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细胞自噬可通过溶酶体吞噬降解自身结构,分为大自噬、小自噬和分子伴侣介导自噬,具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细胞自噬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双重调节作用,既可对肿瘤细胞产生抑制作用,又可促进其发生和发展,肿瘤细胞可释放特定的信号分子来诱导间质细胞自噬,而此过程中所产生的营养物质又为肿瘤细胞的生长、繁殖和转移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条件。  相似文献   

2.
细胞自噬是存在于真核生物体内的高度保守的一种饥饿应答机制,依赖溶酶体的生物学作用发挥其效应. 结构受损或老化而失去正常功能的细胞器及无用的生物大分子被送到溶酶体中消化、降解,产物可被细胞的重建所利用并为细胞生存提供物质基础和能量. 肿瘤微环境在应激条件下处于低氧、营养缺乏、炎症、酸中毒状态,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系. 肿瘤细胞产生后可诱发细胞自噬,与肿瘤微环境的形成关系密切,两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协同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 本文就细胞自噬与肿瘤微环境的关系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对近年来足细胞自噬在足细胞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行了概述,阐述了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在足细胞自噬中扮演的角色。足细胞自噬活性的改变与足细胞病的进程密切相关,mTOR 信号通路介导的自噬途径是足细胞保持自身稳定的重要调节器,以调控足细胞自噬平衡体系为干预靶点可能成为足细胞病防治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4.
5.
自噬是一种高度保守的经溶酶体介导的对细胞内蛋白质和细胞器降解、维持细胞内环境自身稳定的过程,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它与细胞的正常生长发育进程以及炎症、肿瘤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多数情况下,自噬对细胞或机体是作为一种保护机制,但有时也可以导致细胞的死亡。近几年来,自噬成为生物学领域研究中的一个新热点,而自噬调控剂的研发也应运而生。自噬调控剂通过不同的机制发挥作用,有望通过对其的深入研究为相关疾病的预防和诊治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王雅雯 《海南医学》2014,(18):2715-2717
自噬是细胞成分更新、发育、分化的重要调控机制,对维持蛋白代谢平衡及细胞内环境稳定具有重要意义。TGF-β是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多肽生长因子,可促进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细胞的粘附、迁移和凋亡,参与了自噬活性的调控。  相似文献   

7.
自噬是机体在缺氧和饥饿等恶劣环境状态下,维持细胞正常功能和内环境稳态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它在细胞的生物合成、营养和代谢平衡及应激反应与存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自噬是癌细胞代谢适应的重要机制。中药苦参在作用不同的肿瘤细胞系时,可能会诱导细胞自噬的发生,这种自噬机制可能对肿瘤起着促进作用或抑制作用。该文对苦参中具有代表性两种活性物质苦参碱和槲皮素,从自噬性死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促进凋亡和保护性自噬延缓或抑制凋亡两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中药调控细胞自噬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自噬是胞浆大分子物质和细胞器在膜包囊泡中降解的生物学过程,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在某些情况下,自噬可以导致细胞死亡,即自噬性细胞死亡.近年研究表明,自噬和恶性肿瘤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靶向自噬途径有可能成为治疗肿瘤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韦艳  吴冰 《海南医学》2014,(16):2413-2415
自噬在肿瘤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目前仍有争议。自噬可在肿瘤起始阶段抑制肿瘤,也可在肿瘤发展阶段保护肿瘤。自噬相关性细胞死亡可以作为肿瘤抑制物,丧失自噬可以引起染色体不稳定和炎症性坏死。反之,自噬能促进肿瘤在应激条件下的生存及转移,对自噬分子调控机制的阐明对于肿瘤的治疗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11.
杨柯 《重庆医学》2015,(31):4432-4434
1细胞自噬
  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胞的降解途径主要有两条:泛素/蛋白酶体途径和自噬/溶酶体途径。自噬/溶酶体途径(auto‐phagy)是大分子物质及细胞器的降解途径,尤其存在缺氧、营养匮乏、蛋白质错误折叠、病原菌感染等细胞适应性应激时,通过双层膜包裹待降解物形成自噬体,后运送至溶酶体隔离并被吞噬降解,用来维持细胞本身结构、代谢、功能的平衡和细胞器的更新,以及细胞内能量和物质的转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1],这一过程作为保持细胞稳态的必要过程不依赖caspase凋亡途径,而以出现自噬体为特征,与细胞生长、增殖、分化、凋亡、癌变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类风湿关节炎属于慢性免疫系统疾病,发病机制目前未有定论。本文将叙述类风湿关节炎与滑膜细胞、自噬之间的关系。并推测通过调节细胞自噬来控制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程发展。  相似文献   

13.
惠明朗  崔德威 《海南医学》2012,23(3):109-111
自噬作用是一种细胞自我降解的过程.自噬活性的变化与人类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对于自噬作用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肿瘤发生、发展的潜在机制,以及与凋亡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为肿瘤的各种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肿瘤发病机制复杂,自噬在肿瘤进展过程中发挥着双向调节的作用。相关肿瘤体内外研究已经证明,增强癌细胞自噬水平可以促进癌细胞坏死和凋亡。中医药能够显著增强抗肿瘤药物疗效,改善其耐药性,减轻其不良反应,已然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中医药抗肿瘤机制与细胞凋亡、坏死及自噬等多种效应相关。目前,针对细胞自噬的中医药干预肿瘤研究已逐步开展,证实中医药类单体和复方能够提高肿瘤细胞自噬水平,促进细胞凋亡,发挥抗肿瘤作用。但目前的研究尚处于细胞、动物等基础阶段,还需从基因及代谢水平深入探讨其作用机制;同时,如何利用自噬在肿瘤进展过程中的双重效应设计实验及指导临床用药将是研究重点;目前的研究缺乏中药复方的实验设计;此外,在中医药诱导肿瘤细胞自噬性死亡的同时,如何把握其对正常细胞的效应,如何充分利用中医药整体观念指导肿瘤防治仍需深入探索。总之,随着中医药对肿瘤调控机制研究的深入,从细胞自噬角度探索中医药治疗肿瘤的新靶点,将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中医学报》2019,(12):2542-2548
肿瘤发病机制复杂,自噬在肿瘤进展过程中发挥着双向调节的作用。相关肿瘤体内外研究已经证明,增强癌细胞自噬水平可以促进癌细胞坏死和凋亡。中医药能够显著增强抗肿瘤药物疗效,改善其耐药性,减轻其不良反应,已然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中医药抗肿瘤机制与细胞凋亡、坏死及自噬等多种效应相关。目前,针对细胞自噬的中医药干预肿瘤研究已逐步开展,证实中医药类单体和复方能够提高肿瘤细胞自噬水平,促进细胞凋亡,发挥抗肿瘤作用。但目前的研究尚处于细胞、动物等基础阶段,还需从基因及代谢水平深入探讨其作用机制;同时,如何利用自噬在肿瘤进展过程中的双重效应设计实验及指导临床用药将是研究重点;目前的研究缺乏中药复方的实验设计;此外,在中医药诱导肿瘤细胞自噬性死亡的同时,如何把握其对正常细胞的效应,如何充分利用中医药整体观念指导肿瘤防治仍需深入探索。总之,随着中医药对肿瘤调控机制研究的深入,从细胞自噬角度探索中医药治疗肿瘤的新靶点,将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阴离子通道蛋白囊性纤维化跨膜转导调节因子(CFTR)分布广泛,可协调蛋白网络的稳态。自噬可经复杂的分子信号网络调节细胞的基本生物学功能。目前,CFTR与细胞自噬的关系尚未明确,故本文综述了CFTR与细胞自噬的关联,为探究相关的细胞生物学机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自噬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再循环机制,负责降解细胞内不必要或功能失调的蛋白质和细胞器。体内有多条通路可以调节自噬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哺乳动物雷帕霉素信号通路。自噬在代谢应激期间尤其活跃,在癌细胞中具有抑制肿瘤和促进肿瘤的双重作用,功能性自噬有助于预防坏死和炎症,导致肿瘤遗传基因不稳定;另一方面,在不利的代谢环境中,通过循环机制提供能量,自噬在肿瘤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临床治疗中关于诱导自噬还是抑制自噬对癌症治疗更有益处仍存在争论,针对自噬调节通路及过程研发的靶向药物在癌症治疗中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8.
自噬是将细胞内异常组分通过溶酶体降解为一般基础物质的过程,正是由于这一环节的存在,当细胞遭遇低氧、饥饿等极端环境时,细胞便可通过细胞自噬的途径来获取营养物质使机体维持正常运行。近年来,研究发现细胞自噬在肿瘤治疗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自噬调控可以达到强化治疗的目的。为此,本文从细胞自噬通路调控的角度出发,回顾了自噬通路对肿瘤治疗的分子机制以及对肿瘤治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淋巴细胞自噬性凋亡的超微结构细胞化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本实验用诱电镜和细胞化学染色法放线菌酮处理和γ射线照射大鼠胸腺、脾脏和肠系膜淋 的超微结构。结果显示,放线菌酮注射后4h;或γ射线照射2h后引起大鼠胸腺、脾脏及肠系膜淋巴结中的淋巴细胞凋亡。凋亡淋巴细胞发生一系更的形态学变化,其胞核染色持凝集,重排、使核呈没的形态;凋亡淋巴细胞的线粒体,内质网、溶酶体等细胞器大量增殖,我们称之为细胞反跳现象;大部分凋亡淋巴细胞凋恨时呈现典型的自噬性凋亡特征,即内持  相似文献   

20.
细胞自噬是细胞应对不良刺激时的重要适应性机制,在一定环境下,细胞中的多余蛋白质和受损细胞器通过自噬这一途径被降解。慢性缺氧时,心肌细胞可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促进受损的心肌细胞存活。自噬与慢性缺氧性心脏病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联系。国内外众多学者就两者的关系做了一系列研究,现就研究现状做一综述,以供基础和临床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