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六经病预后转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仲景著《伤寒论》,创立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揭示了辨证论治的方法和思维程序。后世医家对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代有发挥,使六经辨证体系日趋完善,然而对六经病预后转归鲜有论述。兹就《伤寒论》六经病有关预后转归内容阐述如下。1 太阳病预后转归太阳主表,风寒之邪侵袭人体,太阳首当其冲。太阳受邪,营卫失和,正邪相争于表,便会发生以发热、恶寒、头痛、脉浮为特征的太阳病。太阳为六经之藩篱,故太阳病误治失治,可内传其他五经,然太阳与少阴相表里,故太阳病每多内传少阴,有道是“实则太阳,虚则少阴”。如桂枝甘草汤证、炙甘草汤证、干姜附子…  相似文献   

2.
四逆散证见于《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 ,向被认为是探讨阳郁致厥、气机阻滞的证治 ,因而四逆散也就成为后世疏肝解郁、调畅气机的基础方剂 ,应用相当广泛。由于仲景将其列入少阴病篇 ,且原文开头即云“少阴病 ,四逆……”,而其所用方药与少阴阳虚阴盛的四逆汤类方又相去甚远 ,故使得后世研习《伤寒论》者 ,对此颇有争议 ,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四逆散证是否属于少阴证。笔者在学习《伤寒论》过程中 ,反复推敲此条方证 ,认为四逆散证乃少阴病阳虚轻证 ,兹浅析如下。1 从四逆散证的病机及用药加减来看原文云 :“少阴病 ,四逆 ,其人或咳…  相似文献   

3.
<正> 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汉·张仲景的《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中。原文是:“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维辛附子汤主之。”具体地说明了麻黄细辛附子汤的脉证。该方是由“麻黄去节二两、细辛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三味药组成的。历代医家对该方证的解释以及方药  相似文献   

4.
麻黄附子细辛汤见于《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该方是为少阴阳虚兼有表证,即《伤寒论》所说的少阴与太阳两感证而设。临床上常用以治疗症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四肢不温、但欲卧、脉沉细者。功  相似文献   

5.
浅议炙甘草汤及其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炙甘草汤是一个比较有名的方剂,在临床行之有效并应用甚广。《伤寒论》太阳篇182条原文:“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其主要精神是不论外感病或内伤疾病,只要表现“脉结代,心动悸”的脉证,就应先考虑应用。炙甘草汤以复血脉为功,故又称“复脉汤”。此方同时见于《千金翼》与《金匮》“血  相似文献   

6.
许占民教授运用炙甘草汤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占民教授运用炙甘草汤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经验张一昕张会珍(050091)《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载:“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结、代脉均属心律失常的脉象,结脉多见于窦性心律不齐、房颤、偶发或多发性期前收缩、二度房室传导阻滞者。造成上...  相似文献   

7.
詹晓欢 《光明中医》2016,(1):126-127
"三附子汤"(即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或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的简称)在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脉证治篇及《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篇均有论述,但历代医家争议颇多,笔者通过拜读多位医家的注解,就三附子汤存在的疑问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8.
自张仲景著《伤寒论》至今已千余年,历代医家对《伤寒论》方、药、脉、证研究的专著颇多,各具只眼。《伤寒海底眼》无论是辨证,或立法选方都具有鲜明的特点,是学习运用《伤寒沦》不可忽视的专著。本书作者何渊,字彦澄,江苏丹徙人,系明代洪武,宣德间人,成书年代为1416年。本书对伤寒六经脉证,合病,并病都有通俗易懂的论述,并且对临床常见的脉证不符,如“伤寒得伤风脉,伤风得伤寒脉”,“少阴症似太阳,太阳脉似少阴”等均有专篇论述。  相似文献   

9.
疑难杂病重脉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过程中 ,如何根据四诊证据的前后顺序进行分析 ,正确地辨证论治 ,一直是历代医家注视的重要问题。例如 :《内经》在指出辨证论治要四诊合参时 ,强调“欲知其要 ,则色脉是矣”。《难经》中又提出“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伤寒论》、《金匮要略》则提出辨证依据的前后主次序列 ,《伤寒论》六经辨证即明确提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论杂病亦强调“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均以“辨某某病脉证…  相似文献   

10.
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治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晓北 《四川中医》1998,16(10):8-9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现于仲景《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中,原文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场主之。”方剂组成:麻黄去节2两,细辛2两,附于他1枚,去皮被8片。历代注解伤寒的医家都认为是用治少明里寒兼太阳表热(太、少两感)之证的。然  相似文献   

11.
附子汤证在仲景书中有三条,一是《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伤寒论·少阴病篇》)的第304条和第305条,一是《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以下简称《金匮·第二十篇》)的第3条。这三条原文,从表面上看,前两条为外感病而设,后一条为内伤杂病而立,但仔细探究,可以发现,它们三者之间有着深刻地内在联系,兹剖析如下。一、原文解说《伤寒论·少阴病篇》第304条说:“少阴病,  相似文献   

12.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乃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的方剂,原书谓:"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因太阳、少阴两感证的基本病机为心肾阳虚、复感寒邪,表里同病,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少阴病中的权变治法,少阴病本多禁汗、禁下,但疾病的发展过程无常、变化多端,然又有301、302条使用可汗法,320条使用可下法,及318条阳郁至厥证。对少阴病脉证并治篇中之麻黄细辛附子汤证、麻黄附子甘草汤证、大承气汤证、四逆散证等四大证之疾病发展过程、机理、方药组成进行详细的探讨少阴病常法中言其变之权变治法,亦在说明"辨证论治"为中医学最高之精神所在。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太阳中风证护理初探林家坤刘玉珍(江西省萍乡市中医院萍乡337000)关键词太阳中风证《伤寒论》护理太阳中风,是在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脉证基础上,更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等症的一种太阳表虚证,不同于“脑血管意外”的中风。《伤寒论...  相似文献   

15.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篇,方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组成。本方原治小柴胡汤证因误下而成之痞证。原文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汤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笔者应用此方随症加减治疗口腔溃疡、泄泻、呕吐、消化功能紊乱等病,均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中“下利”,似现代医学描述的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稀水样便,或夹黏液、脓血或不消化食物,是脾胃系疾病较为常见的症状,可见于急慢性肠炎、炎症性肠病、功能性肠病等多种肠道疾病。仲景《伤寒论》中论及“下利”之条文达60余条,见于六经各篇,证治方药各异,为脾胃病的辨治提供了思路。太阳病“下利”可见于葛根汤证、葛根芩连汤证、桂枝加大黄汤证;阳明病“下利”可见于大黄牡丹汤证、承气汤类方证;少阳病“下利”可见于四逆散证、黄芩汤证、大柴胡汤证;太阴病“下利”可见于理中汤证、泻心汤类方证;少阴病“下利”可见于真武汤证、桃花汤证;厥阴病“下利”可见于白头翁汤证、乌梅丸证。验之临床亦有明显效验,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17.
麻黄细辛附子汤临证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友良 《陕西中医》1998,19(6):282-283
<正> 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宗少阴证用附子,太阳证用麻黄之旨;方中麻黄外解太阳表寒,细辛辛温散少阴之寒;附子温少阴之虚,防亡阳之变,可谓温经散寒之圣剂。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中的猪苓汤证,历来注家见解颇不一致。如成无己视为“热客下焦”,柯韵伯则以此与栀豉汤、白虎加人参汤证为“阳明起手之法”。现谈谈个人看法,供同志们参考。归纳《伤寒论》中阳明病篇、少阴病篇关于猪苓汤证的原文,其症状为: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下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  相似文献   

19.
分析《伤寒论》少阴病篇吴茱萸汤证、桃花汤证、少阴三急下证,阐述仲景少阴病审证求机、明辨缓急的分步治疗特色。  相似文献   

20.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仲景《伤寒论·少阴病篇》,由麻黄、炮附子、细辛3药组成,原为“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而设,主治太阳少阴两感证。笔者扩大其应用范围,每获良效,现简介如下。1 寒瘀痹痛钱某某,男,53岁。1997年8月12日初诊。患者素体虚弱,常居寒湿之地,腰腿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