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尝试引用神经运动发育及引导式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对24例脑性瘫痪(脑痪)患儿进行运动训练,现总结体会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据1989年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纪要诊断标准,收集脑瘫儿24例,其中婴幼儿8例,学龄儿童16例,年龄4个月~14岁。22例均为痉挛型双瘫或偏瘫,2例肌胀力低下型;24例中21例语言智力基本正常,3例智力语言轻度障碍。1.2方法训练方案以建立医院-社区-家庭档案,每两三个月随访1次,以1年为终末评估。训练方法:(1)姿势异常的训练犤1犦:保持良好的体位和姿势。采用矫治性的…  相似文献   

2.
中枢性协调障碍是指具有姿势反应性异常的脑瘫高危儿或脑损伤高危儿,作为早期诊断脑性瘫痪的代名词。中枢性协调障碍诊断的重要意义在于早期治疗,以减轻患儿的致残程度、减少致残率。近年来,我们在综合康复治疗基础上,对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予以抚触和早期干预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明显改善了患儿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正>早产儿死亡率随着围产医学、新生儿医学的进步呈下降趋势,但早产儿存活后所带来的一系列医学问题随之而来。研究发现,早产儿可能出现脑性瘫痪(脑瘫)及其他神经系统损害后遗症,如动作技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行为适应困难和学习困难等神经发育后遗症~([1]),早期干预对高危儿预后影响的研究发现,高危儿早期系统干预2岁时可达到正常同龄儿水平,可减少伤残,降低脑性瘫痪的发生率~([2])。早产儿早期干预可降低早产儿脑瘫发生率的结论虽有待扩大样本重复  相似文献   

4.
国内脑性瘫痪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从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以内因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一过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经常伴有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癫痫等并发障碍”。自1987年我国第一个专业的脑瘫康复中心——黑龙江省小儿脑性瘫痪防治疗育中心建立以来,如今,我国已有很多医院和专门的康复机构在研究脑瘫,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广,涉及脑瘫发病率、病因、诊断、医疗、康复、教育等多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儿童脑性瘫痪研究现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中国期刊网十年来的有关儿童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学术性研究文章进行搜索、归类、统计,分析、整理出近年来此研究的脉络、方向、领域以及被忽视而又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网1994—01/2004—07与脑瘫儿童研究相关的文献,检索词“小儿脑瘫,小儿脑性瘫痪,脑性瘫痪儿童,脑性瘫痪患儿,脑瘫儿童,脑瘫患儿”,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同时,手工查找近年出版的中文相关著作及英文期刊。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开始查找全文。纳入标准为:①脑瘫儿童的临床试验。②研究对象年龄18岁。排除标准:①重复性的文献。②一般性的经验总结。资料提炼:共收集到834篇关于脑瘫儿童的研究,810篇被纳入。排除的24篇系重复的同一研究及一般性的经验总结。资料综合:810篇文献,从语言障碍、听觉障碍、视觉障碍、运动、姿势异常、心理障碍、智力低下、病因研究、检查诊断、其他研究等九个方面对脑瘫儿童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类。结论:近十年的研究重点集中于脑瘫儿童所伴有的运动、姿势异常领域及检查诊断方面;其次是病因探讨及伴随他们的智力障碍、语言障碍、听觉障碍、视觉障碍、心理障碍等。医学研究者多重医疗;教育界刊物对脑瘫儿童研究成果的公开出版交流较少。  相似文献   

6.
小儿脑性瘫痪(CP)是在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不但运动功能的发展受阻,也伴有其它的行为异常和语言障碍,多并存有不同程度的吸吮、吞咽及咀嚼障碍,而出现张口、伸舌、流涎的症状,语言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对脑瘫患儿进行口腔按摩,发现患儿张口、伸舌、流涎的症状减轻或消失,语言障碍的程度也有所改善,现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自1998年以来,共收治脑性瘫痪患儿300余例,参照全国小儿脑瘫痪座谈会制定的诊断标准及分型,存在不同语言障碍50例,其中语言发育迟缓伴运…  相似文献   

7.
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是指小儿出生后1个月内因各种原因所致的一种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智力、语言等多种障碍。据统计,脑瘫儿中,约有70%~80%伴有语言障碍。这种障碍使得脑瘫儿与人交流困难,增加了融入社会的难度。因此,语言训练是脑瘫儿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自2004年12月起,尝试用传统康复疗法按摩头面部来辅助常规的语言治疗,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脑性瘫痪康复在于早期干预和综合治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燕铁斌  罗向阳 《新医学》2004,35(5):261-262,276
随着围生期预防保健水平和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不断提高,早产儿、难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病死率不断降低,而脑性瘫痪(脑瘫)的发病率则出现了增加的趋势。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早产儿脑瘫的发生率几乎是足月儿的50倍,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a encephalopathy,HIE)中  相似文献   

9.
<正>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导致儿童肢体残疾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每1000名活产婴儿中有2—3人患有此病[1]。根据2015年修订的《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按运动障碍类型和瘫痪部位将脑瘫分为六型,其中痉挛型偏瘫脑瘫作为脑瘫中常见分型,以单侧肢体运动功能和感知觉障碍为主要临床症状,此型脑瘫患儿患侧下肢常因肌肉痉挛和肌张力障碍而出现屈髋、屈膝以及足下垂等异常姿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产脑性瘫痪(脑瘫)儿的脑瘫类型、胎龄、粗大运动功能水平、共患疾病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脑瘫康复中心住院治疗的早产脑瘫儿进行智力评测、眼科检查、语言-言语功能检查、听觉诱发电位检查、脑电图检测及粗大运动功能分级评估等,分析早产脑瘫儿共患病、粗大运动功能分级水平、出生胎龄和脑瘫类型之间的关联性。 结果258例早产脑瘫儿中,痉挛型双瘫183例,占70.93%。共患病的发生以视觉障碍(48.06%)、语言-言语障碍(46.90%)和智力低下(39.92%)为主。脑瘫类型不同,共患病发生率明显不同,粗大运动功能水平也不同。其中痉挛型双瘫的粗大运动功能水平优于痉挛型四肢瘫、不随意运动型及混合型脑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胎龄组早产脑瘫儿的视觉障碍、语言-言语障碍、智力低下共患病分布及粗大运动功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单就痉挛型双瘫而言,胎龄不同,患儿的视觉障碍、语言-言语障碍、智力低下共患病及粗大运动功能水平分布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早产脑瘫儿的共患病发生率及粗大运动功能水平与脑瘫类型有关,而与出生胎龄无关。  相似文献   

11.
脑性瘫痪患儿的视觉障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脑性瘫痪(脑瘫)是由于出生前或围产期未成熟脑受损伤引起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常伴有其他损伤,如智力低下、癫痫、视听觉障碍等。其中视觉障碍是脑瘫常见而重要的合并损伤.对脑瘫患儿的早期运动发育及以后的认知有不良的影响。重视视觉损伤并进行视功能正确的评价,将其作为康复计划的一部分.积极促进视功能恢复和改善,对脑瘫患儿的全面康复有非常重要作用。本文将对有关脑瘫患儿的视觉障碍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418例小儿大脑瘫痪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的护理830002解放军第376医院窦彩绘大脑瘫痪(以下简称脑瘫)是指未成熟大脑的非进行性欠缺或病损所引起的运动或姿势紊乱。它是由产前、产时、产后创伤、缺氧、疾病等原因所造成。随着现代医学水平的提高,新生儿...  相似文献   

13.
吞咽协调训练在小儿脑性瘫痪流涎症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采用吞咽协调训练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并发吞咽协调障碍及流涎的效果。方法:对住院的30例脑瘫合并吞咽协调障碍和流涎的患儿进行吞咽协调训练、语言训练、针灸等治疗,评定治疗前后的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3个月治疗后,吞咽协调障碍恢复情况,显效7例,有效2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27/30);有9例流涎儿无效,21例Ⅱ-Ⅴ级流涎经训练后转为Ⅰ~Ⅲ级,流涎控制的总有效率为70%,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吞咽协调训练对脑瘫惠儿吞咽协调障碍及流涎的功能恢复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的全面康复是一个反复而艰苦的过程,它需要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不间断操作才能奏效。因而家长对患儿进行训练相当重要,他们本身就是最好的治疗师。因此医护人员有责任对家长进行相应的康复指导。1 生活自主动作的训练与护理[1]吞咽和咀嚼功能训练:脑瘫儿童常伴有咀嚼、吞咽等功能障碍。有的家长给小儿喂食时,见到孩子将食物往外顶,就认为他不爱吃软食或固体食物,从而不在喂他上述食品,直至乳幼儿期小儿仍吃流食,造成小儿营养不良。其实小儿表现不进食是脑瘫儿童咀嚼、吞咽功能的异常反应,这就需…  相似文献   

15.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妊娠到新生儿期之间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惊厥、心理行为异常,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据文献报道,我国脑瘫发病率约为1.8‰-4‰,并且每年递增约4.6万例。脑瘫患儿的护理工作非常重要,这不仅仅是护士的职责,亦是护理人员与患儿家长,社会共同的康复任务。我国因机构康复费用高,服务面小,出院后患儿康复训练及护理往往不能持续进行。而社区康复护理就地就近,经济有效,适应了我国残疾儿童数量大,分布广,经济条件有限的状况。有利于脑瘫患儿的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16.
脑性瘫痪高危儿早期观察及综合干预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小儿脑性瘫痪是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脑损伤所遗留的残留病变,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可同时合并有癫痫、智力低下、语言功能障碍、视觉障碍等。临床表明,具有高危因素的患儿患脑性瘫痪的概率比较大,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预防高危儿发展成为脑瘫患儿的关键。本文旨在探讨对于高危儿早期症状的观察、早期异常姿势的发现及综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7.
脑瘫儿的早期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脑瘫儿的早期康复和教育,可减轻发育过程所受的破坏并阻止各级障碍的发生。吃饭、穿衣、走路、大小便、认字、数数、绘画等等对于正常儿童很轻松就能完成的事,脑瘫儿却要重复几十至上千遍。但这对于脑瘫儿自身来说,却意味着他们多一点本领,多一份今后在社会中生存的能力。 一、脑瘫需早期诊断早期康复治疗 我院儿科对脑瘫儿的综合治疗已初见成效。主要治疗方法有OT、PT、水疗、矫形外科、语言训练、音乐疗法、整形器械、支具以及社会、心理治疗等。此外,还注意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及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等,同时需要系统地对脑瘫儿家长进行全面康复知识的辅导,使脑瘫儿出院后继续进行家庭康复训练。 二、脑瘫儿的早期教育 残疾给患儿带来的不仅是精神和肉体的摧残,而且将使患儿的一生蒙上阴影,因此必须对脑瘫儿进行早期教育,挖掘其潜能、启迪其心智,使其尽可能接近正常孩子的水平。脑瘫儿有思想、懂感情、也有求知欲望,要给他们合理的智力刺激和运动量,在实施教育上应特别注意培养其自信心。早期教育还要讲究方法,对脑瘫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及想象进行分析,采取适当的教育手段,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否则,早期教育  相似文献   

18.
探讨脑性瘫痪(脑瘫)的病因及早期干预康复的效果。对母孕早期感染、早产儿、宫内窘迫等原因导致脑瘫进行论述,从而证明围生期是脑瘫的多发期,其病因是可以预防的,加强围生期保健即可预防脑瘫的发生。早期诊断、早期干预,特别是在家长配合下,可以康复小儿脑瘫。  相似文献   

19.
1 小儿脑性瘫痪的概念 脑瘫是脑在发育尚未成熟阶段受到损伤,形成以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的综合征,是非进行性疾病。我国在 1988年第 1届全国脑瘫座谈会纪要中定义为:脑瘫是指从出生前至出生后 1个月内发育时期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视听觉、语言、摄食等障碍。目前我国有 0~ 6岁脑瘫儿 31万,每年增加 4.6万。 2 小儿脑性瘫痪常见病因及诱发因素 脑瘫发病原因较为复杂,最多见的是: (1)产前因素:妊娠期间做过妇科手术、感染、 先兆流产、妊娠中毒症、高龄…  相似文献   

20.
脑性瘫痪(Cerebralpalsy。CP)是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由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据报道,国际上CP的发病率约为0.1—0.5%,发达国家平均0.15-0.20%,我国CP发病率约为0.3-0.5%。现代医学的发展及医学模式的转变,使感染性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的建立和发展,许多极低体重儿、严重缺氧缺血性脑病、胆红素脑病等患儿的生命得以保留,同时,也增加了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的发生。如何对脑瘫儿童进行早期诊断、提高康复效果,是当前社会及家长极为关注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