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大孔吸附树脂在分离纯化中药复方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毛勉  盛方标  范鲁雁 《安徽医药》2009,13(11):1411-1414
大孔吸附树脂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不含交换基团的新型非离子型高分子聚合物,也叫大网格吸附剂,兼有吸附性和筛选性,是以吸附作用和筛选作用相结合的分离材料。大孔吸附树脂理化性质稳定,不溶于酸、碱及有机溶剂,对有机物选择性好,不受无机盐等离子和低分子化合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大孔吸附树脂在天然药物分离纯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萍  杨国林 《天津药学》2006,18(2):63-66
阅读近年文献,对大孔吸附树脂的选择、性质、预处理与再生、分离原理、影响因素以及在天然药物分离纯化中的应用进行讨论,为大孔吸附树脂在药学领域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孔吸附树脂是一类有机高聚物吸附剂,大孔树脂分离纯化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项分离纯化技术。本文就大孔树脂分离纯化技术以及近年来在医药工业多领域的应用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大孔树脂法分离纯化那他霉素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那他霉素发酵液的工艺,提高那他霉素成品质量,得到高纯度药用级那他霉素.方法 用HPLC检测方法,以那他霉素的洗脱率为指标,考察大孔树脂分离纯化那他霉素的吸附性能和洗脱参数.结果 那他霉素从发酵液中的最佳溶出pH值为11;分离纯化那他霉素的有效吸附剂为大孔吸附树脂HZ816,其动态吸附量为150mg/mL,解吸收率在90%以上,成品纯度大于98%.结论 该高纯度药用级那他霉素的规模化分离纯化方法为国内首次应用,工艺简单可靠,分离效果好,适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5.
本文回顾了近十年内大孔吸附树脂技术在中药分离纯化中的应用研究;综述大孔树脂分离纯化的原理及在不同类型化学成分中应用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6.
大孔吸附树脂法分离纯化洛伐他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大孔吸附树脂法分离纯化洛伐他汀,提高洛伐他汀成品收率,适应工业化生产的需要。方法采用6种非极性树脂进行静态、动态筛选试验,确定分离纯化洛伐他汀的吸附剂,进一步优化分离纯化洛伐他汀的最佳条件。结果洛伐他汀从发酵液中溶出最佳pH为11;国产HZ-818作为分离纯化洛伐他汀的吸附剂;最佳树脂吸附流速为每min 1/40树脂床体积;解析采用含质量分数1%氢氧化钠的体积分数为75%的乙醇溶液,流速为每min 1/100树脂床体积。结论用上述方法纯化洛伐他汀成品收率质量分数可达70%以上,产品质量符合《美国药典》(27版)规定。  相似文献   

7.
大孔树脂吸附技术在黄酮类成分分离纯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荣军 《中国药业》2008,17(16):71-73
综述大孔吸附树脂近年来在黄酮类成分分离纯化研究中的应用,以推动其在该领域的进一步应用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顾觉奋  李睿岩 《中国抗生素杂志》2002,27(10):587-588,595
用大孔网状树脂吸附法代替溶媒萃取法,分离纯化柱晶白霉素。从六种非极性树脂中确定国产CAD-45作吸附剂。确定了最佳提取工艺:吸附最适pH值为8.5,流速1/6(1min);解吸先用1%氨水洗柱1:1(v/v),流速1/15(1/min);采用丙酮解吸,收率可达96%,成品效价1346u/mg。  相似文献   

9.
根据大孔吸附树脂的吸附特性,从七种树脂中确定了HPD-300作为吸附剂。确定了从发酵液中吸附脱落酸的最佳pH为3,吸附时间2h。采用乙酸乙酯解吸,适宜的解吸时间为30min,脱落酸产品纯度可达到63.2%,回收率达到83.4%。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甘草总黄酮的工艺条件。方法:比较D101、Hz-806、AB-83种大孔吸附树脂对甘草总黄酮的静态解吸率,然后通过对甘草醇提取液上的大孔吸附树脂柱,以不同浓度乙醇依次洗脱,并考察洗脱液中甘草总黄酮的含量、固形物重量和纯度。结果:AB-8型解吸率最好,具体工艺参数为上样速度3ml/min、药液浓度1.5mg/ml、pH值5,及80%乙醇为洗脱剂。结论:AB-8型大孔吸附树脂能有效分离纯化甘草总黄酮,纯度大于50%并,符合中药有效部位研究要求。  相似文献   

11.
树脂吸附法分离纯化杜仲松脂醇二葡糖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筛选效果较好的树脂 ,对杜仲降压活性成分松脂醇二葡糖苷进行有效富集 ,提高产品质量。方法采用新型大孔吸附树脂对松脂醇二葡糖苷进行吸附及洗脱性能实验。同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分析检测。结果筛选出效果较好的S 8树脂 ,确定了最佳的工艺参数 ,使松脂醇二葡糖苷的含量由原材料中的 0 .0 85 %富集提高到 38.5 % ,得率达 85 .5 %。结论该法成本低 ,操作简单 ,树脂可重复使用 ,有较好的工业化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并优化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山茱萸总黄酮.方法:先以总黄酮含量为考察指标,从3种不同型号的树脂中筛选出分离纯化山茱萸总黄酮的最佳树脂,再对最佳树脂吸附工艺参数进行全面优化.结果:HPD-600型大孔吸附树脂对山茱萸总黄酮的吸附与解析性能较好,确定最佳洗脱条件为50%乙醇洗脱,溶剂用量5 BV.结论:HPD-600型大孔吸附树脂可有效地分离纯化山茱萸总黄酮.  相似文献   

13.
骨疏丹提取物的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D101大孔吸附树脂纯化骨疏丹提取物的最佳工艺。方法以总黄酮、总香豆素的转移率及其在固形物中的质量分数之和(纯度)为指标,通过动态吸附-解吸正交试验对影响大孔吸附树脂富集纯化因素进行优化,用HPLC法测定优选工艺纯化前后固形物中5种活性成分的质量浓度,计算其含量质量分数,并验证工艺的可靠性。结果 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纯化骨疏丹提取物的上样质量浓度为0.250 kg.L-1(生药质量浓度),上样体积为2.5倍树脂柱床体积(body vol-ume,BV),吸附速率2 BV.h-1,水洗体积5 BV。用体积分数为80%乙醇溶液洗脱5 BV,洗脱速率5 BV.h-1。纯化后总黄酮转移率为60.2%,总香豆素转移率为81.2%,固形物中总黄酮、总香豆素质量分数之和(纯度)为60.1%,约为纯化前的3倍。固形物中5种活性成分质量分数之和为纯化前的3.5倍。结论纯化工艺简单、稳定,提高骨疏丹中活性组分的含量,减少药物服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筛选适合分离和纯化紫茶总多酚的大孔吸附树脂,确立其纯化工艺参数,以期制备出高纯度的紫茶总多酚,为其进一步开发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静态吸附-洗脱试验筛选纯化紫茶总多酚的大孔吸附树脂,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吸附率等为指标,考察上样液质量浓度、上样液pH值、径高比、上样体积、上样体积流量、洗脱液乙醇体积分数、洗脱液体积...  相似文献   

15.
大孔吸附树脂法对天麻中天麻苷和总苷的分离纯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AB-8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天麻中天麻苷和天麻总苷的工艺条件及参数。方法:以天麻苷和天麻总苷的吸附量和洗脱率为考察指标,研究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的吸附性能和洗脱参数。结果:AB-8树脂对天麻苷吸附容量为7.32mg·g^-1、对总苷吸附容量为16.25mg·g^-1,洗脱率分别为天麻苷96.77%、天麻总苷96.25%,终产品中天麻总苷的纯度可达18.96%。结论:采用本法分离纯化天麻中天麻苷和总苷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确定补骨脂的最佳分离纯化工艺。方法采用不同的树脂柱进行吸附,用HPLC法测定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含量,对工艺进行评价。结果 S-8型树脂较适合补骨脂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纯化,在确定的工艺下,香豆素类化合物转移率为67.15%。结论该工艺适合补骨脂中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富集。  相似文献   

17.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菊明降压有效部位总黄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孔树脂法分离纯化菊明降压有效部位总黄酮的工艺条件及参数。方法:以总黄酮和蒙花苷为考察指标,考察5种大孔树脂的吸附分离性能,筛选合适的大孔树脂型号,优化大孔树脂分离纯化的工艺条件和参数。结果:AB-8型树脂对菊明总黄酮和蒙花苷的吸附分离性能较好,最优工艺条件为上样浓度为生药0.25g.mL-1,上样量为2倍柱体积(BV),树脂径高比为1∶15,先用3BV纯化水洗脱除去杂质,再用80%乙醇3BV洗脱。结论:AB-8型大孔树脂在所确定的优化工艺条件下,可较好地吸附分离菊明总黄酮。  相似文献   

18.
通过考察多种型号树脂对两性霉素B原料药中杂质的吸附效果,筛选出几种对两性霉素B原料药中杂质有选择吸附性的树脂,然后对这几种树脂的吸附条件进行研究,确定了30倍树脂和500 mm:60 mm柱径比的最佳吸附条件.最后,利用不同极性树脂对两性霉素B原料药中杂质的吸附效果的差异性,研究不同树脂混合的最佳比例,结果发现在树脂M-1:M-2为3.6:6.4时,两性霉素B原料药中总杂质和最大单一杂质含量下降最明显.  相似文献   

19.
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是艾滋病毒感染者的重要并发症。本文介绍艾滋病毒感染者中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流行病学概况,探讨可能的危险因素和发生机制,并阐述筛查、诊断和监测的合理策略以及非药物和药物干预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