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肠道菌群对婴儿免疫系统调节及肠道系统发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肠道菌群既可调节宿主各项生理功能,又能影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婴儿期是肠道菌群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婴儿肠道菌群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且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文章从婴儿肠道菌群的建立、影响因素及其与疾病关系等方面综合论述婴儿肠道菌群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健康婴儿在不同喂养方式下肠道菌群的定植过程及其在食物过敏时的变化,分析肠道菌群形成与婴幼儿食物过敏的相互关系及母乳喂养的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细菌16SrRNA,对健康无过敏症131例(其中母乳喂养71例,人工喂养60例)及100例过敏症婴儿粪便中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进行定量检测。结果婴儿肠道菌群处于动态定植过程。母乳喂养婴儿肠道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较人工喂养婴儿高(P<0.05),而大肠杆菌数量较人工喂养婴儿低(P<0.05)。食物过敏婴幼儿肠道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较健康婴幼儿低(P<0.05),而大肠杆菌数量较健康婴幼儿高(P<0.05)。结论婴儿期肠道菌群处于动态演替过程。不同的喂养方式对肠道菌群有影响,过敏性疾病婴儿肠道菌群与健康婴幼儿不同,应大力提倡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3.
婴儿肠道菌群的形成及其与食物过敏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观察健康婴儿肠道菌群的定植过程及其在食物过敏症患儿的变化 ,分析肠道菌群形成与婴幼儿食物过敏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细菌 16SrRNA ,经与标准曲线对照计算细菌数量 ,对 71例健康无过敏症母乳喂养婴儿和 10 0例食物过敏婴儿粪便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行定量检测。结果 婴儿肠道菌群处于动态定植过程 ,随生长发育 ,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在肠道定植增加 ,大肠杆菌数量减少。食物过敏婴幼儿肠道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较健康婴幼儿低 ,而大肠杆菌数量较健康婴幼儿高。结论 婴儿期肠道菌群仍处于动态演替过程。食物过敏婴儿肠道菌群与健康婴儿不同  相似文献   

4.
饮食中核苷酸能促进肠道的成熟,调整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组成,维持正常的细胞免疫功能,促进脂蛋白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有利于婴儿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人乳中含有大量的核苷酸,而牛乳和配方乳中核苷酸含量极低。因此,在饮食中添加核苷酸对婴儿有重要的营养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食物过敏(FA)婴儿和健康婴儿的主要肠道菌群,为食物过敏与肠道菌群关系研究提供线索。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检测2003年5~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儿保门诊体检的52例FA婴儿和100例健康婴儿的大便菌群(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肠杆菌科),大便菌群的分析采用GLM的广义析因法。结果FA婴儿大便双歧杆菌计数减少[(9.61±1.16) VS (10.31±1.20) Log10CFU/g,P<0.001],肠杆菌计数增多[(9.54±0.60)VS (9.07±0.64) Log10CFU/g,P<0.001]。不同喂养方式下FA婴儿大便的肠道菌群改变相似。结论食物过敏婴儿肠道菌群与健康婴儿的肠道菌群存在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6.
众多研究证实接受母乳喂养婴儿的肠道菌群以双歧杆菌占绝埘优势,而这种优势不能通过牛乳或其他哺乳动物的乳汁喂养获得.这种人类独特的优势,取决于母乳喂养过程营造的肠道厌氧环境,更取决于人乳中促进双歧杆菌增殖的低聚精.人乳低聚糖可在维持肠道舒适的同时,建立肠道微生态平衡,提高肠道自然屏障和防御功能,并可促进营养素的吸收.良好的肠道环境,有利于婴儿肠道正常的消化和吸收、分泌及免疫功能的建立,更有利于婴儿口后的生长和神经系统发育,并可降低免疫相关性等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对于不能接受纯母乳喂养的婴儿,通过接受含有模拟人乳低聚糖的益生元的婴儿配方奶粉,也可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和活性,同样可利于宿主的舒适和健康.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食物过敏(FA)婴儿和健康婴儿的主要肠道菌群,为食物过敏与肠道菌群关系研究提供线索。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检测2003年5~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儿保门诊体检的52例FA婴儿和100例健康婴儿的大便菌群(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肠杆菌科),大便菌群的分析采用GLM的广义析因法。结果FA婴儿大便双歧杆菌计数减少[(9.61±1.16)VS(10.31±1.20)Log10CFU/g,P<0.001],肠杆菌计数增多[(9.54±0.60)VS(9.07±0.64)Log10CFU/g,P<0.001]。不同喂养方式下FA婴儿大便的肠道菌群改变相似。结论食物过敏婴儿肠道菌群与健康婴儿的肠道菌群存在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8.
饮食中核苷酸能促进肠道的成熟,调整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组成,维持正常的细胞免疫功能,促进脂蛋白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有利于婴儿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人乳中含有大量的核苷酸,而牛乳和配方乳中核苷酸含量极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妊娠期糖尿病(GDM)及正常孕妇的持续母乳喂养的12周龄婴儿肠道菌群的分布特点,以探索GDM对12周龄婴儿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6月—2019年12月入组的母亲及其随访至12周龄的母乳喂养的婴儿,依据母亲孕期血糖检测结果将母乳喂养婴儿分为GDM组(n=13)和对照组(n=27)。采集婴儿12周龄粪便,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所有粪便样本进行检测,比较两组肠道菌群分布特点。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肠道菌群与孕期血糖、婴儿体重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40对研究对象,GDM组13对,对照组27对。两组的优势菌门均为放线菌门、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GDM组的疣微菌门相对丰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33,P <0.05)。在属水平上,GDM组中肠道菌群优势菌属来自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对照组中肠道菌群的优势菌属来自放线菌门、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LEfSe差异分析结果显示,GDM组中疣微菌门/目/科、阿克曼氏菌、劳森氏菌、哈利真杆菌的丰度明显升高(LDA>2),而在对照组中芽孢杆菌目、孪生球菌属、丹毒梭菌属的丰度明显升高(LDA&...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介绍了新生儿肠道菌群的形成过程,肠道菌群的构成及其对人体免疫系统的调控作用;剖宫产和非母乳喂养方式对新生儿肠道菌群的不良影响,由此而发生过敏症等疾病的机制.简要介绍了益生菌的定义,其生理学意义和治疗及预防婴儿过敏性疾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新生儿出生后其肠道立即被来自母体和周围环境中的微生物定植,许多研究表明,消化道早期定植的肠道菌群在婴儿免疫系统的发育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该研究探讨了分娩方式对母乳喂养婴儿肠道菌群和粪便性状的影响。方法以60例40~47日龄的健康足月母乳喂养婴儿为观察对象,按分娩方式分为自然分娩组和剖宫产组(n=30)。在6、8、10、12周龄采集婴儿粪便标本,并同时记录婴儿体质量、头围及粪便性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婴儿肠道乳酸杆菌属、双歧杆菌属及双歧杆菌亚种(长双歧杆菌和短双歧杆菌)进行定量检测。结果剖宫产娩出的婴儿肠道乳酸杆菌和长双歧杆菌数量低于自然分娩组(P<0.05);自然分娩的婴儿粪便pH值低于剖宫产组(6.2对6.9,P﹤0.05);分娩方式对粪便性状和婴儿的生长发育无影响。结论剖宫产降低母乳喂养婴儿肠道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肠道菌群与早产儿相关性疾病和营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常胎儿的肠道是无菌的.分娩过程中,来自母亲和周围环境中的细菌会逐渐进入并定植于婴儿肠道,最终形成复杂的肠道菌群.肠道菌群的建立受到诸多内、外界因素的影响,并且对婴儿健康,特别是对免疫系统发育和相关疾病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正常肠道在食物摄入、细菌进入、内在蠕动及腺体分泌的前提下,迅速获得运动、分泌、消化、吸收和免疫五大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比较牛奶蛋白过敏婴儿饮食回避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的变化,探讨饮食回避治疗对牛奶过敏婴儿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消化科门诊就诊的人工喂养、临床诊断牛奶蛋白过敏的婴儿,暂停普通配方更换为氨基酸配方粉喂养4周。选择其中成功治疗病例23例,收集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粪便标本,分别提取粪便基因组,对16S rDNA特定区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分娩方式和喂养方式对健康婴儿肠道菌群的影响,探讨肠道相关分子微生态在胆汁淤积性肝病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收集37例健康婴儿(其中阴道分娩21例,剖宫产16例;母乳喂养15例,人工喂养22例)及84例胆汁淤积性肝病婴儿粪便,提取粪便中细菌DNA并测量A260值;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测定粪便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大肠杆菌3种代表菌的数量。结果阴道分娩婴儿与剖宫产婴儿比较,母乳喂养婴儿与人工喂养婴儿比较,粪便标本中细菌DNA A260值和3种代表菌数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健康对照组与胆汁淤积性肝病组粪便标本中细菌的DNA A260值分别为(1.94±0.47)g.L-1和(0.40±0.09)g.L-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1,P=0.00);健康对照组与胆汁淤积性肝病组3种细菌数(lg拷贝数/g湿便)的对数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双歧杆菌9.49±0.59 vs 7.68±0.57;t=15.96,P=0.00;乳酸杆菌8.58±0.32 vs 8.16±0.70;t=3.46,P=0.00;大肠杆菌6.87±0.67 vs 7.26±0.86;t=-2.41,P=0.02)。结论不同的分娩方式、喂养方式对婴儿期肠道菌群无影响;胆汁淤积性肝病婴儿肠道菌群与健康婴儿不同,粪便中细菌总量减少,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数量明显减少,大肠杆菌的数量则明显增多,提示肠道菌群失调与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和婴儿肠道菌群的构成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肠道菌群与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关系成为近年来胃肠道功能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新生儿和婴儿肠道菌群的构成和形成的影响因素,即时间、分娩方式、环境和地域、喂养方式、抗生素的应用和细菌间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静脉使用抗生素对小儿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 2 10例非肠道感染性疾病住院患儿 ,据病情选用不同的抗生素。分别于抗生素使用后第 3天、第 7天、第 10天及第 15天做便的肠道细菌分析。结果 有5 7 6 %的患儿出现不同程度菌群失调 ,其中 1岁内婴儿有 74 7%出现菌群失调 (与 1~ 3岁及 >3岁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 ,且程度较重 (Ⅱ度菌群失调的发生率为 32 9% ,而 1~ 3岁及 >3岁组Ⅱ度菌群失调的发生率分别为 6 6 7%和12 16 % ) ;肠道菌群失调多发生在抗生素使用 1周内 (92 5 ) ;对革兰阴性菌作用强的抗生素对小儿肠道菌群影响大。结论 抗生素静脉使用对小儿 (尤其小婴儿 )肠道菌群影响明显 ,必须合理使用 ,避免滥用  相似文献   

17.
人乳中存在独特且复杂的微生态系统。人乳中的微生物是婴儿早期胃肠道菌群建立的重要来源,其在婴儿体内的定植可能影响婴儿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成熟,进而影响婴儿健康。现就人乳微生物组成与起源、肠道-乳腺轴调节人乳微生态的机制、人乳微生态对婴儿免疫系统的影响及其改善措施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为调节人乳微生态进而改善婴儿健康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纯母乳喂养或纯配方奶喂养组对婴儿大便性状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以健康足月剖宫产婴儿为观察对象,母乳喂养组和配方奶喂养组婴儿各30例.在婴儿6周龄时采集婴儿粪便标本,同时记录婴儿体质量、头围及大便情况.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肠道乳酸杆菌属、双歧杆菌属,以及双歧杆菌的某些重要亚种如长双歧等,进行定量检测.结果 母乳喂养婴儿的大便次数及大便含水量明显高于配方奶喂养婴儿.母乳喂养婴儿的双歧杆菌数量明显高于配方奶喂养婴儿(P < 0.05);长双歧数量母乳喂养婴儿高于配方奶喂养婴儿,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剖宫产母乳喂养儿的肠道双歧杆菌数量明显高于配方奶喂养儿.  相似文献   

19.
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法初探婴儿期肠道菌群菌种演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研究婴儿粪便菌种组成,探索婴儿期肠道菌群定植规律。方法收集15例健康婴儿出生后第0、2、4、7、10、14、28天,以及3、6、12月时的新鲜粪便,采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检测肠道菌群结构,对其优势菌种进行测序,分析婴儿期肠道菌群菌种演替过程。结果 DGGE指纹图谱可见,婴儿期的肠道菌群结构随出生后时间变化显著;克隆测序结果显示,变形菌门的细菌定植最早,以专性需氧菌肠杆菌、假单胞菌为主,其次是厚壁菌门的专性厌氧菌(梭状芽孢杆菌、小韦荣球菌)和兼性厌氧菌(多枝梭菌)定植,随后疣微菌门定植,放线菌门定植最晚,以双歧杆菌为主,并逐渐成为优势菌群。结论婴儿期肠道中专性需氧菌首先定植,随后是专性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变形菌门细菌定植最早,厚壁菌门细菌次之,随后是疣微菌门细菌,以双歧杆菌为主的放线菌门细菌定植最晚。  相似文献   

20.
各种原因引起的早产使早产儿肠道菌群发育不良。在生命早期, 肠道微生物群和神经系统有平行的发育窗口。早产儿是一类特殊的人群, 早期的微生物定植和微生物群的优化会影响大脑发育并改善神经系统发育的结果。本文就早产儿肠道菌群的因素、早产儿肠道菌群失调对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以及早期添加益生菌对早产儿发育的影响进行综述。了解微生物群的早期优化在早产儿大脑发育中的作用, 对于开发特定的针对肠道微生物群的疗法, 保护婴儿免受因早产而产生的一系列神经发育障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