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复合麻醉法在小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结扎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8例PDA结扎术病例术中麻醉效果及患儿术后恢复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PDA结扎术患儿,术中监测MAP、BP、HR、ECG、SpO2、RR等,生命指标平稳,麻醉效果满意,手术顺利,术后患儿康复良好。结论 复合麻醉法适用于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麻醉效果满意,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DA)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护理对策。方法:对192例PDA患者手术治疗进行回归性分析。结果:发现其椎后出现并发症24例(12.5%),其中出现血胸4例,声音嘶哑5例、术后高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命和身体健康,进行术后严密观察及护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提高成人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手术疗效,总结27例常温体外循环下闭合成人动脉导管的临床经验。方法全组均在常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手术,心包内游离阻断动脉导管,再切开肺动脉直接缝合或补片修补动脉导管内口。结果全组无死亡、无气栓、大出血、动脉导管再通,术后并发低心排综合征3例,经治疗均痊愈。结论常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成人动脉导管闭合手术安全,疗效确切,适合各种类型成人动脉导管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分析我院近年来实施胸腔镜下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探讨胸腔镜下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从而提供动脉导管未闭外科治疗的适宜方法。方法:手术采用传统常规右侧卧位,胸壁选取适宜胸腔镜插入与操作切口,胸腔镜下分离PDA周围组织结构后,选取尼龙夹夹闭未闭合的动脉导管,术毕安置胸腔引流管,缝合切口,术后及复查时行心脏彩超检查以确定效果。结果:胸腔镜下PDA尼龙夹夹闭术平均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及术后出血量较少,心脏杂音消失,心脏彩超提示未闭PDA血流信号消失。结论:胸腔镜下PDA尼龙夹夹闭术较传统开胸PDA结扎术、胸腔镜PDA钛夹钳闭术、介入封堵术效果较好且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段硬外阻滞(TEA)复合全麻(GA)在小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结扎术中的可行性,方法:小儿PDA40例,单纯GA复合降压药20例为I组,TEA复合全麻20例为II组,两组患者在术中各因流动力学的变化,术中控制性降压,降压药及麻醉药物等使用量进行比较。结果:I组MAP,HR变化幅度大(P<0.05),结扎导管时需用硝普钠(SNP)降压,术后使用1-3d,血压变化幅度大,II组血流动力学平稳(P>0.05),术中全组未用降压药,血压“无反跳、,全麻药用量I组>II组(P<0.01),结论:TEA复合GA是小儿PDA结扎术是较满意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6.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占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第二位[1],传统的治疗方法是采用全麻开胸或胸腔镜直视或体外循环下导管结扎、钳夹或切断缝合术治疗,手术创伤大.我院自2000-05应用非开胸X线监视下经皮PDA封堵术治疗PDA3例,手术均获得成功,临床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王俊 《实用全科医学》2010,8(11):1375-1376
目的评价经导管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全组120例患者,年龄(23.5±16.0)岁。降主动脉造影确定动脉导管的形态及最窄径,选择合适的封堵器。术前及术后1,3及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PDA最窄径1.5~14.0mm,平均(5.7±3.0)mm。封堵成功率99%。术后即刻残余分流38%,1个月时无残余分流。9例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术前肺动脉收缩压83~155mmHg(1mmHg=0.133kPa),平均(108.6±21.6)mmHg,术后1个月时降至36~92mmHg,平均(54.1±16.6)mmHg(P〈0.01)。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经导管介入治疗PDA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全麻加单次硬膜外阻滞用于小儿动脉导管未闭手术王心怡马书林(北京铁路总医院北京,100038)关键词全麻;硬膜外阻滞;动脉导管未闭;儿童中图号R726.2单次硬膜外阻滞复合气管内静吸全麻行婴幼儿漏斗胸及腹部手术曾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1,2]。我院将气管...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经皮穿刺弹簧圈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方法和疗效。方法:PDA最狭窄处1。7~4.0mm(3.15±0.52mm),PDA长度3.0~12.6mm。采用Jackson可控制脱离、回收弹簧圈,经皮穿刺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结果:封堵术后PDA完全闭塞;无并发症发生.;3~12个月随诊未见残余分流及再通发生,疗效满意。结论:本方法是-安全、少创、有效的非开胸手术治疗PDA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王丹  潘国艳  常娅洁 《吉林医学》2008,29(24):2396-2396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先天性心脏病中常见疾病之一,占小儿先心病发病总数的15%-20%,女性多见。以往手术治疗是唯一的方法,直至1997年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的方法应运而生。现将我院2007年1—7月完成的96例动脉导管未闭(Paten ductus arteriosus,PDA)介入封堵术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249例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PDA)的外科治疗,探讨其各种术式及适应证。方法 单纯性PDA患者232例,其中采用双重结扎术158例,双重结扎+贯穿缝扎28例,双重结扎+主动脉端荷包缝扎25例,切断缝合8例,体外循歪下切开肺动脉缝扎动脉导管内口13例;PDA并发心内畸形17例,均行一期根治术。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动脉导管结扎后再通仅一例。结论 动脉导管形态、肺动脉高压的程度以及是否合并心内畸形是确定手术方式的重要依据。结扎法操作简单可靠,适合于大多数单纯性PDA;切断缝合法风险大,应慎选;合重度肺动脉高压或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SBE)者应大体外循环下缝扎;合并其他心内畸形者应行一期手术。  相似文献   

12.
电视胸腔镜下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钳闭手术1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电视胸腔镜下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PDA)钳闭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总结。方法 10例新生儿患者,男女各5例,PDA直径(3.49±0.83)mm,术前肺动脉压(9.02±3.55)kPa;合并有肺炎、贫血、缺氧性脑病、呼吸功能衰竭、心力衰竭、代谢性碱中毒等。在气静复合麻醉下全胸腔镜分离PDA,2枚钛夹钳闭PDA;所有病例均未留置胸腔引流管。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钳闭动脉导管,无导管或周围组织损伤出血等并发症。手术时间(29.3±8.2)min,术后用呼吸机辅助(19.36±29.23)h,住院天数(13.2±10.63)d。出院前心脏二维彩色超声心动图复查均未发现残余分流;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胸腔镜下动脉导管钳闭手术方法应为新生儿、早产儿PDA合并心力衰竭需急诊或限期手术的首选治疗手段,并可取得理想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总结我院用普通手术丝线单纯结扎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PDA)30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死于急性呼吸衰竭1例,余29例治疗效果满意。本文郑重指出在术中用硝普钠(SNP),作控制性低血压下结扎PDA,有着安全,简单,可靠和损伤轻的优点,用三道结扎线可减少术后再通的发生率,认为采用此种手术方法治疗PDA有其独特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我科1993年9月—2007年2月应用深低温微流量法体外循环下经肺动脉行成人动脉导管闭合术,治疗10例重症单纯动脉导管未闭(PDA),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故而认为此方法安全、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指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存在一种先天性的异常通道,在先天性心脏病中较为常见,手术治疗效果满意,但术后出现切口结核菌感染较少见。本文将PDA术后切口结核菌感染1例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经导管以Rashkind闭合器及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导管以Rashkind闭合器及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方法:以Rashkind闭合器关闭PDA16例,Amplatzer封堵器关闭PDA4例。结果:本组20例患者术前胸主动脉造影示PDA最窄处直径为3-8mm(平均5.6mm)。Rashkind关闭术16例,术后即刻胸主动脉造影示PDA处未见分流4例,微量分流8例,少量分流4例;半年后彩色多普勒示PDA处均无分流。Amplatzer术关闭PDA4例,术后即刻胸主动脉造影示PDA处均无分流,彩色多普勒示PDA处无残余分流,所有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经导管以Rashkind闭合器及Amplatzer封堵器治疗3-8mm直径的PDA是安全有效的方法,Amplatzer封堵器闭闭PDA术后残余分流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31例接受PDA介入封堵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经心脏超声筛查,术中、术后测肺动脉压力及主动脉弓造影,术后随访3—12个月。结果3l例PDA封堵均成功。封堵后10min,肺动脉压由封堵前的24—96(45.4±20.2)/10—45(21.9±8.6)mmHg,降至13—40(24.9±7.4)/4—23(11.9±5.5)mmHg(P〈0.05)。31例经随访均无并发症出现。结论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PDA创伤小、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是单纯PDA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康健  郝复 《浙江医学》1998,20(2):102-103
我院1983~1992年共施行婴幼儿重症动脉导管未闭(PDA)手术48例,现就手术时机的选择及麻醉管理特点等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与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在X线透视和超声心动图或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指导下,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施行ASD封堵术26例,PDA封堵术10例。术结及术后24小时、1个月、3个月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疗效。结果:26例ASD患者共27个缺损,22例ASD球囊最大伸展直径12-32mm,4例ASD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测量直径>34mm,选择Amplatzer封堵器直径为13-38mm。24例25个缺损应用24只Amplatzer封堵器闭合成功,成功率92.3%,10例PDA封堵术均获得成功。主动脉弓降部造影示动脉导管呈漏斗型8型,管型2例,未闭动脉导管最窄处直径为3.5-8.0mm。随访未发现封堵器移位及残余分流。1例PDA在术后4h出现心包积液,经心包穿刺置管引流后次日消失,病人痊愈出院。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ASD操作简便,安全,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20.
体外循环(CPB)下闭合巨大动脉导管可避免严重的并发症如大出血等。但术中损伤左喉返神经的报道较少。本文报告3例巨大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病人在CPB下经肺动脉切口直视闭合后,发生了左喉返神经损伤。就左喉返神经、动脉导管、肺动脉高压引起肺动脉扩张三者的关系,以及术中有关的操作要点加以讨论。病例报告3例病人中,男2例,女1例。年龄4~20岁。术前检查均证实为单纯PDA并重度肺动脉高压。肺动脉压力(Pp)128/5.skPa~13.1/6.3kPa,PDA直径20~17mm。手术均在深低温低流量CPB下经肺动脉切口直视缝合。2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