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脊柱侧弯是脊柱的一个或多个节段在冠状面上偏离中线的侧弯、矢状面上的前凸或脊椎体在纵轴上的旋转,是最常见的脊柱三维畸形。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患者无任何先天性脊柱异常、神经肌肉及骨骼疾病,但出现脊柱侧弯及旋转畸形,该病多发于青少年,初诊年龄低于18岁的患者占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80%,故对该年龄段发病特称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大多数IS患者脊柱侧凸相对较轻且病情稳定,  相似文献   

2.
脊柱侧凸是发生在三维空间上的结构畸形,特发性脊柱侧凸是脊柱侧凸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脊柱侧凸的70%,是指无任何先天性脊柱异常或伴有神经肌肉或骨骼疾病出现的脊柱侧凸及旋转畸形[ 1]. 随着现代外科学的发展,脊柱侧弯的治疗方法遵循着螺旋式上升,曲折式前进的发展过程,运用适度原则和最优化原则,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2] ,使脊柱侧弯的临床治疗又有了创新,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后路脊柱截骨矫形治疗重度僵硬后凸型脊柱侧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应用后路脊柱截骨矫形治疗重度僵硬后凸型脊柱侧凸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自2005年3月至2006年9月应用后路脊柱截骨矫形治疗重度脊柱僵硬后凸型侧凸11例(平均年龄11.2岁),其中神经纤维瘤病3例,先天性脊柱侧弯5例,脊髓灰质炎1例,特发性脊柱侧凸2例.11例患者的Bending像脊柱活动度均小于25%.平均随访时间1.3年(0.5~2年).结果:术中1节段后柱楔形截骨3例,2节段后柱楔形截骨2例,3节段后柱楔形截骨2例,经椎弓根截骨2例,椎体切除+后柱切除2例.术前后凸畸形平均108°(87°~135°),侧凸畸形平均97°(65°~135°),术后后凸畸形平均矫正至49°(改善率55%),侧凸平均矫正至37°(改善率66%).术后身高平均增加4.7 cm.11例矫形手术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 结论:应用后路脊柱截骨矫形治疗重度僵硬后凸型脊柱侧凸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特发性脊柱侧凸是一种三维的畸形,特征性的表现为脊柱向侧方凸出以及椎体的旋转。尽管早在Hippocrate时代对此病就有了描述,而且对其临床表现的描述已经是尽善尽美,但是无人能够确切指出该病的病因以及发病机制。近年来,脊柱结构的元件、椎旁肌、胶原结构、内分泌系统、血小板钙调蛋白、褪黑素、中枢神经系统以及基因成为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病因学研究的焦点。本文就特发性脊柱侧凸病因学研究的不同方向进行回顾。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辽宁省锦州地区青少年脊柱侧凸的流行情况,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于2006年5月至2009年8月对锦州地区30所中小学12 257名7~16岁的学生进行脊柱侧凸患病率的普查.结果 共查出脊柱侧凸患者41例(cobb角≥10°),患病率为0.35%.其中特发性脊柱侧凸38例,占92.69%,女32例,男6例,经χ2检验女性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P<0.001).先天性脊柱侧凸2例,神经肌肉源性脊柱侧凸1例.结论 在青少年时期开展脊柱侧凸的群体普查是早期发现、及时防治脊柱侧凸的一种有效方法.而脊柱测量仪和前屈试验在普查中易于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后路三维矫形植骨内固定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C—D技术后路三维形矫形植骨内固定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19例,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11~23岁,平均14.2岁。术后随访6~28个月,平均16.6个月。了解脊柱侧凸畸形改善情况和Cobb角的变化。结果19例病人畸形均得到明显改善,手术前后Cobb角分别为(49.4°±6.7)和(21.3°±4.1),P值〈0.01。结论后路三维矫形植骨内固定术适用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此方法能一次性完成畸形矫形,降低并发症,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7.
节细胞神经瘤伴脊柱侧凸的病例偶有报道,这种脊柱侧凸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病因及临床特点不同.本文对我科收治的1例节细胞神经瘤伴脊柱侧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检索近5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8.
目的寻求脊柱内固定系统矫治脊柱侧凸的方法与手术效果。方法采用中华长城内固定系统经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17例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全部病例均进行术前后X线片检查和临床分析。结果Cobb角由术前40~110°,平均62°,矫正至术后平均31.5°,平均矫正率为73.5%,“剃刀背”畸形消除。结论中华长城内固定系统治疗脊柱侧弯畸形效果好,固定坚强,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特发性脊柱侧凸Cobb′s角与顶椎旋转畸形之间的内在规律。方法 对 37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采用脊柱正位X线摄片和顶椎CT扫描 ,测量Cobb′s角、顶椎骨旋转角度RAsag。结果 在 38°~12 4°内 ,侧凸Cobb′s角每增加 1° ,顶椎旋转增加 0 39°。结论 特发性脊柱侧凸Cobb′s角与顶椎旋转之间有明显的内在联系和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0.
脊柱侧凸是一种常见的畸形 ,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 ,我院自 1983~ 1996年采用Harrington加Luque节段性固定矫正脊柱侧凸畸形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脊柱侧凸患者 36例 ,男 2 8例 ,女 8例 ,年龄 11~ 2 8岁 ,特发性脊柱侧凸 30例 ,先天性  相似文献   

11.
脊柱侧凸是脊柱的一部或大部偏离了身体正常轴线而凸向一侧导致的脊柱外形改变,特发性脊柱侧凸原因不明的脊柱侧凸,最常见,约占全部脊柱侧凸的80%,多见于青少年,女性多于男性,主要是由于不对称的生长和不对称的肌肉作用所致.特发性脊柱侧凸,在青春期以前,畸形缓慢进展者,可继续观察并用支架等非手术治疗,尽可能选择在脊柱生长已大部分完成而侧凸还未发展到极重时手术.  相似文献   

12.
我院自 1995年以来 ,对脊柱畸形的患者既行软组织松解 ,又行椎体楔形截骨及附加内固定进行脊柱矫形手术 36例 ,获得了满意的矫正效果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脊柱畸形 36例 ,其中特发性脊柱侧凸10例 ,先天性侧方半椎体侧凸畸形 3例 ,两者皆为椎体冠状面横  相似文献   

13.
临床上可以发现小耳畸形患者脊柱侧弯的发生率明显较正常人群高。小耳畸形是一种表现多样的先天性畸形,脊柱侧凸的分类及病因也很复杂,有先天性、特发性、非结构性等。但除Goldenhar等综合征外,具体对于合并何种脊柱畸形、其发生机制如何知之甚少。在遗传学、胚胎发育学以及细胞通路上,两者发病原因之间的关系研究甚少。目前发现,耳再造患者切取肋软骨后可能会发生脊柱侧凸,以及患儿因小耳畸形产生的不健康心理会促进非结构性脊柱侧凸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后路三维矫正治疗脊柱侧弯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01年12月~2004年12月应用中华长城椎弓根三维矫形系统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2例,TSRH系统后路三维矫形系统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弯1例。本组共3例,均为女性。最小14岁,最大19岁,平均16岁。术前侧凸cobb角40~100°,平均70°。结果:全部病例均安全完成矫形手术,侧凸矫正率45%~98%,平均85%,术中、术后无脊髓损伤及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三维矫正治疗脊柱畸形,可获得冠状面与矢状面两畸形和轴向旋转畸形理想矫正,同时提供了一个较坚强内固定,植骨愈合率高,术后早期配合带支具下地活动。  相似文献   

15.
Qiu GX  Qian WW  Wu ZH  Liu Y  Xiao J  Wang YP  Zhang JG  Shen JX  Weng XS  Zhao ZG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33):2328-2333
目的构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脊柱小关节突骨组织抑制消减cDNA文库,以研究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基因表达变化。方法取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顶椎凸凹侧下关节突骨组织提取mRNA,经反转录后,利用抑制消减杂交(SSH)方法,通过两轮杂交和两次抑制PCR构建了两种组织间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消减文库。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测序,将结果与核酸数据库进行同源性比较。并进一步收集11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顶椎和上下端椎凸凹侧下关节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原位杂交方法对发现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验证,将所得的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图像输入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对600个克隆测序结果初步分析,并从蛋白水平和基因水平进行检验,获得2个表达差异明显的基因:微球蛋白基因(B2M)和钙结合蛋白基因(calgranulin A,S100A8)。结论应用消减杂交的方法,经适当地改进,在去除相同遗传背景的条件下,可以建立较特异的特发性脊柱侧凸脊柱小关节突骨组织cDNA消减文库,该文库可进一步批量筛选与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发生和发展相关的基因群,并克隆特发性脊柱侧凸相关表达基因,研究其与特发性脊柱侧凸发生的分子机理与生物学特性间的关系。差异表达的基因可能与青少年脊柱侧凸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躯干侧方压伤肌挛缩致脊柱侧凸的病因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1~28日龄杂种犬18只,体重0.8~1.2kg,随机分为手术组、强制性侧卧位组及对照组(n=6)。手术组在硫喷妥钠(30mg/kg)腹腔内注射麻醉下,将躯干一侧下6肋间区的背阔肌、胸大肌及腹外斜肌等重叠缝合,使其短缩2.5~3.0cm,术后脊柱即成侧凸畸形,凹向手术侧,凸向非手术侧,术后2个月缝线松动,肌肉重叠消失,脊柱侧凸的角度逐渐消失而恢复正常。强制性侧卧组:采用四条腿固定架将犬的四条腿固定,强制侧卧在沙袋上,保持同一侧卧位4~8周,侧卧受力区的肌肉组织缺血、变性、粘连、挛缩,脊柱逐渐形成固定性侧凸,凹向卧侧,凸向非卧侧,cobb角17~33°,对照组:实行自由体位,观察时间与实验组相同,6只均无脊柱侧凸畸形。结果说明较长时间的强制性一侧卧位可使幼犬发生肌挛缩性脊柱侧凸。其脊柱侧凸的特点及躯干受力区肌肉组织细胞学的改变与人类特发性脊柱侧凸症极其相似。提示: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病因与新生儿期实行强制性侧卧位可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不同体位和不同病因分型对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科2010年2月- 2014年6月110例脊柱侧凸患者,按病因分为特发性脊柱侧凸(31例)、先天性脊柱侧凸(36例)、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凸(32例)、退行性脊柱侧凸(11例)4组.分别行自然站立位全脊柱骨盆侧位X线和平卧位低剂量三维CT重建检查,分别测量脊柱侧凸患者矢状面平衡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后凸角(Cobb T5-T12,TK)、胸腰段后凸角(Cobb T11-L2,TLK)、腰前凸角(Cobb L1-S1,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比较各组站立位与平卧位参数差异.结果 从站立位到平卧位,4组TK和PT均减小(P<0.05),SS均增大(P<0.05).退行性脊柱侧凸组SVA、LL、PI和PT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当从站立位变换为平卧位时,退行性脊柱侧凸组LL增大(P<0.05),而特发性脊柱侧凸组和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凸组LL均减小(P<0.05);先天性脊柱侧凸组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脊柱侧凸患者的站立位与平卧位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存在差异.无论站立位还是平卧位,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与特发性、先天性和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凸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固定在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术中的治疗效果。方法自2002年7月至2005年12月,对48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行脊柱侧凸矫形术,术中采用徒手技术置入椎弓根螺钉行侧凸矫形,术后佩戴胸腰支具3个月。结果随访6~30个月,平均15个月。切口均获得Ⅰ期愈合。患者术前Cobb角平均为63.6°,术后Cobb角为20.5°,畸形矫正率为66.4%,随访中角度丢失平均为2.8°,身高平均增加约5cm。所有病例术中术后均无脊髓神经根损伤表现,均获得满意的脊柱融合。结论椎弓根螺钉固定能提供强大的三维矫正力,效果可靠、并发症少,应用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研制一种经椎弓根脊柱侧凸体外矫正系统并初步用于临床。方法:常规方法处理脊柱侧凸病变后,在上端中立椎体之上一椎凹侧椎弓根与下端Harrnigton稳定区的一椎弓根安置椎弓银钉,其尾部露天皮外,以器械逐渐矫正畸形。结果:经3.5-4年随访,3例先天性脊柱侧凸,Cobb50°-90°效果满意。1例退行性腰椎侧凸获得症状改善。结论:经椎弓根外矫正固定术矫正力强,符合脊柱结构的生物力学特征,安全,避免了再次  相似文献   

20.
脊柱侧凸手术目前在我国已广泛开展 ,但该手术创伤大 ,出血多 ,并发症涉及到多系统、多器官。有的并发症可以通过良好的护理达到早期预防 ,有些并发症虽然难以预防 ,但是可通过严密细致的观察 ,及时发现 ,及时处理 ,转危为安。积极预防和减少并发症 ,是确保能否成功必不可少的保证。 3年来我科共收治 6例患者 ,现将有关护理注意事项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我科于 1 997~ 1 999年收治 6例 1 2~ 1 7岁患者。5例为青年型特发性脊柱侧凸 ,其中胸腰双弯畸形 4例 ,单纯胸腰弯 1例 ;1例神经纤维瘤病型脊柱侧弯为单纯胸腰右弯。均采用哈氏棒撑开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