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针刺面瘫穴加马钱子外敷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面瘫穴加马钱子外敷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21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刺加马钱子外敷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8.25%,对照组有效率73.53%,两组有效率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面瘫穴加马钱子外敷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刘柳 《河南中医》2011,31(6):595-596
廉玉麟教授擅长以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尤其对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有独到见解,其将周围性面瘫分为初期、恢复期、兼变证前期、兼变证期4期,治疗时以翳风、牵正穴为主,注重针刺的角度、针刺的深度以及针刺的手法,见效快,治愈率高,后遣症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面瘫穴加马钱子外敷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治疗组114例,对照组102例。治疗组取患侧面瘫穴,留针30min,外敷马钱子粉0.5g,加蛋清调糊状敷于患侧面部,每晚1次,1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常规疗法,地塞米松10mg/d,连用7~10天,配合维生素B_1等。[结果]治疗组治愈99例,好转13例,无效2例;对照组44例,好转31例,无效27例。[结论]针刺面瘫穴加马钱子外敷治疗周围性面瘫,有利于面神经功能及早恢复。  相似文献   

5.
采用电针牵正,翳风穴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40例,治愈29例(72.6%),总有效率98.4%。提示本法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使神经细胞再生或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于春霞  韩冠先  杨柳  贾海红 《河南中医》2010,30(12):1212-1213
目的:观察针刺面瘫穴加马钱子外敷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114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针刺面瘫穴配合马钱子外敷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治愈99例,好转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25%。结论:针刺面瘫穴加马钱子外敷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操作性强。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针刺阳陵泉太冲穴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106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面瘫是临床常见病之一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外感风邪 ,侵犯面部经脉 ,使气血运行受阻所致。治疗面瘫方法颇多 ,如何提高治愈率 ,减少后遗症较为重要。本人自 1989年以来采用以远道取穴为主配合局部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 10 6例 ,取得满意效果 ,同时设温针灸治疗对照观察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治疗组 10 6例 ,男 ,4 8例 ,女 ,58例 ,年龄最小17岁 ,最大 6 7岁 ,其中 50岁以下 82例 ,50岁以上2 4例 ,病程最短 1天 ,最长 1月 ,其中 1周内 84例 ,1周以上 2 2例 ,左侧面瘫 4 9例 ,右侧面瘫 57例。  对照组 6 0例 ,男 ,2 8例 ,女 ,32例…  相似文献   

8.
卓华 《广西中医药》2000,23(4):36-36
自1994年2月~1999年4月,笔者采用针刺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340例,收到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又称为“口眼蜗斜”.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麻痹,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冬季和夏季,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发病为多.西医学认为本病大多与病毒特别是EB病毒感染、局部受风或寒冷刺激,引起面神经管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缺血、水肿,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局部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组织水肿,使面神经受压而出现炎性变化.[1]中医学认为,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  相似文献   

10.
周围性面瘫即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指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是面瘫中最常见的,约占面神经麻痹的70%-75%。西医学认为本病与冷空气刺激有关,其病理改变,早期以神经水肿、缺血、缺氧为主,后期则会发生神经变性、脱髓鞘改变。本病起病突然,少数患者可于起病前数日有耳后或耳下部疼痛,面部发紧感,其临床表现为患侧不能皱额、抬眉、闭眼、鼓腮、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选择周围性面瘫针刺治疗的最佳时机。[方法]将67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相同的穴位进行针刺治疗后,按病程将其分为两组,发病7天以内的急性期患者为Ⅰ组,发病7天以上的静止期患者及恢复期患者为Ⅱ组,比较不同时机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结果]针刺治疗时间离发病越早,治愈率越高,所需疗程越短。[结论]周围性面瘫针刺治疗的最佳时机为急性期。  相似文献   

12.
周围型面瘫又称Bell’s麻痹,是临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笔者临床应用针刺、拔罐分期施治,针罐结合应用,方法简单有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为主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针刺、特定电磁波照射、拔罐、推拿综合治疗8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1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治愈67例,好转1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75%。结论:针刺为主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明显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神经水肿的吸收和消退,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针灸论治周围性面瘫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瘫属于中医学“口眼歪斜”或“口僻”等范畴。中医经典医籍《灵枢·经筋》篇简要叙述了本病特征:“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其他医籍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也有不同的论述。归其病因主要是风、寒、热之邪外袭,病机主要为筋肉弛纵,缓不胜收,筋脉失于濡润,气滞血瘀。结合临床,我们试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分析。总体上讲,本病多因正气不足,面部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挟寒挟热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邪气滞留经络,气血运行失调,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此外,素体阳盛,或内…  相似文献   

15.
笔者从 1 997年 1 0月至 1 999年 8月运用针灸辨证治疗周围性面瘫 76例 ,疗效满意 ,兹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 76例均为我院确诊的周围性面瘫患者 ,其中男 46例 ,女 30例 ;年龄最小 1 6个月 ,最大 74岁 ;右侧面瘫 30例 ,左侧 46例 ;病程最短者 1天 ,最长者 30天。发病次数 :第 1次发病 69例 ,第 2次发病6例 ,第 3次发病 1例。发病诱因 :风寒诱发 2 6例 ,感冒发热 4例 ,情志因素 4例 ,劳累 4例 ,余者均无明显发病诱因。2 治疗方法2 .1 主穴 翳风、下关、阳白、瞳子■、颧■、地仓、双侧合谷。2 .2 分型配穴 风痰痹阻型加外关、足三里…  相似文献   

16.
对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尚存的一些争议进行了思考。根据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病程,结合患者不同时期的临床症状变化及病理变化特点,可将该病分为以下4期:急性期为发病后1~7d,静止期为发病后8-20d,恢复期为发病后21~90d.后遗症期为发病90d以后。在急性期即可以采取针灸治疗,早期针灸干预可以缩短疗程,提高痊愈率。因急性期邪气盛,风邪在络,病位浅,治以祛邪为主,以患侧面部局部取穴为主,配合远端取穴。针灸宜浅,手法宜轻。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将周围性面瘫辨证分为风寒袭络证、风热犯表证、风痰阻络证、气虚血瘀证,治疗从经筋、经脉、脏腑不同层次取穴,主药从阳明经论治选穴。根据本病的发展规律、患者的发病时间及症状特点,将面瘫分为三期: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急性期治疗原则以散寒通络、疏风解表,宣通太阳、阳明之经气。恢复期为本虚标实证,针刺手法理应轻柔、和缓。后遗症期正虚尚未恢复,易余邪留恋,治宜调补脾胃,滋养肝肾以补气行血,顾护正气。  相似文献   

18.
周围性面神经病变主要包括周围性面神经炎、面神经痉挛及感染、肿瘤等因素引起的面神经病变,其中以周围性面神经炎为临床所多见,其发病原因多是由于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因受风寒而发生痉挛,导致该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致。周围性面神经炎,亦称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瘫,属于祖国医学的“口僻”、“面瘫”、“口眼喁斜”等范畴,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体现近5年来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进展,分别从针刺、艾灸、放血、穴位注射以及综合疗法等方面进行综述。认为针灸对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有独特的优势以及良好的效果,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以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