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叶志坚  方韬 《海峡药学》2009,21(3):97-99
目的观察丙泊酚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血浆血栓素(TXA2)和前列环素(PGI2)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肝叶切除的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丙泊酚组。丙泊酚组肝门阻断前即刻用微量注射器泵经外周静脉持续给予丙泊酚4mg/(kg·h),直至术毕前10min,余同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别在肝门阻断前(T1)、肝门阻断束(T2)和术后第一天(T3)抽取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TXB2、6-keto-PGF1、IL-8和TNF-α含量。结果肝门阻断末两组患者血浆TXB2浓度均增加(P〈0.05或P〈0.01),但丙泊酚组增加幅度低于对照组(P〈0.05),且术后第一天TXB2浓度己降到肝门阻断前水平。低于同时点对照组(P〈0.05)。肝门阻断末两组患者血浆6-keto-PGF1α浓度均增加(P〈0.05),但对照组血浆6-keto-PGF1α浓度在术后第一天己降到肝门阻断前水平,明显低于同时点丙泊酚组(P〈0.05)。肝门阻断末或术后第一天对照组患者血浆TXB2/6-keto-PGF1α比值明显升高(P〉0.05),而丙泊酚组血浆TXB2/6.keto-PGFh比值无明显升高,明显低于同时点对照组(P〈0.05或P〈0.01)。肝门阻断末两组患者血浆IL-8和TNF-α含量均增加(P〈0.05或P〈0.01).但丙泊酚组增加幅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术后第一天两组患者血浆IL-8和TNF—α含量均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引起血浆TXA2/PGI2的比例失衡和促炎症因子释放,从而引起花生四烯酸代谢紊乱和产生或加重炎症反应。丙泊酚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调节血浆TXA2/PGI2比例失衡和抑制促炎症因子释放。与改善花生四烯酸代谢紊乱和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2.
舒理鸿 《海峡药学》2011,23(3):97-99
目的观察异丙酚麻醉对肝缺血再灌注患者脂质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择期行肝叶切除的手术患者56例,随机分成异丙酚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28例。异丙酚组加用异丙酚4~6mg/(kg.h)微泵持续静脉输注至关腹,对照组以同样方法输注等量生理盐水。两组患者分别在术前(T1)、肝门阻断末(T2)、术后第一天(T3)和术后第三天(T4)抽取静脉血,测定肝功能包括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及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结果肝门阻断末和术后第一天两组患者血浆ALT和AST水平含量明显增加,但异丙酚组增加幅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术后第三天两组患者血浆ALT和AST水平均恢复至术前水平。肝门阻断末和术后第一天两组患者血浆MDA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增加,血浆SOD水平均较术前明显下降,且异丙酚组增加或下降的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术后第三天两组患者血浆SOD和MDA水平均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肝缺血再灌注可引起患者脂质过氧化反应损伤,而异丙酚对肝缺血再灌注患者的脂质过氧化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相关血管开通前后致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抗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30例健康人(健康对照组)和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术前即刻、术后12、24h,血浆TNF-α、IL-6;IL-10的变化,比较致炎细胞因子TNF-α、IL-6和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动态变化。结果再灌注前急诊介入组患者TNF-0L、IL-6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血浆IL-10略高于健康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后12、24h急诊介入组患者血浆TNF--α、IL-6、IL-10均较术前显著增高(P〈0.01,P〈0.05)。急诊介入组患者再灌注治疗后12h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升高幅度显著低于致炎细胞因子TNF-α、IL-6的升幅(P〈0.01)。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再灌注后致炎细胞因子较抗炎细胞因子增高更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创伤性脾破裂致失血性休克患者肝肾功能和血清白细胞介素击(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40例脾破裂伴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输血、抗休克的同时急诊手术治疗,治疗组还给予乌司他丁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术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肌酐(Scr)、尿素氮(BUN)、IL-6、IL-8、TNF—α的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后ALT、AST、Scr、BUN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ALT、AST升高幅度明显较低(P〈0.05),恢复更快(P〈0.05);两组患者术后IL-6、IL-8、TNF—α水平升高幅度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恢复治疗组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对创伤性脾破裂并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肝肾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有助于减轻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全身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下肢缺血-再灌注期间氧自由基(OFR)代谢物丙二醛(MDA)、TNF-α、IL-6、IL-8以及一氧化氮(NO)的影喻。方法将60例单侧下肢手术伴有缺血-再灌注的患者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U组,n=30)和对照组(C组,n=30)。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U组于上止血带前15min静脉滴注乌司他丁按6000u/kg,松止血带前5min再次静滴6000u/kg;C组以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于相同时间静脉注射。于上止血带前(TI)、松止血带后5min(T2)、15min(T3)和30min(T4)抽取术侧股静脉血,测定TNF—α、IL-6、IL-8、MDA、NO浓度。结果C组在T2、T3、T4时点TNF—α、IL-6、IL-8、MDA含量较T1时显著增加(P〈0.01),U组仅L时较T。时增加(P〈0.05),U组T2、T3、L时TNF—α、IL-6、IL-8、MDA含量较C组低(P〈0.05),血浆NO浓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对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中OFR代谢物MDA以及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IL-8的产生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薛冬英  叶军  陈蓓  殷霞 《药品评价》2008,5(5):216-218
目的观察扶正化瘀胶囊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相关细胞因子和炎症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1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常规保肝治疗及对症处理,治疗组56例患者同时给予扶正化瘀胶囊口服,治疗24w后,采用固相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检测患者血清TNF-α、IL-6和IL-2、IL-10水平;Bayer公司ADVIATM1650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肝功能;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HA、PC-Ⅲ、LN、IV-C水平。结果(1)治疗组炎症纤维化相关细胞因子TNF-α和IL-6较治疗前显著减少伊〈0.05),而IL-2和IL-10明显增/JD(P〈0.05),其中TNF-α和对照组相比降低明显(P〈0.05),IL-2较对照组升高显著。(2)治疗组ALT、AST、GGT、Tbil等肝功能指标和肝纤维化指标HA、PC-Ⅲ、LN、IV-C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伊〈0.05),和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P〈0.05),而AIb则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结论扶正化瘀胶囊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相关炎症纤维化细胞因子具有调节作用。同时能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减轻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7.
川芎嗪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川芎嗪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生理盐水组和川芎嗪组。其中空白对照组大鼠直接处死;假手术组开腹后60 min关闭腹腔;缺血再灌注组阻断70%肝血流60 min,再灌注4 h;生理盐水组予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8 ml/kg,30 min后阻断70%肝血流60 min,再灌注4 h;川芎嗪组予腹腔内注射川芎嗪80 mg/kg,30 min后阻断70%肝血流60 min,再灌注4 h。速率法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活性,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血白介素-1(IL-1)、白介素-10(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肝脏病理改变。结果:川芎嗪组血清ALT、AST、IL-1和TNF-α水平均比缺血再灌注组和生理盐水组明显降低(P〈0.05),而IL-10则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和生理盐水组(P〈0.05)。病理结果显示,川芎嗪组大鼠肝细胞损伤较缺血再灌注组和生理盐水组为轻。结论:川芎嗪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生成及促进抗炎细胞因子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异丙酚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急性脑梗塞患者25例,拟行数字减影选择性脑动脉内溶栓术,随机分为观察组(n=15)和对照组(n=10)。观察组静脉注射瑞芬太尼1ug/kg和异丙酚1mg/kg,继之以异丙酚4—6mg/(kg·h)和瑞芬太尼0.05—0.1ug/(kg·min)维持麻醉。对照组仅静脉注射瑞芬太尼1ug/kg,继之以瑞芬太尼0.05~0.1ug/(kg·min)维持麻醉。分别于麻醉前即刻(T0)、再灌注后1h(T1)、再灌注后3h(T2)各取静脉血测定内皮素(ET)和丙二醛(MDA)浓度。结果术前两组血浆ET和MDA浓度较正常值有显著性升高(P〈0.05),T1时两组血浆ET和MDA浓度较术前均有显著升高(P〈0.05),T2时观察组血浆ET和MDA浓度较2h前均有显著性降低(P〈0.05),而对照组均有显著升高(P〈0.05),T1和T2时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脑动脉内溶栓术治疗急性脑梗塞时,异丙酚麻醉可以明显降低患者血浆内皮素和丙二醛浓度,对人体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金标 《海峡药学》2011,23(3):112-114
目的探讨口服培菲康对肝硬化患者血氨、血浆内毒素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64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培菲康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保肝、利尿和对症支持治疗;培菲康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口服三联活菌胶囊(商品名:培菲康)420mg/次,每天3次,疗程均为4周。分别在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血氮、血苯内毒索、肝功能和血浆细胞因于IL-6和IL-8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血氨、肝功能(ALT、AST)和血浆内毒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培菲康组下降的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同时两组患者血浆IL-6和IL-8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培菲康组下降的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口服培菲康能明显改善肝硬化患者肝功能,降低血氨、血浆内毒素和细胞因子的水平.对肝硬化有显著的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吴治宇 《中国药业》2010,19(17):80-81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肝功能和血浆一氧化氮/内皮素-1(NO/ET-1)的影响。方法将择期行肝叶切除手术的患者50例随机均分成对照组和乌司他丁组。对照组于肝门阻断前20min恒速静脉滴注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100mL,10min内完成;乌司他丁组在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中加入了乌司他丁1.2万U/kg,其他治疗方法同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肝门阻断末、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3天抽取静脉血,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ELISA法检测血浆NO和ET-1含量。结果肝门阻断末和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ALT和AST均明显升高,NO含量明显下降,血浆ET-1含量明显增加,但乌司他丁组变化幅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3天两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均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致肝功能损害和血浆NO/ET-1比例失衡,从而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乌司他丁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调节NO/ET-1比例、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有关。  相似文献   

11.
张翔  刘景丰  曾永毅 《海峡药学》2009,21(4):105-107
目的观察异甘草酸镁在原发性肝癌术后行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照组用阿拓莫兰等护肝药物治疗;实验组在用阿拓莫兰等护肝药物的基础上加用异甘草酸镁(天晴甘美)两组均在TACE术前3d~术后5d用药,并在TACE术前及其后第二天,第五天抽血检测肝功能;并记录两组患者TACE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TACE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ACE术后第二天两组患者TBIL、ALT、AST等指标均高于术前(P〈0.05);术后第五天实验组ALT、AST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术后第五天对照组ALT、AST仍高于术前(P〈0.05);两组方案对TACE术后肝细胞合成指标降低均无明显改善作用(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对TACE引起的患者肝功能损害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并可减轻TACE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朱光明 《中国药业》2011,20(17):17-18
目的 观察异丙酚麻醉对肝叶切除术患者肝功能与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肝叶切除术的患者56例,随机均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咪唑安定、芬太尼0.1~0.2mg/kg,阿曲库铵0.4~0.6mg/kg麻醉诱导,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异丙酚2mg/kg静脉注射.诱导后两组均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阿曲库铵维持麻醉,试验组加用异丙酚5mg/(kg·h)微量泵持续静脉输注至关腹,对照组以同样方法输注等量生理盐水.结果 肝门阻断末两组患者血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以及白细胞介素1(IL-1)均明显增加,血浆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明显下降,与肝门阻断前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试验组变化的幅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4天两组患者肝功能水平和血浆细胞因子含量均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 异丙酚麻醉对肝叶切除术患者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促炎症细胞因子释放和促进抗炎症细胞因子释放,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3.
钟旭江 《中国药师》2011,14(10):1493-1495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ACS)患者血浆炎症因子和血小板活化因子的影响。方法i7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按ACS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75mg,po,qd,连用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炎症因子hs—CRP、TNF—α、IL-6水平和血小板活化因子CD62p、CD63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hs—CRP、IL-6和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血浆hs-CRP、IL-6和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0.01),且观察组下降的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CD62p和CD6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血浆CD62p和CD63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0.01),且观察组下降的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氯吡格雷对ACS患者具有抗炎,抑制血小板活化作用,从而改善血管内斑块的炎症反应,减少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阻断和逆转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缺血性肝炎患者的生化指标及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方法将120例缺血性肝炎患者分为心衰致缺血性肝炎(心衰组)、心脏骤停、复苏术后致缺血性肝炎组(复苏组)、心脏大手术后致缺血性肝炎组(手术组)各40例。分析3组患者生化指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并取同期健康查体者3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各指标间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缺血性肝炎各组患者AST、ALT明显升高,AST/ALT>1,且IL-6、CRP水平也相应升高( 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AST与CRP、IL-6关系密切,相关系数分别为(r=0.659,0.723,P<0.05)。但缺血性肝炎各组分析显示AST、ALT、CRP、IL-6水平变化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肝炎临床生化特点表现为AST水平与CRP、IL-6水平关系密切,提示缺血、缺氧导致的炎性反应可能参与了缺血性肝炎损伤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松  马立宪  王刚  陈丰哲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4):3717-3718
目的:明确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发病过程中细胞因子TNF—α、IL-1、IL-6的动态变化与相关性。方法:75份血清采自住院各病期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应用EUSA法检测血清TNF—α、IL-1和IL-6含量,直线相关分析细胞因子间相关性。结果:血清TNF-α与IL-1含量呈明显正相关(γ=0.9270,P〈0.05),血清TNF—α与IL-6含量呈明显正相关(γ=0.8986,P〈0.05),血清IL-1和IL-6水平呈明显正相关(γ=0.9301,P〈0.05)。结论:在流行性出血热发病过程中,炎症细胞因子存在相互促进的作用,以网络形式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电针预处理对全脑缺血再灌流大鼠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炎性细胞因子在急性全脑缺血再灌流损伤中的作用及电针预处理的保护作用机理。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治疗组(左侧肩隅、外关、髀关、足三里)、穴位对照组(左侧清灵渊、灵道、萁门、漏谷穴)、非穴位对照组(左侧天泉与曲泽连线中点、曲泽与郗门中点、五里与阴胞连线中点和膝关与中都连线中点)。三动脉结扎法造成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内皮素(ET)、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结扎颈总动脉30min的血浆IL-1β含量显著升高(P〈0.05),血浆IL-6和TNF-α含量均有升高的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再灌注30min,血浆IL-1β和TNF-α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血浆IL-6有升高的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循经取穴电针能显著降低大鼠脑缺血和再灌注血浆IL-1β、IL-6和TNF-α含量,与模型组、穴位对照组或非穴位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急性期可导致血浆IL-1β、IL-6和TNF-α含量升高,电针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之一与降低炎性细胞因子含量及阻断炎症级联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7.
吕志力  彭涛  姜敏 《江西医药》2013,(11):1011-1013
目的了解痰孟鲁司特联合热清注射液对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体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作用。方法纳入62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给予抗感染、舒张气道、祛痰等常规治疗;实验组除常规治疗外,加用孟鲁司特钠片及痰热清注射液联合治疗,两组患者总疗程2周。分别在治疗前、后测定两组患者血浆TNF—α、IL-6、IL-8和TGF—β的变化。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及运动耐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6、IL-8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而抑炎细胞因子TGF—β水平则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5),实验组患者血浆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同对照组相比更具显著性(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运动耐力明显增强.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孟鲁司特联合痰热清治疗,可有效阻止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体内促炎细胞因子释放,平衡患者体内炎症细胞因子网络,并能改善患者运动耐力.对控制病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异丙酚对糖尿病缺血再灌注心肌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糖尿病组76只(76只大鼠造模成功60只)和非糖尿病组24只。非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I组)和缺血再灌注组(Ⅱ组);60只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Ⅲ组)、缺血再灌注组(Ⅳ组)和异丙酚低(V组)、中(Ⅵ组)、高(VII组)剂量组,每组12只。记录缺血前、缺血30min、再灌注120min时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并计算心率-血压指数。ELISA测定血清及心肌组织TNF-α、IL-6的含量。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心肌组织中NF—KB的核移位,Westemblotting检测心肌组织NF—κB的表达量。结果与I组比较,Ⅲ组缺血前HR、MAP及血压-心率指数降低(P〈0.05或〈0.01);与Ⅱ组比较,IV组,HR、MAP及血压-心率指数降低(P〈0.05或〈0.01),血清及心肌组织TNF-α、IL-6含量明显升高(P〈0.05),NF-κB活化,明显从细胞浆移位于细胞核,表达量也显著增加;与Ⅳ组比较,缺血再灌注后,Ⅵ组、Ⅶ组HR、MAP及血压-心率指数改善(P〈0.05或〈0.01),血清、心肌组织中TNF-α、IL-6含量明显降低。结论应用异丙酚后能明显抑制糖尿病心肌L/R后NF-κB的活化和TNF-α、IL-6的表达增加,心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王芳 《医药论坛杂志》2006,27(21):45-46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在重度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的作用。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观察组30例哮喘持续状态患儿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的水平,并与对照组20例健康儿童比较。结果重度哮喘惠儿急性发作期血清TNF—α,IL-6,IL-8均升高(P〈0.05),其中TNF—α明显升高(P〈0.01),缓解期TNF—α仍升高明显(P〈0.05)。结论重度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的气道炎症过程是由多种细胞因子形成的免疫网络调控异常造成的,其中TNF—α是影响儿童哮喘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摘 要 目的:探讨异丙酚复合七氟烷麻醉对肝叶切除术患者一氧化氮(NO)/内皮素 1比例的影响。方法: 84例肝叶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2例患者实施异丙酚复合七氟烷麻醉,对照组42例患者采用咪达唑仑维持麻醉,分别于肝门阻断前、肝门阻断后、术后3d检测两组患者血NO、内皮素 1、肝功能指标(AST、ALT)、炎症因子[白介素 1(IL 1)、白介素 10(IL 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水平变化。结果: 肝门阻断前,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门阻断后,两组患者NO 、IL 10明显降低,内皮素 1、AST、ALT、IL 1、TNF α明显升高,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 d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恢复至肝门阻断前的水平。结论: 异丙酚复合七氟烷麻醉有助于调节肝叶切除术患者NO/内皮素 1比例,改善肝功能,抑制炎症因子释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