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公共卫生决策是公共卫生管理的核心,风险沟通是保证决策制定及实施的重要条件,在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公共卫生决策与风险沟通及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信息准确充分、沟通全面及时及合作与协调等,为今后公共卫生决策与管理工作提供信息参考。 相似文献
2.
风险沟通是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搜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风险沟通的发展历史、沟通流程、理论模型等进行概述,重点关注风险沟通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用。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均表明,风险沟通应遵循特定的流程,根据事前、事中、事后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沟通策略。2003年SARS疫情以后,我国的风险沟通机制不断完善,在应对甲型流感和COVID-19疫情中呈现出较好的效果。但是世界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繁发生,风险沟通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的风险沟通理论和实践仍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探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沟通中准备工作的内容设置,为进一步规范风险沟通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小组讨论和模拟评分的方法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风险沟通手册》中的准备内容框架进行测试和评价,讨论风险沟通准备内容的重要性和可行性。结果 12个小组均认为组织准备非常/极其重要,41.67%的小组认为组织准备几乎已经完成;83.33%的小组认为技术准备非常/极其重要,8.33%的小组认为技术准备几乎已经完成;75.00%的小组认为联络准备非常/极其重要,58.33%的小组认为联络准备几乎已经完成;91.67%的小组认为信息准备非常/极其重要,58.33%的小组认为信息准备几乎已经完成;41.67%小组认为物质准备非常/极其重要,41.67%的小组认为物质准备几乎已经完成,8.33%已经完成。结论风险沟通准备内容框架设置合理,符合工作需要,对各地风险沟通工作的开展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开展有效的风险沟通是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和信息官员在突发事件和灾难发生时的关键职责。公众、新闻媒体、政策决定者和其他相关方和受影响各方期望得到公共卫生官员提供的有关事态的及时而有效的信息。如果沟通不当,就会被看作不称职、不关心民众,或者不诚实,就会失去民众的信任;如果沟通得当,就可以让许多人获得清楚可信的公共卫生信息。 相似文献
7.
<正>新发传染病、食品安全、自然灾害等相关公共卫生事件的频发对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影响,如何预防和应对危机事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巨大挑战和主要工作内容。风险沟通和决策也因此成为政府、相关部门和专家研讨的重点课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我国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简称疾控机构)在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的公共卫生风险沟通需求,评估各级疾控机构的公共卫生风险沟通能力。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设计本次调查及问卷,普查和抽样调查结合的方式开展调查。并编制了卫生应急风险沟通能力测评问卷,评估疾控机构专业人员的风险沟通能力。 结果 调查省份其疾控机构均未设置独立的风险沟通专职科室,且风险沟通职能多设在应急部门。县(区)级机构的风险沟通制度或预案制定情况(46.6%)好于地市(州)级(28.6%)。仅38.6%的单位开展过风险沟通培训,县(区)级开展演练率为17.0%。77.8%的单位开展过舆情监测,且模式以专业人员网络收集和电话热线收集为主。专业人员风险沟通能力评分不高,调查对象平均得分为8.7分(总分34分)。 结论 各级疾控机构需要重视风险沟通的重要性,拓展渠道收集信息,提高专业人员的风险沟通能力,设置专业化制度来保障风险沟通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
<正>铁路系统是我国交通运输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客运和货运构成了特有的人群和货物流动场所,在发生重大疾病暴发流行时,防控疫情借铁路传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疫情防控和处置工作环节。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和禽流感,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在铁路客运和货物运输工作增加了疫 相似文献
10.
11.
健康传播视角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基本理论、常用方法和效果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从新闻价值判断的角度分析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什么容易被媒体关注,强调了政府卫生部门在健康传播中的权威信源和传播主体的双重角色,并从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等传播学视角阐述了政府卫生部门在风险沟通中应重视媒体的作用。文章提出风险沟通的直接目标是降低危害,创造有利的舆论环境,根本目标是赢得社会公众的信任。文章列举了风险沟通的常用方法,如:舆情监测和预警、召开新闻发布会、善用新媒体、维护社会信任文化等。政府卫生部门作为健康传播的主体需要不断地接收传播效果的反馈,并进行科学的评估,根据传播效果调整传播的内容和形式。文章以受众问卷调查法为例,详细地描述了传播效果评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论如何做好卫生领域突发公共事件的风险沟通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金瑞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1,(10):884-886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卫生领域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卫生领域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新闻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公共卫生事件和其他与卫生工作有关的公共事件、舆情事件等。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卫生部门突发公共事件风险沟通工作情况,分析风险沟通工作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并从日常工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情事件三个层面提出做好突发公共事件风险沟通工作的措施建议,以期更好地防止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或降低甚至消除事件的负面影响,同时提升卫生部门的公信力,塑造卫生行业良好的声誉和形象。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加强卫生应急队伍通信装备建设,实现卫生应急队伍通信装备的专业化、规范化及标准化配备,以适应卫生应急工作的需要。方法:使用先进、成熟的通信技术,通过模块化的组合保障在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状态下通信系统的畅通。结果:根据公共卫生应急工作的需要,省级卫生机构应配备相应的应急移动指挥通信平台,制定公共卫生应急移动指挥通信平台标准技术规范等,保证在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中的互联互通,为制定应急处置方案提供通信保障。结论:公共卫生应急机动指挥通信系统是应对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的重要手段,是可移动的指挥中心和平台。保障可在第一时间了解现场具体情况,为决策提供及时、真实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公众对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需求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社区公众流感大流行期间的信息需求特征。方法以虚拟国外人禽流感疫情的暴发为案例,采用小组访谈方式了解福建省2个地市的5个社区和1家工厂共计67位受访者对传染病疫情的信息需求。结果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症状与体征、疾病的严重程度、防护措施和政府采取措施等相关信息是公众普遍关注的基本信息。结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应适时评估信息需求,及时提供可靠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河南省4类常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风险评估,为河南省进一步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卫生保障策略提供政策依据。方法 选取河南省常见的4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研究对象,运用自主设计的调查表对14名相关专家进行专家咨询,综合运用风险矩阵法与Borda排序法对4类共23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水平进行评估并排序。结果 问卷应答率为100%,14名专家的平均年龄为44.64±8.44,平均工龄为18.14±9.26,权威系数为0.78±0.12,权威系数的变异系数为15.38%。4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等级均为高危险度风险,其中食品安全事件和职业危害事件的Borda序值列第1位。高致病性禽流感、霍乱等6种并列13种重大传染病事件的第1位,生活饮用水污染列3种环境污染事件的第1位,尘肺列4种职业危害事件的第1位,3种食品安全事件的风险差异较小。结论 河南省4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均为高危险度风险,但又存在内部差异,这要求未来河南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面防控的过程中要选择优先干预重点和干预策略,实现公共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障广大公众的生命健康。 相似文献
17.
公共卫生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该文从理论角度阐述什么是现代公共卫生观念 ,公共卫生应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中发挥什么作用和怎样发挥作用 ,希望对确定我国现代公共卫生理论体系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8.
Human biomonitoring (HBM) has proven an extremely valuable tool for determining which chemicals are getting into people, detecting trends in population exposures over time, and identifying populations with exposures above background. The potential significance of the HBM data in the context of existing toxicology data and risk assessments can be assessed if chemical-specific quantitative screening criteria are available. Such screening criteria would ideally be based on robust datasets relating potential adverse effects to biomarker concentrations in human populations. However, such assessments are data intensive and exist for only a few chemicals. As an interim approach, the concept of Biomonitoring Equivalents (BEs) has been developed. A Biomonitoring Equivalent (BE) is defined as the concentration or range of concentrations of a chemical or its metabolites in a biological medium (blood, urine, or other medium) that is consistent with an existing health-based exposure guidance value such as a Reference Dose (RfD) or Tolerable or Acceptable Daily Intake (TDI or ADI). This paper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derivation of BEs and how BEs can be used to interpret human biomonitoring data in a public health risk context.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