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对住院糖尿病患者的死亡原因进行分析,探讨DM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及其与年龄、病程、血糖、血压、血脂等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991年1月~2005年12月15年间在我院住院死亡的232例DM患者死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年间我院住院患者总死亡人数为5652例,其中DM患者死亡人数为232例,占总死亡人数的4.1%,远高于总住院患者的死亡率1.92%。DM死因排序为脑血管意外、糖尿病肾病、心血管疾病、感染、急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糖尿病高渗非酮症昏迷)、肿瘤。结论脑血管意外、DN、心血管疾病是DM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预防和治疗这三种并发症是降低DM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和左室舒张功能的特点及二甲双胍对二者的影响。方法:对73例2型糖尿病高血压患者(DM组),72例非糖尿病高血压患者(HT组)和50例健康对照组(NC组)分别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同时检测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等,观察糖尿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和左室舒张功能的特点及二甲双胍对二者的影响。结果:DM组和HT组白昼收缩压(DSBP)、白昼舒张压(DDBP)、夜间舒张压(NDBP)无统计学差异。而DM组左室舒张功能差于HT组,且夜间收缩压(NSBP)水平高于HT组。DM组代表左室舒张功能的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心室最大充盈速度的比值(E/A)与NSBP和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呈负相关(r=-0.57,r=-0.49P<0.05)。多元回归显示,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为左室舒张功能减低的独立预测因素。DM组口服二甲双胍0.5g,3次/d,3个月后,NSBP显著下降(P<0.05),E/A增高,但较服药前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与单纯高血压患者相比夜间收缩压显著增高,左室舒张功能显著降低,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为左室舒张功能减低的独立预测因素。二甲双胍能改善T2DM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NSBP并有可能改善左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TDI)和Tei指数评价正常血压糖尿病患者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左室收缩舒张功能。方法选取30例血压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DM组)、30例合并高血压的2型糖尿病患者(DM+HT组)、30例高血压病不伴糖尿病患者(HT组)和30例健康体检者(NC组)。应用TDI技术测量左房室瓣环收缩期峰值速度(Sa)、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a)、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a)、Ea/Aa,并根据左房室瓣环组织多普勒计算Tei指数。结果 DM+HT组Sa较NC组、DM组、HT组显著减低(P<0.01);DM组、DM+HT组、HT组的Ea、Ea/Aa均显著低于NC组(P<0.01),而DM+HT组又显著低于DM组、H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a在DM、DM+HT组、HT组与NC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M组、DM+HT组、HT组Tei指数均显著高于NC组(P<0.05),且DM+HT组Tei指数亦显著高于DM组、H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DI及Tei指数的联合应用可以敏感、准确地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的左室功能,而高血压加重糖尿病患者左室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老年与非老年2型糖尿病(T2DM)临床特征的异同。方法收集同期住院治疗的285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及282例非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病程、体质量指数、血压、空腹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病程、舒张压、胆固醇等方面,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病程长,非老年组舒张压、血总胆固醇较高;两组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达标率均较低,非老年组更低;老年组患者心、脑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等眼部并发症、感染性疾病等的患病率较非老年组高(P<0.05)。结论老年和非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血压控制达标率均低,与糖尿病防治指南的控制目标有较大差距,需要进一步重视 T2DM治疗的全面达标;老年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感染并发症的患病率较高,应加强防治;非老年糖尿病患者应加强血脂、血压的控制。  相似文献   

5.
庞文欢  陈亨  叶程 《西部医学》2014,26(10):1310-1312
目的 探讨Ⅱ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管病变情况.方法 分析住院治疗的310例患者,将其分为糖尿病组(DM)82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DM-HT)92例、高血压组(HT) 74例、非糖尿病非高血压组(N-DM-N-HT)62例.对四组患者的血糖、血脂、血压、病程进行分析,并统计四种类型血管疾病的发生情况.结果 HT组、DM-HT组、DM组的BMI显著高于N-DM-N-HT组(P<0.05).HT组、DM-HT组的血糖显著高于N-DM-N-HT组(P<0.05).HT组、DM-HT组、DM组的TC、TG、LDLC显著高于N-DM-N-HT组(P<0.05).DM-HT组的病程显著长于HT组和DM组(P<0.05).DM组及HT组大、小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明显高于N-DM-N-HT组(P<0.01).并且DM-HT组最高56.6%;DM主要引起小血管病变47.5%,HT主要引起大血管病变1 6.2%;且与N-DM-N-HT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DM、HT、DM-HT组与大小血管并发症发生密切相关(P<0.01).结论 DM、HT、DM-HT是心、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与血管并发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住院糖尿病患者死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了解住院糖尿病患者的病死率及死因,并探讨其主要死因与年龄和病程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95例住院死亡的糖尿病患者的资料,并分析不同年龄和病程的死因构成。结果:糖尿病患者病死率为4.17%,远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的病死率1.52%(P<0.01)。其前五位的死因依次是,心血管疾病(24.2%)、脑血管疾病(22.1%)、肿瘤(21.1%)、肾衰尿毒症(12.6%)、和其它(12.6%)。结论:糖尿病患者的病死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7.
社区中老年人群糖尿病与高血压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社区人群进行糖尿病与高血压的调查,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对社区173例个体测量坐位血压,进行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对其糖尿病及高血压的患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调查人群中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占94.15%,高血压的总患病率达43.93%,IGT/DM的总患病率达39.31%(68/173),其中高血压组IGT/DM的患病率达48.57%。结论社区老年人是糖尿病和高血压病的高危人群,尤其合并高血压的老年人群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对其进行筛查早期诊断和防治糖尿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HT)合并糖尿病(DM)患者的优质综合护理的影响效果。方法:将138例高血压合并DM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9例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69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优质综合护理干预方法,并比较两组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血糖控制率为64例占92.75%(64/69)明显高于对照组51例占73.91%(51/69);观察组的血压总有效率为97.10%显著地高于对照组的81.16%(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总有效率为98.55%显著地高于对照组的82.61%(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优质综合护理干预具有较高的护理满意度与显著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伴高血压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特点及二甲双胍对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对90例2型糖尿病高血压患者(DM组)、82例非糖尿病高血压患者(HT组)和50例健康对照组(NC组)分别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同时检测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等,观察糖尿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特点及二甲双胍对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结果:DM组左室舒张功能差于HT组,DM组代表左室舒张功能的舒张早期最大充盈速度(VE)和舒张晚期心室最大充盈速度(VA)的比值(VE/VA)与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呈负相关(r=-0.54,P<0.05)。多元回归显示,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为左室舒张功能减低的独立预测因素。DM组口服二甲双胍0.5,3次/d,24个月后VE/VA增高,较服药前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与单纯高血压患者相比左室舒张功能显著降低,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为左室舒张功能减低的独立预测因素。二甲双胍能改善T2DM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并改善左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老年人2型糖尿病(DM)和糖耐量低减(IGT)的患病情况及相关疾病。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重庆地区1791例60岁以上老年人群进行横断面研究。结果:(1)2型DM患病率为15.6%,IGT患病率为20.5%。餐后血糖是诊断老年人2型DM的一个敏感指标。(2)70岁以上组与60~69岁组比较2型DM和IGT的患病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IGT患病率的差异尤为显著:(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血压、高TG血症、肥胖和中心性肥胖均为2型DM和IGT患病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人2型DM和IGT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餐后血糖是早期诊断老年人2型DM的敏感指标;高血压、高TG血症、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是影响老年人2型叫患病率的主要相关疾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不同类型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的血糖升高特点,探讨调整控制血糖时胰岛素的用法,为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的高血糖进行早期监测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来我院内分泌科、血液病科、皮肤科、风湿免疫科就诊的糖尿病患者共60例,按随机分组原则将入选患者分为甲强龙治疗组(DM1组)、地塞米松治疗组(DM2组)和强的松治疗组(DM3组),每组各20例.所有入选患者均采用雷兰动态血糖监测系统(DGMS)进行连续血糖监测,第2天上午8:00开始给药,其中DM1组静滴甲强龙40 mg,DM2组静滴地塞米松10 mg,DM3组一次口服强的松30 mg.比较三组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的血糖波动特点,即餐后3 h血糖水平、餐后血糖峰值及餐后曲线下面积(AUC)增值.结果 治疗前,三组患者的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三组患者餐后3 h的血糖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在治疗的第2 d升高程度更为显著,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DM2组患者的血糖升高最为明显,其次为DM3组,最后为DM1组,且三组患者的血糖升高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三组患者中餐、晚餐的血糖峰值及餐后AUC增值均明显高于早餐,增高程度依次为DM2组>DM3组>DM1组,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在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其血糖变化有着自身的特点,大部分患者在中、晚餐后表现出高血糖,而甲强龙对血糖的影响最小,但仍需合理的给予降糖处理以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12.
谢乃强 《热带医学杂志》2004,4(6):727-728,730
目的探讨血压正常的2型糖尿病(DM)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为防治2型DM患者心脏损害提供依据。方法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或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血压检查筛选排除合并冠心病等其它心脏病、高血压病,无糖尿病肾病的60例2型DM患者并据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将患者分成左室肥厚组(LVH组共28例)及非左室肥厚组(NLVH组共32例)。监测他们的24h动态血压。结果显示LVH组与NLVH组相比,在平均24h收缩压、平均白天收缩压、平均24h舒张压、平均白天舒张压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而在平均夜间收缩压、平均夜间舒张压、夜间收缩压下降百分率、夜间舒张压下降百分率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正常血压的2型DM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可能是致2型DM患者左室肥厚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初发2型糖尿病强化治疗与常规治疗的血糖和血脂及血压控制情况.方法:160例初发糖尿病患者按照入组时间顺序分成2组(先收集常规治疗组80例,再收集强化治疗组80例),治疗前检测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C(LDL-C)和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常规治疗组予门诊常规治疗,强化治疗组定期检测血压和血糖及血脂,对未达标患者调整治疗方案,直至血压和血糖及血脂达到治疗标准.6个月后再次检测相关指标,比较2组各观察指标的差异.结果:6个月时强化治疗组TC和LDL-C,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均有明显降低(P<0.05).结论:2型糖尿病强化干预治疗在控制血糖的同时能使血脂得到进一步控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对门诊初诊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糖脂代谢?胰岛B细胞功能?胰岛素测定的影响?方法:32例初诊T2DM患者,给予甘精胰岛素每晚定时皮下注射1次,剂量为0.2~1.0 U/(kg·d),治疗3个月后观察体重?血糖?血脂?血压?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素分泌指数的变化?结果:3个月后患者血糖?血脂?血压?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前后体重没有明显变化,甘精胰岛素使用后,胰岛素分泌曲线较前上升,且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后呈典型的胰岛素分泌曲线,即治疗后胰岛素分泌指数显著增加,胰岛素抵抗指数显著改善,胰岛素早期相分泌前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且治疗后胰岛素分泌曲线及高峰与C-肽一致?结论:甘精胰岛素短期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糖?血脂?血压水平及胰岛细胞分泌功能,且不影响糖耐量试验下胰岛素分泌的检测,提示血浆检测胰岛素与甘精胰岛素具有不同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2 型糖尿病(T2DM)患者抑郁与血同型半胱氨酸(Hcy)、血脂及颈动脉粥样硬化(CAS) 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 年11 月-2016 年11 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唐山市工人医院住院治疗的146 例 T2DM 患者,根据汉密顿抑郁量表及抑郁症诊断标准将其分为T2DM 非抑郁组105 例和T2DM 合并抑郁组 41 例,分别测定两组空腹血糖(FBG)、Hcy、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1(ApoB1)、脂蛋白a(LP-a)水平,应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行颈动脉内膜- 中层厚度检查,记录有无颈动脉硬化发生。结果 ① T2DM 合并抑郁组 颈动脉硬化检出率75.6%(31 例)较T2DM 非抑郁组55.2%(58 例)高。②与T2DM 非抑郁组比较,T2DM 合并抑郁组Hcy、TG 均有升高,而LDL-C、LP-a 低于T2DM 非抑郁组。两组患者FBG、TC、ApoA1、 ApoB1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③ 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示Hcy 和TG 为T2DM 患者合并抑郁的独 立相关因素。④ Spearman 相关性分析示T2DM 患者Hcy 和TG 与HAMD 量表评分呈正相关。结论 医务人 员应重视T2DM 患者血脂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评估颈动脉硬化情况,积极预防糖尿病患者抑郁的发生,促 进其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糖尿病(DM)患者自主神经病变与24 h动态血压变化关系。方法选择2型DM患者289例进行24 h动态心电监测,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心率变异性(HRV)时域指标即正常窦性R-R间期的标准差(SDNN),按其危险水平划分为正常组、低危险组、中高危险组。比较各组最高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最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血压负荷值。结果DM HRV中高危险组和低危险组最高和最低血压均高于正常组;DM HRV中高危险组最高和最低血压均高于低危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M HRV中高危险组和低危险组血压负荷值均高于正常组,DM HRV中高危险组夜间血压负荷值高于低危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白天血压负荷值在两者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M HRV中高危险组患者夜间血压升高明显,24 h血压波动节律异常,而DM HRV低危险组患者白天血压升高明显,显示DM自主神经病变不同状况与24 h动态血压变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强化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对2型糖尿病患者肥胖抑制素水平的影响及其与脂代谢的相关性.方法 将72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4组:A组25例,强化血糖、血压控制;B组12例,A组基础上加用强化血脂治疗;C组20例和D组15例,在B组基础上分别加用维生素E和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结果 A组空腹血浆肥胖抑制素水平低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空腹血浆肥胖抑制素浓度与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胰岛素(FIN)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呈负相关(P均<0.05),与HDL-C呈正相关(P<0.05);逐步校正年龄、性别、BMI、WHR、血糖和血压后,较高水平的空腹血浆肥胖抑制素浓度与强化控制血脂相关(P<0.01).结论 强化控制血脂较未强化控制血脂的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浆肥胖抑制素水平升高,肥胖抑制素可能与脂代谢相关.  相似文献   

18.
2型糖尿病128例微血管病变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DM2)微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128例DM2患者进行血尿酸(BUA)、血胆固醇、甘油三酯(TG)、血糖、血压及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分析。结果: DM2并发微血管病变的患者BUA、TG、餐后2h血糖、血压水平及血小板参数中的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比容、血小板分布宽度均明显增高(P<0.05~P<0.01)。结论: DM2微血管病变的发生进展与尿酸、血脂、血糖控制水平、血小板功能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9.
叶杰  王秀玲  于晓莉 《吉林医学》2008,29(10):796-797
目的;研究老年糖尿病(DM)患者血糖监测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对50例住院老年DM患者(其中7例备有血糖仪)血糖监测情况进行调查,根据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教会患者正确使用血糖仪,如何监测血糖。出院2周后进行随访,了解患者血糖监测及血糖控制的情况。结果:接受健康教育前后的DM患者在血糖监测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健康教育和血糖监测能较好了改善DM患者的健康行为和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20.
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的动态血压变化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梁群  朱小红 《安徽医学》2009,30(4):382-383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24h血压变化状况。方法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50例原发性高血压(EH)组和50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DM)组患者的24h血压,比较24h收缩压(24hSBP)、24h舒张压(24hD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血压负荷值、血压昼夜节律。结果24hDBP、dSBP、dDBP、白天血压负荷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hSBP、nSBP、收缩血压负荷及血压昼夜节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24h收缩压、夜间收缩压升高、血压负荷值升高,血压昼夜节律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