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异体皮混合移植的临床意义与排异机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大面积深度烧伤后早期切除焦痂、覆盖创面,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此为医学界目前的共识。但大面积深度烧伤后自体皮缺乏,如何以有限的自体皮永久性覆盖创面一直是临床面临的难题。目前为解决这一难题而发展起来的临床技术大致有自体皮与异体皮混合移植、微粒皮移植、培养表皮细胞皮片移植和人工皮移植。其中自体皮与异体皮混合移植是瑞金医院烧伤科在20世纪60年代抢救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带有创造性的皮肤移植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用很小面积的正常皮肤,移植覆盖大面积烧伤创面。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体皮与新鲜异体皮混合移植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的疗效。方法回顾应用自体皮与新鲜异体皮混合移植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病人168例,取亲属的异体刃厚皮剪成0.5 cm×0.8 cm大小邮票状,取患者刃厚皮自体皮剪成0.3 cm×0.3 cm邮票状,按1∶1~1∶2的比例混合间隔移植于创面上。结果应用此方法修复的168例烧伤病人,自体皮与异体皮完全融合,成活良好,创面一期愈合,随访6个月~2 a,创面无明显瘢痕增上和异体皮排斥现象。结论自体皮与新鲜异体皮混合移植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创面愈合良好,且愈后无明显瘢痕组织增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挽救大面积深度烧伤病人生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李守聚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1):1484-1486
目的:探讨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与自体皮片复合移植修复大面积深度烧伤及瘢痕切除后皮肤缺损创面及其愈合后皮肤的外形和功能。方法:应用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与自体刃厚皮片组成复合皮移植,以自体刃厚皮片移植作为对照,采用一步移植法治疗切痂后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及瘢痕切除后皮肤缺损共56例患者60处创面,观察术后皮片的成活情况、外形及功能恢复情况并随访。结果:60处创面全部愈合,移植皮片生长良好,瘢痕增生不明显,未见明显挛缩,皮肤弹性较好。在6~12个月的观察期内,自体刃厚皮片与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复合移植后,功能和形态优于单纯自体刃厚皮片移植;随访2年复合移植未发现明显的排异反应。结论: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与自体皮片复合移植修复大面积深度烧伤及瘢痕切除后皮肤缺损创面愈合良好,无瘢痕增生,皮肤外观功能满意,无排异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与自体皮片复合移植修复大面积深度烧伤及瘢痕切除后皮肤缺损创面及其愈合后皮肤的外形和功能。方法:应用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与自体刃厚皮片组成复合皮移植,以自体刃厚皮片移植作为对照,采用一步移植法治疗切痂后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及瘢痕切除后皮肤缺损共56例患者60处创面,观察术后皮片的成活情况、外形及功能恢复情况并随访。结果:60处创面全部愈合,移植皮片生长良好,瘢痕增生不明显,未见明显挛缩,皮肤弹性较好。在6~12个月的观察期内,自体刃厚皮片与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复合移植后,功能和形态优于单纯自体刃厚皮片移植;随访2年复合移植未发现明显的排异反应。结论: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与自体皮片复合移植修复大面积深度烧伤及瘢痕切除后皮肤缺损创面愈合良好,无瘢痕增生,皮肤外观功能满意,无排异反应。  相似文献   

5.
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修复的新途径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大面积深度烧伤的创面修复贯穿烧伤治疗的全过程 ,是烧伤治疗的关键。只有及时、有效地覆盖创面 ,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由于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 (烧伤总面积 >90 %或Ⅲ度面积 >70 %TBSA)自体皮源缺乏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 ,多年来一直被人们所关注。196 6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烧伤科创建早期分批切痂自体皮与异体 (种 )皮混合移植法 ,将大张异体皮等距离开洞 ,嵌植断层自体小片皮 ,自体皮片的面积不小于 0 .3cm× 0 .3cm ,皮片间距不超过 1cm ,当自体皮片和异体皮片边缘吻合后 ,异体皮片出现脱屑现象 ,创面最终将随着自体皮片扩展而被…  相似文献   

6.
人体真皮组织的主要成分是胶原,其富于弹性,质地致密坚韧,因此使皮肤具有柔韧性和耐久性。Ⅲ度烧伤切痂创面,应用薄皮片移植愈合后因缺少真皮,皮肤弹性差,挛缩严重。为此,我们就异体真皮在Ⅲ度烧伤切痂创面的应用及其免疫原性进行综述如下。1 异体真皮在Ⅲ度烧伤创面的应用1.1 异体真皮与自体表皮移植异体真皮与自体表皮移植,即所谓复合皮移植,1985年由 Heck 等首次报告复合皮用于Ⅲ度烧伤切痂创面。复合皮多采用冷冻异体皮或甘油保存的异体皮移植于Ⅲ度烧伤切痂创面,然后以揭除、擦除、切除等方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研究异体和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 (acellular dermal matrix,ADM)与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 ,应用在烧伤创面的近期效果 ,为全层皮肤缺损的无瘢痕修复寻求理想的皮肤替代物。 方法  2 0 0 1年 9月~ 2 0 0 3年 6月 ,以两种 ADM分别与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于 18例 度烧伤患者的切痂创面 ,以单纯自体中厚皮移植作对照 ,通过术后 2周自体皮成活率、术后 8周自体皮收缩率和温哥华瘢痕评分比较移植效果。 结果 三种移植方式术后 2周皮片成活率组间比较无差异 (P>0 .0 5 ) ;其中 14例患者术后第 8周随访 ,未见明显排斥反应 ,三种移植方式术后 8周皮片收缩率和瘢痕评分组间比较无差异 (P>0 .0 5 )。 结论 异体和异种 ADM在临床上具有相近的效果 ,均能用于受皮者的皮肤重建。  相似文献   

8.
微粒皮移植术已广泛应用于大面积深度烧伤的治疗.为了有利于所移植自体微粒皮在创面的成活、生长及扩展,常需应用异体(种)皮覆盖以保证治疗效果.优良的异体皮是烧伤创面自体微粒皮移植后较佳覆盖物,但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往往使异体皮在短时间内被排斥,使微粒皮失去良好的生长微环境,从而导致手术失败[1].另一方面,临床上又常因所移植异体皮生长良好出现占位现象,导致微粒皮生长欠佳,难以达到预期效果.2007年8月-2008年8月,我们已发现3例占位病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烧伤皮肤表面采用人同种异体皮覆盖效果比使用人工合成材料或生物材料都好。应用未曾处理的有活力的同种异体皮进行移植,将在7~15天内发生细胞毒性T细胞介导的排异反应,影响创面愈合。目前对深度烧伤切痂创面用自体皮大张拉网,广泛采用85%甘油保存的异体皮替代新鲜异体皮作短暂覆盖。这种用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运用自体微粒皮移植与异体皮混合移植在特重度度烧伤创面治疗效果。方法对我科与2002年1月~2006年12月应用自体微粒皮与异体皮混合移植治疗特重度烧伤1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特重度烧伤患者存活,自体微粒皮生长良好,创面覆盖率达到95%以上。所以患者接受随访5~12个月,供、受皮区未见明显瘢痕或仅有轻度瘢痕,愈合后皮肤外观、弹性及功能恢复较好。结论早期自体微粒皮与异体皮混合移植治疗特重度烧伤效果良好,患者存活率高。  相似文献   

11.
脱细胞异体真皮修复烧伤瘢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脱细胞异体真皮在烧伤瘢痕畸形整形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烧伤瘢痕切除后继发创面进行脱细胞异体真皮与自体刃厚皮片复合移植的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36例病人复合移植皮片成活率为95%。成活的复合移植皮片具有外观平整,颜色与邻近正常皮肤近似,触之柔软,耐磨,弹性好等特点。结论:脱细胞异体真皮是烧伤后期瘢痕畸形整形中比较理想的材料。  相似文献   

12.
自异体微粒皮昆合移植的优化比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比例自异体微粒皮混合移植后创面愈合的效果. 方法以雄性Wistar大鼠为供体,在雌性SD大鼠背部建立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1)异体皮组,移植面积扩张比为103的异体微粒皮.(2)自体皮组,移植面积扩张比为101的自体微粒皮.(3)混合1组,自异体微粒皮移植面积扩张比各为101.(4)混合2组,自异体微粒皮移植面积扩张比分别为101和103.于移植术后2、3、4周对各组大鼠创面进行外观和组织学观察,数码相机照相后运用图像分析软件测定创面愈合率和创面收缩率,并进行各组间的比较.结果(1)异体皮组大鼠创面随着排斥反应发生,除创缘有新生表皮向内爬行外均为肉芽创面;自体皮组因微粒皮数量偏少,术后2周仍有部分为肉芽创面;两个混合移植组术后2周创面基本上皮化.(2)移植后各组创面真皮内有不同程度的血管扩张和单个核细胞浸润,在异体皮组和混合2组中更加明显,自体皮组及混合1、2组大鼠创面的表皮层明显增厚.(3)异体皮组移植后2~4周,随着排斥反应的发生,其创面愈合率明显下降.移植后3周,自体皮组创面愈合率为(55±26)%,明显低于混合1、2组的(88±6)%和(76±10)%(P《0.05或0.01).(4)移植后3周,混合2组创面收缩率为(69±7)%,高于异体皮组[(58±11)%],其余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适当比例的自异体微粒皮混合移植,可以促进创面愈合;当两者移植面积扩张比均为101时,具有较好的促创面愈合效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美国Galveston烧伤中心4年间收治的32例烧伤总面积大于80%,Ⅲ°烧伤面积超过70%,年龄在7个月~17岁的病例,并通过分析生存者与未生存者各项资料数据,推测儿童大面积烧伤死亡率的决定因素。 32例患儿Ⅱ°烧伤创面均用局部抗菌药物(1天2次),Ⅲ°创面在住院后24小时内(伤后72小时内)全部切除,大多数病人需切至深筋膜,削痂仅用于Ⅱ°深创面。切、削手术后将4:1网状自体皮移植其上,再复以2:1网状尸体皮,无自体皮复盖的区域植以异体皮,供  相似文献   

14.
自体微粒皮与异体真皮基质复合移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观察自体微粒皮与异体真皮基质复合移植后创面的修复情况。 方法 于 6只小白猪背部制作 4 6个皮肤全层缺损创面 ,同时制作网状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和自体微粒皮。创面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 2 3个 ,分别进行自体微粒皮 异体真皮基质 (两者比例为 1∶4 ) 异体断层猪皮、自体刃厚皮 异体真皮基质的移植。 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移植成活率及创面收缩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两组移植术后组织学观察无明显差别 ,术后 8~ 2 0周胶原纤维结构完整、清晰、排列规则、粗细均匀 ,可见正常的血管组织 ,炎症反应逐渐减轻 ,表 真皮间结合良好 ,钉突横跨基底膜并完好地固定于异体真皮上。移植术后 5个月皮肤均较平滑、有弹性、功能好。 结论 自体微粒皮与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复合移植后皮片成活率较高 ,为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修复中较理想的覆盖材料。  相似文献   

15.
脱细胞异体真皮与自体薄皮片移植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深度烧伤创面的修复寻求良好的覆盖材料。方法采用固定剂对异体皮肤细胞外基质固定交联,再用胰蛋白酶和 EDTA 鳌合剂去表皮,保留基底膜,用 DNA 酶、RNA 酶和化学制剂对真皮内可引发宿主细胞识别反应的细胞成分进行处理,保留完整的基底膜和细胞外基质的形态,制成网状“脱细胞异体真皮”。结果通过动物实验(纯种 Wister 大鼠)证明移植成活率高,无排斥反应,组织学观察术后8周形状结构完整,炎性反应消失,12周钉突与脱细胞真皮结合良好,胶原排列整齐。37例烧伤病人Ⅲ度创面和瘢痕切除后,进行脱细胞真皮 自体薄皮片(8‰英寸)移植。成活率平均为96.2%±3.4%。创面收缩轻,外观平整,色较深,触软,功能良好。结论脱细胞同种真皮 薄自体皮移植是修复烧伤深度创面比较理想的材料。  相似文献   

16.
目前大面积烧伤常规的治疗方法有自体、异体(种)皮移植,但自体皮来源有限,异体(种)皮移植存在一定的免疫排斥反应且易造成新创面,使深层皮肤缺损,出现瘢痕、感染的概率较大,因此一次性快速覆盖皮肤创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Rheinwald和Green[1]曾将培养的上皮细胞膜片应用于临床,成功封闭了大面积烧伤创面,但是由于缺乏真皮组织不易操作,创面愈合后存在上皮较薄、易破溃及表皮细胞膜片培养时间长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人工真皮修复大面积烧伤患者手部创面的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0年9月就诊于北京市右安门医院的大面积烧伤患者38例,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两组.人工真皮组19例在早期修复手部创面手术中用人工真皮覆盖创面,2周后用自体刃厚皮片覆盖.对照组19例创面早期切痂、行自体微粒+异体皮移植,后期肉芽组织...  相似文献   

18.
宋兰玲 《护理学杂志》1996,11(4):216-217
自体微粒皮及同种异体皮混合移植手术的配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宋兰玲特大面积烧伤,尤其是Ⅲ°烧伤需植皮治疗,常因自体皮源匮乏使创面修复时间较长。1986年张明良等首创微粒自体皮移植术后,我院1992~1994年采用自体微粒皮、同种异体皮混合移植治疗...  相似文献   

19.
近20年来烧伤病人的成活率有明显改善。这要归功于对复苏过程的更好理解,全身和局部抗生素应用的改进和烧伤高分解代谢营养支持的改善,而更重要的是认识到早期切除坏死组织,促进创面封闭才是预防感染和多器官衰竭的最有效的方法。现今自体皮移植仍是永久性覆盖烧伤创面的最有效方法。当供皮区不足时封闭创面的方法就是尽快地使供皮区愈合,再次供皮。本研究表明培养的同种异体角化细胞移植物应用于供皮区可明显缩短创面愈合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复合皮混合移植早期修复踝关节深度烧伤创面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9月至2010年10月.本组12例含踝关节深度烧伤的病例。烧伤总面积18%-65%,Ⅲ度5%-35%TBSA,烧伤后72小时内行踝关节深度创面削痂。采用J-Ⅰ型异体脱细胞真皮(北京桀亚莱福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与自体刃厚皮片复合移植修复。复合皮移植面积10Cm×8Cm.18em×12cm。结果术后2例因皮下积血部分皮缺血坏死脱落,肉芽形成Ⅱ期自体皮移植修复,其余均Ⅰ期愈合。随访2-24个月,踝关节外形及功能满意。结论早期削痂复合皮移植是修复踝关节深度烧伤创面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