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老年期痴呆的另一个主要类型,国内外研究结果显示,VD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高[1,2],VD占欧美老年期痴呆的15%~20%。亚洲国家如中国和日本VD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急性脑梗塞后病人认知功能和痴呆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MMSE)对74例急性脑梗塞病人认知功能进行检查。对有认知受损者时一步检查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和Hachinski缺血指数量表(HIS)以确诊血管性痴呆(CD),并对VD组和非痴呆组两组病人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1例确诊为VD,VD发生率为28.38%,其中≥65岁VD发生率为31.91%,MMSE分值与年龄,文化程度有明显相关,年龄大、文化程度低者MMSE分值低。两组病人比较,年龄有明显差异,VD组明显高于非痴呆组。结论 对急性脑梗塞病人尤其是老年病人需注意认知功能的减退,以便早期发现VD。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危险因素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对我院2014-02—2015-10收治的8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归纳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及影像学特征。结果文化程度越低、月收入2 500元、夫妻关系一般、居住地位于农村、健康教育2次及以下、具有高血压史患者发生血管性痴呆的几率较高。80例患者均经MRI检查确诊,脑出血14例,脑梗死66例。临床表现:智能障碍80例,记忆力减退71例,不同程度肢体障碍59例,表情冷漠53例,行为异常21例,假性延髓性麻痹25例,语言功能障碍13例,小便失禁19例,感觉障碍11例。影像学表现:脑萎缩71例,脑白质疏松63例,大小不一的单一或多发的梗死灶67例(其中单灶性梗死13例,多灶性梗死54例)。梗死灶部位:基底节区、脑叶、丘脑、内囊、脑干、小脑;脑出血病灶分别位于丘脑、基底节、额叶等。结论血管性痴呆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史、心脏病史、高脂血症等,临床要加强危险因素防治,采用药物、心理康复的综合治疗方法积极对患者进行干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246例复发性脑梗塞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性调查了246例复发性脑梗塞患者,结果表明:复发性脑在性别上男性明显高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2.73:1。随关年龄增长,脑梗塞得发的机率增加,50-69岁年龄组最高,占84.54%,60岁以上是59岁以下发病率的2.26倍。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TIA、吸烟和/或嗜酒、中风家族史与复发有密切关系,纤维蛋白与(Fbg)与体外血栓形成试验在复发病例中异常较高,而胆固醇、血小板粘附率的异常率较低。原  相似文献   

6.
无症状性脑梗塞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104例经头颅CT或MRI扫描证实的无症状性脑梗塞患者的回顾性分析,以期获得对该疾病较全面的认识,从而有利于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本组共发现246个梗塞灶,86.6%为小腔隙性脑梗塞,且多分布于脑深部区域。结合有关文献作者讨论了无症状脑梗塞发病的危险因素。强调加强对基础疾病的治疗和对高危人群进行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7.
脑梗塞复发危险因素的对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1994年12月至1996年12月住院的脑梗塞病人(共240例)中,筛取两年内曾复发一次的脑梗塞病人25例,并从其余未复发样本中随机抽取50例,作为对照组,对复发的危险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脑梗塞复发与高血压病史及病程、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高脂血症及脑梗塞部位关系密切,而与性别、年龄、心房纤颤、高血压性心脏病无关。对复发性脑梗塞的预防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血管性痴呆与脑梗塞部位及促发因素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报道24例血管性痴呆(其中基底节6例、丘脑7例、内囊6例、左皮层大面积及皮质下基底节4例,左侧额叶1例)。多发性梗塞灶19例,单发性梗塞灶5例,梗塞灶少者1个,多者8个,平均为4个梗塞灶。1年内复发者12例,2~3年复发10例,5年以上复发2例,其中2次以上发病占90%。所有血管性痴呆全部有脑萎缩,且呈中央性萎缩。并就脑梗塞部位,反复发作性及多灶性梗塞、脑萎缩等成因相互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正> 资料与方法 资料:痴呆组共22例,男18,例女4例,年龄为47—87岁,平均年龄60.9岁。18例经CT证实有脑梗塞灶,其中单灶型3例,多灶型11例,腔隙性脑梗塞4例,合并脑萎缩6例。痴呆出现距首次卒中的时间,1个月4例,1—6个月13例,半年以上5例。有高血压史17例,糖尿病史4例,冠心病史5例,2次以上卒中史10例。入院时血压>20/12kpa者17例,血糖>5.6mmol/L11例,心电图异常者10例(10/14)。由CT证实而无痴呆表现的单纯脑梗塞188例,男135例,女53例。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VaD)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67例脑梗死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其中包括55例VaD组和212例非VaD组,运用f检验、χ^2检验和Logisfic回归分析方法明确VaD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低教育水平、高血压、糖尿病、房颤、脑卒中病史、多发性梗死、白质疏松、颞叶梗死在VaD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越高越容易发生痴呆。经多因素Logisfic回归分析证实高血压、白质疏松、多发性梗死、糖尿病和年龄在两组之间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是VaD的相关因素,并且其相关程度依次递减。结论:VaD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予以针对陛预防和及时的治疗,以便减少或延缓Va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APOE多态性与血管性痴呆(VD)和脑梗塞(CI)的关系。方法应用PCR-RFLP技术分析20例VD、24例CI及24例健康老年人的APOE基因型。结果VD和CI患者ε3频率均降低(P<0.05),ε4频率均升高(P<0.05),而两组患者间各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ε4与血清APOE、APOB、TC、LDL-C正相关,与APOA、HDL-C负相关。结论APOE多态性与VD和CI的发病机制有关,其在这两种疾病中的作用可能相似。  相似文献   

12.
青年脑梗死与老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对比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青年和老年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以提高预防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8年12月在本科住院的103例青年脑梗死患者,127例老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危险因素、梗死分型和临床表现。结果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和饮酒为青年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而高血压病、CRP和冠心病为老年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2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青年与老年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不同,应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青年人脑梗死危险因素更为复杂多样,很多危险因素可以提前干预,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本病非常重要,应加强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自开封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白2005年2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8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评分(MES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将患者预后分为进展组及对照组.收集2组患者性别、年龄、收缩压、舒张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1L-1β)等共27项相关因素,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筛选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进展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血脂史、糖尿病史、血糖、纤维蛋白原、血清铁蛋白、糖化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CR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s1CAM-1)、TNF-α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RP、LDL、s1CAM-1、高血脂史为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RP、LDL、s1CAM-1、高血脂史为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可作为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及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中青年脑梗死患者发病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3a脑梗死病例,依据病史、检验和影像学资料以了解致病危险因素。结果纳入107例中青年脑梗死患者(≤60岁)为观察组,125例同期老年脑梗死患者(60岁)为对照组,经χ2检验,2组高尿酸血症、吸烟、喝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高尿酸血症、吸烟、喝酒是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中青年脑梗死致病危险因素较多,其中高尿酸血症、吸烟、喝酒是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血管性痴呆的可能心理社会危险因素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目的探索血管性痴呆(VD)可能的心理社会危险因素。方法在城市社区中分层整群抽样,10年间完成两次二阶段法调查的55岁及以上人群共5055人。工具为“上海市老年研究访问卷”中有关内容。1987年第一次调查非痴呆4896名老人多方面的心理社会因素资料,以及进行MMSE和ADL量表评定。10后复访,按DSM-Ⅲ-R和Hachinski缺血指数作出痴呆和VD的临床诊断,计算VD年发病率,以Logistic回归法分析VD老人10年前那些心理社会因素对10年后VD疾病发生产生可能的影响。结果10年后访到1206名老年人中有新发痴呆124名,其中VD36名。经统计分析相对危险度(RR),发现VD的心理社会危险因素主要有不参加集体活动、对生活不满意、有不良生活事件和抑郁等4项(RR>1);此外,ADL总分有较好预测VD的作用。结论心理社会危险因素在VD的发生和发展中可能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诸多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脑梗死病例资料完整的328例,分为复发脑梗死组67例和首发脑梗死组261例.分析2组病人的性别、年龄以及高血压、糖尿病、TIA、高血脂、心房颤动、冠心病、吸烟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的发生率.结果 2组病人年龄有显著性差异(P=0.01).脑梗死复发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P=0.005,OR=2.58,95%可信区间为1.32~5.06)和TIA(P=0.009,OR=2.62,95%可信区间为1.24~5.52)的发生率都明显增高于首发组,而高血压(P=0.015,OR=2.60,95%可信区间为1.18~5.72)和糖尿病(P=0.034,OR=1.79,95%可信区间为1.04~3.07)也高于首发组.脑梗死复发的新病灶的部位与旧病灶在同侧大脑半球的可能性较大.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TIA、高血压和糖尿病都是脑梗死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血管性痴呆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对104例经CT确诊的脑血管病患者进行血管性痴呆(VD)相关因素分析。其中脑梗塞71例,脑出血31例,混合性中风2例。经痴呆量表检查诊断为VD者34例。结果表明:VD不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文化程度与VD呈负相关。VD发生在脑梗塞和脑出血中,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脑血管病患病次数与VD有明显关系,患病3次及3次以上者有75%发生VD。患病次数与VD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所致抑郁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头颅CT或MPI确定诊断和病灶定位,并以SDS、ADL及NFA分别对患者进行测试,然后分析其发生抑郁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组腔隙性脑梗死所致抑郁的发生率为38.04%;与发生抑郁的相关因素有:梗死病灶系多发、且多分布于皮层下,存在脑室扩大,神经功能缺陷较重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差等。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所致抑郁是临床常见病,且为生物、心理因素协同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19.
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dementia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his review describes differing profiles of 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different types of dementia. Although vascular risk factors are related to various types of strokes, their independent effect on the occurrence of poststroke dementia appears to be small. Various risk factors have been identified for microangiopathy-related cerebral abnormalities, such as white matter changes and lacunae, which are the core les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vascular dementia syndrome without stroke symptoms. Most consistently, arterial hypertension and diabetes mellitus have been found to be associated with such brain abnormalities.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seems to be of particular importance as recent investigations demonstrate that this factor is related to the course of multiple lacunar strokes and the progression of white matter disease.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report that various vascular risk factors including arterial hypertension, diabetes mellitus, and atrial fibrillation may also be associated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There is also evidence of a 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Alzheimer’s disease and general atherosclerosis. Further investigations are needed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se associations are due to the weakness of diagnostic criteria, or whether vascular risk factors indeed modulate the clinical expression of primary degenerative dementia. Common susceptibility genes leading to shared risk factors may be one of the reasons for a higher coincidence of Alzheimer’s disease and vascular dementia than can be expected by chance. A modulatory effect of 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rimary degenerative dementia may extend treatment options. Received: 30 August 1999/Accepted: 1 October 199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