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志春 《中国校医》2010,24(1):35-36
目的评价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手术指征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80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的诊断、手术指征和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术中剖开胆囊见息肉位于胆囊体部58例,胆囊底部8例,胆囊颈部14例,病变大小最小直径3 mm,最大20 mm,且均为单发,合并胆囊结石比例较高,术后病理类型胆固醇息肉59例,炎性息肉11例,单纯性腺瘤7例,腺肌样增生3例。术后均恢复良好,临床症状多完全消失及明显改善,无黄疸,肝功能正常,复查B超未见胆总管结石,术后1周左右痊愈出院。结论目前B超是检查胆囊息肉样病变首选的方法,对于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治疗,既不能盲目扩大手术的指征,又要防止发生癌变而错失手术良机。  相似文献   

2.
胆囊息肉样病变6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PLG)的临床诊断、治疗和手术指征。方法对67例PLG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和手术指征、手术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5例PLG经中西药治疗并B超随访1~5年,34例息肉消失,11例息肉明显缩小(<5mm);12例手术采用开腹胆囊切除(OC)、腹腔镜胆囊切除(LC),其中6例(6/12)术后1~5年均出现并发症,4例LC保胆摘除息肉均痊愈,术后1~5年无复发和并发症出现。结论对PLG患者不能单凭B超诊断作为依据,应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并定期随访,对年龄大(>60岁)、单基广发、合并胆囊结石或症状无好转且息肉增大(>11~15mm)者行手术治疗;对胆囊息肉患者再行CT增张扫描、内镜超声等影像学检查,术中切除息肉行病理活检明确是否癌性变,以确定保留胆囊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胆囊息肉样病变(PLG)98例,占同期手术切除胆囊893例的10.9%。经病理形态观察,按病变成份和性质PLA可分肿瘤性病变和非肿瘤性增生性病变两大类。前者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共17例,其中良性9例,恶性8例;后者多见,共81例,占本组82.7%,其中最常见的是胆固醇性息肉和炎性息肉,均无恶性倾向。而腺瘤和腺瘤样增生可引起恶变,应引起临床注意。上述大体形态可通过B超等影像学手段在术前得到观察。本组见7例炎性假瘤,因体积较大,基底宽,与周围界限不清在术前、术中均易与恶性肿瘤相混,常需在手术中通过快速病理检验做出正确诊断,在临床上应引起重视。经病理临床分析,就PLA的手术指征,本文认为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应积极考虑手术:1、息肉直径>1.5cm;2、息肉基底部宽、短期复查不缩小甚至增大;3、伴有胆囊结石及临床症状;4、年龄50岁以上,息肉直径>1.0cm。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胆囊息肉样病变(〈2.5cm)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72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息肉48例,腺瘤7例,腺肌增生2例,小结节型胆囊癌15例)CDFI的声像图特征。结果胆囊息肉为多发、有蒂、乳头状高回声结节,CDFI血流分级以0~1级为主(占85.4%);胆囊腺瘤为单发、中或高回声结节,大多有蒂,CDFI血流分级以1-2级为主(占85.7%);胆囊腺肌增生常为基底较宽、低回声结节,病灶内无血流信号;小结节型胆囊癌常为基底较宽、中或低回声结节,CDFI血流分级以2—3级为主(占73.3%);恶性组RI明显大于良性组,如以RI≥0.6作为诊断恶性肿瘤的指标,其敏感性为91.7%(11/12),特异性为93.8%(30/32),准确性为93.2%(41/44)。结论CDFI是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PLG164例,其中良性病变占92.1%,恶性病变占7.0%。PLG的B超检出率为92.7%。作者认为:B超等影像学检查是目前诊断PLG的实用可靠的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PLG的手术指征:①单发PLG,②直径大于10mm,③广基病变或病变处胆囊壁增厚者,④B超动态观察病变有增长者,⑤年龄大于50岁者,⑥合并胆囊炎、胆石症者,⑦多发性病变,但临床症状明显者。  相似文献   

6.
超声对胆囊息肉样病变50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超声检查的广泛应用,胆囊息肉样病变检出的病例日渐增多,临床需要超声医师对该病作出倾向性诊断,以帮助临床决定是否进一步检查或选择手术方式[1].本文回顾性分析了经手术和病理明确诊断的50例病例,以探讨其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亓培君  崔建华 《中国校医》2009,23(5):570-571
目的探讨慢性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合并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发病情况及超声声像图特点。方法超声探查慢性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胆囊的声像图表现。结果慢性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合并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发生率(7.87%)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3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发生率(5.13%)与女性(6.1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易合并胆囊息肉样病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PLG)的诊断、分类、及治疗.方法:回顾1996-08~2006-05胆囊息肉样变21例诊治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例均经B超诊断后手术,病检未发现恶变.结论:对于胆囊息肉样病变,B超是较为经济有效的检查方法,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PLG)的诊断、分类、及治疗。方法:回顾1996—08~2006—05胆囊息肉样变21例诊治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例均经B超诊断后手术,病检未发现恶变。结论:对于胆囊息肉样病变,B超是较为经济有效的检查方法,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袁伟琴 《社区卫生保健》2010,(5):356-356,363
胆囊息肉是指胆囊壁上向腔内的突出物,胆囊息肉本质上可能是胆固醇假性息肉、胆囊炎症性息肉、胆囊腺肌症、胆囊良性肿瘤、恶性肿瘤等。我国成年人中,胆囊息肉样病变发生率约为5.0%^[1]。随着B超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胆囊息肉的检出率明显升高。超声不仅能直接观察到胆囊,还能对胆囊的位置、形态、胆囊的内部情况进行准确的判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cT仿真胆囊内镜(CTVEGB)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提高识别癌前病变或早期胆囊癌的能力。方法对63例超声诊断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患者进行口服对比剂胆囊CT检查和CT仿真内镜成像处理,选择其中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4例进行CT仿真内镜成像与超声图像的对比研究。结果CTVEGB和超声对胆囊息肉样病灶的检出符合率分别为91.25%、93.4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恶性或恶性倾向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7.80%、42.9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VEGB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显示和恶性或恶性倾向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胆囊隆起性病变(PLG)的诊断、治疗。方法:对B超和病理检测出的胆囊隆起性病变患者1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0例PLG患者中良性胆囊隆起性病变96例;恶性胆囊隆起性病变4例,病灶大小直径在10mm以上,其中合并结石者3例,其中单发者3例。94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结论:B超是诊断PLG最有效的方法。PLG的手术指征是胆囊息肉最大直径〉10mm;病人年龄〉60岁;息肉基底宽或有增大趋势;合并胆囊结石或胆囊炎;胆囊壁局部不规则增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囊癌早期诊断治疗方案和有效手术方法。方法:对862例胆囊疾病进行回顾性分析,胆囊炎、胆囊结石786例,胆囊息肉样病变73例,胆囊占位3例。结果:12例术后病理检查均为腺癌。术后随访行胆囊及肝楔状切除加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淋巴结清除者,5例生存1年,2例生存14个月,1例生存2年,单纯行胆囊切除2例均生存1年,胆囊切除及旁淋巴结活检+胆总管T管引流2例生存4个月。结论:原发性胆囊癌应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早期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胆囊癌的CT影象表现,旨在提高胆囊癌的诊断水平。方法对22例经手术以及病理证实胆管癌患者的CT影像学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胆囊癌患者CT检查均有明显改变,主要有胆囊壁增厚型、腔内结节型、肿块型、合并肝脏和其他脏器受侵、以及淋巴结转移、胆管扩张、胆囊结石等间接征象。结论 CT诊断技术在胆囊癌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但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细心分析胆囊及其周围的结构、器官的改变,有助提高胆囊癌的 CT 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研究拟设计一个能够有效筛检胆囊息肉病变(PLG)的简单工具, 为PLG的有效管理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横断面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方法, 整群抽取2014年1月-8月在陕西省西安市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京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且其体检信息满足本次研究要求的12 888名体检者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腹部超声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12 888名体检人群中, 219例被超声诊断患有PLG, 患病率为1.70%;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在校正了变量间的交互作用及多重共线性后, 年龄较大、甘油三酯(TG)较高和间接胆红素较高是PLG的危险因素;将这些变量纳入构建PLG的预测模型中, 最终构建的预测指数为:PLG指数=13×年龄(年龄≥50,取值为1;年龄<50,取值为0)+间接胆红素+TG;PLG指数在训练数据集中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为0.622(95%CI=0.571~0.673), 在验证数据集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15(95%CI=0.562~0.660);PLG指数<P25P25~P75、>P75的PLG的阳性率分别为1.0%、1.7%、2.0%, 随着PLG指数的增加, PLG的阳性率随之增加(P<0.001)。结论PLG指数在增加筛检成本效益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也可为PLG的有效防治和进一步的生活方式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胆系蛔虫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年以来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502例病例,动态观察蛔虫存活时的蠕动状态以及蛔虫死亡裂解后声像图变化。结果年龄组~16岁占320例,居住山区农村患病率居首位.胆系蛔虫声像图呈“双线征”和“乱麻绳”样特征。结论超声检查是诊断胆系蛔虫的首选方法,检查时必须做到及时、细致、准确并随访观察。以减少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起搏器置入术后发生胆囊感染的临床资料,以期掌握胆囊感染的临床特点,根据高危因素加强预防,并为提高临床对胆囊感染的诊治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心脏起搏器置入患者1149例,回顾性分析其基本资料和治疗情况,对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次数、手术时间、胆囊血肿发生、切口脂肪液化以及导管室的环境等因素进行统计处理,探讨胆囊感染的危险因素,对于发生胆囊感染的患者行细菌培养,确定病原菌种类.结果 1149例起搏器置入患者共发生胆囊感染22例,感染率为1.91%,合并糖尿病、手术次数>2次、手术持续时间>3h、有胆囊血肿、切口脂肪液化等患者在术后发生胆囊感染概率明显高于不存在这些危险因素者(P<0.05);且经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上述危险因素均为起搏器置入术后发生胆囊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22例发生胆囊感染的患者中13例发生于术后1~6个月占59.09%,4例发生于术后6~24个月占18.18%,其余5例患者发生于术后>2年占22.73%;共检出病原菌2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72.41%,革兰阳性菌占24.14%,真菌占3.45%.结论 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发生胆囊感染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在临床工作中针对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并在术后严格监测;一旦发生感染,应及时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给予相应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孤立性肺结节(SPN)恶性概率相关因素,建立恶性概率临床估算模型,并评价其在SPN良恶性鉴别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82例SPN患者(A组)的临床资料,记录其性别、年龄、吸烟史、戒烟史、恶性肿瘤病史、癌胚抗原(CEA)、结节部位、最大直径、密度、空泡征、空洞征、空气支气管征、非良性钙化、分叶征、棘突征、毛刺、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增强峰值、计算机断层扫描(PET)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病理共21项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恶性SPN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恶性概率临床估算模型.另选取确诊的SPN患者45例作为B组,验证该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非下叶分布、最大直径、实性、部分实性、空气支气管征、非良性钙化、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CT增强值≥15 HU、PET检查SUVmax≥2.5在SPN良恶性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进一步提示:女性、年龄、分叶征、短毛刺及胸膜凹陷征是恶性SPN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实性则提示良性可能.建立恶性概率临床估算模型:P=ex/(1+ex),x=-3.399+ 1.382×性别+0.056×年龄+1.377×分叶征+1.498×短毛刺-2.096×实性+1.005×胸膜凹陷征,其中e为自然对数.选取P=0.663为截点,利用B组数据验证该评估模型,其灵敏度为86.5%,特异度为62.5%,阳性预测值为91.4%,阴性预测值为50.0%,准确度为82.2%.结论 对于SPN,女性、年龄、分叶征、短毛刺及胸膜凹陷征是恶性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实性则是独立保护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建立的恶性概率临床估算模型准确度较高,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相关的意外胆囊癌(UGC)的诊治方法.方法 对在1995年1月至2008年12月4520例LC术中、术后发现的15例UG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UGC术中发现7例,术后发现8例,所有病例术后进行病理检查及Neon分期,I期4例,Ⅱ期7例,Ⅲ期3例,Ⅳ期1例.I期仅行LC;Ⅱ、Ⅲ期行胆囊癌根治术;Ⅳ期行扩大根治术.15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至5年,3例5年内死亡,12例5年随访时仍存活,5年生存率为80.0%.结论 LC相关的UGC以早期癌为主,术中对高危患者及可疑者做快速病理检查有助于UGC的发现.Nevin I期病例行LC可达到根治目的,NeOnⅡ~Ⅳ期病例需开腹行根治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伴或不伴有胆囊结石时胆囊的排空功能,以探讨胆囊的排空是否与胆囊结石的形成有关。方法24位肝硬化并胆囊结石患者纳入研究,作为试验组,ChildA、B、C级各8例;另24例不伴胆囊结石的肝硬化患者为对照组,每级均有8位患者。利用超声波检查测量空腹胆囊体积,后嘱受试者摄入脂餐计箅胆囊体积,估测胆囊最小体积、胆囊排空分数。统计分析使用Students’t检验和Pearson’S相关性分析。结果对照组中空腹胆囊体积和胆囊最小体积均增大,但胆囊排空分数并无明显变化。试验组中,与Child A级比较,Child C级胆囊排空分数显著降低,并且也比对照组中Child C级的胆囊排空分数显著下降。结论肝硬化患者的胆囊收缩功能明显下降,胆囊的运动减弱则与肝脏病变的严重程度呈平等趋势,胆囊的运动减弱是肝硬化晚期患者胆囊结石形成的主要原因,胆囊结石的数量和大小及胆囊壁的厚度与胆囊排空并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