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6年1月~1997年8月本文对6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天普洛欣(尿激酶,广东天普生物化学制药公司生产)静脉内溶栓治疗,效果良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患者,均为住院病人,其中男46例、女14例,年龄68±54(35~83)岁。经心电图证实为急性心肌梗塞,梗塞部位:前壁加间壁18例,广泛前壁20例,下壁12例,下壁加右室6例,下壁加正后壁4例。12 溶栓适应证 ①持续胸痛05h以上,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者;②至少相邻两个导联ST段抬高02mV;…  相似文献   

2.
我们自1992年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急性心肌梗塞(AMI),现将完整病历30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胸痛持续>30min,经含服硝酸甘油症状不能缓解,至少2个相邻导联ST段抬高>1mv。年龄<560岁。起病6h内到达病房,无使用溶栓药物禁忌证。个别患者到达病房时间超过6h,但胸痈持续存在,ST段抬高,并残留R波,其他条件具备者也列入治疗对象。AMI 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42~60岁。梗塞部位:前壁12例,前间壁8例,广泛前壁8例,下壁加后壁2例。  相似文献   

3.
现对我院1997年以来尿激酶(天普落欣)静脉溶栓53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对象:按WHO标准确诊急性心梗的病人53例,男45例,女8例,年龄31~79岁,前壁心梗13例,广泛前壁心梗14例,下壁并正后壁心梗24例,侧后壁心梗2例。开始溶栓时间<6小时 44例、≥6小时9例,符合溶栓适应症,除外禁忌症。1.2 溶栓适应症:(1)心电图2个相邻导联ST段抬高≥0.2mV或出现新的病理Q波,且含眼硝酸甘油ST段不回落;(2)胸痛持续 20~30分钟不缓解;(3)心肌缺血发病时间少于24小时;(4…  相似文献   

4.
延迟溶栓是指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病后6~12小时内进行的血栓溶解治疗。为观察其疗效,我们以尿激酶为例进行延迟溶栓治疗,并与非溶栓治疗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胸痛持续≥30分钟,经含化硝酸甘油症状不能缓解,至少两个相邻导联ST段抬高>2mm,发病6~12小时内,有出血或出血倾向者列为禁忌。 延迟溶栓组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48~70岁,平均57±2.1岁。梗死部位:前间壁8例,广泛前壁18例,下壁4例,下壁 正后壁 右室6例,下壁 正后壁4例。 非溶栓组40例,性别、年龄及梗死部位与延迟溶栓组无差别。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是心肌梗塞(AMI)发生的最重要的原因.溶栓、抗凝治疗是目前治疗AMI最有效的方法。现将我科34例病人情况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34例AMI患者,其中男对倒,女13例,年龄39~75岁,平均60.4±12.2岁,前壁或广泛前壁心肌梗塞15例,下壁心使10例,侧壁心梗3例,正后壁心梗2例,下后壁心便4例。1.2适应证选择①典型缺血性胸痛,持续时间>30min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心电图至少有二个相邻的胸前导联ST段抬高>0.2mv,或Ⅱ、Ⅲ、AVF导联中至少有二个导联ST段抬高≥0.1mv。③起病12h内入院.④除外溶栓禁忌…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塞(AMI)对应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国内外学者已报道。本文将1989~1991年收治31例AMI中18例对应导联ST段压低临床分析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性别与年龄:男性22例,女性9例,男女之比为2.44:1。年龄45~79岁,平均年龄58.74岁。1.2 对应导联ST段压低与梗塞部位:AMI31例中前壁梗塞13例(41.93%),其中对应导联ST段压低6例占46.15%;前间壁梗塞3例占9.67%;侧壁梗塞2例占6.45%;后壁梗塞1例占3.22%;下壁梗塞12例占  相似文献   

7.
马德 《河北医药》2000,22(5):376-377
溶栓疗法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的重要疗法。80年代以来,AMI的溶栓疗法在国内广泛开展,它能降低病死率、缩小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我科采用国产尿激酶(UK)溶栓治疗AMI80例,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选择 (1)胸痛持续>30min,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2)心电图至少两个相邻胸前导联或Ⅱ、Ⅲ、aVF中两个导联ST段抬高大于0.1mV;(3)发病12h以内;(4)无溶栓禁忌证。12 临床资料 我院自1996年4月~1999年9月共完成AMI溶栓治疗80例,并随机分为UK150×104U组和UK200×104U组。其中UK150×104U组42例,男29…  相似文献   

8.
溶栓疗法是现代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标准治疗,其静脉溶栓方法简单易行,目前在各大医院已广泛应用。我院自2005年6月至2007年12月共对68例AMI患者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68例中,男36例,女32例,年龄31~74岁,其中70岁以上者14例。梗死部位:广泛前壁、前间壁、前侧壁41例,下壁、正后壁(包括合并右室心梗)27例。所有病例均符合WHO规定的AMI诊疗标准,并且具备以下条件:①严重胸闷,持续胸前区痛大于30min,硝酸甘油不能缓解;②心电图至少两个相邻导联ST段抬高,肢导抬高大于0.1mv或胸导抬高0.2mv;③发病时间在6~12h以内;④年龄小于80岁;⑤无溶栓禁忌证。1.2静脉溶栓方法溶栓前常规记录12导联心电图,下壁心梗时加做V7~V9、V3R和V5R导联心电图,检查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检查心肌酶谱CK和CK-MB(注:多数结果未出便进行了治疗),溶栓治疗以UKl00~200万u加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入,30min内滴完。溶栓同时服用阿司匹林300mg,1次/d,3~5d后改为100mg/d,长期服用,6h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  相似文献   

9.
我院自1992年8月至1997年2月,采用球囊漂浮起搏电极导管(以下简称漂浮导管)床边临时起搏治疗6例右心室梗塞并发过缓性心律失常和低排综合征患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对象及方法男性2例,女性4例,年龄58~87岁,平均68岁。均在急性下壁梗塞基础上发生。其中2例伴发正后壁,1例伴发前间壁心肌梗塞。临床特点:均有颈静脉怒张,Kussmaul征( ),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低血压。其中2例伴有意识障碍。心电图除分别具有下壁、正后壁、前间壁急性心梗的特征外,V3R-V4R导联ST段均抬高≥1mm,其中窦缓伴Ⅰ度…  相似文献   

10.
静脉溶栓是近年急性心肌梗塞(AMI)治疗的重要进展之一,冠脉再灌注本身可产生再灌注损伤如再灌注心律失常(RA)[1],由于RA有时是致命的,故充分认识AMI溶栓后RA的特点及防治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对61例进行尿激酶溶栓AMI患者的RA进行分析。资料与方法研究对象 选择1989年6月至1995年12月入住我院61例AMI患者,均符合1979年WHO推荐的冠心病命名及诊断标准。并具有①胸痛持续30min以上,心电图至少两个导联ST段抬高≥02mV,含服硝酸甘油无效;②发病在12h内;③无溶栓禁忌证。其中男40例,女21例;年龄30~84岁,平均538…  相似文献   

11.
溶栓治疗是近几年来急性心肌梗死最常用的再灌注治疗方法。而急诊溶栓治疗能明显减少“进门一溶栓治疗时间”,早期恢复冠脉血流,防止梗死延展,减少并发症,使转归改善。本院于2002年开展尿激酶急诊溶栓治疗,现进行总结及分析。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06年3月至2008年3月首诊或转诊于本院急救中心就诊的患者。纳入标准:共收治住院的AMI患者62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颁布的AMI诊断和治疗指南[1],进行性胸痛、沉重感、憋气30min~1h,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②年龄40~70岁;③无溶栓禁忌证;④血压90~160/60~100mm Hg;⑤急诊18导联心电图至少有两个相邻导联ST段明显抬高,出现病理性Q波或高尖T波。纳入病例:总计62例,男40例,年龄41~69岁,女22例,年龄47~69岁。梗死部位:下壁36例,前壁20例,前壁并下壁6例。1.2方法患者入急诊后重点询问病史,查体,做18导联心电图,取血查血清心肌标记物-肌酸激酶(CK)及肌钙蛋白T(cTnT)、血常规、凝血二项、血钾、钠、氯,同时建立静脉通路,嚼服肠溶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300mg,而后将患者转入急诊复苏室,进行心电、血压、呼吸...  相似文献   

12.
我院自1990~1997年应用硝酸甘油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11例,收到较好的效果,报告于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11例均为男性,年龄最大61岁、最小35岁,平均48岁。急性前壁梗塞7例、下壁梗塞4例,合并左心衰竭5例,均有明显胸痛,相应心电图导联S...  相似文献   

13.
患者 ,男 ,30岁。主因饱餐及饮酒后突然出现持续性胸闷痛伴大汗、恶心及呕吐 4h而急诊入院。心电图示急性下壁、正后壁、右心室心肌梗死。但心肌酶未升高。即给予硝酸甘油、消心痛、肝素等治疗后胸痛有所缓解。入院后 2h肌酸激酶 MB开始升高 ,至入院后 6h达高峰 ,同时心电图在Ⅱ、Ⅲ、aVF、V7、V8、V9导联开始出现病理性Q波 ,胸前V4~V6 导联的ST段抬高 ,并有血压进行性降低 (最低达 5 0 30mmHg) ,但患者双肺无干湿性口罗音。此时给予扩容、升压药物维持并应用尿激酶 15 0万U静脉内溶栓等抢救措施。溶栓作者单位 :0 5…  相似文献   

14.
临床资料我院自1982年~83年共收治急性心肌梗塞33例,下壁梗塞者14例。对下壁梗塞依据Erhardt的方法均加做了CR_4R、ME、MR导联。并按下述条件临床拟诊为右室梗塞者4例。①有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表现及血清酶学改变;②心电图为急性下壁或/及后壁梗塞,同时有CR_4R导联ST段抬高≥1mm,ME、  相似文献   

15.
梁妹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7):574-575
我科自2000年以来对15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进行静脉溶栓。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5例患者中男14例 ,女1例 ,年龄最小30岁 ,最大76岁 ,无死亡病例 ,均康复出院。2护理对策2 1溶栓适应证 :(1)胸痛符合AMI;(2)心电图改变至少2个相邻的导联有ST段抬高>0 1mV,新出现的或可能是新出现的左束支传导阻滞 ;(3)距症状发作的时间<6小时 ;最有益6~12小时 :延迟溶栓 ,但仍有重要的益处 ;>12小时益处减少 ,但经选择的病人仍有用。2 2溶栓前检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及血型。溶栓时经常询问患者胸痛有无减轻以及减轻的程度 ,…  相似文献   

16.
韩凤波 《河北医药》2007,29(12):1342-1342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尽早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可减少坏死心肌数量,缩小梗死范围,改善患者预后。本文通过对溶栓后ST段进一步抬高或下降后再抬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可能的原因及临床意义。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4年1月至2006年8月在我院确诊的AMI资料齐全的患者96例,其中男65例,女31例;年龄38~70岁,平均54.6岁。均符合下列条件:年龄小于70岁,首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发病6h内入院,给予静脉溶栓治疗。溶栓药物为尿激酶每人次150万U0.5h内输入。溶栓入选标准、药物使用方法及临床再通评价根据1996年制定的国内AMI溶栓治疗参考方案[1]。入院2周内行冠脉造影检查,评价冠脉病变情况。临床再通以溶栓2h内胸痛是否缓解,抬高的ST段回落是否≥50%,血CK-MB高峰是否提前至14h,及是否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为判定标准,冠脉造影再通标准为TIMI血流2~3级。梗死部位以前壁(前壁、前间壁、广泛前壁)为主62例,下壁(下壁、正后壁、下壁正后壁、下壁并右室、下壁正后壁并右室)为主31例,高侧壁1例,广泛前壁并下壁2例。1.2方法溶栓前常规记录十八导联心电图,位...  相似文献   

17.
心肌梗塞是心肌的缺血性坏死 ,临床症状严重 ,并发症多 ,病死率高 ,在临床上用吸氧、止痛、扩血管等方法治疗效果差 ,但我院使用尿激酶溶栓后 ,该病的疗效显著提高 ,现将我院进行溶栓的患者进行总结。1 资料与方法1 1 病例 :共有患者 12例 ,男 10例 ,女 2例 ;年龄从 4 5岁至70岁。梗死部位 :广泛前壁 8例 ,前壁 4例。病例符合以下条件 :①严重胸闷 ,持续心前区疼痛 >30分钟 ,含硝酸甘油不缓解。②心电图至少两个相邻导联ST段抬高。③发病时间6~ 12小时以内。④年龄 <80岁。⑤无出血倾向 ,出血素质 ,无肝肾疾病 ,近期无手术的病人 ,2~ 3…  相似文献   

18.
《云南医药》2013,(2):187-189
<正>临床资料①胸痛持续≥30 min,应用硝酸甘油症状不能缓解;②心电图ST段在2个或2个以上肢体导联抬高≥0.1 mV,或在相邻2个或2个以上胸前导联抬高≥0.2 mV;③年龄<75岁,性别不限;④发病时间均在12 h以内;⑤无溶栓禁忌证,患者家属签署溶栓同意书。排除标准严重的未控制高血压,内脏出血,或既往发生过出血性脑卒中,一年内有缺血性脑  相似文献   

19.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孟庆义 《天津医药》1994,22(11):643-645
对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组(51例)和胸前导联ST正常组(40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胸前导联ST段压低组下壁导联ST抬高总和及侧后壁梗塞的发生率均高于胸前联ST段正常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则表明左前降支为和多支病变发生率二组相近,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并对并发症,病死率和左室射血分数等指标进行了比较,提示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伴胸前导联ST段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塞对应性ST段下移的临床意义山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030001)秦沛临,王凤芝,陈臣义山西省卫生厅卫生所李玉清急性心肌梗塞(AMI)时,对应性ST段下移(R-ST-D)常见,过去均以镜像改变来解释,但80年代以来有关研究多认为可能预示较大范围梗塞或对应部位心肌缺血及无Q波性心肌梗塞,因而受到临床重视。本文结合我院资料,进一步探讨R-ST-D的临床意义。对象与方法本文109例系我院1984~1991年收治的首次AMI并捕获了心电图ST段抬高的患者。AMI的诊断按WHO公布的标准,根据症状、心电图和酶学改变综合判定。R-ST-D采用Ferguson[1]标准,即与梗塞部位相对应的最少两个导联ST段水平型或斜下型下移≥0.lmv,且除外室内阻滞。下壁梗塞时V1-4为对应导联;前壁梗塞时对应导联为Ⅱ、Ⅲ、avF。上述R-ST-D与梗塞区抬高的ST段呈同步性演变称为镜像改变[2]。依据该标准将109例患者分组进行对比分析:(1)无R-ST-D在;(2)R-ST-D非同步(演变)组;(3)R-ST-D同步(演变)组。(2)和(3)组又按R-ST-D总和≥0.8mv或<0.8mv各自分为两个亚组。结果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