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近二年来,我们采用骨盆牵引、手法复位、骶管硬膜外腔充填法以及理疗与腰背肌锻炼等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3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43例中,男35例,女8例。年龄20~59岁,平均37岁;病程:<6个月者22例,一年以上者21例;有外伤史者26例,无明显外伤史者17例;突出部位:L_(4~5)间隙17例,L_5~S_13例,L_(3~4)及L_(4~5)双间隙4例,L_(4~5)及L_5~S_115例,L_(3~4)及L_(5~)S_1跳跃性突出者1例,L_(3~4)、L_(4~5)及L_(5~)S_1三个间隙同时突出者3例。全部病例均经X线、CT扫描、肌电图检查确诊。骨盆牵引:病人  相似文献   

2.
近两年来,我们使用”踩跷+体疗”(简称踩跷)、“牵引+体疗”(简称牵引)两种方法对比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每种方法治疗30例,共60例。实践证明,以踩跷法疗效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踩跷+体疗组:30例。男:女=6.5:1。年龄:21—60岁,平均35岁。病程:3月—20年,平均2.5年。有外伤史者占70%。腰痛部位:L_(4-5),单侧为80%,双侧为3.30%;L_(4-5)—S_1单侧为13.3%;L_5—S_1,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腰椎CT图像面积测量在腰椎管狭窄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6月我院收治的16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腰椎管狭窄组,同期选取100例腰椎正常者作为正常组,采用计算机Matlab自动测量程序自动分割和测量两组的腰椎椎间隙(L_4/L_5/、L_5/S_1)CT图像,测量所有研究对象的APDC、CAD、LAC、CAC及CAD/CAC,以腰椎正常者各指标95%下限值作为腰椎狭窄的判断依据,分析CT图像面积测量的诊断符合率。结果:腰椎管狭窄组的L_4/L_5及L_5/S_1节段的APDC、CAC、CAD及LAC等指标均低于正常组,而CAD/CAC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PDC、CAC、CAD及LAC在腰椎狭窄诊断上均具有较高的符合率,其中APDC为L_4/L_5(78.22%)、L_5/S_1(77.33%),CAC为L_4/L_5(85.15%)、L_5/S_1(85.33%),CAD为L_4/L_5(82.18%)、L_5/S_1(78.67%),LAC为L_4/L_5(98.02%)、L5/S1(96.00%)。结论:腰椎CT图像面积测量在腰椎管狭窄症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符合率,且快速、精准。  相似文献   

4.
我院从1980年~86年有选择地诊治腰椎间盘突出症87例,以按摩手法为主,辅以局封,电针,体疗等综合方法治疗,总有效率为97.7%。临床资料: 本组男性61例,女性26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54岁,21~45岁66例,青壮年多见。病程最短一周,最长6年。突出部位:L_(3,4)2例,L_(4,5)69例L_5S_116例以  相似文献   

5.
骨化性肌炎常见于易受损伤的肘、大腿和臀部,在腰部者罕见。我院1990年遇1例,报告如下。 男,18岁。3年多前腰部扭伤后疼痛,逐渐加重,经治疗无效。检查:发音正常,营养良好,头颈胸腹无异常,四肢无畸形,活动自如。腰椎轻度左侧弯,L_(4~5)右侧饱满,扪及局限性硬块,轻压痛。X线照片:L_(4~5)左侧见一6cm×6cm大小骨质阴影,周边不整齐,与L_(4~5)椎板相连。(图1)诊为L_(4~5)椎板良性骨肿瘤收住院。在连续硬膜外麻下行手术探查,术中见L_(4~5)右侧有一6cm×6cm×4cm之骨性  相似文献   

6.
腰棘间韧带损伤是腰痛的常见原因之一。我科采用了“空针”和弹拨的方法治疗腰棘间韧带损伤50例,结果如下:本组患者50例,男30例,女20例;大于50岁4例,30—40岁38例,小于30岁8例,病程1月以内者20例,2—12月8例,大于12月20例。50例均有腰痛和 L_(1~2)或 L_(5)~S_1棘间压痛,47例腰前屈痛或受限,38例有外伤史。诊断标准:①外伤史和反复发作史.②弯腰时感下腰部酸痛无力,且弯腰后直起无力。③压痛常局限于第4与第5腰椎或第5  相似文献   

7.
1986~1990年我们采用硬膜外腔药物封闭配合腰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72例,并与单纯牵引92例相比较,经过观察和随访,前者疗效优于后者(x~2=9.3 P<0.05),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综合组男128例,女44例;年龄34.5±9.5岁;病程6天~4年;突出部位:左91例,右76例,双5例;L_(4,5) 149例,L_5S1_ 25例。对照组男58例,女34例;年龄35.5±9.5岁;病程7天~3年;突出部位:左36例,右52例,双2例;  相似文献   

8.
弹拨旋转法与常规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庞克旭 《中国康复》1996,11(3):126-127
推拿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常用的主要方法之一,但常规手法一般是以扳、伸及抖等为主。作者应用弹拨和旋转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与常规手法治疗进行了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所治疗的108例中,男55例,女53例,年龄18~65岁,平均36岁。病程最短者5d,最长者8个月,平均3.7月。有外伤史者93例,无外伤史者15例。有腰部压痛者86例,伴下肢放射痛、麻木及无力者22例。直腿抬高试验均为阳性。全部病例经X线及CT检查确诊,其中突出部位在L_(4~5)者97例,L_(4~5)和L_5~S_1均有突出者11例。单侧型80例,双侧型25例,中央型3例。部分病例伴有脊柱侧弯、生理曲线消失及黄韧带肥厚。全部病例均排除脊柱结核、肿瘤及其他疾患。随机分为弹拨旋转手法组54例(治疗组),常规手法组54例(对照组)。2组年龄、病程及临床诊断无显著差异(P>0.01),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①治疗组以弹拨法和旋转法为主要手  相似文献   

9.
背景:为保证可控制范围内的脊柱运动,改变失稳节段运动的负荷模式,并限制其异常活动,同时避免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发生,多种后路腰椎非融合固定装置被研发并用于临床.目的:探讨Wallis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失稳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腰椎失稳症患者10例,男3例,女7例,年龄43-65岁,其中失稳节段1例为L_(1/2)和L_(4/5),1例为L_(2/3),1例为L_(3/4),其余均为L_(4/5)倒合并相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2例,腰椎管狭窄症7例,相邻节段腰椎管狭窄症3例:失稳节段均行后路椎管减压、Wallis置入固定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视觉模拟VAS评分、下腰痛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变化;失稳节段和相邻节段的活动范围及L_(4/5)节段椎间盘后高度的变化.结果与结论: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3个月,平均9.2个月.手术时间平均128 min(90-185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64 mL(50-600 mL).腰痛均消失,术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均有明显改善;1例置入治疗后3个月因L_(4/5)右侧腰椎管狭窄症复发,再行开窗减压术后症状消失.治疗后VA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03);JOA评分较术前显著增加(P=0.002),ODI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08).术后L_(4/5)节段的活动范围与术前相比明显减少(P<0.05),而术后相邻节段L_(3/4)、L_5/S_1的活动范围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Wallis动态稳定系统置入治疗腰椎失稳症能够取得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丁德富  冯步龙 《临床医学》1999,19(12):20-21
作者根据腰椎峡部的生物力学特点,自1995年使用峡部清理、植骨、张力带内固定方法,治疗腰椎峡部裂伴滑脱16例,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6例,男7例,女9例,年龄30~46岁。平均年龄37.6岁。均为体力劳动者,病程经过6个月保守治疗无效。腰痛剧烈,影响生活,L_5~S_1,峡部裂14例,L_4~L_5峡部裂2例,Ⅰ度滑脱6例,Ⅱ度滑脱10例。有神经根压迫症状3  相似文献   

11.
我科采用KDH -I红光治疗机局部照射治疗注射引起的非感染性炎症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2 8例我科住院和门诊患者 ,男 4例 ,女 2 4例 ;30~ 40岁 1 8例 ,41~50岁 6例 ,51~ 60岁 4例 ,病程最短 3d ,最长 8d ,2 8例患者均有接受臀部肌肉注射药物史。部位均为臀部两侧外上1 /4范围内。患者表现为局部红肿 ,皮下炎性浸润成肿块 ,其范围最大 5cm×6cm ,最小为 2cm× 3cm ,有明显压痛。治疗时将红光机头对准臀部红肿处 ,距离 1 0~ 1 5cm。照射时间为每次 2 0min,1 0次为 1疗程。疗效标准 :①痊愈 :红肿消失 ,皮下浸润块软化消…  相似文献   

12.
对尿路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是外伤性截瘫患者全面康复过程中急待解决的问题。现将50例(抽样)震伤致瘫10年住院截瘫患者并发尿路感染的临床观察分析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男性34例,女性16例。年龄最大者69岁,最小22岁,30~49岁者31例。 2.损伤部位及瘫痪类型:颈段2例,胸段10例,胸腰段(T_(12)~L_1)32例,腰椎6例、麻痹平面C_4~C_73例,T_5~T_(10)15例,T_7~L_1  相似文献   

13.
胶原酶盘外溶解术治疗急性马尾综合征合并截瘫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男,40岁,病例号120329。主因“间歇性腰腿痛16年,按摩后诱发病情加重出现双下肢无力伴会阴区麻木6天”,于2002-6-19入院。入院时查体:腰椎活动度前屈10°,后伸5°,左、右侧屈5°,L_3~L_4、L_4~L_5、L_5~S_1棘间压痛,L_4、L_5双侧棘突旁压痛伴放射痛,左侧直腿抬高试验30°,右侧直腿抬高试验60°,加  相似文献   

14.
方法1:拇指定点:患者俯卧或站立,术者一手中指指腹(注射左侧臀部术者取左手,注射右侧取右手)置于患者髂前上棘,拇指平行向后并弯曲,指尖所触处即注射点(约在大转子内侧上方2~3横指处)。方法2 三线定区:(1)水平线:从髂前上棘绕向背侧至臀裂;(2)垂直线:作平分一侧臀部与水平线相交的垂直线;  相似文献   

15.
腰椎牵引致剧烈腹痛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椎间盘脱出,牵引是首选治疗手段.牵引后一般无明显不适.笔者遇到2例首次牵引后致剧烈腹痛的患者,病例介绍如下.例1 患者姜××,男,47岁.半年前不明原因腰疼,伴双下肢麻木.酸痛呈持续性,持重、咳嗽、喷嚏及直腰时疼痛加重,休息后减轻,与气候变化无关.2天前因不慎摔倒腰疼加剧,双下肢疼痛麻木,活动受限.查体:一般可,L_(4~5)棘旁偏左压痛,右梨状肌压痛放射痛.腰椎曲度正常,腰椎动度前屈90°,后伸30°,直腿抬高及加强试验左90°,右80°,右腓肠肌肌力减弱.CT片示L_(3~4),L_(4~5)椎间盘向后突出分别为1mm及2mm,硬膜囊受压,椎管无狭窄,L_5~S_1正常.诊断为腰椎间盘脱出.于当日行腰椎牵引及理疗.牵引后下肢压迫症状消除,腰部酸胀感明显.4~5h后患者突感腹疼难忍,脐周明显,为持续性绞痛,阵发性加重,伴腹胀恶心呕吐.查腹软,  相似文献   

16.
<正> 有关继发于椎间盘疾病的腰骶神经根病的治疗仍有争论,为评价保守治疗的效果,作者对所处理的100个连续病例进行了分析。其中83例为初次发作,其余17例发作一次以上。诊断方面,腰背痛于咳嗽和坐着时加重,支持临床诊断为腰骶神经根病。这种疼痛定位不够清楚,位于深部,按肌节或皮节分布,从不放射。半数患者诉有感觉异常,在外侧两趾(S_1)、足背与拇趾(L_5)、小腿前面(L_4)等部位。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时感疼痛在臀部,有时在股后和小腿,很少在背部;直腿抬高引起的疼痛为屈颈所加重,则证实为  相似文献   

17.
军团病是由长链状革兰氏阴性杆菌引起的以侵犯肺脏为主、多脏器受累的感染性疾病、自1976年7月在美国发现此病以来.已日益引起各国学者的注意.现将我们收治的6例军团病患者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6例中男3例,女3例,年龄6~66岁.其中儿童3例发病10~30天入院,成人3例发病3~7天入院.1.2 临床表现 见附表.血清军团菌抗体效价(试管凝集法):L_(P6)升高5例.正常1例;L_(P8)升高2例、正常4例;L_(P4)升高1例.其余未做.L_(P11)3例正常、3例未做.  相似文献   

18.
我院自1985年以来,收治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C_4~L_3截瘫病员60例,进行综合康复医疗,现报告如下: 一、一般情况和病例本组男56例,女4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67岁,多数是青壮年。损伤部位:颈椎2例,T_(1~5)8例,T_(6~9)10例,T_(10~12)35例,腰椎3例,另有脊髓炎所致2例;其中塌方,高处坠下,交通事故等致伤致残有55例;病程4  相似文献   

19.
腰椎间盘突出症近10年来有大量临床资料报道.我院自1979~1989年手术治疗有随访完整资料的289例.本文就临床症状的复杂性及诊断治疗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1 临床资料男182例,女107例,年龄19~67岁.病程19天~12年.农民83例,工人108例,教师42例,个体户34例,学生22例.一侧腰腿痛153例,腰及双下肢痛62例,一侧腰骶部痛24例,一侧下肢痛18例,交替性下肢痛13例,一侧臀部疼痛16例,腹痛3例.直腿抬高70°以上51例,70°以下238例,同侧小腿外侧客观麻木区131例,同侧拇趾背伸力减弱121例,同侧膝腱反射活跃18例,减弱66例,同侧椎旁压痛289例,伴同侧下肢放射痛233例.按周秉文分型,凸起型94例,破裂型186例,游离型9例.突出椎间隙L_(4、5)117例,L_5、S_1 102例,L_(3、4)16例,神经根肩上型121例,腋下型155例,中央型13例.合并黄韧带增厚6~8mm76例.椎板增厚6~8mm26例,神经根粘连78例,马尾神经粘连36例,马尾神经鞘瘤4例,骶骨囊肿3例,神经根管狭窄15例,三叶形椎管12例.经牵引治疗33例,推拿71例.MRI检查20例,椎管造影56例,CT18例.  相似文献   

20.
背景:近年来,有关生物力学因素与腰背痛关系的报道大多集中在腰椎整体生物力学与腰背痛的研究上,而针对局部生物力学特点与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的研究则较少.目的:探讨局部生物力学因素在L_5/S_1 椎间盘突出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共纳入对象124例,包括椎问盘突出症组和对照组,62例/组.椎间盘突出症组为2008-06/2009-07于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断明确并行手术治疗的L5/S_1 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对照组为健康体检人员.在腰椎正侧位X射线片上测量和观察各组L_5椎体相对深度、腰骶移行椎、L_5/S_1 椎间盘相对高度、腰骶角、骶骨水平角和骶骨垂直角的变化.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椎间盘突出症组L_5椎体相对深度明显增加(P<0.01),椎间盘突出症组腰骶移行椎数目明显降低(P<0.01),说明相对位置较深的L_5椎体及腰骶移形椎可能对L_5/S_1 椎间盘具有保护作用,可降低L_5/S_1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率.椎间盘突出症组腰骶角和骶骨水平角明显减小(P<0.01);但L_5/S_1骶骨垂直角和椎间盘相对高度在椎间盘突出症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可见,L_5/S_1椎间盘相对高度、腰骶角、骶骨水平角和骶骨垂直角与椎间盘突出的关系仍不明确,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