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翼点入路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显微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经翼点入路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其穿通支的显微解剖和临床应用.方法:对10具(20侧)红色乳胶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灌注头颈部标本的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其穿通支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结果:大脑前动脉A1段变异多,右侧A1发育不全多见,A1外径左侧大于右侧.大脑前动脉穿通支多数由A1上壁、内上壁发出并向后、上方行走.A1近端3~5mm区域穿通支少.前交通动脉复合体中最重要的穿通支Heubner's回返动脉出现恒定且起始部多位于大脑前动脉的前交通动脉平面之远、近侧2mm范围内,起始部常与大脑前动脉平行伴行,其行程多位于大脑前动脉的上方;前交通动脉上壁有恒定的下视丘动脉发出.结论:A1变异多,这可能与前交通动脉瘤形成有关;经翼点入路在前交通动脉复合体下壁、外侧壁解剖或在A1近端3~5mm区域临时夹闭A1能减少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穿通支及Heubner's回返动脉的损伤,可作为动脉瘤手术时临时阻断的部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显微解剖研究大脑前动脉A1段的形态、分支及毗邻关系,为临床涉及这一区域的手术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经红蓝色乳胶灌注的成人尸体头颅标本10例。双侧翼点开颅,在手术显微镜下逐步分离暴露大脑前动脉A1段,对其结构、穿支血管、毗邻血管等进行观察、测量。结果:10例(20侧半球)共发现20支大脑前动脉A1段,双侧ACA-A1段长度和直径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大脑前动脉A1段的形态、毗邻及穿支血管有变异;在A1段起始处3mm以内的血管下壁均有前穿动脉发出;回返动脉常紧贴A1段的远侧半伴行。结论:大脑前动脉的变异不仅与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生有关,还为该部位手术提供难度。A1段均发出重要的穿支血管,手术时应仔细加以分辨、保护。熟悉大脑前动脉A1段的显微解剖关系可指导手术,保护重要的血管和神经,减少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3.
前交通动脉瘤的微创外科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影响因素和处理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微创手术治疗52例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治疗、随访资料。所有患者中大脑前动脉A1段优势42例,其中左侧优势31例,右侧优势11例。微创手术入路以优势供血侧翼点入路为主。夹闭动脉瘤48例,瘤囊包裹术4例,术中应用血管临时阻断技术15例。结果术后随访4月~1.5年,优良37例,轻残12例,重残1例,死亡2例。结论大脑前动脉一侧A1优势与前交通动脉瘤有密切关系。翼点入路微创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是行之有效的方法。Hunt-HessⅠ~Ⅲ级的前交通动脉瘤应早期手术。夹闭动脉瘤前充分分离、显露前交通动脉复合体是手术成功的关键,Heubner回返动脉、穿支动脉的保护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4.
翼点入路对Heubner‘s回返动脉的显微解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翼点入路对Heubner's回返动脉的显微解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0具(20侧)红色乳胶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灌注头颈部标本Heubner's回返动脉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结果:Heubner's回返动脉起始部多位于大脑前动脉的前交通动脉平面之远、近侧2mm范围内,而后依次是发自A1和A2。起始部常与大脑前动脉平行伴行,其行程多位于大脑前动脉的上方。其管径及走行方向的变异易被误认为大脑前动脉。结论:Heubner's回返动脉出现恒定,但管径、数目及走行可有变异。经翼点入路在大脑前动脉下臂解剖可减少损伤Heubner's回返动脉。  相似文献   

5.
Heubner回返动脉显微外科解剖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前交通动脉复合体部位显微手术避免损伤Heubner回返动脉提供相关的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 :对经双侧椎动脉 (VA)、颈内动脉 (ICA)乳胶灌注的尸头标本 2 2例 ,按翼点入路方向 ,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 2 0例Heubner回返动脉的起点、管径、行径及其毗邻关系。 2例模拟手术操作。结果 :(1)本组观测到 4 3支回返动脉 ,其中 39支Heubher回返动脉 ;4支副Heubner回返动脉。 (2 )Heubner回返动脉 4 6 .5 % (2 0 / 4 3)起于A2 段 ,2 5 .6 % (11/ 4 3)起于A1段 ,2 7.9% (12 /4 3)起于前交通动脉 (ACOA)水平的大脑前动脉 (ACA)。 (3)Heubner回返动脉起点管径 :左侧 0 .81± 0 .2 1mm(0 .35~ 1.17mm) ;右侧 0 .84± 0 .2 6mm(0 .37~ 1.2 1mm)。 (4 )回返动脉发出后 ,与ACA反方向成锐角 ,沿A1上壁、外侧及后内侧 ,越过ICA两分叉 ,经大脑中动脉 (MCA)始段前面穿通入脑 ,少数回返动脉行走于前穿质 (APS)的后部。A1近端 3~ 5mm或中 1/ 3段穿通支少。结论 :在前交通动脉复合体部位手术时 ,A1近端 3~ 5mm或中 1/ 3段夹闭 ,并解剖寻找、剥离Heubner回返动脉 ,可避免损伤Heubner回返动脉及其它穿通支 ,最大限度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翼点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方法和结果.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4月至2007年5月间经翼点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12例的临床资料,介绍翼点入路.结果 12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经翼点入路均成功夹闭,良好8例,中残2例.1例遗留精神症状,无死亡病例.结论 前交通动脉瘤变异,畸形较多,穿支多,动脉瘤方向多变,翼点入路可满意暴露动脉瘤,脑损伤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测大脑前动脉血管造影与解剖标本的差异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无病变的全脑血管造影像100例,观测大脑前动脉的走行、分支及其穿支的开口部位。选取头部标本20例,经双侧翼点入路解剖观测大脑前动脉及其分支、穿支血管。结果大脑前动脉A1段血管造影的长度和直径分别为(13.42±1.57)、(2.28±0.40)mm,解剖标本的长度和直径分别为(14.55±1.43)、(2.73±0.37)mm,血管造影与解剖标本的长度和直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前动脉A1段近侧段穿支数目(2.55±0.39)支,远侧段穿支数目(1.12±0.11)支,近、远侧段的穿支数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性大脑前动脉A1段血管造影的长度、直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较女性的大脑前动脉A1段长,直径粗。结论本研究为脑血管病的治疗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李长歌  高宝山  邓东风  周敬斌  于颖  张云峰 《中外医疗》2012,31(27):174-175,177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对锁孔翼点入路开颅夹闭前交通动脉瘤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选择前交通动脉瘤患者49例,行全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并行三维重建,然后将图像旋转成锁孔翼点入路手术体位的3D-DSA。用于指导前交通动脉瘤的开颅夹闭治疗。并将术前模拟与术中实际情况进行比较。结果①一次性直接理想暴露前交通动脉瘤者26例,局部小范围调整21例,术中大范围变动显微镜角度2例;②术前拟定部分咬除蝶骨嵴13例,完全磨除蝶骨嵴36例;术中数据分别为10例、39例;③49例患者的51个前交通动脉瘤中,术前3D-DSA影像显示前交通动脉瘤的大小与术中测量相符合的有50个,符合率98.1%;前交通动脉瘤瘤体瘤颈的指向以及与载瘤动脉的空间位置关系与术中所见全部相同,符合率100%;④术前初步选择动脉瘤夹58枚,术中更换4枚,术前拟定的准确率93.1%;⑤术前发现有穿支动脉者19例,在术中均得到证实,13例患者的重要穿支动脉遗漏,真阳性率59.4%(19/32)。结论 3D-DSA能准确地显示前交通动脉瘤的形态特征,为个体化设计锁孔翼点手术入路提供依据,对手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翼点入路是颅底外科常用的入路之一,大脑后交通动脉是组成脑底动脉环的重要血管,临床上大脑后交通动脉及其穿通支解剖特殊,周围结构深在、功能重要,与鞍区及中颅底术后并发症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了解翼点入路上大脑后交通动脉及其穿通支的显微解剖,为临床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一例75岁老年男性左侧脑发现副大脑中动脉,该动脉起自大脑前动脉的前交通动脉水平,向外延伸进入大脑外侧沟,自副大脑中动脉起点15mm 处发出一细穿支,经前穿质,紧在纹状体内侧动脉之外下方入脑。在岛叶前面副大脑中动脉分出二个主要皮质支:一支供应额叶眶面外侧半,另一支在大脑外侧沟又分为三个小支,分布于额下回和额中回。二个主要皮质支分别与大脑中动脉的眶沟支和外侧额支相适应。大脑中动脉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手术时机、手术方法、疗效以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采用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102例,手术入路以优势供血侧翼点入路为主。93例行瘤颈夹闭术,9例行动脉瘤包裹术。75例术中采用了血管临时阻断技术。瘤颈夹闭后常规进行微血管多谱勒监测。26例术中行终板造瘘。结果手术效果按GOS评分:本组102例中,出院时疗效好85例(83.3%),差13例(12.7%),死亡4例(3.9%)。结论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术中暴露清楚,瘤颈夹闭可靠。早期手术可以规避动脉瘤再出血的风险.降低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发生率。优势供血侧翼点入路有利于临时阻断血管,降低动脉瘤未成熟破裂。术中微血管多谱勒监测可以早期发现血管误夹,防止脑梗死,偏瘫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解剖显微镜观察了50例国人大脑的Willis环前部及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终末段又可分成两小段,即Ⅰ段和Ⅱ段。Ⅰ段发出丘脑下部支,Ⅱ段发出前穿支。前交通动脉向后上方发出丘脑下部支,向前上方发出胝脈体正中动脉,其出现率为56.0±7.02%。脉络从前动脉绝大多数起自颈内动脉,极少数起自后交通动脉。该动脉平均发出13.3支穿支分布于邻近的脑组织。大脑前动脉被分成A_1段及A_2段。A_1段发出四组穿支,即前穿支、丘脑下部支、胼胝体下回支及返动脉。大脑前动脉共发出十支皮质支,可分成三种干型。本文讨论了Willis环前部及大脑前动脉的解剖学特点和大脑疾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显微神经外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23例临床资料,其中16例采用Yasargil翼点入路,7例采用眶上锁孔入路。结果:手术效果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恢复良好18例(78.3%),中残1例(4.3%),重残2例(8.7%),死亡2例(8.7%)。随访时间6~12个月,术后复查CT动脉血管成像未见夹闭不全或误夹血管。结论:对Hunt-Hess分级Ⅰ~Ⅲ级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进行显微手术治疗,翼点入路及眶上锁孔入路术中均能清楚暴露瘤颈,是较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掌握经翼点入路对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显微外科解剖和显微外科技术。方法:在15例(30侧)经颈内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头颅上模拟翼点入路,借助手术显微镜在6~25倍下通过鞍区手术间隙对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进行显微外科解剖,并在游离的脑标本上对它进行测量。结果: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主要分支包括眼动脉、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分为眼段、交通段、脉络膜段,它们的平均长度分别为8.96、3.45、5.6mm;它们较恒定地发出穿通动脉至垂体柄、视路、三脑室底等。经翼点入路,通过鞍区的手术间隙,可对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及其分支进行良好的显露。结论:经翼点入路对鞍区病变,特别是动脉瘤显微手术时,需熟悉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解削特点,运用显微外科技术对其分支和穿通动脉进行识别与保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Heubner回返动脉的显微外科解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5例(30侧)甲醛固定的尸头标本开颅取脑,在手术显微镜下,以离体人脑底面对Heubner回返动脉进行显微外科解剖学观测。结果本组39支Heubner回返动脉长度为(24.34±6.72)mm,直径为(0.72±0.33)mm。双支型、3支型以及较粗大单支型Heubner回返动脉常伴有同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Heubner回返动脉以起源于前交通动脉及A1A2段近侧3mm者最多(84.62%),尚有3支起源于眶额动脉。在空间位置上与大脑前动脉A1段以3种关系伴行进入前穿质,沿途发出穿动脉分布于视神经上部、视交叉外侧、嗅神经附近和额叶底面以及前穿质。结论Heubner回返动脉出现恒定,但管径、数目及走行变异较大。详细了解回返动脉解剖学特点,对手术中神经血管的保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翼点入路对大脑中动脉主干分支及中央支的显微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经翼点入路对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的显微应用解剖及其临床应用。方法:对10具(20侧)红色乳胶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灌注头颈部标本,于翼点入路下对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结果:大脑中动脉是颈内动脉的直接延续,其发出后先水平向外行为水平段M 1,然后分为M 2-M 5段。大脑中动脉的中央支动脉分为内侧群和外侧群;内侧群:在大脑中动脉起点1 cm内,约3-6支,多呈直角发出,较短而细;外侧群:从大脑中动脉起点1cm以外发出,约4-8支,多起源于大脑中动脉分叉处2mm范围内。结论:大脑中动脉主干为颈内动脉的延续,供血范围内易栓塞。其起始M 1、M 2段上壁、内侧壁发出的中央支多呈直角状,临床上易破裂出血。在M 1、M 2段下壁解剖可避免损伤其穿通支血管。  相似文献   

17.
大脑前动脉A1段及其穿通支的显微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解剖及观察大脑前动脉(ACA)A1段及其穿通动脉的形态、数量与行程,为临床前脑底部显微外科手术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在显微镜下对14具(28侧)经红色乳胶颈总动脉灌注头颈部标本解剖,观察ACAA1段及其穿通支的直径、走行和分布情况.结果:ACAA1段变异较多,双侧A1管径多不相等,且以左侧管径大于右侧多见;A1段的穿支大多由其上壁、内上壁发出向后走行,每一侧A1发出有2~15(平均8支)穿通动脉,分布于前穿质、基底节、视交叉、额叶和下丘脑等处.Heubner回返动脉出现恒定,均起源于同侧ACA,以前交通动脉远、近侧2mm内多见,回返动脉沿A1段上方、内上方为主,向后上方走行.在一侧A1段发育不良时,可与同侧回返动脉相混.结论:应用ACAA1段及其穿通支的解剖学基本特征指导前脑底部相关手术,从而不损伤重要的血管和神经,减少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18.
与前交通动脉瘤手术有关的解剖要点:1、在寻找动脉瘤颈时,Heubner回归动脉常先于A—1暴露,因为它通常是走在A—1段的前方;有78%起于ACA的A—2段,大部分终止于前穿质及外侧的大脑外侧裂。2、前交通动脉常发出穿通动脉,分布于视交叉上面,并在视交叉上方分市于下丘脑前部。3、A—1段的近侧半段发出的穿通动脉比远侧半段发出的多,大多终止于前穿质视交叉和视束区域。4、前交通动脉的直径随左、右A—1段直径差别的增大而增大。5、多种类型的变异,如双或三个前交  相似文献   

19.
倪明  王硕  赵继宗 《北京医学》2003,25(4):222-223
目的 总结经额部微骨孔纵裂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手术方法。方法 分析8例(9个)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手术方法,经额部微骨孔纵裂入路,采用额部中线偏右侧游离小骨瓣,直径约3cm,沿纵裂探查至大脑镰下缘、胼胝体膝部前缘,显露前交通动脉,分离并夹闭动脉瘤颈。结果 8例患者共发现9个前交通动脉瘤,术前H-H分级Ⅰ级1例,Ⅱ级7例,术后均获良好疗效,无手术致残及死亡者。结论 以额部微骨孔纵裂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较传统的翼点入路损伤小,显露更直接,且在术中可控制双侧大脑前动脉A1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翼点入路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手术经验。方法采用翼点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20例,手术入路以优势供血侧翼点入路为主。共夹闭动脉瘤20个,大部分切除并夹闭1个。15例术中采用了血管临时阻断技术。结果本组20例中,3例术后行DSA检查,10例行CTA检查,动脉瘤夹闭满意。结论对于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Hunt-HessⅠ~Ⅱ级的病例应争取在出血后3d内手术,Ⅲ~Ⅳ级的病例应综合考虑,若条件不允许手术治疗,则应先给予合理的内科治疗,等病情稳定后再考虑手术,Ⅴ级的病例为手术禁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