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急性脑梗死(ACI)是一种严重损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早期静脉溶栓是急性脑梗死最有效、最有希望的治疗措施,但随之带来的术后脑出血、再灌注性脑损伤、溶栓后血管再闭塞等并发症,影响着治疗效果。因此,护理上把握对病情观察的预见性和准确性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中应用及效果分析。方法 2013-01-2013-12收治ACI患者48例,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护理(观察组)。2010-01-2012-12收治ACI患者48例,采用常规护理模式护理(对照组)。比较2组ACI静脉溶栓治疗的生理指标及临床护理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恢复47例,对照组恢复43例。2组治疗后NDS、ADL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知识掌握、满意度、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和住院时间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中具有重要的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尿激酶溶栓治疗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脑梗死(ACI)早期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神经功能改善较传统方法得到明显提高.但由于溶栓治疗可导致致命性再灌注脑损伤或脑出血,因此护理上把握对病情观察的预见性和准确性非常重要.我科28例ACI患者使用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压变异性(BPV)与rt-PA静脉溶栓(IVT)治疗后近期获益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11—2021-01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154例予以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ACI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相关血清学指标,按溶栓后24 h的神经功能改善率分为近期获益组(≥18%)及近期未获...  相似文献   

5.
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临床研究表明,尿激酶(UK)溶栓疗法是目前国内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有效方法。但对其临床疗效评价、给药途径、用药剂量及安全性各家报道不一。2000-11~2001-11,我们采用小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CI30例与对照组对比,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 观察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65例AC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动脉溶栓组21例,应用尿激酶25~50万U经股动脉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2)静脉溶栓组44例,应用尿激酶150万U行静脉溶栓治疗.分别于溶栓前、后不同时间行欧洲卒中量表(ESS)评分.分别于溶栓前和溶栓后6 h、3 d、7 d测定凝血酶(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溶栓后24 h复查头颅CT.结果 (1)动脉溶栓组溶栓后2 h、6 h、24 h、3 d ESS评分高于静脉溶栓组(均P<0.05).(2)动脉溶栓组总有效率为95.1%,残疾率为4.9%.静脉溶栓组总有效率为90.91%,残疾率为9.09%;两组1个月时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但静脉溶栓组致残率(9.09%)明显高于动脉溶栓组(4.9%)(P<0.01).(3)脑血管造影结果:动脉溶栓组溶栓后完全再通61.9%,部分再通23.8%,血管总再通率为85.7%.(4)凝血指标:溶栓后6 h、3 d、7 d TT与PT静脉溶栓组较动脉溶栓组明显延长(均P<0.05);6 h、3 Dfib明显下降(P<0.05).(5)动脉溶栓组中梗死灶内出血3例,静脉溶栓组中脑实质内出血4例.结论 动、静脉溶栓治疗ACI均有较好的疗效和相对安全性.动脉溶栓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减轻残疾,早期疗效优于静脉溶栓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神经保护剂辅助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湖南省脑科医院收治的112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溶栓组和实验组各56例.溶栓组采用阿替普酶进行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实验组在溶栓组的基础上联合神经保护剂治疗.比较2组疗效,观察治疗前后2...  相似文献   

8.
动脉内接触性溶栓在急性脑梗死(ACI)早期能有效的溶解血栓、恢复缺血区域血流,是血管再通的最有效治疗方法之一,且预后优干其他方法~[1,2].本研究应用尿激酶对ACI患者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溶栓治疗是急性期脑梗死一个根本性的治疗方法。而据我们临床观察,静脉r-tPA溶栓有相当一部分病例发生再闭塞,影响远期神经功能的恢复。本文前瞻性选取我院2004.1~2005.12 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住院病例共30例,分析静脉溶栓后追加巴曲酶(降纤制剂)进行降纤治疗预防再闭塞的发生情况。[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卒中后抑郁(PSD)是急性脑梗死(ACI)常见并发症。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是ACI的重要治疗方案。近年来研究表明,rt-PA静脉溶栓与ACI后PSD的发病率及严重程度可能呈负相关。脑及外周血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升高、神经功能改善以及“下行反事实思维” 可能是其作用机制。该综述旨在对rt-PA 静脉溶栓与ACI后PSD的相关性及其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中小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52例静脉溶栓病人和50例对照组病人进行对照观察研究。结果 溶栓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且无1例致死性脑出血和再灌注损伤。结论 中小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与大剂量尿激酶治疗相当,而安全性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2.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高发性、高致残性且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可尽快使血管再通,恢复供血,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早期脑梗死的静脉溶栓治疗是在发病4.5 h内给予溶栓药物,目的是尽早再通闭塞的脑血管,使局部缺血脑组织在出现不可逆性损害之前获得再灌注,以期迅速改善症状,减弱病残程度。我们对45例急性脑梗死早期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并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静脉溶栓治疗前循环急性脑梗死和后循环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111例前-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梗死类型分为前循环组54例,后循环组57例,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后24h、1周NIHSS评分差异,并Logistic回归分析治疗后颅内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前循环组溶栓前、溶栓24h后、溶栓1周后NIHSS评分分别为(14.64±3.03)分、(11.06±5.03)分、(6.77±3.64)分,与后循环组(15.74±4.87)分、(11.79±2.57)分、(8.26±2.44)分比较,溶栓1周后差异显著(P0.05);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心房纤颤为静脉溶栓后发生颅内出血的高危因素。结论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前、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治疗难度较大,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心房纤颤为颅内出血高危因素,需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4.
正我国脑卒中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脑梗死是脑卒中最常见原因,如治疗不及时致死致残率较高,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1]。我院应用第三代溶栓药物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再通率高,但在溶栓治疗时易出现出血和再灌注损伤,所以,溶栓后的观察和护理至关重要。现将我院2014-01-2015-12溶栓治疗的3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与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核心梗死可逆性改变影响因素及与溶栓时间窗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信阳市中心医院2016-01—2020-05行静脉溶栓的194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溶栓时间窗与核心梗死可逆性改变间的相关性,评价ACI患者核心梗死可逆性改变的影响因素。结果伴核心梗死可逆患者伴原发性高血压比例、基线DBP水平、发病至接受溶栓治疗时间及复查核心梗死体积均显著少于未伴核心梗死可逆患者(P<0.05);伴核心梗死可逆患者血管再通率和90 d预后良好率均显著多于未伴核心梗死可逆患者(P<0.05)。选择血管再通作为分层变量,统计学分析提示溶栓治疗时间窗与ACI患者核心梗死可逆发生有关(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ACI患者可逆性核心梗死体积与基线核心梗死体积呈正相关(r=0.85,P=0.00)。多因素分析显示,伴原发性高血压、发病至接受溶栓治疗时间及伴血管再通是ACI患者核心梗死可逆性改变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伴原发性高血压、发病至接受溶栓治疗时间及伴血管再通与ACI患者核心梗死可逆性改变独立相关;溶栓时间窗<6 h内患者实现闭塞血管再通后大部分可出现核心梗死可逆性改变。  相似文献   

16.
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方法 对15例ACI患者采用股动脉插管行动脉注射尿激酶溶栓治疗,并在治疗前后分别行DSA检查;治疗前、治疗后2 h、48 h、15 d及30 d分别采用欧洲卒中量表(E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分及疗效评定.结果 溶栓后12例闭塞侧大脑中动脉完全再通.溶栓后各时间点ESS、NIHSS和BI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0.01);基本痊愈8例,显效5例,显效率86.7%.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动脉内尿激酶溶栓是治疗ACI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桥接Solitaire AB可回收支架取栓术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时间窗内治疗的疗效和意义。方法 将2015年7月-2018年7月在本院治疗的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实验组予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桥接Solitaire AB可回收支架取栓术治疗,对照组予以单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 通过影像学检查分析2组治疗后颅内病变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通过血管造影评估实验组血管再通率; 通过NIHSS评分评估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情况; 通过Barthel指数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估2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时间窗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桥接Solitaire AB可回收支架取栓术治疗的血管再通率为94.1%,再通时间为(219.4±59.2)min,取栓次数为(2.5±1.1)次,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颅内出血等并发症; 对比单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桥接Solitaire AB可回收支架取栓术治疗的患者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均有显著优势。结论 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时间窗内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桥接Solitaire AB可回收支架取栓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显著增加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总体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ACI)患者静脉溶栓后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水平与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10月-2020年3月收治93例ACI患者,入院后均予以静脉溶栓治疗; 于治疗结束后进行30 d的随访,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预后并分组,且检测血清EPO,MMP-9水平; 分析血清EPO,MMP-9水平与ACI患者静脉溶栓后短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93例ACI患者随访30 d后血清EPO,MMP-9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 随访结束93例患者不良预后有32例,经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白蛋白低表达、EPO与MMP-9过度表达可能是ACI患者静脉溶栓后短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OR>1,P<0.05),其中EPO,MMP-9低表达带来的影响较显著,可能作为独立危险因素(OR=1.096~2.129); 经相关性检验显示ACI患者血清EPO与MMP-9水平呈正相关(r=0.370,P<0.05); 绘制ROC曲线发现,静脉溶栓治疗前血清EPO,MMP-9水平预测ACI患者短期预后不良风险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85,有一定预测价值。结论 血清EPO,MMP-9过度表达可能提示ACI患者静脉溶栓后短期预后不良,监测二者水平变化可为ACI患者静脉溶栓后预后不良的早期预测、干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发生无症状性出血性转化(HT)后应用阿司匹林的剂量.方法 收集符合条件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应用阿司匹林组(治疗组)和未应用阿司匹林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两种治疗方案引起继续出血增加的风险及再梗死的风险.结果 治疗组溶栓后未引起无症状性HT患者出血量的增加,且可减少再梗死的比率.结论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发生无症状性HT后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较为安全,不引起出血量增加,减少再梗死发生率,未增加病死率,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分析高原地区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HT)发生的影响因素,建立并评估个体化预测高原地区ACI患者静脉溶栓后HT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3月该院收治的ACI并进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162例为研究对象,并根据静脉溶栓治疗后是否发生HT将其分为HT组(34例)和非HT组(128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CI患者静脉溶栓后HT发生的影响因素。应用R语言(R 3.6.3)中的rms程序包绘制预测ACI患者静脉溶栓后HT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采用研究对象工作特征曲线(ROC)、校准曲线及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估列线图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ACI患者静脉溶栓后HT的发生与糖尿病、脑梗死面积、发病至溶栓时间、NIHSS评分、血小板及D-二聚体密切相关(P<0.05)。ROC结果显示,预测ACI患者静脉溶栓后HT发生风险的AUC(95%CI)为0.831(0.727~0.935)。校准曲线为斜率接近为1的直线,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9.761,P=0.282。结论 该研究基于糖尿病、脑梗死面积、发病至溶栓时间、NIHSS评分、血小板、D-二聚体这6项影响因素构建的预测高原地区ACI患者静脉溶栓后HT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与准确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