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承气汤首见于《伤寒论》,主要用于治疗阳明腑实证,具有泄热通下之功效,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对承气汤有所发挥,形成了一系列承气汤类方,承气汤类方在承气汤基础上进行加减,在治法上有所拓展,可有效指导临床。张仲景创制了桃核承气汤、抵当汤、大陷胸汤、十枣汤、麻子仁丸等诸多承气汤类方,从单纯的通腑、泻热发展到活血、逐水,从而扩大了应用范围,后世对承气汤类方的发展基于张仲景而有所发扬光大。俞根初治伤寒独重阳明,创制了三仁承气汤、犀连承气汤、陷胸承气汤、解毒承气汤等,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针对温热病邪易化燥伤阴,腑实之证多兼夹他病的特点,扩展了承气汤的治疗范围,在所著的《温病条辨》中焦篇中,出现了14个承气汤类方(含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本研究将承气汤类方大抵按治法分为5类,分别为:清热通腑法、扶正祛邪法、泄热逐饮法、活血散瘀法、解毒凉血法。承气汤及其类方的应用,遵循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以治法分类,可以指导临床中尽早确立正确的治疗方向,在此方向指引下,可以根据病证的具体情况灵活用药,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2.
韩延华  姜勋 《河南中医》2010,30(9):833-836
《伤寒论》中的泻下剂有以下几首:十枣汤、三物白散、大承气汤、大柴胡汤、大陷胸汤、大陷胸丸、小承气汤、小陷胸汤、抵挡丸、抵挡汤、桃核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和麻子仁丸。综合上述13首方子,均可看到承气汤的影子。热与水谷互结治以承气汤加减;热与湿相结治以承气汤配伍化湿逐水之药;热与血结成瘀血而致病治以承气汤配伍化瘀逐血痹之药。故凡是有热为患即可用承气汤为底方酌情加减。可见承气汤在下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承气汤类方最早记载于《伤寒论》的阳明篇,主要包括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味承气汤以及桃核承气汤4首方剂,经过历代医家的发挥,承气汤类方目前已经应用于急危重症的治疗,但临床报道较少。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和归纳现代医家应用承气汤类在治疗急危重症的文献,从急性胰腺炎、肠梗阻、危重患者并发腹内高压或者器官功能障碍、高热以及中毒等急危重症的5个方面分析承气汤类方对急危重症的治疗思想。从而促进中医药在临床上治疗急危重症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治疗里实证的三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药味组成及功效各不相同。大承气汤由大黄(君)、芒硝(臣)、枳实(佐)、厚朴(佐)组成,为峻下剂。大承气汤四味药中去芒硝后成小承气汤,为轻下剂。调胃承气汤则由大黄、芒硝、甘草组成,为缓下剂。组成三方的五味药材包括了无机物和有机小分子化合物二大类及蒽醌类、生物碱类、  相似文献   

5.
承气汤为《伤寒论》下法的重要代表方剂之一,有关其类方,《伤寒论》中载有大、小、调胃、桃核承气汤,其余散在的还有抵当汤(丸)、大陷胸汤、大陷胸丸、小陷胸汤、麻子仁丸、十枣汤等。由于承气汤类方在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后世对其不断发展、创新,衍生了许多极具实效的相关方剂,现剖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王付 《中医杂志》2014,(18):1558-1560,1565
探索大承气汤方证及衍生方的应用,诠释用药要点,剖析方药配伍,权衡用量比例。方证辨病如肠梗阻、肠扭转、肠蠕动迟缓症、痤疮、痈疡、疔毒、病毒性疱疹、大叶性肺炎、腺病毒性肺炎等。方药衍生如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桃核承气汤、大黄牡丹汤、大陷胸汤、大陷胸丸、麻子仁丸、厚朴七物汤、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等。从学习固定方转向运用衍生方是由固定思维模式转向随机应变技能的过程,也是强化和提升辨治效率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7.
承气汤为<伤寒论>下法的重要代表方剂之一,有关其类方,<伤寒论>中载有大、小、调胃、桃核承气汤,其余散在的还有抵当汤(丸)、大陷胸汤、大陷胸丸、小陷胸汤、麻子仁丸、十枣汤等.由于承气汤类方在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后世对其不断发展、创新,衍生了许多极具实效的相关方剂,现剖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小承气汤出自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由大黄、厚朴、枳实组成。《方剂学》将小承气汤列为大承气汤的附方,归于攻下之剂,言其具有轻下热结的作用,主治阳明腑实轻证。然细读《伤寒论》,张仲景称小承气汤具有“微和胃气”之用,并多次提及小承气汤主“和之”。可知张仲景运用小承气汤其本意不在攻下,但许多医家认为非阳明腑实之证不可妄用小承气汤,恐其攻下伤正,因此大大限制了小承气汤的临床运用。故本文总结《伤寒论》原文及各家观点,提出小承气汤非攻下之剂,实则为“和”法,并且从“微和胃气”、药物组成以及阴平阳秘等角度进行论证。文末通过临床典型案例分析,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临床运用小承气汤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白刚氏等取大承气汤原方和变化方共四组处方并与对照组比较,就其泻下作用进行了观察和研究。 1号方:为大承气汤原方;2号方:大黄20克、芒硝10克;3号方:厚朴40克、枳实25克;4号方:为大承气汤原方将行气类药量酌减,大黄20克、  相似文献   

10.
第二章泻下剂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肠胃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以治里实证的方剂,统称为泻下剂,属“八法”中下法。本章共选方12首,按其功效不同,可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和攻补兼施五类。一、寒下寒下剂是以苦寒泻下的药为主组成,具有泻热通便作用,适用于里热积滞的实证。其代表方剂大承气汤和大陷胸汤,均能泻下热结。但两方鉴别要点是:大承气汤以峻下热结而通便为主,为治疗胃肠里陷积滞而致大便燥结的主要方剂,而大陷胸汤则以泻结逐  相似文献   

11.
廖思思  陈宁 《环球中医药》2022,(8):1390-1392
承气汤始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原治“胃家实”之阳明病,根据病情的不同程度与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治疗里实证。后世医家运用张仲景思想,并结合自身的时代发展特点,将三承气汤化裁薪传,对其证治由伤寒推广延伸到杂病,主治由阳明腑实证拓展到阳虚冷积、热伤气血、阴亏热结等虚实夹杂证,使承气汤逐步从攻邪法衍化至攻补兼施法,重视扶正祛邪,以达到“正足邪自去”“邪去正自安”,延伸了“下法”的应用范围,至明清时期完成了“由实而虚”的应用转变,并形成承气汤系列方。本文通过梳理承气汤的衍化过程,阐明其应用转变的理论基础,分析此类方的结构,并从中得到启示,即承气汤类方通过下法驱邪外出使气机条畅,邪祛则正气得复,故只要病机吻合,有正气可承,便可使用,不必拘泥,并以此助承气汤类方在临床上得以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小承气汤证探究北京联大中医药学院(100007)张植轩小承气汤乃是仲景治疗阳明实证承气类三方之一。验之临床它不仅可治外感病,也可治疗内科杂病及内外合邪之证。为了提高《伤寒论》的教学质量,拓宽经方的运用范围,故以本方证的辨证运用过程为手段,以期达到对仲...  相似文献   

13.
张锡纯乃近代临证大家 ,创衷中参西之说 ,对于近代中医的发展 ,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于临证过程中 ,对于《伤寒论》方的运用极有心得 ,也颇多独到之处 ,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中 ,立专章对伤寒诸方进行论述。作者在研读过程中 ,对于张氏对三承气汤的认识和运用 ,有一些自己的体悟 ,希望能与同道参商 ,以求加深对这三方的认识 ,使之在临床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伤寒论》共论及三承气汤 ,即大、小和调胃承气汤。医家均喜以痞满燥实之孰轻孰重来区别三承气汤。认为痞满甚者与小承气汤 ,燥实甚者与调胃承气汤 ,四者俱甚者与大承气汤。而张锡…  相似文献   

14.
《伤寒九十论》为伤寒医案专著,所选经方医案61则,使用下法者14则,所用经方有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柴胡汤、大陷胸汤、抵挡汤、麻子仁丸、蜜兑方。每案叙议结合,辨证论治各有特色,体现了许氏在治疗伤寒时运用经方的成功经验和学术成就。  相似文献   

15.
(二)攻下法 1.泻热和胃、软坚润燥法:调胃承气汤→主治阳明燥实证。2.泻热通便、破滞除满法:小承气汤→主治阳明痞满证。3.攻下实热,荡涤燥结法:大承气汤→主治阳明痞满燥实俱备证。4.破血逐瘀法:抵当汤→主治阳明蓄血证。5.润下缓通法:麻子仁丸→主治津亏便秘的脾约证。6.清热润燥、利窍通便法:蜜煎导方;猪胆汁方或土瓜根方等→主治津伤便秘窍涩证。 (三)温法温胃散寒,降逆止呕法:吴茱萸汤→  相似文献   

16.
第四节三承气汤的临床运用三承气汤是指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三方的总称伤寒论说:“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摘第29条)  相似文献   

17.
仝小林教授临床擅用经方桃核承气汤治疗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其认为血瘀尿闭是膀胱蓄血证的核心病机;结合临床,提出逐瘀通下是EHF无尿期治疗的关键环节。仝教授运用桃核承气汤治疗EHF的3大辨治要点:①辨有无表证;②辨膀胱蓄血与类膀胱蓄水;③辨痛吐胀闭。治疗时紧扣"以通为用"的要点,剂量选择上常用桃仁30~60 g、生大黄30~60 g、芒硝15~30 g、加用厚朴30 g、枳实30 g等,促进胃肠动力,增强以通为用功效。  相似文献   

18.
通腑活血法临床应用广泛,其类方亦疗效显著,值得深入系统规范化研究。通腑活血法奠基于汉代张仲景,发展于金元时期张从正,完善于明清时期吴有性及吴鞠通,发扬于近现代诸多医家。收集整理历代通腑活血方剂46首,根据通腑、活血逐瘀、攻补之力、轻重缓急不同,可分为逐瘀泄热桃核承气汤类21首,泻热破瘀大黄牡丹汤类11首,破血逐瘀抵当汤(丸)、下瘀血汤类7首。祛瘀扶正大黄虫丸类7首;统计通腑活血方药物使用频次,提示大黄与桃仁分别为泻下通腑药与活血化瘀药中的高频药物,是通腑活血方常用药对。  相似文献   

19.
郑金枝 《河南中医》2009,29(8):733-734
《伤寒论》辨精神疾病证治用方主要有: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干姜附子汤、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桃核承气汤、抵当汤、白虎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小柴胡汤等。  相似文献   

20.
张仲景关于承气汤的论述对后世各医家影响深远,对此试加整理,并通过对吴鞠通、俞根初和吴又可运用承气类方的变通化裁经验,探讨了承气汤类方不断发展扩大的应用范围.张仲景承气类方确立了攻下法,吴鞠通大大扩展了张仲景承气汤类方的治疗范围,确立了下法在温病治疗中的地位,后世医家进一步发展,确立了扶正攻下的原则,使之能符合临床实践,更有效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