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胆管结石患者胆汁对人胆管癌细胞QBC939生长的影响 ,探讨胆管结石与胆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噻唑蓝比色法检测 2 0份胆管结石患者胆汁和 10份正常胆汁对QBC939增殖的影响 ,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和凋亡。结果胆管结石患者胆汁与正常胆汁比较 ,明显促进QBC939细胞增殖 ,用胆管结石患者胆汁处理 4 8h的QBC939细胞增殖指数显著上升 (P <0 0 1) ,胆管结石胆汁组 (47%± 10 % )S期细胞比例比正常胆汁组 (2 3%± 3% )明显增高 (P <0 0 1) ,G0 /G1期细胞比例 (42 %± 8% )比正常胆汁组 (6 3%± 10 % )明显降低 (P <0 0 5 )。结论胆管结石患者胆汁具有潜在的促增殖活性 ,胆管结石与胆管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胆管结石病人在间歇期和胆肠吻合后的胆汁细菌构成特点。方法32例胆管结石病人,获取其间歇期胆汁和胆管空肠吻合术后胆汁作细菌培养。结果32份间歇期胆汁18份检出细菌,其中大肠杆菌8株、肺炎杆菌5株、变形杆菌3株、沙雷氏菌3株、粪链球菌2株、其它细菌2株。32份术后胆汁均检出细菌,其中大肠杆菌17株、绿脓杆菌10株、肺炎杆菌8株、变形杆菌7株、沙雷氏菌5株、其它细菌7株。术前间歇时间不同的病人胆汁细菌检出率的组间差异显著,胆管炎发作次数不同的病人胆汁细菌检出率的组间差异不显著。结论在胆汁细菌的检出率和构成比方面,沙雷氏菌已成为常见细菌。胆汁细菌检出率与间歇时间有关,与胆管炎发作次数无关 相似文献
4.
无症状期胆管结石病人的胆汁细菌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无症状期胆管结石病人的胆汁细菌构成特点。方法 择期胆道手术中获取病人胆汁作细菌培养。32 例胆管结石病人,按术前无症状时间1120 天、2130 天和30 天以上分A、B、C3 组,按胆管炎发作1 次、23 次和3 次以上分甲、乙、丙3 组。结果 检出率排列前5 位的细菌是大肠杆菌、脆弱类杆菌、肺炎杆菌、粘质沙雷氏菌和变形杆菌。A、B、C 组的需氧菌和厌氧菌检出率为0-92、0-67、0-21 和0-60、0-33、0。组间差异显著。甲、乙、丙组的需氧菌和厌氧菌检出率为0-63、0-55、0-54 和0-40、0-29 、0-3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无症状期胆管结石病人的胆汁细菌检出率与无症状时间长短有关,与胆管炎发作次数无关。大肠杆菌、脆弱类杆菌、肺炎杆菌、粘质沙雷氏菌和变形杆菌是常见的5 种细菌。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胆管结石病人在间歇期和胆肠吻合后的胆汁细菌构成的特点。方法 32例胆管结石病人,获取其间歇期胆汁和胆管空肠吻合术后胆汁作细菌培养。结果 32份间歇期胆汁18份检出细菌,其中大肠杆菌8株、肺炎杆菌5株、变形杆菌3株、沙雷氏菌3株、粪链球菌2株、其它细菌2株。32份术后胆汁均检出细菌,其中大肠杆菌17株、绿脓杆菌10株、肺炎杆菌8株、变形杆菌7株、沙雷氏菌5株、其它细菌7株。术前间歇时间不同 相似文献
6.
胆石症胆汁细菌培养及抗生素应用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胆石症患者胆汁感染时的细菌学特点和药敏情况,为选用价廉、有效的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连续对2000年3月~2001年10月我院经手术治疗胆石症420例术中取胆汁进行需氧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胆汁培养阳性118例,阳性率28.1%,培养出122株细菌,以大肠杆菌、克雷伯氏菌为主,其次是沙雷氏菌、肠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年龄≥60岁者,阳性率较高达48.2%.胆总管结石患者比单纯胆囊结石阳性率高,急性期比非急性期高。G^ 菌对舒胺新、头孢唑啉钠、丁胺卡那霉素较敏感;G^-菌对舒胺新、三代头孢、喹喏酮类及丁胺那霉素较敏感。结论 胆石症患者胆汁细菌学培养阳性率与胆道感染程度、病种及年龄有关,抗生素首选舒胺新或丁胺卡那霉素 甲硝唑,次选头孢唑啉及喹诺酮类 甲硝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胆汁细菌谱以及其对肝切除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8月至2009年3月有完整胆汁细菌培养结果并行择期肝切除术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162例,分析胆汁中细菌谱,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引起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率为77.2%,革兰阴性菌占61.7%。前3位菌属分别是大肠埃希杆菌属(30.5%)、粪肠球菌属(29.8%)和单胞菌属(14.9%)。本组无手术死亡,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29.0%,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切口感染、胆漏和腹腔感染。Logistic多因素分析表明胆汁细菌培养阳性(P=0.026,OR=8.560)和手术时间(P=0.04,OR=1.007)是引起肝内胆管结石肝切除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胆汁细菌种类繁多,以大肠埃希杆菌属、粪肠球菌属和单胞菌属为主,胆汁细菌培养阳性是引起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合并胆汁性肝硬化胆管结石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选择合并胆汁性肝硬化胆石症病人的手术时机,对于外科医生通常是很棘手的问题。了解其病理及临床特征,进行胆道造影检查,如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有助于诊断及选择最佳手术治疗方案。祛除病灶、纠正胆管狭窄是治疗该病的原则,而对于复杂肝胆管结石,应考虑采用分期手术治疗,一期接受胆道引流或(和)脾切除门奇断流、门体分流等手术,半年后再行二期胆道手术。内镜技术能有效地处理残余结石或复发。 相似文献
9.
胆总管探查术中胆汁细菌培养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胆道外科感染的常见细菌及其对12种抗生素的敏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胆总管探查术中抽取的胆汁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 406例胆汁标本中有265例呈阳性,阳性率为65.3%.革兰氏阴性细菌148株(55.8%),革兰氏阳性细菌117株(44.2%).对胆道细菌敏感的药物有亚胺培南、万古霉素、左旋氧氟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丁胺卡那和环丙沙星.结论 胆道感染菌群在变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应用抗生素是控制胆道外科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ERCP鼻胆管胆汁的微生物检测及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的112例病人ERCP后临床无感染征象时行鼻胆管胆汁细菌培养和抗生素敏感试验。结果:在123次鼻胆管胆汁微生物培养中52次检测结果阳性,阳性率为42.3%,其中细菌10种,真菌3种。所有胆汁培养共检出细菌5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种42株,革兰阳性菌4种11株,真菌3种5株。胆汁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厄他培南)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的敏感性最高,对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等第三代头孢菌素和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三唑巴坦中度敏感,对环丙沙星、氨苄西林/舒巴坦等抗生素较不敏感,对头孢唑林均不敏感。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仍较敏感,对喹努普汀/达福普汀、利奈唑胺、替加环素高度敏感,但对苯唑西林等青霉素和克林霉素、红霉素等敏感性不高。结论:临床无感染症状病人的鼻胆管胆汁具有较高的细菌感染率。本研究对于ERCP后胆道感染复发病人早期使用抗生素,控制病情进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线头过长所致胆管结石1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男,63岁。因反复寒战,高热3个月住院。一年前因“胆总管结石”而千外院行“胆总管切开取石,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术后10个月开始,无任何诱因出现畏寒发热.并且逐渐加重,曾发生“中毒性休克”。 相似文献
12.
T管胆汁细菌培养及对抗生素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临床已无感染症状病人的T管引流胆汁的细菌感染情况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对2001年12月至2002年12月116例术后已无感染症状病人的T管引流胆汁的细菌培养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结果作统计分析。结果:T管胆汁细菌培养的阳性率为59.91%。158株微生物中包括23种细菌和3种真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和尿肠球菌占胆道细菌的72.75%,24例混合感染中13例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同时发现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等条件致病菌感染。细菌对头孢类抗生素具有较高的耐药率,对亚胺培南、万古霉素、阿米卡星有较高的敏感性。在不同病人相同菌种的药敏试验结果有较大差异,提示菌株不同。结论:临床无感染症状病人的T管引流胆汁具有较高的细菌感染率,二重感染和耐药菌株的增加是一旦发生胆汁性腹膜炎时严重感染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青岛及胶东地区胆管结石成分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半个世纪以来,原发性肝内外胆管结石病是青岛及胶东地区的常见与多发病,在胆石病病种构成比中,胆管结石始终多于胆囊结石;在胆石成分方面,始终以胆红素结石为主,是该地区胆石病的突出特点。近年来该地区胆道蛔虫病已经极少出现,肝内外胆管结石的发病率也呈现降低的趋势。我们期望通过定期胆管结石成分调查,观察胆石成分及胆石成因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胆道镜治疗胆管结石常见结石残留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胆道镜治疗胆管结石,常见结石残留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19例胆管结石患者术中应用胆道镜探查取石的临床资料。结果:219例患者中,21例术后有胆管结石残留(9.59%),其中术中已知结石残留8例,术后经T管造影和胆道镜证实有结石残留13例。21例中包括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伴感染性休克5例,肝内胆管结石伴胆管开口狭窄5例,肝内胆管结石伴胆管变异4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内结石2例,胆总管下段节段性狭窄伴结石2例,术后胆道镜探查明显胆总管远段结石3例。结论:胆道镜治疗胆管结石时要仔细操作,逐一探查,术中B超和造影对降低结石漏诊率有帮助。 相似文献
15.
肝内胆管结石病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祝学光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18(2):110-112
肝内胆管结石病因学研究进展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100044)祝学光肝内胆管结石是我国和亚洲地区常见的胆道疾病。与胆囊结石相比,肝内胆管结石无论在病人性别、年龄特点;结石成分及结石在胆道系统内的分布以及病人临床表现上均不相同。例如:本病比胆囊结石发病... 相似文献
16.
继发性胆管结石漏诊原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1990年4月~1996年12月治疗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术后继发性胆管结石23例。均经手术治疗及ERCP镜下取名治愈。漏诊的主要原因为临床表现不典型、肝胆B超检查未发现、术中探查不仔细等、高度怀疑继发性明管结石患者术前行ERCP或行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造影可有效预防胆管结石的漏诊。 相似文献
17.
18.
肝胆管结石合并胆汁性肝硬化83例治疗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胆管结石合并胆汁性肝硬化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汁性肝硬化病例的治疗情况。结果本组病例结石广泛分布于肝内及肝外胆道。12%(10/83)合并胆管癌。残余结石率为28.9%。肝叶切除42例,肝叶切除 胆肠吻合8例,胆肠吻合8例,胆管切开取石引流25例,脾切除 门奇断流13例。肝叶切除组优良率(90%),肝叶切除 胆肠吻合组优良率(87.5%),胆管切开取石引流组78%,胆肠吻合组75%,肝叶切除、肝叶切除 胆肠吻合组优良率高于单纯切开、胆肠吻合组;但各组在并发症率及残余结石率统计学上差别无显著性。脾切除 门奇断流组在并发症和优良率上与未行脾切除 门奇断流组统计学上差别无显著性。结论(1)肝叶切除去除病灶,纠正胆管狭窄是处理肝胆管结石,缓解肝硬化的有效方法。(2)门脉高压症脾亢患者,肝功能较好者可在肝叶切除、胆肠吻合同期做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相似文献
19.
20.
胆囊与胆管胆汁细菌培养及药敏分析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胆道感染者胆囊与胆管胆汁中的细菌分布、细菌培养阳性率及菌群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选择2005年6月至2007年10月住院手术的273例胆道感染患者的胆汁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分析,对培养结果阳性胆汁的细菌分布及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73份胆汁标本中149例培养阳性,其中胆囊胆汁17例,培养阳性率为19.8%,胆管胆汁132例,培养阳性率为61.7%。共分离出G^-杆菌127株,G^+球菌74株,真菌0株。引起胆道感染的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氏菌、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葡萄球菌。药敏结果显示,G^-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吡肟及丁胺卡那霉素耐药率最低,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唑啉及复方新诺明高度耐药。G^+球菌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及氯霉素耐药最低。结论胆道感染仍以G^-杆菌占主要地位,但G^+球菌感染呈现出明显上升势头。胆管胆汁细菌感染率较胆囊胆汁高,且细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