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进一步认识α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时出现的常见及严重不良反应,提示临床中长期应用α干扰素应注意的问题。方法收集国内医药期刊上公开发表的关于α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时不良反应的报道21篇,并进行统计、分析和归纳。结果文献涉及不良反应1288例,用药初期多为流感样症状,反复多次用药后不良反应可累及多个器官及系统。结论α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中会出现多种不良反应,并随着剂量累积或治疗时间的延长出现一些较严重的不良反应,临床用药应加强用药监测,积极预防并对症处理。  相似文献   

2.
3.
我们选择2002年1月至2005年7月间接受α-干扰素(α-IFN)治疗的8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出现的时间、种类和发生率,并摸索处置措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57年,Issacs和Lindenmann用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鸡胚绒毛尿囊细胞时产生一种蛋白,它能使未感染的细胞对随后入侵的病毒发生抵抗,并称此蛋白为干扰素(interferon,IFN)。IFN-α是其中的一种亚型,现已广泛应用于治疗病毒性肝炎,本文将其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干扰素是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有效药物,我科经常应用干扰素α-2b(北京凯因益生)500万U肌肉注射,但在应用中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影响着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干扰素-α与苦参素联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方法:治疗组52例采用干扰素-α300万IU每日肌肉注射2周(诱导期),后用300~500万IU每周3次肌肉注射6个月,苦参素0.6g静脉滴注1~3个月(其中26例使用苦参素胶囊0.2g口服,每日3次),在必要时加用护肝治疗。对照组45例不采用抗病毒而只给护肝治疗。观察两组治疗3个月和6个月时的疗效,并和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组ALT、AST、HBeAg转阴率、HBeAg与HBeAb转换率和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和文献资料分析进行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干扰素-α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既可以促进肝功能恢复,又能够较单用干扰素-α增强抗病毒的效果,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比较理想的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7.
大剂量天然α—干扰素治疗重症病毒性肝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大剂量天然α-干扰素治疗31例重症病毒性肝炎患者,并以既往和同期未用α-干扰素的49例患者作为对照,所有患者均未接受人工肝治疗。治疗结果表明:应用天然α-干扰素的31例患者存活率为64.5%(20/31)较对照存活率28.6%(14/49)明显提高(P〈0.005)。治疗组中虽有部分患者出现发烧、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经适当处理多数患者仍可接受治疗。  相似文献   

8.
α-干扰素(INF-α)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已十余年,研究发现在抑制HBV的同时,抑制肝纤维化,但对其作用机制尚有不同看法.而且远期疗效报道较少,为了进一步了解停药后肝纤维化的变化,我们观察了45例接受过INF-α治疗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者停药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并探讨其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干扰素-α与苦参素联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方法:治疗组52例采用干扰素-α 300万IU每日肌肉注射2周(诱导期),后用300~500万IU每周3次肌肉注射6个月,苦参素0.6 g静脉滴注1~3个月(其中26例使用苦参素胶囊0.2 g口服,每日3次),在必要时加用护肝治疗.对照组45例不采用抗病毒而只给护肝治疗.观察两组治疗3个月和6个月时的疗效,并和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组ALT、AST、HBeAg转阴率、HBeAg与HBeAb转换率和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和文献资料分析进行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干扰素-α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既可以促进肝功能恢复,又能够较单用干扰素-α增强抗病毒的效果,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比较理想的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0.
干扰素-α(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5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干扰素-α与苦参素联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方法:治疗组52例采用干扰素-α 300万IU每日肌肉注射2周(诱导期),后用300~500万IU每周3次肌肉注射6个月,苦参素0.6g静脉滴注1-3个月(其中26例使用苦参素胶囊0.2g口服,每日3次),在必要时加用护肝治疗。对照组45例不采用抗病毒而只给护肝治疗。观察两组治疗3个月和6个月时的疗效,并和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组ALT、AST、HBeAg转阴率、HBe触与HBeAb转换率和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和文献资料分析进行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干扰素-α 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既可以促进肝功能恢复,又能够较单用干扰素-α 增强抗病毒的效果,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比较理想的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1.
朱占胜  王晶  孙亚凌  李飞  姚黎 《医学综述》2013,19(5):935-936
目的探讨儿童应用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为减少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及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对2010年3月至2011年12月上报的68例药物不良反应按药物种类、给药途径、引起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引起不良反应共涉及39个药物品种,其中抗菌药物21种,占药物品种的53.8%,居首位;儿童药物不良反应(ADR)的临床表现主要以消化系统症状(41.2%)为主,皮肤及其附件(25.0%)次之。结论 ADR的发生率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占首位,需加强对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保障儿童安全合理用药,同时提高儿科医护人员识别ADR的能力,减少儿童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我院上报全国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网络中心的报告情况,掌握我院ADR事件发生的特点并制定好相应对策,减少ADR事件的伤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2012年收集上报中的189例ADR报告分别从给药途径、药物种类、临床表现等资料,并对其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189例ADR报告中,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85.7%(162例);抗菌药物引发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47.1%(89例);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为最常见,占总例数的55.6%(105例).结论:在医院开展ADR监测工作,有利于为调整医院用药方式及筛选用药品种提供理论依据,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各肝炎病毒感染状况。方法:采用ELISA和PCR法对379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见清甲—庚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进行检测。结果。379例中,甲、乙、丙、戊、庚型感染发生率分别占5.28%、76.78%、1.06%、8.18%、3.69%.未定型占5.01%。重叠感染有27例(7.12%),其中甲/乙、丙/乙、戊/乙、庚/乙、度/戊重叠感染发生率分别占11.11%、7.41%、40.74%、37.04%、3.7%。庚/乙重叠感染10例中有7例,庚/戊重叠感染1例为肝炎肝硬化。结论:乙型肝在为最常见的类型,甲型肝炎已大大下降.庚肝病毒在肝炎的慢性化和肝硬化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572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近年来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情况,为安全使用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我院2008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收集到的572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从患者的性别年龄、各年度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药品种类、剂型及ADR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年度发生例数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喹诺酮类发生不良反应较多,占28.90%;静脉注射粉针剂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其它剂型,占56.31%。结论抗感染药物发生ADR的例数与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等多种因素相关。医务工作者应高度重视抗感染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ADR监测水平,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5.
杨光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3):1700-170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6年收集到的4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由抗生素导致的药品不良反应所占比例最高;药品不良反应常见表现为皮肤及附件的损害。结论:临床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和监测工作,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建设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对上市后药品进行安全性监管的重要手段,是保证药品安全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现状的分析,从ADR监测机构的法律地位确立存在偏差致监测机构建设不健全、ADR监测机构不健全致监测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和信息反馈不畅等方面探讨省以下ADR监测机构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对完善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的建设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数据源,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2002-2011年间我国药物不良反应研究的相关文献从年代分布、关键词词频、核心作者、期刊来源及基金资助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了解目前我国药物不良反应研究现状,以期为相关部门及人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甲亢及其治疗与病毒性肝炎互相影响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耿龙  肖湘明  林少锐 《河北医学》2007,13(10):1140-1143
目的:研究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及抗甲亢治疗对病毒性肝炎肝脏功能的影响,病毒性肝炎肝脏功能对甲亢的影响。方法:选择单纯病毒性肝炎48例,单纯甲亢45例及甲亢合并病毒性肝炎38例,分别比较各组肝功能及甲状腺功能情况,并比较抗甲亢治疗与未抗甲亢治疗对甲亢合并病毒性肝炎患者肝功能恢复的影响,及病毒性肝炎对甲亢的影响。结果:甲亢合并病毒性肝炎肝功能损害比单纯甲亢及单纯病毒性肝炎都明显,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抗甲亢治疗能改善甲亢合并病毒性肝炎患者肝功能的恢复,甲亢合并病毒性肝炎比单纯甲亢血中T3、T4升高明显,导致甲亢加重。结论:甲亢能加重病毒性肝炎肝功能损害,抗甲亢治疗对甲亢合并病毒性肝炎患者肝功能的恢复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8年上报的179例药物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引起ADR的药物种类、给药途径、ADR危害程度、在医院科室中的分布情况等进行汇总分类统计。结果179例ADR报告中,8个月~89岁各年龄组所占百分比分别为11.7%、33.0%、36.3%、19.0%;涉及的药物中抗菌药物居第1位(30.0%),静脉给药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方式(占70.4%),产生严重危害者占16.2%;门诊(31.3%)、内科病区(223%);肿瘤病区(14.0%)是ADR居医院中分布的前3位。结论ADR的发生与诸多因素相关,应严格履行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及上报制度,减少或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