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小板无效输注(PTR)的原因.方法 观察2组血液肿瘤患者,A组为输注机采血小板≤5次的患者40例,B组为输注机采血小板>5次患者32例,通过输注血小板后测定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加值(CCI),判断PTR,并对出血症状进行分级,同时分析PTR与免疫的关系.结果 A组通过CCI判断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82.5%,判断PTR为17.5%.B组通过CCI判断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28.0%,判断PTR为71.9%.A组通过CCI判断PTR的比例明显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21.626,P<0.001).通过CCI判断为PTR的30例患者中,检出HLA抗体者占13.3%,HPA抗体占3.3%.患者的出血程度与PTR呈显著的正相关(χ2=16.359,P<0.001).输注血小板后出血症状未改善,输注血小板>5次者更易产生PTR(P<0.001).结论 在引起PTR的因素中,主要以血小板输注次数有关,血小板输注次数越多,则更易发生同种免疫,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临床上增加出血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及合理的管理策略,提高血小板有效输注.方法 选择2015-2018年航天中心医院血液科收治的首次在我院输注单采血小板的血液病患者198例,应用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CCI)评估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性,分析发热、脾大及化疗等非免疫因素以及血小板HLA-Ⅰ类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之间的相关性,探讨血液病患者反复输注血小板时合理有效的输注管理策略.结果 198例患者共输注血小板1823次,有效输注l 040次,总体输注有效率为57.0%.血小板输注有效性随血小板输注次数增加而降低(x2=45.840,P=0.000);发热、脾大、免疫抑制、化疗和移植因素可显著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P<0.05).患者血小板HLA-Ⅰ类抗体阳性率为22.2%.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在HLA-Ⅰ类抗体阳性和阴性患者之间比较(62.3%比3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7.281,P=0.000),抗体阳性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明显降低.HLA-Ⅰ类抗体产生在不同输注次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8.015,P=0.091),抗体的产生未伴随血小板输注次数增加而呈上升趋势,并且HLA-Ⅰ类抗体的产生在不同年龄、性别及血液病种类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液病患者在反复输注血小板的管理过程中,加强非免疫性因素监测及处理的同时,应在血小板输注前常规开展血小板HLA-Ⅰ类抗体检测. 相似文献
3.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评价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79例血液病患者给予输注机采血小板共322例次,输注后18~24小时进行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根据血小板回收率(PPR)和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急性白血病(AL)、再生障碍性贫血(AA)、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分别为74.39%、71.86%、50.54%和63.64%(P<0.01)。AL、MDS组中发热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低于未发热患者(分别为P<0.01和P<0.05)。AL、MDS组中脾脏肿大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低于脾脏不肿大患者(P<0.01)。AL患者是否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有显著差别(P<0.05)。无并发症组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随输注次数的增加而下降(P<0.01),而有并发症组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与输注次数关系不大(P>0.05)。结论输注血小板是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障碍而引起的出血的最有效的措施。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病因复杂,发热、脾肿大、DIC、输注次数等是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无效输注(PTR)的原因。方法:收集158例恶性血液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输注机采血小板≤5次的患者80例,B组为输注机采血小板〉5次的患者78例,观察输注1h后的血小板数量,与输注前血小板数量进行比较分析。测定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加值(CCI)评价PTR率,并对出血症状进行分级,分析PTR与免疫的关系。结果:A组通过CCI判断输注有效率为80%,判断PTR为20%,B组通过CCI判断输注有效率为51.3%,判断PTR为48.7%,A组PTR比例明显低于B组值,患者的出血程度与PTR呈正相关,输注血小板后症状改善。输注血小板〉5次者更容易产生PTR。结论:在输注血小板引起PTR中,主要与输注血小板次数有关,输注血小板次数越多,越容易发生同种免疫,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检测与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相关性。方法以计算血小板计数校正增加指数(CCI)作为判别PTR的依据,选择在我院住院的65例患者,观察在多次输注血小板后PTR的发生率。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检测血小板抗体,计算出65例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根据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分为阳性和阴性2组,比较1h、24hCCI值及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36.9%,PTR发生率为41.5%;1h及24hCCI值血小板抗体阳性组明显低于血小板抗体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小板抗体阳性组无效率为75.00%,明显高于阴性组的21.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输注血小板前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选择与患者血小板相配合的供血者,可获得更好的效果,能有效预防PTR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小板输注的效果。方法:对42例血液病患者180例次浓缩血小板输注情况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白血病(AL)、再生障碍性贫血(AA)、脾功能亢进、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输注浓缩血小板有效率分别为74.44%、74.19%、41.93%和29.62%,AL及AA疗效好,与脾功能亢进及IT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小板输注总体效果较好,不同病种输注效果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8.
血小板的主要生理作用是参与正常的止血,防止损伤后血液丢失,血小板输注是治疗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陷引起的出血的有效手段,并可降低放疗或化疗后血小板减少导致出血致死的死亡率.随着临床输血事业的发展,血小板(platelet,PLT)的使用日益广泛.随着大量使用血小板的情况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成为困扰临床医生的大问题,即反复输血者可能产生的血小板相关抗体及输血小板无效(refractoriness to platelet transfusion,EPT).本文总结了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部分原因及相应对策,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9.
血小板的主要生理作用是参与正常的止血,防止损伤后血液丢失;血小板输注是治疗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陷引起的出血的有效手段,并可降低放疗或化疗后血小板减少导致出血致死的死亡率.随着临床输血事业的发展,血小板(platelet,PLT)的使用日益广泛.随着大量使用血小板的情况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成为困扰临床医生的大问题,即反复输血者可能产生的血小板相关抗体及输血小板无效(refractoriness to platelet transfusion,RPT).本文总结了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部分原因及相应对策,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中无效输注的影响因素,并制定相应干预对策。方法:选取2021年1—12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血液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进行血小板输注治疗,统计患者血小板恢复百分率与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分析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影响因素。结果:86例患者共输注血小板264次,其中无效输注108次,无效输注率为40.9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反复输注、发热、脾肿大、感染、活动性出血是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反复输注、发热、脾肿大、感染、活动性出血是血小板无效输注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反复输注、发热、脾肿大、感染、活动性出血是血小板无效输注的独立危险因素,护理人员应在治疗过程中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尽量减少无效输注的危险因素,以提高血小板输注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的临床疗效及导致无效输注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4月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76例需输注血小板的血液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76例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并分析比较血小板输注前后的临床疗效、血小板计数。同时对比有效输注组与无效输注组患者在血小板输注次数、输注原因、基础疾病等方面有无差别,探讨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临床相关因素。结果入组的76例血液病患者共输注血小板悬液276例次,其中有效血小板输注共163例次,有输注率为59.1%;无效输注113例次,无效输注率为40.9%。输注前后的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4.11±6.88)×10^9/L和(34.69±12.46)×10^9/L,血小板输注后较输注前计数显著上升,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14.03,P〈0.05);多次输注患者无效输注率显著高于单次输注患者(P〈0.05)且输注次数越多输注效果越差(P〈0.05),相关性检验发现患者血小板输注次数与输注效果呈负相关(rspearson=-0.68,P〈0.05);不同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不同,且各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7.43,P〈0.05),其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输注有效率最高,为87.2%,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输注有效率最低,为48.8%。结论临床输注血小板悬液应根据疾病类型选择性输注,减少重复输注,提高血小板输注效率。 相似文献
12.
血小板输注治疗血液病患者79例的效果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目的 探讨出血性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及影响因素 .方法 79例血液病患者 (急性白血病 5 3例 ,再生障碍性贫血 2 6例 ) ,输注单采或多人份混合血小板悬液 ,1h和2 4h后检测外周血小板计数 ,以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值 (CCI)判定输注效果并讨论其影响因素 .结果 1单采组 CCI显著高于混合组 (1h P<0 .0 5 ,2 4h P<0 .0 1) ;2 87.3%出血症状改善或消失 ;3急白感染组无效输注率为 5 0 .0 % ,非感染组 18.5 % (P<0 .0 1) ;4急性白血病 (AL)组无效输注率15 .1% ,再生障碍性贫血 (AA)组 46 .2 % .结论 血小板输注是治疗因血小板减少导致出血的有效措施 ,感染影响输注效果 ,再障组无效输注率高于急性白血病组 相似文献
13.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植入失败行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输注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en Y Xu LP Liu DH Chen YH Han W Shi HX Zhang XH Wang JZ Chen H Liu KY Huang XJ Lu DP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4):964-966
目的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血小板植入失败行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输注(GPBSCI)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进行初步评估。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针对2003年4月—2006年6月于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行allo—HSCT的15例患者行16例次GPBSCI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5例患者中位年龄为33岁(14~48岁),男性9例,女性6例,均为急慢性白血病患者,接受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相合或不相合骨髓或骨髓联合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回输骨髓单个核细胞(MNC)计数平均为(4.21±1.91)×10^8/kg[(1.50~7.46)×10^8/kg],回输外周血干细胞MNC计数平均为(3.27±1.40)×10^8/kg[(1.13—5.90)×10^8/kg],CD34^+计数平均为(2.13±1.69)×10^6/kg[(0.24~5.67)×10^6/kg]。所有患者获得粒细胞植入,8例因原发性血小板植入失败,余8例因继发性血小板植入失败而实施GPBSCI治疗。回输中位时间为移植后+113d(43~384d)。回输MNC计数平均为(3.09±1.54)×10^8/ks[(1.35~5.99)×10^8/kg]。仅1例患者在回输后出现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表现。3例显著有效,6例有效,1例进步,6例无效。有效率为56.3%。其中移植后100d内进行2次回输疗效更好。结论对于allo—HSCT患者血小板植入失败,采取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2次回输,相关不良反应小,对促进受者造血恢复能够发挥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治疗血小板输注无效血液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观察12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375mg/m2)、每周1次、共4次治疗的疗效。结果:患者在4次利妥昔单抗治疗后输血情况都得到了改善。24小时血小板增加校正指数(CCI)达到4.5以上。 结论:利妥昔单抗可有效治疗血小板输注无效,且未增加毒副作用,是一种治疗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血小板抗体产生及输注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Galileo-Neo全自动血型仪及Capture-P Ready Screen试剂盒对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进行输注前、输注后血小板抗体检测,并观察输注疗效.结果 143例输血小板患者中,血小板抗体阳性57例,阳性率39.9%;输注有效110例,有效率76.9%.单因素分析性别、年龄、血小板输注次数和配型血小板使用对血小板抗体产生有影响(P<0.05);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有影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2.524,95% CI 1.143~5.574)、血小板输注次数(血小板输注≥5次相比1次,OR=5.554,95% CI 2.296~13.434;血小板输注≥5次相比2次,OR=3.300,95% CI 1.297~8.397)对血小板抗体产生有影响(P<0.05);血小板抗体对其输注效果有影响(P<0.05).结论 肿瘤患者血小板抗体产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减少输注次数,能够降低抗体的产生;同时,避免血小板抗体的产生能够提高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联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血小板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74例AML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7例。对照组予以allo-HSCT治疗,观察组予以rhTPO联合allo-HSCT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血小板重建时间和血小板恢复时间、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FIB)、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炎症因子指标[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血管指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以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血小板重建时间和血小板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PTT和PT水平低于对照组,FIB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PCT、CRP及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VEGF和VEGF-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 相似文献
17.
血小板输注对血液病患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小板输注对血液病患者的疗效,探讨影响其疗效的因素。方法对比61例(109例次)血液病患者输注血小板前后的血小板计数,观察前后临床疗效。结果(1)输入新鲜血小板后24h内,血液病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明显增高;(2)不同类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不同,淋巴瘤患者有效率为88.2%,白血病患者有效率为61.1%;(3)不同体重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不同,随体重增加,有效率降低;(4)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随输注次数增加而下降,有无并发症是影响血小板输注的一个因素。结论血小板输注是防治血小板减少性出血的有效措施之一,临床上血小板输注治疗应考虑个体化,减少重复输注,提高血小板有效输注率。 相似文献
18.
19.
壮族健康成人血小板参数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壮族健康成人血小板参数是否与汉族成人有差异。方法 :应用SysmexSF - 30 0 0血细胞自动分析仪 ,检测 40 0名健康成人 (2 0 5名汉族人 ,195名壮族人 )抗凝全血的血小板参数。结果 :壮族、汉族成人血小板分别为 (2 38 5± 6 5 36 )× 10 9/L和 (2 2 0 7± 6 0 6 7)× 10 9/L ,平均血小板体积分别为 (8 32± 1 6 8)fl和 (8 6 7± 1 82 )fl,血小板分布宽度分别为 (14 6 2±0 6 9) %和 (14 5 1± 0 71) % ,血小板—大细胞比率分别为 (2 1 98± 4 2 1) %和 (2 1 77± 4 44 ) %。结论 :壮族健康成人血小板数明显高于汉族健康成人 (P =0 0 0 5 ) ,平均血小板体积比汉族人低 (P =0 0 46 6 ) ;血小板分布宽度及血小板—大细胞比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