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癣是指3种真菌引起的浅表感染:包括大小孢子菌属、表皮癣菌属、毛癣菌属,这些真菌属统称为皮肤癣菌。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知母乙醇提取物及其酶水解物对常见真菌的体外抑菌活性。方法:采用回流提取法制备知母乙醇提取物,选用β-葡萄糖苷酶进行酶水解。采用抑菌圈法评价知母乙醇提取物及其酶水解物对白念珠菌的抑菌作用,采用微量液基稀释法检测其对5种常见真菌(白念珠菌、新型隐球菌、须癣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红色毛癣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_(80))。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知母皂苷BⅡ(TBⅡ)和知母皂苷AⅢ(TAⅢ)的含量。结果:①知母乙醇提取物在320 mg/ml时对白念珠菌SC5314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径为6 mm;其酶水解物在27 mg/ml和13.5 mg/ml时对白念珠菌SC5314具有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6 mm和12 mm,抗真菌效果显著提高。②知母乙醇提取物对白念珠菌、新型隐球菌、须癣毛癣菌的MIC_(80)分别为32 mg/L、16 mg/L、32 mg/L,对石膏样小孢子菌、红色毛癣菌无明显抑制作用。其酶水解物对5种真菌的MIC_(80)均低至4 mg/L,对石膏样小孢子菌的抑制活性甚至优于氟康唑;与知母乙醇提取物相比,酶水解物的抗真菌活性均显著增强(P0.01)。TBⅡ对5种真菌的抑制作用均较弱,而TAⅢ对红色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须癣毛癣菌的抑制作用较强,MIC_(80)达4 mg/L。③知母乙醇提取物中TBⅡ含量为(31.3±1.4)%,TAⅢ含量为(3.2±0.3)%;酶水解物中TAⅢ含量为(52.5±0.3)%,未检测到TBⅡ,TAⅢ的转化率为(82.6±1.7)%。结论:β-葡萄糖苷酶作用可促进知母乙醇提取物中TBⅡ转化为TAⅢ,显著提高其抗真菌活性,TAⅢ可能是知母抗真菌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  相似文献   

3.
手足甲体癣多由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等所引起,常为接触(如通过用具或浴室)感染,单纯用西药治疗效果不佳,自2005年以来,我卫生室采用灭癣散联合氟康唑(克枚唑癣水复方苦参水杨酸散)治疗本病136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皮肤癣菌是一类能入侵角质层和角质组织的真菌,在人和动物可引起表浅感染。常引起感染的皮肤癣菌主要有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犬小孢子菌、石膏小孢子菌和絮状表皮癣菌。红色毛癣菌是一种最常见的亲人性致病性皮肤癣菌,呈世界性分布,也是我国最常见的皮肤癣菌。红色毛癣菌可以引起皮肤、毛发、指(趾)甲感染,且常引起足和指(趾)甲的慢性难治性感染。有研究统计它可以导致皮肤癣菌病中90%的慢性感染,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8种中草药对致病性浅部真菌的抑菌效果,采用试管药基稀释法,测定8种中草药对8种致病性浅部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从而观察各种药物对浅部真菌的抑菌效果。结果8种中草药提取物对石膏样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羊毛状小孢子菌、红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紫色毛癣菌、许兰氏毛癣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尤以白头翁、公丁香抗菌作用显著,其平均分别为MIC为10.10%、10.63%。表明公丁香、白头翁对红色毛癣菌、羊毛状小孢子菌、许兰氏毛癣菌、断发样毛癣菌、紫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有显著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米替福新对常见皮肤癣菌的体外抑菌活性.方法 参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制定的M 38-A方案测定77株常见皮肤癣菌(含三属即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和表皮癣菌属)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米替福新对常见皮肤癣菌均有较好的抑菌作用,MIC90为1.0 μg/ml,MIC几何均数为0.617 μg/ml,MIC范围0.25~2.0 μg/ml.结论 米替福新对常见皮肤癣菌各属均有较好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7.
七插页之图13为体癣,图14为股癣。体癣及股癣(Tinea corporis and Tinea cruris)祖国医学称金钱癣或阴癣,俗称钱癣或裆癣。病因本病由致病性表浅真菌感染皮肤而发病;主要为毛癣菌属的红色癣菌,也可由小孢子菌属或表皮癣菌属引起。多数来自手足癣、甲癣的直接或间接传染,有时与患癣病的猫、狗接触而发病,现称为“猫癣”。凡由真菌感染的皮肤病均称癣,不是真菌感染引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武汉地区2011—2020年儿童头癣临床类型及病原菌分布情况,对该病的预防和诊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1—2020年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门诊及住院儿童头癣患者的实验室资料,共收集儿童头癣患者542例,其中男性239例,女性303例。对患儿患处皮损进行真菌镜检和培养鉴定,使用χ2检验分析不同年龄段和临床类型儿童头癣致病菌谱的差异。结果 儿童头癣患者以学龄前儿童(3~<7岁)为主,占总人数的48.52%(263/542)。构成比前3位的致病菌分别为紫色毛癣菌(49.26%,267/542)、犬小孢子菌(31.55%,171/542)及须癣毛癣菌(9.96%,54/542)。不同年龄段头癣患儿致病菌种不同,紫色毛癣菌在各年龄段均为主要致病菌,其次为犬小孢子菌,7岁以上患儿犬小孢子菌感染率较7岁以下患儿降低,婴幼儿红色毛癣菌感染率较其他年龄段高。不同临床类型致病菌比较分析中,黑点癣致病菌主要为紫色毛癣菌和断发毛癣菌,白癣致病菌主要为犬小孢子菌,脓癣致病菌主要为须癣毛癣菌、石膏样奈尼兹菌和红色毛癣菌,除铁锈色小孢子菌,其他菌种构成比在头癣临床类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体外甲真菌病模型并探讨抗真菌药物在甲板内的抗真菌活性。方法建立体外甲真菌病模型:剪取正常人甲,用2.5%NaOH浸泡变软,分别接种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白色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在马铃薯葡萄糖(PD)液体培养基培养30d后取病理切片并行PAS染色,观察各甲板中是否有真菌侵入。甲板内氟康唑药敏试验:根据体外药基法最小抑菌浓度(MIC)值,配制100×MIC、10×MIC、1×MIC3个梯度的10%二甲基亚砜(DMSO)氟康唑透甲液,浸泡软化的甲板,再接种4种致病菌培养,镜下观察甲切片。只有管内全部甲板均未见真菌结构,方判定该菌种对相应浓度下氟康唑敏感。结果在体外甲真菌病模型试验中,甲板角质层遭破坏,可见数目不等的菌丝孢子,形态与甲真菌病病甲切片所见一致,证明离体甲真菌病模型建立。在测定甲板中氟康唑抗真菌活性时,只有石膏样毛癣组菌100×MIC浓度管内甲板均未见真菌结构,将此值与体外所测MIC值对比,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正常人离体甲板上接种真菌,可建立体外甲真菌病的感染模型。(2)要达到抑制真菌的作用,甲板内氟康唑浓度必须要高于体外所测MIC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体外甲真菌病模型并探讨抗真菌药物在甲板内的抗真菌活性。方法建立体外甲真菌病模型:剪取正常人甲,用2.5%NaOH浸泡变软,分别接种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白色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在马铃薯葡萄糖(PD)液体培养基培养30d后取病理切片并行PAS染色,观察各甲板中是否有真菌侵入。甲板内氟康唑药敏试验:根据体外药基法最小抑菌浓度(MIC)值,配制100×MIC、10×MIC、1×MIC3个梯度的10%二甲基亚砜(DMSO)氟康唑透甲液,浸泡软化的甲板,再接种4种致病菌培养,镜下观察甲切片。只有管内全部甲板均未见真菌结构,方判定该菌种对相应浓度下氟康唑敏感。结果在体外甲真菌病模型试验中,甲板角质层遭破坏,可见数目不等的菌丝孢子,形态与甲真菌病病甲切片所见一致,证明离体甲真菌病模型建立。在测定甲板中氟康唑抗真菌活性时,只有石膏样毛癣组菌100×MIC浓度管内甲板均未见真菌结构,将此值与体外所测MIC值对比,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正常人离体甲板上接种真菌,可建立体外甲真菌病的感染模型。(2)要达到抑制真菌的作用,甲板内氟康唑浓度必须要高于体外所测MIC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中山地区手足癣病病原体的种类、分布和流行特点。方法:对1999年1月.2004年1月五年间收集的379例真菌直接镜检阳性的手足癣患者进行致病真菌的培养和鉴定分析。结果:379例病例共培养分离出病原菌330株,六个菌种,检出率为87.1%。菌种分布以红色毛癣菌为主,占64.24%;其次为须癣毛癣菌19.09%和念珠菌属13.94%;絮状表皮癣菌和犬小孢子菌分别占1.51%和0.91%;霉菌极少,为0.3%。结论:中山地区手足癣病的致病菌以红色毛癣菌为主,须癣毛癣菌和念珠菌属次之,亲动物性的犬小孢子菌有流行趋势,应引起临床和防治部门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远红外线幅射器(TDP幅射器)应用于临床日渐增多。我们就TDP幅射器照射对霉菌生长的影响,作了初步实验观察,现报告如下: 菌种共选择三组十二种:深部霉菌组:新型隐球菌、白念珠菌、孢子丝菌、着色霉菌;浅部霉菌组:红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污染菌组:曲霉菌、青霉菌、毛霉菌、念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绵马贯众中3种间苯三酚类成分进行研究,并考察它们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犬小孢子菌3种真菌的抑菌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色谱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对化合物进行鉴定.采用M38-A2微量稀释法,筛选单体化合物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犬小孢子菌3种真菌的抑菌活性,并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 分离得到3个间苯三酚类化合物,分别为白绵马素AA,三环黄绵马酸ABB、黄绵马酸AB;3个化合物对红色毛癣菌的MIC分别为160、60、70 μg/mL,对犬小孢子菌的MIC分别为140、90、80 μg/mL,对须癣毛癣菌的MIC值均>160 μg/mL.结论 3个间苯三酚类化合物对3种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红色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的活性均优于须癣毛癣菌.  相似文献   

14.
股癣的病原菌主要是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偶见石膏样小孢子菌、羊毛样小孢子菌、铁锈色小孢子菌、紫色或断发毛癣菌,可由直接接触患癣的病菌或猫、狗等传染,亦可通过衣物用具等间接传染,或先患有足癣因搔抓而蔓延传染。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果表明白矾对絮状表皮癣菌、白色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枯草杆菌,石膏样子孢子菌、红色毛癣菌、申克氏孢子丝菌、新型隐球菌等10种菌有明显抑菌作用,最小抑菌浓度(MIC)在1:160(6.25ug/ml)~1:320(3.125ug/ml),为中国医药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因此,白矾可用于以上真菌和细菌感染的治疗。白矾对上述后五种菌的抑制作用为国内首次报告。  相似文献   

16.
硝酸咪康唑为咪唑类抗真菌药,对许多临床致病霉菌如白色念珠菌、曲菌、新型隐球菌、芽生菌、球孢子菌、拟酵母菌等深部霉菌和一些表皮癣菌等都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对葡萄球菌、链球菌和疳杆菌等革兰阳性菌也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临床上常用于体股癣、手足癣等皮肤病的治疗.经过多年临床验证,该制剂具有疗效好,无不良反应等特点,但该制剂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不能很好地测定其含量.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其含量,现将其制备工艺和质量标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皮质类固醇激素对皮肤癣菌生长的影响。方法实验组选用含0.1%去炎松的沙氏培养基,对照组单独应用沙氏培养基,采用琼脂稀释法,分别接种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观察菌落的大小、形态。然后分别取生长在含0.1%去炎松的沙氏培养基上生长的须癣毛癣菌和普通沙氏培养基上生长的须癣毛癣菌接种在豚鼠上,建立动物模型,观察动物皮损改变及病理改变。结果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可使皮损加重,但并不是在感染初期立即加重,而是在1周以后。结论不能单独应用激素治疗真菌感染,但可以在1周之内应用抗真菌药与皮质类固醇激素联合应用的复方制剂,有效改善炎症后单独应用抗真菌药以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8.
蒜氨酸和蒜酶复合物的体外抗真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大蒜提取物蒜氨酸,蒜酶及蒜氨酸和蒜酶复合物对红色毛癣菌、絮状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犬小孢子菌、白假丝酵母菌和新生隐球菌的最小抑真菌浓度,最小杀真菌浓度;观察其体外抗真菌作用。方法采用沙保培养基液体稀释培养法和琼脂平板稀释培养计数菌落法分别测定蒜氨酸,蒜酶及蒜氨酸和蒜酶复合物对红色毛癣菌、絮状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犬小抱子菌、白假丝酵母菌和新生隐球菌的MIC和MFC。结果蒜氨酸和蒜酶复合物对红色毛癣菌的MIC为1:256,MFC为1:128;对絮状毛癣菌的MIC为1:256,MFC为1:128;对石膏样小孢子菌的MIC为1:512,MFC为1:256;对犬小孢子菌的MIC为1:512,MFC为1:128;对白假丝酵母菌的MIC为1:128,MFC为1:64;对新生隐球菌的MIC为1:512;MFC为1:256。结论蒜氨酸仅对白假丝酵母菌有抑制作用,对其他试验菌无抑制作用;蒜酶对所有试验菌均无抑制作用;蒜氨酸和蒜酶复合物则具有明显的抗真菌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龙牡洗剂的体外抗菌作用.方法 按<中国药典>2005版洗剂项下配制洗剂并进行性状鉴别、pH值检查、特征鉴别实验、稳定性实验、留样常温观察及过敏实验,保证制剂稳定、安全.以临床皮肤科常见致病菌为受试菌,测定洗剂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 龙牡洗剂的MIC、MBC接近,白色念珠菌为0.0625 g/ml,金黄色葡萄球菌0.125g/ml,绿脓杆菌0.125g/ml,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表皮癣菌属、青霉属、交链孢属为0.0625 g/ml,显示强力抗菌活性.结论 龙牡洗剂有一定的抑菌和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20.
皮肤癣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肤癣菌是浅部真菌病的主要致病菌种 ,是一群密切相关的浅在寄生性真菌 ,侵犯皮肤、毛发和指 (趾 )甲 ,寄生或腐生于表皮角质、毛发和甲板的角蛋白组织中。在生物分类学上 ,皮肤癣菌的有性时代属于子囊菌亚门 ,其无性阶段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菌纲、丝孢菌目、丛梗孢科 ,一般分为三属 :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和表皮癣菌属。目前已报告的皮肤癣菌约有 4 5种 ,其中一部分仅感染动物 ,对人类有致病作用的约有 2 0余种。传统的鉴定方法只依赖于菌落形态、镜下特征、生理和生化等表型特征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逐渐引进了对皮肤癣菌的分子生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