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在中医基础理论和现代药物研究技术运用下,中药防治脑梗死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本文通过回顾近5年国内外中药治疗脑梗死相关文献,总结中药防治脑梗死的作用机制,并对未来潜在中药基础和临床研究提出建议,以期为中医药基础研究和新药研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脑梗死后记忆障碍有可能是血管性痴呆的早期表现,因此研究脑梗死后记忆障碍并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对防治血管性痴呆有重要意义.迄今为止,尚无有效的药物防治脑梗死后记忆障碍,本研究首次试用长疗程活脑灵治疗该症,同时作经颅多普勒(TCD)对比研究,以探讨其对脑梗死后记忆障碍的治疗作用及相关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及其辨证论治规律。方法:用微观证治学,对脑梗死病例证治、理法、方药分析研究。结果:阐明了脑梗死危险因素,微观证治学理法方药。结论:为脑梗死高危险因素,提供了有效的中医药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4.
郭振球 《中医药学刊》2006,24(7):1196-1198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及其辩证论治规律。方法:用微观证治学,对脑梗死病例证治、理法、方药分析研究。结果:阐明了脑梗死危险因素,微观证治学理法方药。结论:为脑梗死高危险因素,提供了有效的中医药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5.
孟毅  沈晓明 《中医研究》2009,22(4):18-19
急性脑梗死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而治愈率低的特点。如何积极有效地防治急性脑梗死,已成为临床工作者所面临的重大课题。近年来研究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异常增高,与脑梗死病变程度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及膳食结构的变化,脑梗死已成为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在我国国民死因中位居前列,并呈年轻化趋势。"脑梗死"属中医"中风"范畴,中医治疗中风历史悠久,祖国传统医学四诊合参,将中风辨证为不同证型。大量研究表明,血Hcy、UA、炎症因子、DD、Fib等指标均参与了脑梗死的发生、发展等一系列过程。因此对脑梗死中医证型与相关生化、凝血指标的关系进行研究,可为中西医结合防治脑梗死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卒中中医临床研究概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缺血性卒中是危害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主要包括动脑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脑栓塞等。Framingham研究(1993年)提示在39~94岁卒中人群中,脑梗死占82.6%,出血性卒中为14.8%,可见卒中仍以缺血性为主。本文着重论述缺血性卒中近年来中医药理论与临床研究现状,旨在进一步探索中医药防治该病的方向,提高中医药防治该病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中风防治灵颗粒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风防治灵颗粒(太子参、制何首乌、水蛭等)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中风防治灵颗粒(院内制剂)与蛭龙血通胶囊(中成药)治疗急性脑梗死各36例,并进行临床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风防治灵颗粒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提高临床疗效,且制备方法简便,是一种很有前途的中药制剂。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GEO芯片数据及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获取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的差异基因及中医药防治方剂,并分析其作用机制,为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的中医药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等多学科交叉方法,对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的中医药防治策略进行探讨。整合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中医药整合药理学研究平台(TCMIP)、GeneCards、PubChem、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STRING、WebGestalt、DAVID多数据库资源及Cytoscape、R语言软件工具,对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疾病靶点、中药靶点进行筛选,从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基因本体(GO)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的角度,对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数据挖掘获取的气虚血瘀型脑梗死基础方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结果:获取2 542个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疾病靶点,其中差异基因结果显示HIF1A、PIK3CA、PIK3R1、TP53、NFKB1、HSP90AA1、CREBBP、CASP8、IL6、TNF、ITGB等表达上调,APOE、IGF1、CXCL5、SRC、ADCY5、PTGS2等表达下调,可作为疾病诊断治疗的潜在靶点。58首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方剂的用药规律,包括频次、关联及新方组合,获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基础方剂,由黄芪、川芎、当归、地龙、党参、西洋参、白术、桃仁、赤芍、枳实10味中药组成,具有益气活血、行气化痰的功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差异基因以多组分、多功能、多途径的方式,主要通过HIF-1、TNF、NF-kappa B、Apoptosis、PI3K-AKT等通路发挥作用。结论: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的中医药防治当以差异基因靶点为中心,筛选出临床基础方,根据临床辨证施治加减中药,同时可采用多学科交叉方法对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的方剂从多组分、多途径、多靶点层面进行临床与实验验证。本研究为中医药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提供了方法理论上的指导,对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前研究脑梗死在不同性别之间危险因素的差异国内文献报道不多,且均散在文献中.脑梗死发病率在男女之间有差异[1-3],男性高于女性,但85岁以上缺血性脑中风女性患者比例远高于男性[4-6].因此,认识不同性别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特点,有利于针对性进行防治及教育,有效地预防脑梗死发生,及在临床诊断中有效地对不同性别脑梗死患者进行诊治.笔者现对其不同性别之间可控与不可控危险因素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