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评价寰枢椎脱位后路钉棒固定手术不同植骨材料的植骨融合效果。方法 2002年11月至2012年7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在气管插管全麻下对468例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施行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技术,寰椎采用椎弓根螺钉、部分经椎弓根螺钉或侧块螺钉固定,枢椎行椎弓根螺钉、椎板螺钉、峡部螺钉或侧块螺钉固定,采用自体髂骨松质骨、异体松质骨或异体松质骨混合自体骨髓植骨,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CT以了解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术中未发生椎动脉、脊髓损伤,术后切口浅表感染2例,经清创换药后治愈,影像学检查示所有患者寰枢椎脱位复位满意。术后447例(自体骨405例、单纯异体骨27例、异体骨加自体骨髓15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7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9个月。临床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无螺钉、固定棒断裂。5例患者植骨未获融合(自体骨植骨2例、异体骨植骨3例),且伴有螺钉松动,其中1例患者未出现寰枢椎失稳,佩戴颈围继续随访;余4例行后路翻修大量自体髂骨松质骨植骨,最终获得融合。结论寰枢椎脱位首次手术和翻修手术应尽量采用自体骨植骨,不得已使用异体骨时最好加入自体骨髓以提高融合率。  相似文献   

2.
骨科:脊柱     
侧块钉固定治疗齿突骨折并寰枢关节脱位;经枢椎椎弓根内固定钉道轨迹的术前三维CT重建;四点内固定技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重建钛板枢椎椎弓根螺钉及颗粒状植骨枕颈融合术;一期前后路联合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骨折脱位  相似文献   

3.
王春丽  梅伟  王庆德 《中国骨伤》2010,23(4):275-277
目的:探讨经后路寰枢椎钉板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6月至2008年6月,采用后路寰枢椎侧块钉板固定颗粒状自体松质骨植骨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19~72岁,平均41.7岁。其中齿状突陈旧性骨折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齿状突发育畸形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高位颈脊髓病症状体征,影像学显示寰枢椎不稳,术前JOA评分6~11分,平均7.4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9~40个月,平均28个月。所有植骨达到骨性融合,复位无丢失,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断裂。脊髓功能明显改善者10例,略有改善者4例,无变化者1例;术后JOA评分13~17分,平均15.6分。结论:寰枢椎钉板内固定颗粒状自体松质骨植骨,可保障寰枢椎稳定,促进寰枢关节融合,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应用寰枢侧块螺钉与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及枕颈融合术治疗上颈椎不稳的疗效.方法 对寰枢椎不稳27例患者采用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及枕颈融合治疗.结果 27例患者均经寰枢椎螺钉或枕颈融合内固定术,其中一例颅底凹陷患者一期行经口齿状突切除术,二期行枕颈融合术,27例患者无一例发生脊髓和椎动脉损伤.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3 ~17个月,平均9个月.术后3个月JOA评分13.5 ~16.9分,平均15.2分,改善率为88.4%.植骨块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断裂、松动.结论 后路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及枕颈融合术具有稳定的三维固定效果,可用于治疗上颈椎不稳.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寰椎后弓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治疗Ⅱ型齿突骨折的疗效。方法2004年3月-2007年3月对13例Ⅱ型齿突骨折患者以寰椎后弓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其中6例伴脊髓受损症状。结果术中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平均随访时间为18个月(6—32个月);未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所有患者寰枢椎均融合。6例脊髓受损患者术前JOA评分为10.1分(9.2~11.8分),术后2周JOA评分为15.6分(15.2~16.8分)。结论寰椎后弓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Ⅱ型齿突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背景:游离齿状突并可复性寰枢椎脱位常需要手术治疗,但目前缺乏操作简单且安全有效的寰枢椎内固定方式。 目的:评估寰椎后弓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治疗游离齿状突并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12年6月采用寰椎后弓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治疗游离齿状突并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l1例。对脱位复位情况、内固定植骨融合率、JOA功能评分、影像学评估及术后并发症等进行分析。 结果:11例术中均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37个月,平均25个月,均未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术后疼痛和神经症状均得到缓解,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寰枢椎均融合。 结论:寰椎后弓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游离齿状突并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枢椎椎板螺钉联合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枢椎椎板螺钉联合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对5例枢椎椎弓根细小的寰枢椎脱位患者,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施行了枢椎椎板螺钉联合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枢椎椎板螺钉的进钉点位于棘突两侧椎板交界处,交叉置人对侧椎板内;寰椎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位于枢椎侧块中线上,距寰椎后弓上缘最少3 mm,内斜10°,上斜5°.螺钉直径3.5 mm,枢椎椎板螺钉长26~32 mm,寰椎椎弓根螺钉长28~32 mm,结合自体髂骨植骨.结果 患者获得随访3~18个月,平均7.5个月.未发生椎动脉、脊髓损伤,术后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X线、CT复查螺钉位置良好,无松动、断钉,植骨3个月后均达到满意融合.结论 枢椎椎板螺钉联合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效果满意,是又一可供选择的寰枢椎后路固定术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寰枢椎弓根钉联合枢椎椎板钉固定融合治疗寰枢关节不稳或脱位的疗效.[方法]2003年2月~2009年2月收治的寰枢关节不稳或脱位病例7例,男4例,女3例;年龄10~61岁,平均41岁.术前颈椎矢状位CT提示枢椎椎动脉孔高跨3例;C2、3分隔不全,枢椎椎弓根狭小4例.其中4例有脊髓病或脊髓损伤的症状、体征.分别行颈后路经双侧寰椎侧块、一侧枢椎椎弓根钉、一侧楸椎椎板钉寰枢固定4例;经一侧枢椎椎弓根钉、一侧枢椎椎板钉与枕骨行枕颈固定3例.取自体髂骨植骨融合.[结果]手术中无脊髓和椎动脉损伤的病例.本组7例得到随访,随访1~3年,平均13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无钉板断裂病例.3例脊髓功能改善明显,1例略有改善.[结论]寰楸椎不稳或脱位,术前枢椎CT提示楸椎椎弓根发育异常,无法采取螺钉固定时,可通过枢椎椎板置钉,实施寰枢融合或枕颈融合术,此技术操作简便,风险小,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9.
王超  王圣林  闫明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20):1557-1561
目的 探讨以枢椎椎板置钉法完成寰枢或枕颈固定,用以治疗寰枢关节不稳的可行性.方法 对枢椎椎弓根畸形或椎动脉异位的病例以枢椎椎板置钉的方法 完成寰枢或枕颈固定.如果一侧枢椎椎弓根是大致正常的,就在该侧用椎弓根钉固定,在对侧用枢椎椎板钉固定.在寰椎以侧块螺钉固定,在枕骨以短螺钉固定.用连接棒在寰枢或枕枢间连接.在寰枢后弓间或枕骨与枢椎椎弓间植入颗粒状松质骨.结果 共完成了9个病例,其中寰枢固定2例,枕颈固定7例.使用一侧枢椎椎弓根钉固定、另一侧枢椎椎板钉固定6例,两侧均为椎板钉固定3例.9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4-13个月(平均9个月).所有病例均得到骨性融合.有神经症状的8例中,症状改善情况为:优3例,良1例,可2例,无变化2例.1例椎板钉进入了椎管.所有病例均没有出现脊髓和椎动脉损伤症状.结论 枢椎椎板置钉操作简便、安全,固定效果可靠.可以作为枢椎椎弓根置钉固定的后备方法 ,适用于椎弓根畸形或椎动脉异位的病例.  相似文献   

10.
钢板螺钉内固定在枕颈融合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钢板螺钉内固定在枕颈融合中应用的疗效。方法1999年3月-2003年7月,应用钢板螺钉内固定枕颈融合治疗难以复位的寰枢椎脱位并脊髓压迫11例,其中齿突陈旧性骨折并寰椎前脱位7例,齿突发育不良并寰椎后脱位4例。结果寰枢椎脱位获得不同程度的复位,脊髓压迫解除,神经功能明显改善,枕颈部3~5个月骨性融合。结论对于难以复位的寰枢椎脱位应用钢板螺钉内固定枕颈融合术,不但固定较牢固可靠、简便,有利于植骨融合,而且还有一定的复位作用。  相似文献   

11.
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颗粒状植骨融合治疗寰枢关节不稳定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目的:探讨后路经C1、C2侧块关节螺钉固定、颗粒状松质骨植骨行寰枢关节融合治疗寰枢关节不稳的效果。方法:自1999年12月~2003年4月对58例因齿状突不连、寰椎横韧带断裂或松弛导致寰枢关节不稳定的病例施行了后路经C1、C2侧块关节的螺钉固定术,然后在C1、C2后弓间植入颗粒状松质骨。术中不用钛缆固定寰椎后弓与枢椎棘突。术后不需任何外固定。结果:无手术中损伤脊髓和椎动脉的病例。49例获得随访,时间6个月~3年10个月,平均20个月,全部获得了骨性融合。结论:当寰枢关节不稳定时用两枚螺钉由后路经C1、C2侧块关节固定即可起到足够的稳定作用;在C1、C2后弓间植入颗粒状松质骨可获得很高的融合率。  相似文献   

12.
使用枢椎椎弓根螺钉和枕颈固定板的枕颈融合术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30  
Wang C  Yin SM  Yan M  Zhou HT  Dang GT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2):707-711
目的观察一种借助于枢椎椎弓根螺钉的枕颈固定装置治疗寰枢关节不稳定的效果。方法从2001年6月至2003年3月用自行设计的一套由椎弓根螺钉和枕颈固定板组成的枕颈固定器,治疗了38例寰枢关节不稳定的患者,其中24例有寰椎枕骨化。沿枢椎椎弓峡部的纵轴安置椎弓根螺钉,将枕颈固定板预弯后固定于枕骨,用螺母锁定固定板与椎弓根钉的过程中,利用固定板的曲度,使寰枢关节充分复位。植骨于枕骨与枢椎后弓间。结果36例获得了随访,平均18个月,均获得了骨性融合。没有神经、血管损伤和断钉、断板的病例。结论使用枢椎椎弓根螺钉和枕颈固定板的枕颈固定器不仅有可靠的、短节段固定作用,而且便于寰枢关节复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寰枢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术两种不同钉道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及疗效。方法在8例新鲜尸体标本依次轮流测试正常、Ⅱ型齿状突骨折行AO进钉点与改良进钉点两种后路钉道螺钉固定术模型三维运动范围,并在16例寰枢椎不稳定患者,采用枢椎下关节突下缘正中点为进钉点的方法行经关节螺钉固定及自体颗粒样松质骨植骨术。结果两种入钉方法均能明显减少寰枢关节的各向运动角度(P〈0.01),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5~48个月随访,16例患者寰枢关节稳定性均获得恢复与骨融合,无并发症。结论新入钉点解剖标志明确。钉道长,能提供牢固地固定,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4.
使用颗粒状自体松质骨植骨的寰枢椎后路融合术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21  
常耕町  王超 《中华骨科杂志》1997,17(9):544-546,I001
介绍一种在头环背心保护下用颗粒状自体松质骨植骨的寰枢椎后路融合术。对34例寰枢椎不稳的病人施行了寰枢椎后路融合术。用头环背心维持寰椎的复位,将颗粒状的自体松质骨植于寰椎后弓和枢椎椎板的背面,不用内固定,直至植骨融合。31例病人获得了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0个月,其中29例融合成功,术后头不背心固定时间平均为13周,有3例出现了寰椎再移位。颗粒状自体松质骨比块状的全层骨更有利于融合。用头环背心的外固定  相似文献   

15.
陈旧性寰枢椎脱位与枕颈不稳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陈旧性寰枢椎脱位与不稳的疗效。方法 自 1992—2 0 0 0年收治 36例陈旧性寰枢椎脱位与枕颈不稳的患者 ,年龄 12~ 6 1岁 ,平均 38岁 ;病程 1个月~ 8年 ,平均 16个月。 2 2例颅骨牵引复位或基本复位的 ,用 Gallie法寰枢椎固定 ,C1~ 2 髂骨植骨。 9例牵引未复位和 5例枕颈区畸形的 ,用 Ransford环固定 ,枕颈区减压 (C0 ~ C2 )和枕颈植骨融合。结果  1例术后 4天死亡 ,35例随访 3个月~ 4年。寰枢椎固定 2 2例中 2 1例获骨性融合 ,2例复位不满意 ,其中 1例植骨不愈合。Ransford法 13例有 12例骨性融合 ,1例植骨块断裂未愈合 ,但内固定无松动。术后神经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颅骨牵引复位的陈旧性寰枢椎脱位 ,Gallie法寰枢椎固定疗满意。 Ransford环固定对枕颈区减压和枕颈融合能提供可靠的固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K Abumi  T Takada  Y Shono  K Kaneda  M Fujiya 《Spine》1999,24(14):1425-1434
STUDY DESIGN: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results in 26 patients with lesions at the craniocervical junction that had been treated by occipitocervical reconstruction using pedicle screws in the cervical spine and occipitocervical rod systems. OBJECTIVES: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pedicle screw fixation in occipitocervical reconstructive surgery and to introduce surgical techniques. SUMMARY OF BACKGROUND DATA: Many methods of occipitocervical reconstruction have been reported, but there have been no reports of occipitocervical reconstruction using pedicle screws and occipitocervical rod systems for reduction and fixation. METHODS: Twenty-six patients with lesions at the craniocervical junction underwent reconstructive surgery using pedicle screws in the cervical spine and occipitocervical rod systems. The occipitocervical lesions were atlantoaxial subluxation associated with basilar invagination, which was caused by rheumatoid arthritis in 19 patients and other disorders in 7. The lowest cervical vertebra of fusion in 16 patients was C2, and the remaining 10 patients underwent fusion downward from C3 to C7. Flexion deformity of the occipitoatlantoaxial complex was corrected by application of extensional force, and upward migration of the odontoid process was reduced by application of combined force of extension and distraction between the occiput and the cervical pedicle screws. RESULTS: Solid fusion was achieved in all patients except two with metastatic vertebral tumors who did not receive bone graft for fusion. Correction of malalignment at the craniocervical junction was adequate, and postoperativ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howed improvement of anterior compression of the medulla oblongata. There were no neu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of cervical pedicle screws. CONCLUSIONS: Occipitocervical reconstruction by the combination of cervical pedicle screws and occipitocervical rod systems provided the high fusion rate and sufficient correction of malalignment in the occipitoatlantoaxial region.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ed the effectiveness of cervical pedicle screw as a fixation anchor for occipitocervical reconstruction.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Ransford环在枕颈融合术中的固定作用。方法 9例陈旧性寰枢椎骨折接脱位,5例枕颈区畸形行后路枕颈减压,髂骨植骨,用自制Ransford环颅骨下和椎板下钢丝固定,术后X线片观察枕颈植骨融合。结果 13例随访6个月-4年,神经功能明显恢复,12例枕颈区骨性融合。结论 Ransford环在枕颈融合术中能提供较强的固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在2~5岁学龄前儿童寰枢椎脱位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8年9月—2015年8月采用颈椎后路椎弓根螺钉钉棒系统治疗寰枢椎脱位学龄前患儿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24~60个月,平均39.8个月。患儿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活动受限,5例患儿有颈髓压迫症状,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C级2例,D级3例。术前常规行张口位和伸屈动力侧位X线、CT三维重建及MRI检查。麻醉后行颅骨牵引手法复位,对于可完全复位及部分复位的13例患儿,行俯卧位后路手术;对不能复位的2例患儿,先前路松解再翻身行后路手术。直视下置入寰枢椎螺钉,并完成复位及固定植骨融合。早期5例患儿行自体髂骨块植骨,后期8例患儿行异体骨植骨,另2例患儿未植骨。结果 15例患儿手术过程顺利,共置入54枚螺钉,其中寰枢椎椎弓根螺钉49枚,寰椎侧块螺钉3枚,枢椎棘突椎板螺钉2枚,未发生脊髓、神经根及椎动脉损伤。术中出血量30~150 m L,平均80 m L;手术时间80~200 min,平均110 min。所有患儿随访6~60个月,平均32.6个月。患儿术后3个月随访时均无明显颈部疼痛症状,无明显活动受限。5例术前神经功能异常患儿在术后6个月随访时均恢复至E级。自体髂骨植骨患儿寰枢椎融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4.2个月;异体骨植骨患儿寰枢椎融合时间为6~9个月,平均7.3个月。结论对寰枢椎明显脱位的学龄前儿童可以考虑施行后路寰枢椎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术,常规直径3.5 mm的椎弓根螺钉钉棒系统可以用于大多数2~5岁学龄前患儿寰枢椎固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