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二倍体细胞狂犬病疫苗(HDCV)可用于预防暴露前或后的澳大利亚蝙蝠传播的狂犬病病毒感染。最近发现该病毒至少与昆士兰1例死亡病例有关,而HDCV似乎是预防病毒感染的有效疫苗。本文作者首次报告1例接种该疫苗后出现的异常反应。 相似文献
2.
3.
4.
5.
腮腺炎疫苗异常反应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儿男 ,年龄九个半月。于2001年1月18日 ,在地段防疫科注射“腮腺炎疫苗”后 ,于次日中午出现发热、呕吐、阵发性抽搐、四肢冰凉等 ,当日16时转住院治疗。入院体检 :体温38 2℃ ,脉搏120次/分 ,呼吸60次/分 ,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弱 ,口唇发绀 ,颈轻微抵抗 ,抽搐、意识丧失。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14 6×109/L、中性0 69、淋巴0 30、血色素114g/L ,经抗休克、抗感染、抗过敏等治疗措施 ,给予头胞噻肟钠、地塞米松、东莨菪碱以及低分子右旋糖酐、碳酸氢钠等 ,下午9时左右 ,患儿突然呼吸、心跳停止 ,… 相似文献
6.
流行性乙型脑炎灭活疫苗 (以下简称乙脑疫苗 )可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为预防此病 ,于 1995年 4月份对全镇 1— 15岁儿童进行了乙脑疫苗预防接种。在接种过程及接种后 ,部分儿童出现了较强反应 ,且反应率较高。经调查分析认为 ,此系一起由乙脑疫苗接种引发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现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1 1 疫苗来源及接种 本次接种乙脑疫苗系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 ,由省防疫站冷藏保存逐级发放。疫苗批号为 94 12 14— 1,效期 96 11;止痛剂为硫酸氢钠 ,批号为 830 80 6— 2 8,无效期。接种对象为 1— 15岁儿童 ,接种方法按“乙脑疫苗接… 相似文献
7.
高子珍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1982,(3)
[Ramanna BC et al:J Commun Dis12(3):139 1980(英文)] 早在19世纪初期,就已知道感染狂犬病毒后出现体液免疫反应,但有报告指出,高水平的血清中和抗体与感染狂犬病死亡者之间没有关联。关于狂犬病毒感染的细胞介导免疫资料不多,因此作者对狂犬病疫苗接种者进行了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的观察。 相似文献
8.
9.
细胞培养狂犬病疫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真行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1981,(3)
近几年来,在发展预防狂犬病的措施方面取得了迅速进展。1980年3月在西德埃森举行的世界卫生组织(WHO)咨询会议上讨论了这些进展,并提出今后工作的重点。这次会议的主要结论和建议可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王懋梁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1979,(4)
本文综述狂犬病疫苗接种的现代方针,并总结一种新型的组织培养疫苗的研究。疫苗预防的病理生理学:个体接触狂犬病毒后的一段时间内,病毒可能仍然潜伏在肌细胞中。就狂犬病疫苗的作用而言,已可肯定的是:如在接触病毒前接种,所产生的 相似文献
11.
几年来,狂犬病疫苗的研制有很大进展。由于神经组织培养的狂犬病疫苗有严重的神经系统副反应,各国学者都致力于研究副反应小、免疫效果好的细胞培养狂犬病疫苗。我国从1981年起广泛应用原代地鼠肾细胞狂犬病疫苗以来,狂犬病的平均病死率已由未接种组的17%降低到疫苗接种组的1.04%,而且疫苗无严重副反应。国外相继报告了用人二倍体细胞、恒河猴二倍体细胞、提纯的鸭胚、鸡胚、鹌鹑胚细胞及原代胎牛肾细 相似文献
12.
狂犬病仍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传染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预防狂犬病显得更加重要.本文针对狂犬病的暴露前和暴露后预防,对所用疫苗和其他生物制品的特点、肌肉注射和皮内注射的优缺点、使用条件、注意事项以及适应证和禁忌证等作了介绍.此外还介绍了WHO推荐的8部位皮内接种法和2部位皮内接种法. 相似文献
13.
本刊编辑部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1983,(3)
美国旧金山基因工程公司的 Yelvert-on 等最近通过把狂犬病病毒表达糖蛋白的基因插入大肠杆菌中,合成了狂犬病病毒糖蛋白,从而完成了发展狂犬病基因工程疫苗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4.
孟迎秋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1994,(5)
罗马La Sapienza大学卫生研究所设立的狂犬病中心具有100年狂犬病接触后免疫接种经验,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发现,50岁以上的老年人接种狂犬病疫苗后产生的中和抗体滴度比年轻人低,因此,本文作者进一步观察了不同年龄组人群对现行狂犬病疫苗的免疫应答情况。 试验采用两种疫苗,纯化的鸭胚狂犬病疫苗(PDEV)人二倍体细胞狂犬病疫苗(HDCV)。两种疫苗均采用狂犬病病毒Pit-man-Moore株,均用β丙内酯灭活。每剂疫苗的抗原值应≥2.5IU(NIH法)。 260名受试对象的年龄为11~25岁或50岁以上。均未接种过狂犬病疫苗。免疫程序为0、3、7、14、30和90天。最终共有204人完成全程免疫,其中11~25岁者111人;50岁以上者93人。分别在接种疫苗前(T_0)、接种第5针疫苗前(T_1)以及接种第6针疫苗前(T_2)采血,用改良的间接荧光抗体微量试验检测抗狂犬病抗体。另外,要求受试者在疫苗接种期间记录接种部位和全身反应情况。 结果表明,两种疫苗均能很好耐受。107名HDCV接种者中仅1人出现乏力,2人有接种部位疼痛。97名接种PDEV者中有4人出 相似文献
15.
熊青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2007,30(4):188-188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所致的、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人兽共患急性传染病。人类对狂犬病普遍易感,通常由病兽咬伤而感染,病死率达100%。狂犬病的主要预防措施为接种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和狂犬病疫苗。本文比较了液体与冻干两种剂型狂犬病疫苗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16.
狂犬病疫苗研究进展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10年来,现代生物技术广泛应用于狂犬病疫苗学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①应用生物工程技术研制野生动物狂犬病毒口服疫苗(狂犬病毒糖蛋白——重组痘病毒、腺病毒或杆状病毒等)获得成功;②狂犬病毒无毒变异株口服疫苗筛选成功具有应用前景;③应用细胞培养技术制备优质狂犬病毒疫苗。1 狂犬病基因工程疫苗 采用DNA重组技术表达狂犬病毒糖蛋白(G)或核蛋白(N)发展新一代狂犬病疫苗,是一条良好途径。学者们先后采用大肠杆菌、酵母和哺乳类动物细胞作为狂犬病毒G蛋白的表达系统,考虑到免疫 相似文献
17.
18.
19.
龚训良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1989,(3)
吸附狂犬病疫苗(RVA)是一种用于人类的新型细胞培养疫苗,于1988年3月18日获准使用。该疫苗是采用狂犬病病毒Kissling株适应于恒河猴胎肺二倍体细胞制成。用β丙内酯灭活病毒,并通过磷酸铝吸附浓缩。而磷酸铝还可作为一种佐剂。RVA使用的病毒株、细胞系和浓缩过程均不同于美国现有的人二倍体细胞狂犬病疫苗(HDCV)。由于RVA由磷酸铝吸附,所以是液体,而不是冻干制剂。 3000人在接触前和接触后接种以及加强接种后,有99%以上的人产生了满意的狂犬病中和抗体水平。推荐的RVA接种时间与 相似文献
20.
李萍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1996,(2)
作者曾构建了质粒载体pSG5rab.gp,该质粒含有猿猴病毒40(SV40)启动子控制下的狂犬病病毒G蛋白(RVGP)的全长cD-NA,肌肉注射小鼠后可诱生特异性B细胞和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并能保护小鼠抵抗毒力株攻击。本研究中作者测试了可能影响该DNA疫苗效力的两个因素:(1)不同的启动子;(2)分泌型与膜结合型RVGP。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