中度昏迷 4例 ,深昏迷 1例 ,都有不同程度的生命体征变化如体温升高、心率快、血压增高、呼吸较急等 .发病 6 h内均行 CT检查 ,因脑室出血至四脑室者 5例 ,脑出血破入侧脑室 ,流至四脑室者 4例 ,小脑出血破至四脑室者 3例 .第四脑室的出血量 4.0~ 6 .5 m L ,平均 5 .1m L .原发脑室出血 2 5~ 34 m L ,平均 2 8m L ,原发丘脑出血 18~ 2 4m L ,平均 2 1m L ,原发小脑出血 5~ 12 m L ,平均 7.4m L .1.2…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初步探讨溶酶体抑制剂对小鼠行为学及多巴胺神经元功能的影响.方法 于小鼠右侧中脑黑质(SN)区,立体定向微量注入溶酶体抑制剂和蛋白酶体抑制剂.观察阿朴吗啡诱导的小鼠旋转行为改变以及行为学变化;检测黑质区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细胞数.结果 阿朴吗啡未能诱导出小鼠旋转行为.蛋白酶体抑制剂组为10~15圈.多巴胺损害程度与溶酶体的剂量相关.磷酸氯喹25 μmol/L时多巴胺神经元几乎没有损害作用;50 μmol/L时局部区域多巴胺神经元有轻微损害;100 μmol/L时损害明显;200 μmol/L时黑质区注射局部神经元损害最严重,黑质注射区未见有神经元存在.1~4周呈现出较为明显逐渐恢复的特点.结论 溶酶体功能抑制与多巴胺神经元凋亡相关,不同剂量溶酶体抑制剂在不同时间对多巴胺神经功能的损害不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比较脑出血应用血肿清除术与血肿穿刺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收治的8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包括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实施开颅血肿清除术,观察组采用血肿穿刺术,对两组疗效及康复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7.50%,与对照组90.00%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观察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0%,比对照组20.00%的发生率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肿穿刺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疗效相当,但血肿穿刺术更利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且术后并发症更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与计算机辅助客积分析(CAVA)比较来讨论ABC/2公式过高的估算血肿量.方法:50例接受非增强CT扫描的自发脑出血(ICH)患者被纳入本研究中.脑出血量通过ABC/2公式估算与计算机辅助容积分析(CAVA)计算.依据CAVA方法计算的血肿量,将这些患者分为3组:第1组:血肿量<20 mL的患者20例;第2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钻孔手术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最常见的治疗方式,通过比较钻单孔和钻双孔两种不同手术方式的效果,指导临床实践。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南充市中心医院接受钻孔冲洗加密闭引流手术治疗的152例CSDH患者的资料,统计两种钻孔方式治疗患者各自的手术时间、拔管时间、住院天数、气颅发生率、复发率等指标。结果:78例钻单孔的患者中,复发6例(7.69%);74例钻双孔的患者中,复发5例(6.76%),P>0.05。单、双孔手术各自的手术时间分别为(26.31±3.12)min、(53.20±4.58)min,P<0.01;术后拔管时间分别为(3.21±1.02)d、(2.90±1.53)d,P>0.05;住院天数分别为(5.02±1.25)d、(7.21±2.17)d,P<0.05;两者气颅发生各为18例(23.1%)、39例(52.70%),P<0.05。结论:钻单、双孔引流治疗CSDH的复发率较低,在减少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气颅发生率方面,钻单孔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1):53-57
目的 比较分析微创穿刺术与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小儿外伤性硬膜外血肿的有效性及预后。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9年6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64例外伤性硬膜外血肿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微创组(n=32)采用微创穿刺术治疗,开颅组(n=32)采用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效果、术后面部表情疼痛评分及预后良好率。结果 微创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开颅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开颅组,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开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总有效率、血肿完全吸收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患儿术后24 h、48 h面部表情疼痛评分均显著少于开颅组(P0.05),且术后随访3个月,微创组患儿预后良好率较开颅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 微创穿刺术与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小儿外伤性硬膜外血肿的疗效相当,但微创穿刺术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预后恢复佳等优点,更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ImageJ软件在牙槽突裂术前骨缺损量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单侧牙槽突裂患者31例为研究对象,在术前通过锥形束CT(CBCT)扫描获取患者上颌骨影像数据并导入Im-ageJ软件,在该软件中测量并获得牙槽突裂隙体积。在术中通过注射器测量植入牙槽突裂隙中的松质骨骨量,从而获取牙槽突裂的真实体积,并与术前测量结果对比分析。结果:术前ImageJ测量的体积为2.46±0.52ml,术中实际测量的体积为2.47±0.48ml,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m-ageJ是一种简单、易用且可靠的软件,可用于牙槽突裂隙术前测量评估。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4):72-75
目的 探讨开颅及神经内镜血中清除术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6~2019 年间符合因高血压性脑出血行血中清除术患者共94 例,通过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神经内镜组(n=43 例)和开颅手术组(n=51 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住院时间以及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MMP-9、CRP 及IL-6 含量,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CNDS)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价术后康复状态。结果 与开颅手术组相比较,神经内镜组在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出血量及出血部位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内镜组的手术时间为(85.3±11.7)min、术中出血量为(105.9±13.6)mL 及住院时间为(19.6±5.2)d,均显著低于开颅手术组的(128.0±16.4)min、(183.1±19.3)mL及(27.3±7.5)d,同时神经内镜组的血肿清除率为(86.5±11.5)%高于开颅手术组的(73.6±12.1)%,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两组MMP-9、CRP 及IL-6 均显著下降,神经内镜组MMP-9、CRP、IL-6 分别为(72.0±4.6)μg/L、(21.9±3.6)μg/L、(7.3±3.0)mg/L 显著低于开颅手术组的 (79.3±4.9)μg/L、(29.4±3.3)μg/L、(12.6±3.6)mg/L,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此外,两组患者的CNDS 及ADL 评分较术前好转,神经内镜组CNDS 评分为(24.5±3.7)分、ADL 评分为(57.7±14.5)分均优于开颅手术组的(32.0±4.0)分、(46.3±13.4)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各并发症发生率上,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神经内镜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9.30%(4/43)低于开颅手术组的23.53%(12/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相比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较短,血肿清除率高和术后康复快等优点,并可显著降低血清炎症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中不同细胞周期分析软件在细胞周期分析中的特点和差异。方法采用碘化丙啶染色,在Epics XL流式细胞仪上检测细胞周期,分别应用MultiCycle和Modfit LT软件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并比较分析结果。结果 MultiCycle和Modfit LT软件分析细胞周期各时相比例、DNA倍体分析、细胞增殖及细胞凋亡数值,比较其结果基本一致。仅人肺癌细胞系A549细胞G2/G1值应用2种不同软件分析其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Jurkat T细胞聚集体的比例应用2种不同软件分析其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ultiCycle和Modfit LT软件分析同一样本所得拟合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对G2/G1值进行限制的操作可能更适用于组成成分较复杂的样本;虽然不同采集软件区分粘连细胞和细胞集落的方法不同,导致聚集体的比例差异显著,但并未对细胞周期分析结果的判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