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湿热证是溃疡性结肠炎(UC)临床最常见的中医证候,中医药治疗湿热证UC具有疗效优势,而中医病证结合模型是连接中医临床和基础研究的桥梁和纽带。文章整理、归纳了近年来UC湿热证病证结合模型的构建和评价方法,并提出随着UC机制的不断阐明和UC湿热证生物学基础的不断探索,动物模型的评价也应贴合临床发现进行相应优化。今后应构建临床拟合度更高的病证结合模型,建立精准的客观化评价体系,这样才能助力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科学地阐释中医证候内涵及中医药机理。  相似文献   

2.
溃疡性结肠炎作为难治性肠道疾病之一,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研究证实肠道菌群失调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联系密切。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体现了整体调节、辨证论治的特色与优势,中医药可通过改善菌群结构、调节菌群数量、调整肠道菌群稳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且溃疡性结肠炎不同中医证候的肠道菌群存在着明显差异。现通过分析溃疡性结肠炎常见证候(大肠湿热证、脾虚湿蕴证、脾肾阳虚证、脾气亏虚证、肝郁脾虚证、寒热错杂证、热毒炽盛证)肠道菌群的特点及中医药调节溃疡性结肠炎常见证候肠道菌群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微观辨证及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王奇瑞  邵菁 《中国中药杂志》2022,(22):5997-6004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其发生发展涉及较多致病因素,其中肠道菌群紊乱被认为是IBD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因此,恢复和维持包括细菌和真菌在内的肠道菌群平衡已经成为一种有效治疗IBD的选择。该文以肠道菌群与IBD的相互作用为理论基础,以传统中医临床辨证论治IBD的原理为治疗原则,总结了治疗临床常见的大肠湿热证、脾虚湿蕴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寒热错杂证和热毒炽盛证IBD患者常用的中药汤剂,着重叙述了芍药汤、清肠栓、乌梅丸、半夏泻心汤、参苓白术散、理中汤、四神丸、痛泻药方、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及鱼腥草制剂等中药方剂的疗效,调控机制和对IBD患者肠道菌群的调控作用。通过研究发现,中药方剂可通过增加IBD患者肠道菌群中拟杆菌门、双歧杆菌、乳杆菌等一些产短链脂肪酸的有益菌丰度,减少肠杆菌科等有害菌的丰度,恢复肠道菌群平衡从而达到治疗IBD的目的。面对IBD的难治性、高复发性,中药汤剂为通过干预肠道菌群紊乱治疗IBD提供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4.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炎症性肠病,证候表现多见于湿热型,其病因尚不明确,但UC患者存在肠黏膜屏障受损的表现。中医药在治疗UC方面历史悠久,效果显著,临床常用健脾及清热类中药治疗,研究表明,多数中药及复方的化学成分有调节患者血清内炎症因子的含量,抑制肠道炎症反应,修复肠道黏膜的作用。此文通过研究整理近年来关于肠黏膜屏障结构、UC患者的肠黏膜表现以及中药对湿热型UC肠道黏膜的作用机制研究的相关文献,明确中医药湿热型UC的机制,并为进一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非酒精性脂肪肝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常见证候湿热蕴结证可能存在肠道菌群失衡和代谢功能紊乱。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影响宿主代谢,二者有着共同变化的特征。因此深入探究非酒精性脂肪肝湿热蕴结证肠道菌群特征和代谢物特征,揭示肠道菌群与宿主代谢的共变化机制,将有助于从新的视角阐明非酒精性脂肪肝湿热蕴结证的病机,并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药诊疗提供新思路和新靶点。  相似文献   

6.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该病发病机制复杂,由多种因素共同致病。肠黏膜屏障受损是UC的基本病理改变,肠道菌群紊乱是UC的重要特征之一,肠道菌群通过调节肠黏膜免疫及炎症反应以修复受损的肠黏膜屏障,在UC的病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目前西医治疗该病具有起效迅速,短期疗效显著等优势,但长期使用疗效欠佳,并伴随诸多不良反应,给患者造成了巨大的身心痛苦。因此,探索长期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的治疗新方法迫在眉睫。大量研究显示,中药能够多靶点、全方位调节肠道菌群,恢复菌群稳态,修复受损的肠黏膜屏障,从而遏制UC进展。众多研究表明,中药活性成分或单体、中药复方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以改善肠黏膜免疫,降低肠黏膜炎症反应,从而恢复肠黏膜屏障正常生理功能,从而有效拮抗UC,为UC防治提供新策略。虽然当前有一些关于中药调节肠道菌群以防治UC的研究,但其研究均存在着系统性与全面性不足的缺点。因此,该文基于UC的研究现状、肠道菌群及中药治疗等,综述了肠道菌群与UC的关系,以阐明肠道菌群在UC发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同时,对近5年来靶向调节肠道菌群以治疗UC的中药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以期为UC治疗提...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大肠湿热证候评分与Mayo活动指数、Th17细胞、Treg细胞的相关性及连草泻痢胶囊对大肠湿热证UC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UC大肠湿热证候评分与Mayo活动指数、Th17细胞、Treg细胞的相关性。美沙拉嗪组予美沙拉嗪缓释颗粒治疗,连草泻痢组则加用连草泻痢胶囊。对两组治疗前后大肠湿热证候评分、Mayo活动指数、Th17细胞、Treg细胞水平进行对比,并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 大肠湿热证候评分与Mayo活动指数、Th17细胞存在显著正相关(P <0.05),与Treg细胞相比存在显著负相关(P <0.05)。治疗后连草泻痢组大肠湿热证候评分、Mayo活动指数、Th17细胞及Th17/Treg细胞比例降幅与Treg细胞升幅均高于美沙拉嗪组(P <0.05),总有效率亦高于美沙拉嗪组(P <0.05)。结论 Th17/Treg细胞比例能反应UC大肠湿热证型的严重程度;连草泻痢胶囊联合西药治疗UC效果明显,可能与其调控Th17/Treg细胞比例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中药防治湿热证现有研究进行综述总结,将湿热证中医证候数字化,极大丰富了中医理论,为湿热证研究提供创新思路,同时也为湿热证的防治提供参考。湿热证可引起全身的病理改变,易诱发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胃炎、慢性乙型肝炎、慢性肾脏病、肠易激综合征、肺炎咳喘等多种疾病,严重影响机体健康。湿热证根据藏象分为上焦湿热、中焦湿热、下焦湿热,根据脏腑病位可分为湿热壅肺、大肠湿热、脾胃湿热、肝胆湿热、膀胱湿热、肾病湿热证。清热祛湿是湿热证的治疗原则,中药凭借其抗炎性、抗氧化、调节肠道菌群、降血糖、降血脂、增强免疫力的药理作用达到治疗湿热证的目的,该文在中药与方剂两个方面上,以三焦辨证为主,脏腑辨证为辅,二者相结合,详细综述了脏腑湿热证的现代研究进展,抗湿热中药的药理作用、应用情况,并基于实验室临床相关性指标、分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具体分析与讨论,以期为湿热证中药数据整合、系统构建提供相关经验,并为后续湿热证脏腑病证临床药物研发及优化创新提供新思路与帮助。目前国内对湿热证的物质基础及相关防治作用机制仍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索其潜在的生物学诊断标志物,加大抗湿热新中药制剂的研发,多途径多方位阐述中药对湿热证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
袁静  徐娇龙  吴穹 《河南中医》2023,(3):481-486
糖尿病患者与健康人相比,其肠道菌群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肠道菌群紊乱,通过影响短链脂肪酸生成、激活炎症信号通路、胆汁酸代谢受阻等途径,使机体发生胰岛素抵抗。研究均证实中药单体或提取物、中药复方、针灸推拿等对肠道菌群均有调节作用,干预机制多从减少有害菌增殖、提高有益菌水平等方面考虑。但由于中药药物有效成分较多,其特异性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尚未明晰,现有针灸推拿的相关研究均未阐明其调节肠道菌群可能的作用机制。今后相关的研究中,需要侧重考虑如中药的哪些成分发挥了调节菌群作用、是否有特异性菌群、动物实验结果是否适用于临床、不同证型患者肠道菌群分布有何特点等问题。肠道菌群紊乱可导致血糖异常,血糖异常患者常伴有肠道菌群失调,二者互相影响,糖尿病常规治疗的同时理应重视调节肠道菌群。目前国内糖尿病临床治疗指南中,尚未纳入肠道菌群的相关治疗手段,中药、针灸等可作为防治糖尿病、稳定患者肠道菌群平衡的重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泄泻是一种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清稀如水为主证的中医病证,现代研究已证实其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中医治疗泄泻尤其注重把握证候的准确性。泄泻证候研究对制订泄泻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且与其临床疗效密切相关。基于中医理论与微生态理论存在许多共同的认知基础,以及随着肠道菌群研究的深入,肠道菌群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意义益加凸显。肠道菌群与泄泻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证候相关肠道菌群研究为“以菌测证、以菌施方”探究提供了思路。该文总结了泄泻中医证候与免疫反应、神经递质、脑肠肽和蛋白质等微观指标的联系,着重梳理了泄泻6种常见中医证候相关肠道菌群特征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基于中医“以方测证”理论,即依据方剂的功效或其组成药物的功效,反证其对应证候的属性,从而间接探究泄泻中医证候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以期归纳提出今后证候相关肠道菌群的研究方向。众多研究表明泄泻中医证候的物质基础与炎症细胞因子、神经递质和蛋白质等微观指标有高度的相关性。证候和菌群失调都是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的表现,从不同的角度归纳了疾病的表现。不同的中医证候对应特异的肠道菌群客观指标。肠道菌群是未来揭示泄泻证候的内在物质基础的一个有力结合点。  相似文献   

11.
湿热证是常见临床证候,伴见特定胃肠道症状,提示湿热证患者潜在独特的肠道微生态特征,阐释湿热证的物质基础和病理机制对于阐释中医证候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现以常见慢性肝病为例,提出湿热证肠道微生态的研究要立足于临床,设立好对照,通过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比较探求湿热证的特性和共性;并借助无菌小鼠菌群移植等现代科技手段,探讨肠道微生态与湿热证候的因果关系。以期抛砖引玉,为证候研究探索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中医证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肠道菌群差异。方法 选择住院T2DM患者200例,按中医证型分为阴虚热盛证40例,湿热困脾证33例,气阴两虚证103例,阴阳两虚证24例,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26名作为健康对照,收集临床资料,采集血清标本测定糖脂代谢等指标,采集粪便标本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测序。采用R 3.4.1软件分析肠道菌群组成和Alpha、Beta多样性指标,并进行差异性分析,使用LEfSe方法挖掘不同证型标志肠菌并分析与临床指标相关性,PICRUSt预测肠道菌群功能变化特征。结果 T2DM各证候组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的比例均低于健康对照组。与健康人群相比,T2DM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P<0.05),湿热困脾证肠道菌群多样性最低。Venn图分析发现T2DM气阴两虚证有70个独有OTUs,阴虚热盛证、湿热困脾证和阴阳两虚证独有的OTUs分别是13、4和8个。MRPP分析显示T2DM不同证候肠道菌群结构组间差异大于组内差异(P<0.05)。属水平物种显著性差异分析显示,4种证候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菌属共有16种。LEfSe分析显示在T2DM...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人群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结构差异。方法研究共采集14例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患者和14例健康人群粪便标本;根据细菌16S rRNA V3-V4区设计引物进行扩增,利用Illumina HiSeq2500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测序结果经过Reads拼接,OUT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聚类,物种注释,α多样分析,主成分分析,最终得到样品物种信息。结果在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组和健康人群组中之间肠道菌群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8<0.01);且大肠湿热证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高于健康人群;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的丰度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健康人群中以Bacteroidaceae、Bacteroides、Firmicutes、Clostridia 等为主;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以Lactobacillus、Lactobacillaceae、Erysipelotrichaceae、Erysipelotrichales等为主。另外,Akkermansia菌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处于富集状态结论大肠湿热证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与健康人群在肠道菌群多样性方面、菌群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肺合大肠”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阐述了肺与大肠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生理上相互作用和经络上相互络属的表里关系。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发生紊乱时,会出现多种炎性反应,免疫系统遭到抑制,出现肺部疾患。针灸可通过调控肠道菌群对呼吸系统疾病发挥效应。本研究结合中医理论及现代实验研究,基于肺合大肠理论与呼吸系统疾病和肠道菌群的对应关系探讨针灸调控肠道菌群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可行性以及针灸通过调控肠道菌群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提供新的中医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5.
肠道菌群稳态在维持肠道正常生理功能、调节机体免疫以及拮抗病原微生物定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肠道菌群与中医理论中"脾"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调和中医脾失健运互为因果。本文从脾虚证与肠道菌群失调的联系、中医健脾方剂调节肠道菌群的研究现状2个方面进行综述,阐明从脾论治有助于恢复肠道菌群的平衡稳态,以期为进一步从微生态学角度研究中医健脾方剂作用机制提供借鉴。关于中药方剂对肠道微生态影响的研究,应密切结合临床实际,充分体现疾病或是证候的临床特点,在建立成熟的证候模型或病证结合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宏基因组学、高通量测序等微生态生物学检测方法研究中药制剂对肠道微生态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明确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对某一疾病优势肠道细菌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为阐明中药调节肠道微生态的有效物质基础、揭示其作用本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敬秀平  宋小平  刘珊 《陕西中医》2021,(8):1060-1063
目的:研究加味白头翁汤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及炎症机制。方法:选取102例慢性UC患者为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灌肠液灌肠治疗,观察组给予加味白头翁汤灌肠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肠黏膜征象积分、炎性因子[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3(IL-13)、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水平、肠道菌群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0.38%与74.00%,P<0.05); 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肠黏膜征象积分、IL-8、TNF-β、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低于对照组,血清IL-10、IL-13、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加味白头翁汤灌肠治疗慢性UC疗效显著,可缓解中医证候和肠黏膜征象,改善肠道菌群,其机制与下调IL-8、TNF-β和上调IL-10、IL-13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7.
李志鹏  赵少莉  曹世杰  邱峰  康宁 《天津中医药》2023,40(10):1253-1262
[目的]应用可视化方法分析2000年1月—2021年12月湿热证的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为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有关湿热证的基础研究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5.8.R1和Vosviewer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结合图谱内容解释其含义。[结果]经筛选共纳入湿热证基础研究相关文献360篇。作者合作网络得到以文小敏、惠华英、林培政为核心的主要合作团队图谱。机构网络分布图谱密度(Density=0.008 1)相对较低,主要形成了以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湖南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为主的研究机构。通过对湿热证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发现当前湿热证基础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于湿热证动物模型的构建、湿热证型以及中药复方等相关领域。[结论]从肠道菌群和炎症因子2个方面综合考察中药复方治疗湿热证的疗效,将成为未来湿热证基础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8.
胡健  李泽庚  张峰  李晓娟 《新中医》2022,54(21):26-30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 是呼吸系统常见病,严重威胁人类身心健康。近年来,随着对CAP 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肠道菌群与CAP 的发生密切关联。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对于肺与大肠在生理与病理的认识为从肠道菌群角度治疗CAP 提供新思路。该文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认识、肠道菌群的组成与功能、肠道菌群丰富度、益生菌数量及维持肠道屏障功能方面论述了CAP 与肠道菌群的作用,概括了单味中药、中药复方、中医外治法调节肠道菌群治疗CAP 的研究内容,以期为中医药治疗CAP 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正在严重威胁我国国民生命健康。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与肠道微生态的失衡具有相关性。根据近年来针对结直肠癌的临床证型探讨和分析,发现湿热证是最常见的致病因素及临床证型之一。微生态失衡可导致脾胃受损从而导致湿热证候,而湿热停滞也可能导致肠道菌群的失衡,两者可能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临床上应合理运用清热祛湿法,调节肠道微生态失衡,根据患者体质及病情进行个性化的中西医诊疗及防治。本文基于中医整体观念原则及肠道菌群理论,综合肠道微生态与结直肠癌湿热证的研究,提出以清热祛湿法对结直肠癌的防治思路,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基于肠道菌群的中药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促进了其治疗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等的发展,但其尚不明确的作用机制极大限制了中药现代化、国际化和产业化。随着2代/3代基因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肠道菌群已成为中药作用机制研究的热点和新途径。为此,探讨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从中药复方、药对、单味药和活性成分不同角度系统分析中药通过调控肠道菌群改善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阐释中药的作用机制提供研究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