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CVST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平均发病年龄34岁,病因多样。临床突出表现为头痛、呕吐伴或不伴意识障碍、视乳头水肿、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约50%患者可见静脉性梗死,出血性梗死常见。对因脱水基础上积极抗凝治疗。结论:以头痛起病,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局灶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的青壮年,应高度怀疑CVST,检查首选MRI和MRV,应尽早积极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静脉窦血栓(CVST)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静脉窦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检查项目和治疗方法、疗效进行临床分析。结果:CVST患者多为青年患者,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早期表现多为头痛,恶心呕吐,伴或不伴神经功能的缺损及癫痫发作。腰穿检查可以发现患者脑脊液压力增高,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患者静脉窦及脑实质的异常信号。临床主要采取脱水、抗凝、溶栓为主要治疗方法。多数患者疗效满意。结论:对于中青年头痛,呕吐患者,需注意行MRI+MRV检查排除是否有CVST,必要时进行DSA检查,一旦确诊,立即给予抗凝,溶栓等治疗。  相似文献   

3.
蒙喜斯  胡才友 《吉林医学》2012,33(7):1453-1454
目的: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治疗方式。结果:本组患者多为急性、亚急性起病;头痛、呕吐为主要的临床表现,部份病例可以意识障碍、抽搐、肢体瘫痪和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17例行头颅MRI+MRV检查,8例行DSA检查确诊,经动静脉进行溶栓治疗的19例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明显改善,且无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结论:对持续头痛,伴或不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癫痫、意识障碍及精神症状等患者,应高度怀疑CVST,MRI和MRA联合是目前诊断CVST首选的检查方法,如有条件应尽早行DSA检查,血管内介入治疗为今后治疗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分析5年来收治32例CVST患者的临床诊治及转归资料.结果:32例均经头颅CT、磁共振成像(MRI)早期诊断,有5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经溶栓、抗凝治疗后1例死亡,余均好转.结论:CVST临床表现各异,首发症状多为头痛、癫痫、精神障碍、肢体活动障碍,误诊率高,对于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发病的头痛、呕吐、伴或不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的青壮年患者,应高度怀疑CVST,及时行CT、MRI、磁共振静脉成像(MRV)等检查,必要时行DSA检查.DSA是确诊的金标准.一旦确诊,应尽早选用抗凝药物治疗,并且要长时间足疗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CVST)形成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7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特点和治疗方法.结果:CYST早期诊断明确后应用抗凝、溶栓治疗,效果佳;各种溶栓治疗中,静脉窦内介入治疗血管再通率最高,其中显效11例;有效5例;死亡1例.结论;对于急性发病的有颅内高压表现,头部CT高度怀疑脑CVST患者,及时行MRI+MRV等检查,必要时行DSA检查,确诊后应尽早抗凝、溶栓治疗,和静脉窦内介入接触性溶拴血管再通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影像学特点、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ll例CVST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资料。结果 急性起病7例、亚急性起病4例;头痛l0例、呕吐8例、意识障碍5例、视力障碍3例、癫痫3例、瘫痪及病理反射阳性者8例;脑脊液压力增高达370mmH20以上,蛋白质轻、中度增高;11例均有CT或MRI异常表现,其中CT异常7例,显示脑内出血、梗死、水肿,8例MRI静脉窦流空信号消失或部分消失。结论 CVST以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多以头痛、呕吐为主要表现,可有视力障碍、瘫痪、癫痫发作;CSF压力增高,蛋白质轻、中度增高;影像学检查有功诊断。抗凝、溶栓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CVST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脑脊液检查结果及预后情况。结果:CVST多数为急性或亚急性发病;早期表现以头痛为主15例(93.75%)、伴呕吐10例(62.5%),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8例(50%);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伴局限性脑梗死10例,其中伴出血4例;脑脊液压力增高15例(93.75%),蛋白增高6例,白细胞计数增高4例。16例中痊愈6例(37.5%),其中4例应用尿激酶局部静脉窦溶栓治疗,2例抗凝治疗,其余10例均给予抗凝等治疗后好转出院,有效率100%。结论:对于急性发病的头痛、呕吐,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的青壮年患者,应高度怀疑CVST,及时行CT、MRI、磁共振静脉成像(MRV)等检查,必要时行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检查。一旦诊断明确,应给予尿激酶局部静脉窦溶栓或尽早选用抗凝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多为中青年,妊娠及产褥期是CVST女性患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以亚急性起病为主(63.64%),多以头痛为首发症状(81.82%)。MRI/MRV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对该病诊断价值高。病因治疗及脱水、抗凝等治疗效果好。结论 CVST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确诊需将多种影像学检查结果和临床资料相结合进行。抗凝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磁共振影像在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MRI和MRV对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CVST)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CVST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朵多为中青年,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或癫痫发作,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及静脉性梗死及脑出血灶,MRV表现为受累静脉窦部分或广泛高血流信号的缺失、狭窄。应用脱水、抗凝、溶栓治疗。16例中13例完全恢复正常,3例死亡。结论MRI和MRV是诊断和随访CVST形成的最佳检查方法,对脑静脉、静脉窦血栓的诊断优于cT,可替代创伤性的DSA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和研究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32例CVST病人的一般情况、起病形式、临床表现、脑脊液特点、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总结。结果多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早期表现多为头痛、呕吐,可伴有癫痫发作和各种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体征,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白细胞数和蛋白质定量可正常或升高。MRI常规扫描示脑实质内均出现异常信号,MRV示静脉窦闭塞或充盈缺损。治疗以脱水、抗凝、溶栓为主,32例病人中25例基本痊愈,5例好转,2例死亡。结论对于起病较急的高颅压伴或不伴有神经、精神障碍的患者,须高度警惕CVST,应尽早行MRI MRV或DSA检查,对其治疗仍以抗凝、溶栓为主,血管内介入治疗成为新的亮点。  相似文献   

11.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和研究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1例CVST病人的一般情况、起病形式、临床表现、脑脊液特点、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总结。结果多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早期表现多为头痛、呕吐,可伴有癫痫发作和各种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体征,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白细胞数和蛋白质定量可正常或升高。MRI常规扫描示脑实质内均出现异常信号,MRV示静脉窦闭塞或充盈缺损。治疗以脱水、抗凝、溶栓为主,11例病人中7例基本痊愈,3例好转,1例死亡。结论对于起病较急的高颅压伴或不伴有神经、精神障碍的患者,须高度警惕CVST,应尽早行MRV或DSA检查,对其治疗仍以抗凝、溶栓为主,血管内介入治疗成为新的亮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9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总结.结果:多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早期表现多为颅高压升高为主.MRV或DSA示静脉窦闭塞或充盈缺损.治疗以脱水、抗凝、溶栓为主,多数患者治疗效果佳.结论:对于起病较急的高颅压伴或不伴有神经、意识障碍的患者,须高度警惕CVST,应尽早行MRV或DSA检查,对其治疗仍以抗凝、溶栓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征及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其诊断价值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意义。方法 对20例经MR、DSA确诊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人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病人无明确病因。发病时间为2d-2年,临床表现主要有颅内压增高及皮质受损表现。18例经MRI、MRA确诊,未确诊2例经DSA检查确诊。MRI和MRA能直接显示脑静脉窦闭塞及其血栓栓子。本组14例发病〈1个月的病人经静脉窦插管溶栓术及抗凝等治疗,症状和体征完全恢复或明显好转。本组中9例行静脉窦插管溶栓术,5例病人症状和体征完全恢复。结论 CV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MRI、MRA及DSA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和随访起重要作用。发病旱期(〈1个月)予静脉窦插管溶栓术.症状和体征完全恢复机全很大。  相似文献   

14.
王姝瑾  沈燕 《中国病案》2004,5(7):46-47
为探讨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ST)误诊原因及早期诊断依据,通过对早期误诊的13例CVST的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及影像学资料的分析,我们认为误诊原因有以下几点:本病临床表现繁杂,没有特异性.医生查体不仔细,忽略眼底的检查.医生思路狭窄,对此病缺乏足够的认识.影像学检查有其局限性.脑CT特征性表现少见,脑MRI MRA是诊断CVST的主要手段,但在病初数天内MRI无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征、影像特点及治疗.方法分析21例CVST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形式、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治疗.结果①CVST以青年女性多见;②多为急性、亚急性起病;③危险因素有分娩、妊娠、炎症、口服避孕药、高黏血症、高脂血症等;④早期表现为头痛、视乳头水肿、癫痫发作,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⑤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及局限性梗死灶,可伴渗血或出血;⑥应用脱水、抗凝、局部溶栓及对症治疗,痊愈15例,好转6例.随访6个月~2年,所有患者腰穿压力均恢复正常,未出现脑静脉系统血栓再发和新的神经功能受损症状.结论对临床急性、亚急性起病的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及癫痫发作的年轻患者,应高度警惕CVST,及时行CT、MRI、MRV或DSA检查,早期规范抗凝、血管内溶栓等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血栓形成(DVST)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误诊原因、治疗方法,以减少误诊率,提高治愈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分析该病病因、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影像学检查资料及治疗情况。结果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少见,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诊断困难,易误诊,死亡率高。结论 对起病较急的颅高压伴或不伴神经、精神功能障碍的患者,应高度怀疑颅内静脉血栓形成,应尽早行MRI、MRA或DSA检查,对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以抗凝、溶栓为主,应注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5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中12例(80.0%)患者临床表现以颅高压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为主,8例(53.3%)患者存在局灶性脑损伤症状。影像学检查可发现形式多样的脑实质病灶,并可显示受累静脉窦。治疗方法包括抗凝治疗、病因治疗、对症支持治疗等。治疗后临床显著改善率80.0%(12例),病死率6.7%(1例)。结论 CV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MR结合MRV检查可作为早期诊断的首选方法。抗凝治疗是CVST的主要治疗方法,该病经治疗后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8.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CVST患者的发病年龄、病因、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结果及影像学特征与治疗方法。结果CVST发病年龄以青中年居多,多数患者急性或亚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为头痛,最常见体征为视乳头水肿。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影像学特点为静脉窦闭塞及局灶性梗死或出血病灶。治疗在降颅压的同时首选抗凝治疗。16例患者中痊愈6例,显效5例,好转3例,死亡2例。结论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表现复杂,无特异性。结合MRI及MRV有助于CVST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患者以头痛为首发表现,其次为意识障碍和癫痫发作,所有患者均有肭脊液压力升高。头颅CT检查的阳性率较低,仅57.1%;头颅MRI+MRV联合检查阳性率提高,为100%。给予抗凝、脱水降颅压及对症治疗后治愈11例,好转3例。结论对首先持续而严重的头痛,且伴有意识障碍、癫痫的患者,应高度怀疑CVST,头颅MRI+MRV检查是诊断CVST的最佳办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经影像学诊断为CVST的患者,行抗凝治疗.结果 2例患者均有颅内压增高表现,但预后完全不一样.头部CT、MRI、MRV为诊断提供依据.2例均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治疗后2例患者中1例症状完全缓解,另外1例死亡.结论 CVST患者及时行MRI、MRV检查,以明确诊断;出血不是抗凝禁忌,并且抗凝应为首选治疗方法,早期抗凝治疗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