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安医家吴亦鼎小考清代新安医家吴亦鼎曾著有《神灸经纶》、《麻疹备要》二书,学术价值较高,后均被曹炳章编入《中国医学大成》。然而,作者吴亦鼎的情况,一般史志无记载,目前国内学术界只是据此二书的序推论其姓吴,名亦鼎,字砚丞(或作研丞),清代道光咸丰年间皖...  相似文献   

2.
吴亦鼎,新安医家,咸丰年间皖之歙县人,著有《神灸经纶》.本文根据《神灸经纶》的内容对吴亦鼎先生的灸法思想总结如下:①针与灸各有优势,临床上应针灸并用,不可偏颇.吴亦鼎对施灸材料及点火材料有一定的选择,艾以3年陈艾为佳,火最宜取天上太阳之火.②明症辨经.运用经络理论分析记载疾病所属病机和症状,并辨证归经、指导取穴.同时穴...  相似文献   

3.
返博为约的《增补本草备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返博为约的《增补本草备要》《本草备要》大约成书并刊刻于1684年,后作者又经十年补充修订,于康熙甲戍年(1694)刻印其增补本,即《增补本草备要》。为了编写此书,汪昂阅读参考了大量历代医著,从中选出较常用的药物500余种,用简要文字记述于《增补本草备...  相似文献   

4.
新安医家吴亦鼎在总结前人灸疗的基础之上,创新发挥,大力倡导灸法治疗,并著《神灸经纶》,阐发灸理。文章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分析总结,归纳出吴亦鼎的灸法治疗学术思想,以希扬吴氏灸理、为现代临床治疗上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降低现代医学治疗带来的副作用,同时也为今后研究灸法治疗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一、升麻葛根汤升麻葛根汤为小儿麻疹的常用方之一,一般称系钱仲阳方,但亦有认为出自阎季忠(一作孝忠)者,理由是钱氏《小儿药证直决》书中未见此方,而载于《阎氏小儿方论》。经笔者反复考核,认为还是出自钱氏。  相似文献   

6.
学术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探讨有关著作著述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动因,以便准确地判定该书在学术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地位,更有效地评价作者的学术思想。本文拟对清代新安医家吴亦鼎的《神灸经纶》作此方面探讨。1历史背景纵观清代针灸史,初期针灸之术发展尚快,以《...  相似文献   

7.
元·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载有“九宫尻神歌诀”。其内容是从《黄帝明堂灸经》“胡侍郎奏过尻神指诀”而来。此后,《针灸聚英》、《秘传杨敬斋针灸全书》、《针灸大成》、《针灸集成》等均有“尻神”记载。《针灸聚英》虽没有“尻神”之说,但在按语中谓:“尻,尾底骨节,即臀尖。曰尻神即臀尖神矣!何人之一身独臀尖为神  相似文献   

8.
方论始于宋     
关于方论清·罗美《古今名医方论》指出 :“有方即有柄 ,自仲景始也 ;有方更有论 ,自成无己始也。”故一般认为方论始于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115 6)。经笔者查考发现 ,记录方论内容早于《伤寒明理论》一书的医方书有 4种 :庞安时《伤寒总病论》(110 0 )、朱肱《活人书》(1111)、寇宗《本草衍义》(1116)、许叔微《普济本事方》(1132 )。其中庞安时《伤寒总病论》中的方论 ,可称为方论之肇始。其书中方论的内容至少有两处 :一在半夏泻心汤下 ,一在生姜泻心汤下。半夏泻心汤 :“设下后津液入里 ,胃虚上逆 ,寒结在心下 ,故宜辛甘发散。半…  相似文献   

9.
《医理发微》为明代江阴籍医家庄履严所著, 普遍认为是书已经亡佚。通过考查, 于《江阴庄氏宗谱》中发现《医理发微》3卷, 其成书年代应在万历乙未(1595)或之前, 由庄氏后人庄文鹤于咸丰九年(1859)修入宗谱。《医理发微》共计3卷, 分5部, 部之一论述脉诀、脉经、诊家诸书等;部之二论述五运六气司天在泉等;部之三论述伤寒诸证;部之四论述妇人诸证;部之五论述小儿幼科诸书。现传庄氏《妇科百辨》一书系《医理发微》部之四"胎产百辨"内容。  相似文献   

10.
《金匮要略方论》(以下简称《金匮》)是我国东汉时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由于本书在理论上和临床实践上都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于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的影响,所以古今医家都对此书推崇备至,赞誉其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本文就该书用药特点,略书管见。  相似文献   

11.
《琼瑶神书》约成书于元末明初,作者为兼通针术的道人。经考证,题曰“琼瑶神书”之书至少有三种。其一,《琼瑶神书》三卷(今佚);其二,明刊《琼瑶发明神书》三卷《又作“琼瑶真人针经”》,此乃后人伪作,与前书内容通然不同;其三,清刊《琼瑶神书》四卷(又作“琼瑶神书大成”)。此本真伪参半,其卷三末补有二部与原书内容完全无关的医书,别卷也间有后人增补之文。  相似文献   

12.
《金匮要略》又名《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或《金匮》。它是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中论述杂病的一部份。原书早已散佚,相传为西晋王叔和等加以整理编次,但后人仅看到《伤寒论》十卷,而杂病部份又复失传。到北宋初年,翰林学士玉诛在蛀卷中发现《金匮玉函要略方》,经林亿等校正后,把杂病部分编成《金匮要略》方论一书而流传于世。  相似文献   

13.
本讲重点介绍蒜泥灸和线香灸的操作方法、特点、主治病证,供广大读者临床应用。蒜泥灸一、简述蒜泥灸也是非艾灸法中敷灸的一种。本法是在《寿世保元》围蒜灸治疗疔疮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简单.确有疗效而被较广泛应用。王肖岩所著《穴位贴药疗法》一书中就有关于蒜泥贴敷  相似文献   

14.
漫谈消经散     
哈小博 《开卷有益》2006,(10):34-34
清经散,又名清经汤,为明末清初医学家傅山(字青竹,后改“青主”)创制,载于其所著之《傅青主女科》一书中《。中医方剂大辞典》则认为该方源自《辨证录》一书。按《辨证录》世传系清代医家陈士铎所著。有人认为《,傅青主女科》实为后人从辨证录》中录出,略加润色,假托傅氏之名刊行的。对此,近人何高民氏经过精心考证,认为《傅青主女科》确系傅山所著,并非录自《辨证录》(见《傅青主女科校释》,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但也有人认为,辨证录》本系傅山所著,因反清斗争的需要,遂隐去作者之名。后人抽取其中部分内容单独刊行,始具作者真名,即…  相似文献   

15.
日本人喜多顿直宽所著《金匮玉函要略方论疏义》对《金匮要略》注疏的贡献与价值,在于此书通过文献校勘考证,可能在较大程度上恢复了《金匮要略》原貌。喜多邨氏对《金匮要略》义理的阐发是基于丰厚的医疗实践,故其疏义多有独到实用之处,不论于临床、于文献研究,都颇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元末明初医家赵良仁(以德)所着《金匮方论衍义》(以下简称《衍义》)乃现存文献中注释《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之第一部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文是以中国中医研究院之抄本为底本进行研究。此本据其图书馆藏书目所载为清·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年抄本。清代周扬俊得其抄本,间有缺佚,自为补注,而为《金匮玉函经二注》,并广为流传。因此,关于《衍义》的内容,主要从《二注》中获得,各书引用多据此本。然而,通过将《衍义》与《二注》对勘,发现周氏所得的《衍义》本脱漏讹误较多。  相似文献   

17.
《本草备要》(以下简称《备要》)系。清代著名医家汪昂(公元1951年—?)所著。汪氏早年业儒,饱读经书。于31岁弃儒业医。在无师授情况下自学本草,博览经史医籍,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博采众长,为己所用。  相似文献   

18.
一般认为方论肇始于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115 6 )。然而考察现存医学文献发现 ,在成无己之前 ,已有四部医著载有方论。如北宋庞安时《伤寒总病论》(110 0 )载有半夏泻心汤方、生姜泻心汤等方论 ;朱肱《活人书》(1111)载有桂枝加桂汤等方论 ;寇宗《本草衍义》(1116 )关于仲景医方中药物功效主治的分析 ;南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1132 )所载的真珠圆等方论。在成无己之后 ,南宋《太医局诸科程文》(12 79)“假令论方义”所载方论更多。方论产生于北宋 ,与当时理学的影响和太医局将其作为医学教育的一个部分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针灸书中常常提到“忌八般木火”以灸,它最早见于《黄帝虾蟆经·辨灸火木法》,其后陆续见于《外台秘要》,《医心方》、《黄帝明堂灸经》等历代医书。如《黄帝明堂灸经》说“八木者,松木火难差增病,柏木火伤神多汗,竹木火伤筋目暗,榆木火伤骨失志,柔木火伤肉内枯,枣木火内伤吐血,柘木火大伤气脉,楢木火伤荣卫经络”。有的同志据此推测在艾火之前,可能采用干草树枝,诸种木柴作燃料作  相似文献   

20.
《易简方》系列著作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易简方》系列著作明朝后期国内即已失传,现存版本均系日本传回:王硕《易商方》著于庆元丙辰(1196),原本已失传,现存本即无名氏《校正注方真本易简方论》,是日本贸延元年望三英重刊四明杨伯启纯德堂小字巾箱本,经光绪戊戌孙让重刊,才得保存;孙志宁《增修易简方论》著于淳佑辛丑(1241),王玮《续易简方脉论》著于淳佑甲辰(1244),均已失佚,仅在《医方类聚》还可以见到些许条文,但孙氏《伤寒简要》尚保存于《医方类聚》;施发《续易简方论》著于淳佑癸卯(1243),卢祖常《易简方纠谬》著于淳佑辛丑至甲辰间(1241~1244),现改题《续易简方论后集》,附于施发《续易简方》以行,现有日本文政十年张推直重刊的松屏舍藏板本。各种版本均极少流传,处于亡佚的边缘,应予抢救重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