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小丽 《中外医疗》2008,27(24):156-156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及组织分型.方法 对32倒GTSTs进行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后,观察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GISTs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可分为平滑肌细胞分化型、神经分化型、双向分化型、未分化型,未分化型间质瘤的免疫表型为Vimentin和CD34阳性.绪论胃肠道间质瘤是具有有多种免疫表型,免疫组化在诊断中起重要作用,CD34表达对诊断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组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近年来已逐渐被重视,其发病率也逐年上升,2008年内我们就发现8例.由于其形态多变,与真性平滑肌瘤或神经鞘瘤极为相似,同时在生物学行为上常难以判断,使它在诊断、临床治疗上都存在较大的困难,本文对已确诊胃肠道间质瘤30例的临床及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分析27例GIST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imentin、CD117、CD34、SMA和S-100的表达.结果:GISTs主要发生在胃(55.6%)和小肠(18.5%),瘤细胞Vimentin、CD117和CD34阳性率分别为92.6%、85.2%、70.4%,部分病例SMA、S-100呈阳性.良性、潜在恶性和恶性组之间在肿瘤直径、核分裂相数上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GISTs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CD117和CD34标记阳性是确诊GISTs最有价值的诊断依据;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可参考肿瘤直径大小、核分裂相数等指标.  相似文献   

4.
李莉 《青海医药杂志》2009,39(11):17-2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21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应用CD117、CD34、SMA、S-100以及V im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镜下梭形细胞为主型14例(66.7%),上皮样细胞为主型5例(23.8%),混合细胞型2例(9.5%)。其中良性10例,潜在恶性4例,恶性7例,CD117阳性表达率85.7%(18/21)、CD34阳性率71.4%(15/21)。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胃肠常见的间叶性肿瘤,缺乏定向分化。CD117和CD34阳性表达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最可靠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5.
戚兰  杨艳芝  张宇  张艳萍 《中外医疗》2009,28(18):36-36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的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对5例胃肠间质瘤进行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CD117、CD34检查。结果5例胃肠间质瘤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其中3倒CD117和2例CD34标记阳性。结论胃肪间质瘤是胃肠常见的间叶性肿瘤,缺乏定向分化。CD117和CD34标记阳性对胃肠间质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间质瘤53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rnal tumor,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3例GIS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GIST较为少见,胃和小肠是好发部位,恶性程度与肿瘤大小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核分裂象、性别、年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表型CD117为84.91%,CD34为67.92%,vimentin为94.34%,平滑肌动蛋白(SMA)为60.38%,S-100蛋白为13.21%。根治性手术44例,姑息性切除术9例。随访11例,生存时间7~33个月。结论:GIST由于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因此术前确诊率低,其确诊仍依赖病理结果。GIST均具有潜在恶性,术后需长期随访。CD117及CD34对于GIST的确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5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组化特点进行分析。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12月于我院进行病理检查,且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的56患者标本进行回顾分析,对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组化结果加以观察。结果:56例患者的肿瘤直径为1~13cm,且位于黏膜下层、肌间或浆膜下层,肿瘤切面界限均较清晰。肿瘤细胞主要包括两种,即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免疫组化分析,CD117阳性率为91.07%,CD34阳性率为76.79%,SMA阳性率为33.93%,S100阳性率为21.43%,Ki-67阳性率为37.50%。结论:对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病理诊断,需进行全面和深入的分析,CD117和CD34的阳性表达对该病的确诊,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联合SMA、Ki-67和S-100,则能进一步提高确诊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方法:观察50例胃肠道间质瘤病理形态学特征,并应用CD117、CD34、SMA、S-100进行免疫组化标记,结合17例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0例GIST中,男性37例,女性13例。年龄34~83岁,平均年龄59.2岁。镜下观察:梭形细胞型42例,上皮样细胞型2例,混合细胞型6例。瘤细胞长、短梭形和圆形,胞质丰富,弱嗜酸性,排列呈漩涡状、栅栏状或弥漫巢状。免疫组织化学:39例表达CD117,36例表达CD34,9例表达SMA,6例表达S-100蛋白。50例GIST生物学行为评价为:GIST 13例,潜在恶性GIST 14例,恶性GIST 23例。17例GIST有随访资料。随访率34%,随访时间10~42个月,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生存率比较,P=0.361 3。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有较独特的免疫组化表型,免疫组化可协助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组织起源、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31例进行组织学、免疫组化观察。结果:90.3%GIST发生在胃和小肠,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或两者混合存在,免疫组化表型为CD117和CD34,阳性率分别为93.5%及87.1%。HE染色与平滑肌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孤立性纤维性肿瘤难以鉴别,须依靠免疫组化染色。结论:GIST可能起源于卡哈尔细胞或向卡哈尔细胞分化,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有较独特免疫组化表型,免疫组化可协助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的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对24例胃肠间质瘤进行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CD117、CD34、SMA、S-100染色特点分析。结果24例胃肠间质瘤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其中21例CD117和18例CD34标记阳性,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5%和75%。结论胃肠间质瘤是胃肠常见的间叶性肿瘤,缺乏定向分化。CD117和CD34标记阳性对胃肠间质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收集胃肠道间质瘤(GIST)48例,探讨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在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观察48例GIST的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采用波形蛋白(Vimentin)、原始造血细胞(CD34)、内皮细胞(CD31)、平滑肌肌动蛋白(SMA)、总肌动蛋白(Actin)、结蛋白(Desmin)、S-100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增殖细胞抗原(PCNA)10种单克隆抗体,对每例肿瘤组织进行DAKO(EnVisionTM Syatems)方法的免疫组化染色,并作术后随访。结果:细胞形态以梭形细胞为主,排列方式多样化。免疫组化显示:CD34在平滑肌分化型、神经分化型、双向分化型、未分化型中阳性率分别为75.0%,66.6%、70.5%和100%。PCNA阳性率与细胞密度、细胞异型程度、核分裂象及肿瘤出血坏死有显著相关性。随访13例现均存活,仅1例复发。结论:GIST为动态未定的肿瘤,应视为潜在恶性、低度恶性和高度恶性的肿瘤。CD34是诊断GIST的主要标志物,PCNA阳性率可作为判断GIST恶性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12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临床病理学分析,对GIST病理诊断进行探讨,掌握GIST的诊断标准,并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方法收集近5年来我科病理诊断GIST病例12例,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GIST生物学行为评价系统进行评估分级。结果 GIST具有间叶肿瘤特征,本组12例均显示c-ki(tCD117)蛋白阳性;10例CD34蛋白呈阳性。本组有2例(16.7%)属于Ⅰ级(极低度侵袭危险性);有8例(66.7%)属于Ⅱ ̄Ⅲ级(低-中度侵袭危险性);另2例(16.7%)属于Ⅳ级(高度侵袭危险性)。结论 CD117阳性对诊断GIST有确定作用,同时CD34阳性表达对诊断也有重要价值。随着肿瘤级别的增加,肿瘤的复发和转移的比率相应增大,患者生存时间逐渐缩短。  相似文献   

13.
许海莺  陈宏颖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31):1012-1014
目的探讨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方法对我院21例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1例GIST患者,男14例,女7例,平均年龄55.2岁。发生部位以胃(13例,61.9%)、小肠(4例,19%)为主。首诊症状以腹痛、腹胀、腹部肿块和消化道出血为主,均行外科手术切除。病理报告:良性7例,恶性12例,潜在恶性2例。免疫组织化学:CD117阳性17例(80.9%),CD34阳性14例(66.7%)。结论GI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多与肿瘤大小及部位相关。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重要标记CD117和CD34阳性是GIST诊断关键。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特征、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方法:分析1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结果:患者年龄22~77岁,男女之比11∶.2。病变发生在胃肠道,以胃多见,其次为空肠和十二指肠。组织学显示肿瘤细胞排列成片状、束状、栅状,细胞呈梭形或上皮样,可见核周空泡。免疫组化标记:15例(93.8%)CD117(+);12例(75%)CD34(+);6例(37.5%)Ki-67(+),强弱不等;1例(6.3%)S-100蛋白(+);2例(12.5%)SMA(+)或灶(+);1例(6.3%)desmin(+)。2例手术后4、5个月死亡;1例术后30月复发;1例失访,其他人至今尚在,无复发。结论:胃肠道间质瘤诊断需要特异性抗体CD117、CD34的检测。恶性、高危程度组肿瘤预后不佳,综合各方面指标对其生物学行为进行判断是临床治疗与估计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间质瘤20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关于胃肠道间质瘤的研究已有了新的进展。大量研究证明其来源于消化道间叶组织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部分具有平滑肌、神经、伴或不伴有双向分化。目前肿瘤的命名已逐渐统一。本文收集20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免疫组化表型分析。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1材料与方法 本组20例均来源于本院病理科1991至2000年存档外科手术标本。复习临床资料及病理切片,观察组织形态学并做免疫组化表型分析。组织形态学包括:细胞形态、排列结构,良恶性指标有浸润、转移、核分裂象、异形、肿瘤坏死、高密度、直径、上皮样细胞。免疫组…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间质瘤20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分析20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病例资料并应用CD117、CD34、SMA和S-100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20例GIsT中男女发病例数相等,平均年龄59岁。肿瘤常见于胃,多呈结节状,大小不等,瘤体边界清楚,部分切面可见出血、坏死、囊性变。组织学类型为梭形细胞型。免疫组化示CD117阳性占95%、CD34阳性80%,SMA、S-100均为局灶状阳性,阳性率分别为40%和15%。20例GIST极低度风险3例、低度风险7例、中度风险2例、高度风险8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主要见于中老年人,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胃发病率最高,CD117、CD34联合应用可提高诊断率,GIsT可以向肌源性分化或向神经分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从而提高对胃肠间质瘤的认识。方法对35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组织学观察及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117、CD34、SMA、S-100、Vim、NSE、Actin在其的表达。结果胃肠间质瘤约51.43%(18/35)发生在胃,31.43%(11/35)发生于小肠,8.57%(3/35)发生于大肠,8.57%(3/35)发生在食管。根据免疫组化分型分为:平滑肌分化型占42.86%(15/35)、神经分化型占17.14%(6/35)、双向分化型占11.43%(4/35)、未分化型占28.57%(10/35)。免疫标记CD117、CD34在胃肠间质瘤中的表达率分别为91.43%(32/35)、74.29%(26/35)。免疫组化检测与间质瘤良恶性无关联性。主要根据Lewin提出的标准判断。结论间质瘤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其光镜下形态相似,但免疫表型呈异源性,需根据免疫组化结果与平滑肌等肿瘤相鉴别。CD117、CD34对诊断胃肠间质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该肿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3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手术切除标本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病理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进行研究,对其生物学行为进行分析.结果 3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经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肿瘤位于粘膜下18例,位于浆膜下10例,位于肌壁间2例.肿瘤细胞以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为主或两者混合存在.按肿瘤危险程度分级:极低度和低度危险性14例,中度危险性9例,高度危险性7例.免疫组化表达:CD117和DOG-1多为弥漫阳性,阳性率分别为90%、93.33%,CD34阳性表达稍弱,达63.33%.SMA、Desmin、S-100阴性或局灶性微弱表达.Ki-67阳性率从1%到30%不等.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通过病理组织学观察并联合检测CD117、DOG-1等一组抗体,可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对其进行准确的危险程度分级,可以帮助判断预后,为临床诊治该疾病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间质瘤294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方法总结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06-2010年间294例住院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GISTs病例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男女比例1.35∶1,年龄22-81岁,中位年龄56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贫血、腹痛腹胀腹部不适、腹部包块等,32.7%的患者无任何症状。病变位于食道及贲门6例,胃159例,小肠100例,结直肠12例,腹腔其他部位17例。免疫组化:CD117阳性率87.9%,CD34阳性率86%,CD117、CD34共同阳性率75.9%。外科手术治疗238例(81%),腹腔镜治疗36例(12.2%),内镜外科联合治疗1例,内镜腹腔镜双镜联合治疗2例,内镜切除、勒扎或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7例,仅行穿刺活检或手术探查未行治疗10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好发于中老年人,男稍多于女,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好发部位为胃和小肠,联合CD34和CD117检测可提高诊断准确率,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36例GIST的病例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CD34、CD117、Vimenti、Desmin、Aetin、S-100共6种免疫组化分析。结果肿瘤的发生部位:胃15例(54%),小肠11例(39.6%),其他部位10例(36%)。肿瘤直径0.5~20cm(平均6.5cm)。肿瘤最大直径≥5cm,核分裂相数≥5/50HPF及有溃疡形成3项在良性与恶性之间有显著意义。免疫组化的阳性表达结果为:11例恶性及潜在恶性GIST中CD34、CD117、Vimenti蛋白阳性表达分别为9例(81.8%)、10例(90.9%)、11例(100%),Desmin(-)、Actin(-)、S-100(+)表达分别为10例(90.9%)、11例(100%)、9例(81.8%)。结论肿瘤的大小是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重要指标,GIST具有独特的免疫组化表型,是何别于平滑肌肿瘤的一类成分复杂的间叶性肿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