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张静  赵春江  蔡辉 《安徽医药》2018,22(2):207-211
临床研究发现,胰岛素抵抗是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等疾病产生的潜在危险因素.在简要分析胰岛素正常生理作用的基础上,从胰岛素抵抗对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心肌细胞离子通道功能的影响三方面试析胰岛素抵抗与心血管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并总结提出关于胰岛素抵抗导致靶器官损害的三点基本认识:胰岛素抵抗的"蓄积"效应、"局部胰岛素抵抗效应"和"靶器官损伤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胰岛素通过刺激内皮细胞一氧化氮的合成发挥其对血管的重要调节作用。胰岛素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在联系胰岛素的代谢和心血管稳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糖尿病、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冠心病以及动脉粥样硬化均具有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胰岛素抵抗可使血管内皮细胞的磷脂酰肌醇-3-激酶依赖性的胰岛素信号通路受损,进而促进胰岛素抵抗和内皮细胞功能紊乱之间的相互关系。应选择以减低胰岛素抵抗和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为靶点的治疗.包括药物和生活方式干预。  相似文献   

3.
硫酸多糖抗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血管平滑肌细胞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存在于血管壁中膜 ,是决定血管活性和血管构型的重要因素。根据结构与功能的不同 ,VSMC分为收缩型和合成型两种表型 (phenotype)。收缩型 VSMC呈分化状态 ,不能增殖 ;合成型的 VSMC是去分化的细胞 ,具有很强的增殖能力。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在各种刺激因素和生长因子的作用下 ,VSMC可由分化状态转变为去分化状态 ,并从中膜迁移内膜 ,在内膜中大量增殖 ,使血管壁增厚 ,顺应性下降 ,管腔狭窄 ,是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再狭窄等疾病的主要原因 [1 ] 。硫酸多糖是含硫酸基、多聚…  相似文献   

4.
李靖  李东升  张宏考 《中国医药》2011,6(11):1437-1438
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的增殖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以及冠状动脉内再狭窄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VSMC增殖的病理作用、信号转导通路VSMC以及增殖的相关调控机制等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以进一步认识VSMC增殖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再狭窄的发生机制,从而为冠心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萘哌地尔衍生物YMⅢ对血管紧张Ⅱ(AngⅡ)诱导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的影响,并初探其作用机制。方法以组织块贴壁法培养SHR VSMC,应用MTT比色法、3[H]-TdR参入法、流式细胞技术、电镜技术和real time RT-PCR分别观察VSMC在AngⅡ刺激下的细胞增殖、DNA合成、细胞周期、细胞超微结构和Agt、c-myc基因表达的变化,及观察YMⅢ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 AngⅡ1μmol.L-1明显促进VSMC增殖和DNA合成;而YMⅢ0.01、0.05、0.10μmol.L-1可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AngⅡ所致VSMC增殖活性、DNA合成、细胞周期增殖指数的升高,改善细胞超微结构,并使AngⅡ升高的Agt、c-myc mRNA表达下调。结论 YMⅢ可明显抑制AngⅡ诱导的SHR VSMC增殖,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Agt、c-myc mRNA表达,从而抑制细胞DNA合成和细胞周期的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6.
胡立 《天津医药》2004,32(6):332-332
胰岛素对血管组织有生长-刺激作用。在组织水平上,血管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或血管肥厚的发展。作者们曾经报告,胰岛素刺激可激活血管平滑肌细胞(SMC)中血管RAS活性。然而,胰岛素对内皮细胞(EC)中RAS的作用尚不完全了解。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叶酸抑制同型半胱氨酸致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研究。方法培养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流式细胞仪检测VSMC周期,[3H]TdR参入测定VSMC的DNA合成。结果同型半胱氨酸以剂量依赖关系使VSMC周期中的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减少,S期细胞比例显著增多,增加VSMC的[3H]TdR参入。叶酸可明显抑制同型半胱氨酸诱导的作用。结论同型半胱氨酸能诱导VSMC增殖,叶酸能抑制同型半胱氨酸诱导的VSMC增殖。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近年来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和内皮功能紊乱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甲硫氨酸代谢过程的中间产物。现已公认HHcy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已证实Hcy可通过诱导血小板聚集、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促进胶原合成等生物学效应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但Hcy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病中的作用还不十分清楚。本文旨在观察Hcy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马齿苋总黄酮(Portulaca totalflavone,PTF)对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型(PDGF-BB)致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smoothmuscle cell,VSMC)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组织贴壁法培养家兔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细胞计数法观察PTF(8、24、72mg/L)对PDGF-BB所致的VSMC增殖作用的影响;氚-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方法测定VSMC DNA的合成;流式细胞仪分析增殖细胞周期,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VSMC内[Ca2+]i。结果:PTF以浓度依赖方式抑制PDGF-BB诱导的VSMC增殖、DNA合成,血管平滑肌细胞处于G1/G0期的细胞数增多,而G2/S期的细胞数显著减少(P〈0.01);能抑制高K+诱导的VSMC内[Ca2+]i升高(P〈0.01)。结论:PTF可明显抑制PDGF-BB诱导的VSMC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VSMC内高钙浓度[Ca2+]i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蒺藜皂苷(GSTT)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及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采用培养的牛VSMC,以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为刺激因子,应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以H2O2为刺激因子,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VSMC内钙离子浓度;应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培养的牛血管内皮细胞NO释放量。结果GSTT能明显抑制AngⅡ刺激的VSMC增殖,具有剂量依赖性;GSTT也能抑制H2O2所致的VSMC内钙离子浓度升高,使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NO明显增多。结论GSTT能抑制AngⅡ诱导的VSMC增殖,此作用可能与抑制活性氧激活钙离子信号转导途径、增加血管内皮细胞NO含量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蒺藜皂苷(GSTT)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及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采用培养的牛VSMC,以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为刺激因子,应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以H2O2为刺激因子,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VSMC内钙离子浓度;应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培养的牛血管内皮细胞NO释放量。结果GSTT能明显抑制AngⅡ刺激的VSMC增殖,具有剂量依赖性;GSTT也能抑制H2O2所致的VSMC内钙离子浓度升高,使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NO明显增多。结论GSTT能抑制AngⅡ诱导的VSMC增殖,此作用可能与抑制活性氧激活钙离子信号转导途径、增加血管内皮细胞NO含量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2.
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增殖及迁移是造成冠状动脉狭窄的一个重要机制 ,实验探讨了宽叶缬草在这方面的作用。结果显示 ,用药组中血管平滑肌细胞数量、3H-TOR掺入试验中 CPM值及细胞迁移距离均小于对照组 (P<0 .0 1) ,具有明显抗 VSMC增殖及迁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叶酸抑制同型半胱氨酸致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研究。方法培养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流式细胞仪检测VSMC周期,[3H]TdR参入测定VSMC的DNA合成。结果同型半胱氨酸以剂量依赖关系使VSMC周期中的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减少,S期细胞比例显著增多,增加VSMC的[3H]TdR参入。叶酸可明显抑制同型半胱氨酸诱导的作用。结论同型半胱氨酸能诱导VSMC增殖,叶酸能抑制同型半胱氨酸诱导的VSMC增殖。  相似文献   

14.
抗氧化: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新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因而抗AS药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AS传统的治疗措施多为对危险因素(高脂血症,高血压等)的治疗.近年来AS发生的氧化修饰脂蛋白学说日益受到重视.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modifi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在AS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防止LDL氧化的药物成为近年研究抗AS的新途径.我们就近年来抗氧化剂对AS发生发展过程的影响作一阐述.1 AS发生的氧化修饰脂蛋白学说AS主要以内皮细胞损伤、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内膜下移为特点.内皮细胞损伤为AS发生的始动环节.造成内皮细胞损伤的因素很多,其中高胆固醇血症仍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现已证实胆固醇的致AS效应主要在于胆固醇中的LDL,特别是OX-LDL.OX-LDL是由天然LDL(n-LDL)经过氧化修饰形成的.动脉壁中主要的3种类型细胞即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SMC)及单核细胞都可氧化LDL.OX-LDL具有以下生物学特性:①细胞毒性作用,可使内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造成内皮细胞损伤;②促进SMC增殖,OX-LDL可促进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是一种以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生为主要病变的疾病。VSMC增生并向内膜下迁移是造成血管肥厚、管腔狭窄进而导致外周阻力增高的主要原因(1)。近年来研究认为小动脉壁肥厚既可以是高血压的病因又可以是高血压的结果。对现有的抗高血压药物评估发现,一些药物仅能使血压降低而不能逆转小动脉壁肥厚,另一些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钙括抗剂除有良好的降压作用外还能使小动脉壁肥厚减轻,尤其是大剂量或长期治疗效果更加显著(2)。一、血管平滑肌肥厚增生的发生机制VSMC生长包括肥大(细胞体积增大)和增殖…  相似文献   

16.
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分泌功能失调与平滑肌细胞增殖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是血管壁两种主要细胞,两者在结构上和功能上有着密切的关系,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源于循环因子和血管壁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内皮细胞损伤等所导致的分泌功能失调和平滑肌细胞的异常增殖而引起的血管腔狭窄和痉挛是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共同病理基础。本文从动脉粥样硬化病理状态下血管内皮分泌的生长因子、细胞因子、血管活性物质对平滑肌细胞增殖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临床研究显示血清三酰甘油水平的增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并独立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在所有富含三酰甘油的脂蛋白中,残余脂蛋白已经被认为具有较强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是冠状动脉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机制研究显示,残余脂蛋白通过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引起内皮细胞功能失调并诱导其凋亡,促进炎症的发生及影响其他脂蛋白的代谢等一系列复杂的病理生理学过程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因此,理论上降低残余脂蛋白的水平,抑制其代谢过程,可以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冠心病、脑梗死、外周血管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可能由环境因素、遗传因素以及易感基因病变等多因素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基础是脂质代谢障碍,其特点是脂质的积累、病变斑块的形成和动脉腔隙变窄,这些因素导致动脉供应的组织器官缺血或坏死。其中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牵涉的主要细胞,内皮细胞的作用主要是吞噬异物、细菌、坏死和衰老的组织,参与集体免疫活动,其损伤和功能性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第一步;血管平滑肌细胞是构成血管壁组织结构及维持血管张力的主要细胞成分,其结构及功能的改变是导致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成形术后狭窄等多种心血管病的病理学基础,受损的血管平滑肌合成表型进而形成纤维帽,斑块破裂的区域细胞数量减少将进一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淋巴细胞参与机体免疫应答,当淋巴细胞促进炎症细胞因子的分泌时即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起源于骨髓髓系细胞,其中分化成熟后进入血液的为单核细胞,进入组织的转变为巨噬细胞。机体在生理情况下,动脉血液中的巨噬细胞相对较少,血管内皮损伤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穿过内皮间隙进入血管内膜,在内膜下转化为巨噬细胞,帮助清除侵入内膜下的脂质。而巨噬细胞通过清道夫受体将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吞噬,并降解形成泡沫细胞,过多的泡沫细胞堆积在一起形成脂质条纹即脂纹脂斑,从而形成粥样斑块并最终导致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动脉粥样硬化主要通过抗炎、抗氧化、保护内皮细胞、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抗血小板聚集及改善动脉僵硬度达到治疗的作用。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包括他汀类、抗氧化类、抗血小板聚集类和抗高血压药物。综上所述,动脉粥样硬化存在多种发病机制,对其治疗药物进行探讨,为预防和治疗提供有效的帮助,药物的联合使用已经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仍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正>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的增殖和迁移是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等病理过程的发生、发展中的重要因素。正常状态下,VSMC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当血管内膜缺血损伤和存在病变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诸如细胞因子、血管活性物质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宋蓉  罗彤  李一石 《中国新药杂志》2006,15(22):1903-1907
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的异常增殖和迁移在粥样斑块形成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再狭窄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汀类药物不仅是一种有效的调脂药,同时还有多种调脂以外的作用。如他汀类药物可以抑制VSMC的增殖和迁移,并诱导其凋亡。临近病变部位的中层VSMC的凋亡可能造成斑块纤维帽容易破裂,进而引起斑块不稳定和临床事件。但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有稳定斑块的作用,且新生内膜VSMC对他汀类药物诱导的凋亡作用比普通的血管中层VSMC更敏感。因此,他汀类药物的促新生内膜VSMC凋亡作用可能对预防PCI术后再狭窄起有益作用。具体作用机制以及临床上如何合理发挥此类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