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遗传代谢相关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ICH)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特点, 为指导该类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消化内科诊断为ICH的住院患儿80例的临床资料, 并随访患儿出院后的临床转归。80例患儿中, 女27例, 男53例;发病年龄(39±18) d。通过高通量基因测序明确病因的患儿为遗传代谢组(44例), 未能明确病因的36例特发性婴儿肝内胆汁淤积症(INC)患儿为INC组。采用t检验或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比较实验室检查结果和生化指标;采用χ2检验比较巨细胞病毒感染率。结果 1.共纳入80例, 通过高通量测序明确诊断44例, 阳性率为55.0%, 其中希特林蛋白缺陷病(CD)23例, Alagille综合征(ALGS)10例,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PFIC) 6例, 先天性胆汁酸合成障碍2例, 尼曼匹克病2例, 囊性纤维化1例。2.遗传代谢组血清总胆汁酸水平[180.6(115.5, 271.6) μmol/L]、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40.6(37.1, 45.2) s]较INC组[123.3(98.8,...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婴儿肝内胆汁淤积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变异特点。方法 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疑似遗传代谢性婴儿肝内胆汁淤积症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目标基因捕获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基因检测,并进行Sanger验证。结果 共纳入40例患儿,13例(32%)患儿发现致病基因,包括3例SLC25A13基因突变导致的希特林蛋白缺乏症,3例JAG1基因突变导致的Alagille综合征,3例ABCB11基因突变导致的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2型,1例HSD3B7基因突变导致的先天性胆汁酸合成障碍1型,1例AKR1D1基因突变导致的先天性胆汁酸合成障碍2型,1例NPC1基因突变导致的尼曼匹克病,1例CFTR基因突变导致的囊性纤维化。结论 婴儿肝内胆汁淤积症病因繁多,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临床疑似遗传代谢病的肝内胆汁淤积症患儿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1型 (PFIC1) 是一种ATP8B1基因突变导致的以进行性胆汁淤积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文报道1例经ATP8B1突变分析证实的PFIC1患儿临床和遗传学特征。患儿为1岁2个月的男孩,因发现皮肤黄染10月余就诊。发病后先后在多家医院诊治,病因不详,疗效不佳。体查发现皮肤巩膜黄染,肝右肋下4cm,剑突下2cm,脾左肋下2cm可触及。肝功能检查发现血清胆汁酸、胆红素、转氨酶等均升高,而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未见异常。诊断为遗传性胆汁淤积症,但病因不明。1岁8个月时经胆囊结肠Roux-en-Y吻合术,之后患儿黄疸迅速消退。5岁1个月时经全基因组测序及Sanger测序验证,发现患儿为ATP8B1基因突变c.2081T > A (p.I694N) 的纯合子,最终确诊为PFIC1。电话随访至6岁,黄疸未再反复,但远期预后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紧密连接蛋白2(TJP2)基因变异致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PFIC)的临床及基因特征。方法总结3例因TJP2基因变异致PFIC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患儿中女性1例、男性2例,均为婴儿期起病;临床以皮肤黄染为主要表现,伴或不伴皮肤瘙痒。血清总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汁酸升高,γ-谷氨酰转肽酶(GGT)正常或稍低,提示低GGT胆汁淤积症。二代基因测序发现3例患儿均存在TJP2复合杂合变异,确诊为TJP2变异引起的PFIC 4。文献复习显示,TJP2基因变异可引起PFIC、高胆烷血症、渐进非综合征性耳聋以及近视等儿童疾病。结论采用基因检测技术确诊3例TJP2基因复合杂合变异引起的PFIC 4。  相似文献   

5.
婴儿胆汁淤积症伴巨细胞病毒感染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婴儿胆汁淤积症伴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胆汁淤积症伴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56例肝内胆汁淤积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黄疸、肝脏肿大和(或)脾脏肿大、肝功能异常.经更昔洛韦抗病毒及退黄、护肝、利胆、营养支持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丙氨酸转移酶、γ-谷氨酰转移酶、血总胆汁酸等各项生化指标均有所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但天冬氨酸转移酶、血清碱性磷酸酶无明显下降.结论 巨细胞病毒感染普遍,应加强母孕期预防保健,早发现,早治疗.更昔洛韦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以低血清谷氨酸转肽酶(GGT)为特征的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PFIC)各型的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7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临床诊断为低血清GGT的PFIC患儿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和随访等资料,根据ATP8B1和ABCB11全部基因外显子测序结果分为PFIC-Ⅰ、PFIC-Ⅱ和未分型3组,分析3组间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 23例低血清GGT的PFIC患儿进入分析,PFIC-I、PFIC-Ⅱ和未分型组分别为9、7和7例。23例PFIC患儿出生体重均正常,以黄疸、瘙痒和肝功能损害起病。中位发病年龄40 d(0 d至7个月),中位就诊年龄6(2~36)个月。①13例(56.5%)病程中出现过白陶土样大便,有明显腹泻症状3例。6例(26.1%)有营养不良、佝偻病和生长发育落后。2例(8.7%)随访中发现胆结石。②15例肝组织病理活检示:7例(46.7%)肝细胞多核巨细胞样转化,14例(93.3%)肝细胞和毛细胆管胆汁淤积明显,未发现脂肪变性病例。③未分型组ALT水平较PFIC-Ⅰ型和PFIC-Ⅱ型组显著升高(P<0.05); PFIC-Ⅱ型组ALT、TBA水平显著高于PFIC-Ⅰ型组(P<0.05);PFIC-Ⅱ型和未分型组肝细胞多核巨细胞转化发生率显著高于PFIC-Ⅰ型组(P<0.05)。结论 低血清GGT的PFIC患儿以黄疸、瘙痒和肝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PFIC-Ⅰ型肝穿刺病理活检未见肝细胞多核巨细胞转化,PFIC-Ⅱ型血清ALT、TBA水平明显高于PFIC-Ⅰ型,有助于临床分型和治疗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PFIC)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例PFIC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基因检测结果。结果例1,女性,15岁,临床表现以黄疸、皮肤瘙痒、白色黏稠便为主,伴脾大;例2,男性,3岁6月龄,表现为黄疸、皮肤瘙痒。全外显子测序发现,例1的ATP8B1基因存在c.2652GC和c.1573CT复合杂合变异,其中c.2652GC变异遗传自父亲,c.1573CT变异遗传自母亲,c.2652GC是既往未见报道的新变异位点。例2的ABCB11基因存在c.2606AC纯合错义变异,来源于父母。结论基因检测有助于PFIC的明确诊断及治疗。此研究丰富了ATP8B1致病变异谱。  相似文献   

8.
正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progressive familial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PFIC)是一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胆汁淤积性肝病,1969年由国外学者首次提出~([1]),常于新生儿期或1岁以内起病,由于不同类型基因突变导致胆汁酸转运缺陷,进而引起胆汁淤积和肝细胞损伤。主要表现为严重肝内胆汁淤积,可反复发生或者持续进展,最终进展为肝衰竭~([2])。该病发病率为1∶100 000至1∶50 000,男女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最新研究表明,目前已发现6种不同类型的基因缺陷导致PFIC,包括FIC1、ATP8B1、ABCB11、TJP2、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儿童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PFIC)的临床表现、基因突变、预后等,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以期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4例PFIC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肝脏活检病理、基因突变、治疗及预后等临床资料.结果 4例患儿中男3例,女1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儿童急性肝衰竭(ALF)的病因及生化指标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ALF患儿的病因及生化指标结果。结果共67例患儿入选,男36例、女31例。根据病因分为非遗传代谢病组29例(43.28%),包括药物性肝损伤12例,瑞氏综合征5例,噬血细胞综合征3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3例,自身免疫性肝炎2例,毒蕈中毒1例,甲型肝炎病毒感染1例,巨细胞病毒感染1例,脓毒症1例;遗传代谢病组14例(20.90%),包括肝豆状核变性6例,肝糖原累积症2例,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2例,citrin缺陷症2例,极长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1例,原发性肉碱缺乏症1例;病因不明组24例(35.82%)。遗传代谢病组与非遗传代谢病组及病因不明组比较,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血糖水平以及AST/A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遗传代谢病组的血清(ALT)、AST、白蛋白水平最低,而AST/ALT最高。结论儿童ALF病因复杂,如ALT升高不显著,AST/ALT比值显著升高,并存在低白蛋白血症、低血糖时,需警惕遗传代谢疾病所致。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遗传代谢性肝病的病因。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遗传代谢性肝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共330例遗传代谢性肝病患儿,男性205例、女性125例,发病年龄1月龄~14岁。病因有50余种类型,依次为Citrin缺陷病(120例,36.36%)、肝豆状核变性(WD,53例,16.06%)、糖原累积症(GSD,52例,15.76%)、遗传性高胆红素血症(25例,7.58%)、Alagille综合征(16例,4.85%)和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PFIC,10例,3.03%)等。患儿以胆汁淤积、氨基转移酶升高为主要首发表现,其中胆汁淤积188例(56.97%)、氨基转移酶升高127例(38.48%)。1岁内发病者181例(54.85%),以Citrin缺陷症(120例)、GSD(10例)、PFIC(7例)、Alagille综合征(7例)和Dubin-Johnson综合征(6例)为主;1岁及以上发病149例(45.15%),以GSD(42例)和WD(52例)为主。结论遗传代谢性肝病病因复杂,临床上应结合发病年龄和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分析。  相似文献   

12.
Alagille综合征诊断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Alagille 综合征(Alagille syndrome, ALGS)又称为动脉-肝脏发育不良,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多系统疾病.该病患者JAG1 基因(1 型ALGS)或者NOTCH2 基因突变(2 型ALGS)导致Notch 信号通路缺陷,从而影响肝脏、心脏、眼睛、脊椎和面部等多个器官或系统.其主要的临床特征有慢性胆汁淤积、先天性心脏病、轻微椎体分割异常、特征性面容、角膜后胚胎环,以及肾脏发育不良等.该文从ALGS 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胆汁淤积症是婴儿期较常见的疾病,在引起婴儿胆汁淤积症的病因中,遗传代谢异常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如Citrin缺陷导致的新生儿胆汁淤积症、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等。在临床上,遇到婴儿胆汁淤积症的患儿除考虑感染因素外,应注意遗传代谢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对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4型(PFIC4)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例10岁PFIC4患儿的临床特点, 并对其TJP2基因突变进行分析。结果先证者, 男, 10岁, 缓慢起病, 以肝内胆汁淤积[γ-谷氨酰转肽酶(GGT)正常]、肝脾大、肝纤维化为主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总胆红素升高, 以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汁酸升高;GGT持续正常。初始口服熊去氧胆酸治疗, 肝脏生化指标明显好转, 后有波动。腺苷脱氢酶, 凝血常规及肝纤维化四项持续异常;肝脏剪切波速度平均值达正常值上限1.9倍。TJP2基因发现复合杂合突变c.334G>A(p.A112T)/c.580639delGACCGGAGCCGTGGCCGGAGCCTGGAGCGGGGCCTGGACCAAGACCATGCGCGCACCCGA(p.194213del-DRSRGRSLERGLDQDHARTR), 其中缺失突变为首次报道, 父母各携带1个突变单链。结论对于肝内胆汁淤积伴正常范围的GGT患者应除外PFI...  相似文献   

15.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progressive familial intra—hepatic holestasis,PFIC)是一种严重的胆汁淤积性肝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作者近期对1例PFIC部分胆汁内分流术后再发黄染的患儿进行结肠镜检查,现汇报如下:患儿,女,2岁3个月,因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行胆囊结肠吻合术后8个月,再发黄染,经口服利胆药无好转,渐加重20d人院。体查:皮肤巩膜黄染,伴全身瘙痒,躯干四肢多处有抓痕,腹胀腹软,可见手术瘢痕,肝肋下3em,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HSD3B7基因突变引起的3β-羟基-Δ~5-C_(27)-类固醇脱氢酶缺陷患儿的临床特点、肝脏超微结构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一家族中2例3β-羟基-Δ~5-C_(27)-类固醇脱氢酶缺陷患儿的临床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一家系中兄弟2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胆汁淤积、肝大、生长发育迟缓、双肾囊肿,转氨酶升高,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及总胆汁酸正常,肝脏病理提示肝内胆汁淤积、炎症细胞浸润、滑面内质网增生、糖原颗粒增多、毛细胆管扩张及增生。基因检测2例患儿均存在HSD3B7基因c.130_131ins A纯合突变。结论婴儿期出现胆汁淤积、转氨酶升高、肝肿大,而γ-GT和总胆汁酸正常或降低,需警惕胆汁酸合成障碍,应尽早完善基因检测,以早期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2型(PFIC-2)的临床特点及基因突变位点。方法搜集2015—2017年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消化内科确诊的3例PFIC-2患儿,其中女2例、男1例,回顾性总结患儿临床资料、相关基因检测确定基因位点及随访预后。结果 3例均为婴儿早期起病,临床以皮肤黄染为主要表现,伴或不伴皮肤瘙痒症状,监测生化提示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升高,直接胆红素为主,伴有胆汁酸升高,但γ-谷氨酰转肽酶(GGT)正常或稍低。1例肝脏病理提示肝组织内肝小叶结构紊乱,早期假小叶形成,大量多核巨肝细胞,中度肝细胞及毛细胆管性淤胆,可见胆管狭窄。3例均行二代基因测序检查,均提示ABCB11存在突变,3例均为复合杂合突变。结论 PFIC-2起病早,病情进展快,早期基因筛查,有助于明确诊断、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ICH)患儿和健康婴儿粪便中细菌相关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的差异,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诊断为ICH患儿30例,另选取健康婴儿30例为对照组。收集ICH患儿治疗前组、治疗后组和对照组的粪便标本。应用气相色谱技术定量测定各组婴儿粪便中短链脂肪酸包括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异戊酸的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治疗前组、治疗后组的乙酸、丙酸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组丁酸浓度较治疗前组升高(P < 0.05)。对照组异丁酸、异戊酸浓度高于治疗前组及治疗后组(P < 0.05)。结论 ICH患儿的肠道蛋白质代谢产物与正常婴儿存在差异,而碳水化合物代谢产物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病因复杂,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结合胆红素血症、粪便颜色改变、胆汁酸增加,可伴或不伴肝大,质地异常,肝功能异常;部分患儿还可伴皮肤瘙痒、营养不良等表现。治疗的主要原则为保肝、利胆、营养和病因治疗。预后因病因而异。  相似文献   

20.
婴儿胆汁淤积症是一类多因素引起的以高胆红素血症为临床特点的综合征,病因谱广泛,包括感染、中毒、肝内外胆管发育异常及遗传代谢缺陷等.感染、胆道闭锁患儿占胆汁淤积症患儿半数以上,除了常见病因,citrin缺陷症、Alagille综合征、进行性家族性胆汁淤积症等新病因不断被认识,这些疾病临床症状与胆道闭锁相似,预后及治疗各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