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去年有几位日本、韩国来上海中医药大学的留学生在我处实习,提出肝火、肝阳、肝风的辨治问题。兹将辅导讨论的内容简介如下。 一、先明确概念 肝火、肝阳、肝风这三个名词中的肝字,都与情志有关,属于一种亢进兴奋之象,并非专指解剖学上的肝脏。 中医学的名词术语尽管抽象,但都离不开临床,必定有它实际的内容。肝火、肝阳、肝风三者所指的临床表现,各有不同的具体症状,约列于后:  相似文献   

2.
对肝气,肝火,肝风的基本概念,联系,演变和辨证论治等内容进行了阐述。认为三者区别在于;肝气发病与情志密切相关而未见明显热象;肝火是出现明显热像和冲逆之症,但尚未致虚;肝风分虚,实两端,雅热炽盛引动肝风为实,阴虚血耗,阳亢化风为上实下虚,其中邪多虚少为肝阳,邪少虚多为肝风。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肝气虚与肝阳虚客观存在的理论基础,探讨补肝气、温肝阳的理论依据,拓宽肝病诊疗思路,提高临床疗效。[方法]整理历代重要医籍中关于肝气虚与肝阳虚的论述,阐述肝气虚与肝阳虚客观存在的理论依据,归纳肝气虚与肝阳虚的病因病机,总结肝气虚与肝阳虚的临床症状、舌苔和脉象,概括补肝气与温肝阳的常用药物、代表方剂和中医外治疗法。[结果]肝病患者确实存在肝气虚与肝阳虚。早在《黄帝内经》就有相关论述。历代医家论著中不少关于肝气虚与肝阳虚的论述,是肝气虚与肝阳虚客观存在的理论基础。多种因素都可导致肝气虚与肝阳虚。正气亏虚、邪气侵犯,可消耗肝气、损伤肝阳。肝气虚与肝阳虚的关键发病因素为痰、湿、毒、瘀、虚。对于肝虚患者,不仅需重视滋肝阴、养肝血,还需重视补肝气、温肝阳。补肝气和温肝阳是中医治疗肝病的重要法则。[结论]通过对肝气虚及肝阳虚的历史渊源、病因病机、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可以看出,肝气虚与肝阳虚在肝病患者中客观存在,补肝气与温肝阳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肝病诊疗过程中重视补肝气虚与温肝阳,可以丰富肝病中医诊疗理论,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从《内经》相关条文探讨肝气虚及肝阳虚的病因病机、证侯表现、治法及选药特点,认为先天禀赋不足、履犯寒邪、情志不遂致使肝气不升,温煦不足是导致肝气虚及肝阳虚的主要病因病机,其具有不耐疲劳、情志低沉、多梦善恐为主要的症候特征,并提倡以酸温、辛温之药调补肝气,助阳升腾的选药特点。  相似文献   

5.
论述肝阳上亢、肝阳化风的内容很丰富,已初步形成一套较完整的辩证论治体系。但在理论渊源及病因病机、辩证论治规律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理清肝阳上亢、肝阳化风的理论渊源,整理研究其病因病机及辩证规律,对于中医教学,科研与临床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肝阳化风证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测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相似文献   

7.
对70例肝火证,87例肝胆湿热证患者进行不同层次多项指标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此两证患者机体均处于应激状态;炎症介质释放增加;调节血管平滑肌以舒血管活性物质增多占优势。肝火证以内源性内分泌失调机能代谢偏亢为主;而肝胆湿热证以外源性炎症反应,脂质过氧化自由基损伤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泄泻为中医内科常见病证,然历代论治则每易忽略脾阴虚、肝阳气虚证.本文引经据典论述脾阴虚、肝气虚泄泻的临床表现及选方用药.  相似文献   

9.
为评价中药苍菊明目颗粒治疗弱视、肝肾不足、肝阳偏亢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我院按照临床验证计划,于2005年1月~2006年10月进行临床验证,采用随机对照法将患  相似文献   

10.
为评价中药苍菊明目颗粒治疗弱视、肝肾不足、肝阳偏亢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我院按照临床验证计划,于2005年1月-2006年10月进行临床验证.采用随机对照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血压肝阴虚和肝阳亢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模式对心率变异性(HRV)指标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主症辨证法将87例高血压患者分为肝阳亢组和肝阴虚组,同期分别作动态血压监测及动态心电图HRV分析.[结果]肝阳亢组呈血压昼夜节律正常(杓型改变),肝阴虚组呈血压昼夜节律消失(非杓形改变).2组患者24 h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值、白昼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值肝阴虚组高于肝阳亢组(P<0.05);动态心电图HRV分析中,肝阴虚组全天24 h、日间、夜间等3个时段多项心率变异性指标较肝阳亢组均有明显下降(P<0.01),此组患者24 h平均动脉压与窦性R-R间期的标准差(SDNN)呈线性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08(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HRV减低及其昼夜节律消失密切相关,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与自主神经功能严重受损有关.肝阴虚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且有一定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动态血压和HRV监测值可作为原发性高血压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30例肝火上炎证和30例肝胆湿热证患者血浆儿茶酚胺(包括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和多巴胺(DA)含量,与60例健康人及30例肝阳上亢证患者的测定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患者血浆NE、E和DA含至均显著增高;肝火上炎证、肝胆湿热证近似于肝阳上亢证具有不同程度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功能偏亢特征。  相似文献   

13.
肝火上炎证和肝胆湿热证患者血浆儿茶酚胺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肝阳上亢、肝阳化风两证的分子机理,应用信使核糖核酸(mRNA)差异显示技术,研究了两证患者与正常受试者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使用15种不同的引物组合,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放射自显影后,有28条区带呈现不同的表达。其中,肝阳上亢患者与正常受试者之间有14条区带表现不同的表达,肝阳化风患者与正常受试者之间有11条区带表达具有差异,而肝阳上亢患者与肝阳化风患者有6条区带表现不同的基因表达。在肝阳上亢患者、肝阳化风患者与正常受试者之间,大部分不同表达的基因其表达为降低。这些结果初步表明,肝阳上亢患者、量化风患者与正常受试者之间存在基因表达的改变;肝阳上亢患者与肝阳化风患者之间也存在基因表达的差别。  相似文献   

15.
肝气(阳)虚证患者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含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肝气(阳)虚证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检测36例肝气(阳)虚证患者的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和肾上腺素(E)含量,设健康和肝胆湿热证对照组。结果显示肝气(阳)虚证患者血浆NE(1209.8±375.8pmol/L)和E(532.6±211.9poml/L)含量显著低于健康人对照组(NE2236.9±1121.5pmol/L,E957.3±477.7pmol/L)和肝胆湿热证对照组(NE3282.8±1676.7pmol/L,E1459.5±1058.9pmol/L),P均<0.01。肝气(阳)虚证不同病种间NE、E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认为肝气(阳)虚证患者外周交感-肾上腺髓质功能降低  相似文献   

16.
《肝博士》2020,(1)
正1、什么是脂肪?脂肪不就是油嘛,如豆油、菜油、猪油等等,但是这样回答并不完全正确,因为有的油类中还含有胆固醇和其它物质,它们都不是脂肪。正确答案是:脂肪是人体内重要的营养物质之一,它属于人体的"脂类",在脂类中包括脂肪和类脂质二大类,而脂肪是脂肪酸和甘油组合成的,甘油三脂,还叫做真脂。人体是离不开脂肪的,它为人体提供能量、维持体温、保护人体组织器官等等。我们检查身体时,  相似文献   

17.
正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疾病,是由各种理化因素、精神心理因素等导致的胃黏膜的炎症性改变,可分为浅表性胃炎及萎缩性胃炎。人们工作及生活的压力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而明显增大,长期情志郁闷不畅,导致肝气不疏,肝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慢性胃炎气机不调多由肝失疏泄引起,现代医家更注重肝郁气滞这一病机[1]。吾师自拟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益气舒肝汤对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ISH)肝气虚证患者血清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的影响,探讨益气舒肝汤治疗ISH肝气虚证患者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选择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ISH)肝气虚证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服用益气舒肝汤,对照组服用非洛地平,分别检测2组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SOD、MDA的含量。结果 2组患者治疗4周后,血清SOD活性均增高,MDA含量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1)。结论益气舒肝汤能提高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ISH)肝气虚证患者SOD活性,降低MDA含量。通过清除过多的氧自由基,防止血管内皮细胞脂质过氧化,从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达到降压目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客观地阐述了自学与自学成才的科学内涵,指出了自学成才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并对自学成才的要素、原则、特点等方面展开了恰到好处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自拟消胀和胃汤治疗肝气犯胃型浅表性胃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拟消胀和胃汤治疗肝气犯胃型浅表性胃炎王景玉(山西省人民医院中医科山西030012)关键词:消胀和胃汤;慢性浅表性胃炎;专方专药1方药及适应症消胀和胃汤药物组成:川朴12g,炒枳壳12g,香橼皮12g,佛手片12g,苏叶12g,丹参20g,黄连10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