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休克期切痂对烫伤大鼠全身和肠道局部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观察休克期切痂对烫伤大鼠全身和肠道局部免疫功能的影响 ,探讨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 选用 96只Wistar大鼠。取其中 2 4只大鼠的躯干部皮肤冻存于液氮中 ,另取 8只作正常对照组。余下 6 4只造成 30 %TBSAⅢ度烫伤后 ,随机分为A组 2 4只 ,伤后不作任何处理 ;B组 2 4只 ,伤后 2 4h腹腔注射等渗盐水 5 0ml/kg,一次性切痂后用上述冻存异体皮覆盖 ;C组 1 6只 ,伤后 72h进行处理 ,方法同B组。检测A、B组大鼠伤后 2、4、8d和C组伤后 4、8d及正常对照组大鼠的脾淋巴细胞增殖功能、血浆和肠组织白细胞介素 (IL)2水平、肠黏液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及肠组织中二胺氧化酶 (DAO)含量的变化。 结果 各时相点下A、B、C组大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功能、血浆IL 2水平、肠组织IL 2及肠黏液sIgA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减少。B组伤后 4、8d和C组伤后 8d的脾淋巴细胞增殖功能接近正常对照组 ,血浆和肠组织IL 2水平明显高于A组 (P <0.0 1)。伤后 4、8d,B组肠黏液sIgA含量分别为 (3.5 1± 2 .1 4 )、(3.0 3± 0 .95 )mg/g,C组分别为 (1 .4 0± 0 .6 4 )、(1 .5 2± 1 .2 6 )mg/g,B组较C组增加近 1倍 (P 0.0 1 )。A组伤后 4、8d肠组织DAO活性低于正常对照组和B组 (P 0.0 5)。结论 休克期切痂有助于烫伤大鼠全身和肠道  相似文献   

2.
氯化镧对烫伤鼠肠道细菌移位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氯化镧对烫伤鼠肠道细菌移位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 (A)、烧伤对照组 (B)及烧伤治疗组 (C) ,每组 30只。采用PUC19质粒转染大肠杆菌示踪加限制性内切酶指纹图谱分析法 ,对肠道菌向肠系膜淋巴结 (MLN)及血液中的播散进行示踪及定量研究。 结果 阳性菌落经酶切图谱分析后 ,证实B、C组MLN匀浆及血液培养生长细菌与灌胃的细菌具有完全相同的酶切图谱 ;C组MLN菌量在伤后 3、5d低于B组 (P <0 .0 5 )。C组血细菌阳性率在伤后 3d低于B组 (P <0 .0 5 )。C组血ET、NO及NOS量在伤后 1、3、5d均低于B组 (P <0 0 1)。C组肠组织MDA量在伤后 1、3、5d低于B组 (P <0 .0 1) ,C组肠组织SOD量在伤后 1、3d高于B组 (P<0 .0 5 )。 结论 血和MLN培养出的细菌由肠道细菌移位而来 ;氯化镧能有效防治肠道细菌移位 ;氯化镧通过抗菌、降低血中的ET、抑制NOS的活性减少NO的生成、提高SOD的活性并使MDA的产生下降等途径减少肠道细菌移位。  相似文献   

3.
烧伤患者早期肠道营养与肠外营养对比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早期肠道营养 (EN)对烧伤患者机体营养指标的影响。  方法 选择 37例烧伤患者 ,随机分为EN组 ( 18例 )和肠外营养 (PN)组 ( 19例 )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体重、血清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水平、烧伤脓毒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等指标。 结果 伤后 7、14dEN组体重丢失百分比明显低于PN组 (P <0.0 5 ),伤后 4、8、14d血清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水平明显高于PN组(P <0.0 5或 0 .0 1)。EN组烧伤脓毒症发生率为 5 .5 6 % ,住院时间为 ( 4 0 .39± 10 .81)d,与PN组的31.5 8%、( 5 4 .89± 11.2 6 )d比较明显偏低 ( P <0.0 5或 0 .0 1)。 结论 烧伤早期EN能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降低烧伤脓毒症发生率 ,是一种较好的营养支持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谷氨酰胺 (Gln)和重组人生长激素 (rhGH)对严重烧伤患者蛋白代谢的影响。 方法 将 6 0例严重烧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Gln组及Gln rhGH组 ,每组 2 0例。对照组患者于伤后 1~ 14d口服甘氨酸作为安慰剂 ,并行常规治疗 ;Gln组于伤后 1~ 14d口服Gln 0 5g·kg-1·d-1;Gln rhGH组患者口服Gln(剂量、时间同Gln组 ) ,且伤后 7~ 14d皮下注射rhGH 0.2U·kg-1·d-1。3组患者于伤后 1、7、14d检测其血浆Gln浓度 ,伤后 14、2 1d检测血浆白蛋白水平 ,记录伤后 30d创面愈合率和总住院日。 结果 Gln rhGH组伤后 7d血浆Gln浓度为 ( 4 5 2 .2 8± 2 1.72 )μmol/L,高于对照组 ( 32 5 .12± 2 5 .34) μmol/L(P <0.0 5)。伤后 2 1dGln rhGH组血浆白蛋白水平为( 31.37± 4 .31) g/L,高于对照组 ( 2 6 .16± 3.12 ) g/L及Gln组 ( 2 8.2 6± 3.2 9)g/L( P <0 0 5 )。伤后 30dGln rhGH组创面愈合率高于对照组及Gln组 ,而总住院日少于对照组及Gln组 (P <0.0 5或 0 .0 1)。 结论 联合应用Gln和rhGH能显著提高严重烧伤患者血浆Gln水平 ,促进机体蛋白的合成 ,提高创面愈合率。  相似文献   

5.
烧伤延迟复苏快速补液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资料:笔者单位1990年3月~2 0 0 1年11月收治烧伤患者15 2例,其中男10 3例、女4 9例,年龄15~5 8岁[(31.12±12 .4 5 )岁]。烧伤总面积30 %~90 % ,Ⅲ度15 %~70 %TBSA。致伤原因:火焰烧伤6 4例、热液烫伤5 6例、鞭炮炸伤32例。合并轻、中度吸入性损伤者6 3例(均伴有烧伤休克)。入院时间:伤后4~12h[(6.15±2.5 0)h]。将1990~1993年的34例患者设为对照组,1993年以后的118例患者设为治疗组,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 5 )。方法:对照组按传统的烧伤复苏方法进行复苏,治疗组入院后快速、大量补液进行复苏。两组补液…  相似文献   

6.
深Ⅱ度烧伤创面伤后24小时内削痂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目的 探讨深Ⅱ度烧伤患者伤后 2 4h内创面行削痂术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 方法12例有削痂手术指征并在伤后 2 4h内行削痂术的深Ⅱ度烧伤患者为A组 ;14例削痂条件相似并按常规在伤后 4~ 6d行削痂术的深Ⅱ度烧伤患者为B组。比较两组休克期补液量、休克征象发生率、回吸收期的生命体征、尿量及愈合时间。 结果 两组患者在休克期补液量、休克征象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A组休克期尿量明显增多 ,回吸收期的体温、心率与B组明显不同(P <0 .0 5~ 0 .0 1) ;A组创面平均愈合时间较B组短 (P <0 .0 1)。 结论 深Ⅱ度烧伤创面于伤后2 4h内削痂是安全的 ,并能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7.
重组人生长激素对烧伤后高代谢反应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 (rhGH)对烧伤后高代谢反应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选择 1998~ 2 0 0 2年笔者单位收治的烧伤面积为 5 0 %~ 90 %TBSA的患者 32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 (A组 ,16例 )和对照组 (B组 ,16例 ) ,治疗组伤后 7d开始皮下注射rhGH,用量 0 .2 5U·kg-1·d-1;对照组于相同时相点注射等量等渗盐水。观察注射后两组患者的静息能量消耗 (REE)、非蛋白呼吸商(NPRQ)、糖代谢、氮平衡、内分泌激素及炎症介质水平变化。  结果 A组NPRQ于伤后 7d开始增高 ,到 2 1d为 0 .80± 0 .0 9;血浆前列腺素E2 、血栓素B2 、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 6显著降低 ;胰岛素、生长激素 (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IGF Ⅰ)显著升高 ,伤后累积氮丢失明显低于B组。A组肾上腺素、皮质醇、胰高血糖素明显高于B组 (P <0.0 5 )。  结论 伤后适时应用rhGH可调节严重烧伤患者的高代谢反应 ;通过增加机体GH、IGF Ⅰ及胰岛素 ,可促进蛋白质合成 ,改善营养状况 ,促进烧伤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8.
家兔氢氟酸烧伤后早期不同处理方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家兔氢氟酸烧伤后早期用不同方式处理的效果。方法33只家兔均用550g/L氢氟酸造成5%TBSA烧伤创面,随机分为3组。A组13只,静脉输注等渗盐水5ml·kg-1·h-1;B组10只,给予等渗盐水的同时在不同时相点静脉注射50g/L葡萄糖酸钙,每次20mg/kg;C组10只,处理方法同B组并于伤后0.5h手术切痂。各组兔均于伤前及伤后不同时相点抽静脉血检测血氟、血钙,统计其死亡率。结果(1)A、B组家兔伤后1.0h血氟浓度达峰值,分别为(8.37±262)、(8.59±2.25)mg/L,B组是伤前值的107倍。24.0h后B组低于A组(P<0.05)。C组伤后1.0h血氟浓度明显下降为(6.20±0.23)mg/L,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各组家兔血钙浓度伤后呈下降趋势,8.0或12.0h为低谷。与伤前值比较,12.0h时A组下降了46%,B组下降32%,C组下降26%,C组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4.0h后各组血钙浓度开始回升。(3)A、B、C组家兔72h内死亡率分别为30.8%、12.5%、0.0%。结论家兔氢氟酸烧伤后早期采用补钙 切痂术,可以迅速降低体内血氟浓度,逆转氟中毒致死性低钙血症及多系统毒性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高原严重烧伤延迟复苏后早期大鼠脑组织中丙二醛及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变化及其与脑损伤的关系.方法 130只雄性Wistar大鼠设计高原(海拔3800 m)烧伤实验动物模型(TBSA 30%,Ⅲ度),并随机分4组:A组(高原烧伤即时复苏组)、B组(高原烧伤延迟复苏组)和C组(高原正常对照组),同时设D组(兰州地区正常对照组)(海拔1517 m).采用分光光度比色法检测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及丙二醛(MDA)的含量,采用干、湿重比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运用末端脱氧核苷酸介导的X-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测定脑皮质细胞凋亡阳性细胞数.结果 A组大鼠脑组织中SOD活性于烧伤后24 h降至最低(90.45±14.78),B组大鼠腩组织中SOD活性除烧伤后12h外各时相点均低于A组(P<0.05).高原烧伤后大鼠脑组织中MDA含量即显著升高,于烧伤后12 h达最高峰(10.63±4.98),其后逐步降低至正常水平;B组大鼠脑组织中MDA含量变化趋势同A组,但于伤后7 d仍处于较高水平.脑组织含水量于伤后6 h开始升高,于24 h达高峰(71.70±2.32),于伤后7 d降至正常水平;B组变化趋势同A组.脑皮质TUNEL阳性细胞在伤后1 h即增多,于伤后24 h达高峰(233.33±16.22),于伤后7 d仍高于正常水平.结论 高原严重烧伤及延迟复苏后,脑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物增加及超氧化物歧化酶耗竭,表明其可能参与了高原严重烧伤延迟复苏脑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烧伤患者血清与痂下水肿液诱导内皮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烧伤患者血清 (以下称烧伤血清 )、痂下水肿液诱导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株ECV30 4凋亡的分子机制。 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ECV30 4随机分为 :A组 ,用含体积分数 30 %正常人血清的培养基培养 ;B、C组 ,分别用含烧伤血清、痂下水肿液 (体积分数同A组 )的培养基培养。 6、12、2 4、36h后采用Hochest 332 5 8荧光染色观察 3组细胞核形态学改变 ,并计算细胞凋亡百分率。培养 12h后采用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 (caspase)检测试剂盒测定caspase 3、8、9的活化情况。培养 12、2 4h后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细胞凋亡的特征性DNA梯状条带。 结果 A组各时相点下可见胞核呈弥散均匀荧光 ,B、C组细胞培养 2 4h后胞核呈现深染、致密的颗粒块状荧光。培养12~ 36hB、C组的凋亡百分率均高于A组 (P <0.0 1),其中 36h时B、C组的凋亡百分率分别为 (38.9± 7 3) %、(4 9.5± 6 .5 ) % ,明显高于A组 (2 .2± 0 .3) % (P <0.0 1)。B、C组培养 12h后caspase 3、8、9活性均高于A组 (P <0.0 1)。B、C组DNA琼脂糖电泳出现明显梯状条带 ,A组未见此现象。  结论 烧伤血清、痂下水肿液通过同时激活死亡受体信号通路和线粒体信号通路导致ECV30 4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严重烧伤早期应用不同浓度含钠复苏液对机体内环境的影响。方法 35例烧伤面积(总面积/Ⅲ度面积)为50%-100%/20%-88%的患,根据输入液体中电解质含量的不同分为A组(17例,含钠量174mmol/L)和B组(17例,含钠量130mmol/L)。于伤后1-5d观察患的液体输入量、血浆电解质渗透压、血浆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尿量及其pH值和全身水肿程度。结果 A组3d内平均每小时输入量较B组少20-30ml;5d内A组钠离子总输入量高于B组;A组肾脏钠滤过分数5d内均在正常范围内,而B组低于正常,说明这与钠离子输入较少、水输入过多有关。结论 早期电解质复苏液中钠离子的浓度和水的负荷对机体内环境有较大的影响,应用复方乳酸钠林格液于胶体+电解质型公式补液时,其补水量应相应减少。  相似文献   

12.
谷氨酰胺双肽对严重烧伤患者内毒素血症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 探讨谷氨酰胺双肽对烧伤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影响。 方法 将 3 0例烧伤面积 3 0 %~ 70 % ,Ⅲ度面积 >2 0 %TBSA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研究组于伤后 1~ 12d口服谷氨酰胺双肽粉剂 0 .5 g·kg-1·d-1,对照组给予等量甘氨酸作安慰剂。检测两组伤后 1、12d血浆谷氨酰胺浓度及 1、3、6、12d血浆内毒素的浓度 ,记录 3 0d创面愈合率和总住院日。 结果 伤后第1天两组血浆谷氨酰胺浓度较正常值 (65 9.5± 3 5 .0 ) μmol/L明显下降 ,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 .0 5 ) ,第 12天对照组谷氨酰胺仍处于低浓度 (4 0 1.67± 65 .42 ) μmol/L ,而研究组 (5 93 .47±68.5 1) μmol/L则接近正常 ,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血浆内毒素浓度伤后第 1天较正常值 (0 .0 3 3Eu/ml)均明显升高 (P <0 0 5 ) ,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第 3天研究组内毒素浓度为 (0 .0 47± 0 .0 17)Eu/ml低于对照组 (0 .10 7± 0 .0 3 8)Eu/ml(P <0 .0 5 )。 3 0d创面愈合率研究组 (91± 6) %明显高于对照组 (85± 8) % ;而研究组平均住院日 (5 2± 11)d明显低于对照组 (67± 2 1)d。 结论 口服谷氨酰胺双肽可以维持烧伤患者血浆谷氨酰胺浓度 ,降低血浆内毒素 ,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经胃肠道给予左旋(L)精氨酸对休克复苏的影响,探讨其机制。方法选取烧伤面积≥30%TBSA的患者20例,并随机分为:L-精氨酸组,伤后24h内开始从鼻肠管给予L-精氨酸;对照组,伤后24h内开始从鼻肠管给予50g/L葡萄糖盐水500ml/d,连续4d,每组10例。在伤后1、2、3、4d分别抽取两组患者静脉血,检测其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含量,并抽取患者动脉血检测其乳酸含量。结果L-精氨酸组患者SOD活性在伤后呈上升趋势,于伤后4d达峰值(68±23)U/ml,与对照组(31±9)U/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伤后MDA、NO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伤后2dL-精氨酸组NO[(50±14)μmol/L]下降最明显,与对照组(78±22)μ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伤后4d两组患者MDA下降最明显[(3.4±0.8)、(3.5±1.3)μmol/L],L-精氨酸组血乳酸含量在伤后2、3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经胃肠道给予L-精氨酸可抑制其体内NO含量过度升高,使血乳酸含量降低,血清SOD活性增加,改善组织脏器血流灌注及氧合状态,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利于预防隐性休克的发生或减轻其损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新型羟乙基淀粉(HES)制剂在烧伤患者休克期液体复苏中的应用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笔者单位收治的烧伤休克期需液体复苏患者66例,按表格随机化方法分成HES组(33例)和血浆组(33例)。两组患者伤后48 h内给予的液体中胶体成分仅为HES(130/0.4, 60 g/L)或血浆,伤后3-7 d两组均替换成白蛋白作为胶体成分[5 d共给予白蛋白各(111±4)、(105±5)g],本试验全过程两组所给予的营养支持、抗感染等措施相同。监测患者伤后24 h内的心率、血压、中心静脉压、尿量,并记录伤后第1、2个24 h的胶体输入量、进出量比,于伤后指定时相点检测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及某些肝、肾功能指标,观察患者有无变态反应发生及出血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伤后心率、血压、中心静脉压、尿量及第1、2个24 h的胶体输入量、进出量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伤后1、3、7、14 d的血红蛋白及1、3、14 d的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组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HES组在伤后1、3 d的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各为(31±3)、(30±3)只/L和(20.4±3.6)、(18.4±2.3) g/L,均明显低于血浆组的(45±4)、(39±3)g/L和(24.5±4.3)、(21.3±3.9)g/L(P<0.02);伤后7 d两组血清白蛋白水平较接近(P>0.05),但HES组血清总蛋白(40±4)g/L仍明显低于血浆组的(45±4)g/L(P<0.01)。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变化基本一致,肾功能无异常改变,均未见明显的出血倾向。HES组无变态反应发生,血浆组有4例出现荨麻疹。结论新型HES130/0.4可部分代替血浆用于烧伤患者休克期的液体复苏治疗,但要注意在一定时相点及时补充血浆蛋白。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dietary supplementation of l-arginine (l-Arg) on shock in severely burned patients. METHODS: This was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ingle blind, controlled study. Forty-seven severely burned patients due to various causes with a total burn surface area (TBSA) more than 50% each admitted in early postburn phase (within 10h postburn)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by the traditional resuscitation program of our institute. After the nasogastric feeding tube was place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1) group A400 (n = 16): giving gastrointestinal feeding with 500 ml 5% GNS, containing l-Arg (400 mg/ kgday) at equal pace with fluid resuscitation; (2) group A200 (n = 16): giving gastrointestinal feeding with 500 ml 5% GNS containing l-Arg (200 mg/ kgday); (3) group C (n = 15): giving gastrointestinal feeding with 500 ml 5% GNS without any supplementation. The feeding started within 12h after burn and lasted for 72 h, the feeding rate was controlled by an enteral feeding pump. The following parameters were observed on days (PBD) 1-4: serum nitric oxide content (NO), mean arterial blood pressure (MAP), oxygenation index (PO2/FiO2), and arterial blood content of lactic acid (LA). Gastric mucosal blood flow was measured by laser Doppler flow-metry on PBD1 and PBD2. RESULTS: (1) Enteral feeding of l-Arg did not change MAP of severely burned patients, with no difference in MAP between the l-Arg supplemented and control groups. (2) There were significant changes of the l-Arg supplemented groups (A400 and A200), with an increased gastric mucosa blood flow, oxygenation index, and a decreased LA content in arterial blood,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3) The serous NO content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the A400 group on PBD2-4 (P < 0.01), and in the A200 group on PBD4 (P < 0.05)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S: Enteral feeding with l-arginine supplementation on early stage of burn decreases NO production to a relatively normal level and exerts beneficial effects on the resuscitation of burned shock.  相似文献   

16.
烧伤后早期应用中/长链甘油三酯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烧伤后早期肠内喂养中链甘油三酯 (MCT) /长链甘油三酯 (LCT)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方法 选取 30例烧伤面积 >30 %TBSA的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 15例 )。F组 ,饲以含MCT/LCT的肠内营养制剂Fresubin 75 0MCT ;N组 ,饲以只含LCT的肠内营养制剂Nutrison。于伤后 2 4h内进行完全肠内营养支持 ,共持续 10d。于伤后 1、4、7、10d检测两组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 (IL) 2、IL 4、前列腺素 (PG)E2 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转化率的改变。 结果 伤后各时相点F组患者血浆IL 2水平与N组相比 ,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伤后 4dF组PGE2 水平较N组明显降低 (P <0 .0 1) ;伤后 4、7、10dF组IL 4水平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转化率均明显高于N组 (P <0 .0 5~ 0 .0 1)。 结论 在改善烧伤后机体的免疫功能方面 ,含MCT/LCT的肠内营养制剂较单纯LCT制剂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7.
局部应用胰岛素对烫伤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目的观察局部应用小剂量胰岛素对烫伤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制作深Ⅱ度烫伤大鼠模型.部分大鼠创面下浸润注射0.1、1.0 U胰岛素,分别设为B、C组;以创面下浸润注射等渗盐水(A组)和腹部皮下注射0.1 U胰岛素(D组)的烫伤大鼠作为对照.记录各组创面愈合时间,伤后3 d起隔日计算A、B、C组的创面愈合百分率.观察各组创面愈合后的组织形态学改变,采用流式细胞仪对各组创面表皮细胞进行细胞周期分析,并测定血糖浓度的变化. 结果A、B、C、D组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24.57±5.19)、(18.36±4.12)、(21.46±2.97)、(24.50±1.05)d,B组较其他3组明显缩短(P<0.01).伤后5、9、11、13、15、17、19 d B组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A组,且伤后17 d时明显高于C组(P<0.05~0.01).组织形态学观察可见A组表皮层薄,钉脚数量少,真皮层内多见纤维细胞;B、C组表皮层增厚,钉脚数量多,真皮层内多见成纤维细胞.B组伤后4 d S期细胞比例明显高于A组(P<0.01);B组伤后4、5 d G2-M期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A、C组(P<0.05~0.01).烫伤后24 h A组血糖波动在3.42~4.62 mmol/L;B组血糖变化规律与A组相似;C、D组注射后1 h血糖明显降低(P<0.01),注射后4 h逐渐恢复正常.结论局部应用小剂量胰岛素能明显地促进烫伤大鼠创面愈合,胰岛素可加速修复细胞的增殖分裂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乌司他丁对严重烧伤患者伤后早期心肌损害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UTI)对烧伤“休克心”的防治作用,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择笔者单位收治的伤后24h内入院、烧伤面积〉50%TBsA的34例特重度烧伤患者,分为烧伤组和UTI治疗组,每组17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且UTI治疗组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UTI10万U静脉滴注,3次/d,连续7d。于两组患者伤后2、4、7d采血,检测其血浆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PMN elastase)、心肌肌钙蛋白I(cTnI)含量和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以公认的各指标正常值作参考,并对3项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伤后2、4、7d,两组患者血浆PMN elastase及cTnI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值(P〈0.01);UTI治疗组与烧伤组比较,两指标偏低。(2)与正常值比较,伤后2、4、7d烧伤组患者CK—MB活性明显升高(P〈0.01),第4天达高峰;UTI治疗组伤后2、4d CK—MB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值(P〈0.05或0.01),但与烧伤组比较升幅较小,第7天降至正常值水平(P〉0.05)。(3)34例烧伤患者PMN elastase、cTnI含量及CK—MB活性三者间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前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904,后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922,PMN elastase含量与CK-MB活性的相关系数为0.829(均为P〈0.01)。结论UTI能够显著减轻严重烧伤患者心肌损害的程度,有效抑制PMN elastase的过度释放。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早期应用冬眠合剂对严重烫伤大鼠肺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 方法建立Ⅲ度烫伤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冬眠合剂组和对照组(未用冬眠合剂),每组36只.分别在伤后3、5、7、10 d测定大鼠动脉血氧分压,检测肺组织中过氧化物酶(MPO)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γ干扰素(IFN-γ)蛋白表达,动态观察伤后肺组织病理学变化. 结果与对照组大鼠伤后3 d动脉血氧分压(8.86±0.23)kPa(1 kPa=7.5 mm Hg)比较,冬眠合剂组该时相点明显升高[(12.58±0.41)kPa,P<0.01].冬眠合剂组大鼠伤后各时相点肺组织MPO活性和MDA含量下降(P<0.05或P<0.01);伤后3、5、7 d肺组织TNF-α表达显著下调(P<0.05或P<0.01),伤后5、7、10 d肺组织IFN-γ的表达亦显著下调(P<0.01).冬眠合剂组大鼠肺泡间质水肿减轻,炎性细胞浸润减少. 结论大鼠烫伤后及时复苏并给予冬眠合剂,能适度抑制机体应激反应并下调促炎因子表达,改善早期肺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