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丰蕾  张建军 《黑龙江医药》2006,19(5):395-395
缓释控释给药为当前国际上药剂学研究的重点之一,这类制剂要求平稳血药浓度达到以提高病人在疾病状态下的药效为目标。1缓释、控释给药的特点: 1.1适宜于制成缓控释制剂的药物范围广泛。首过作用强的药物中已有不少被研制成缓释及控释制  相似文献   

2.
口服缓释、控释制剂能降低血浆药物浓度波动,减少给药次数,提高药物疗效,降低不良反应,而且能改善病人的顺应性,使用方便,因而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体外释放度实验是筛选缓释、控释制剂处方和控制其质量的重要手段。由于口服缓释、控释制剂的长效作用是通过延缓吸收而达到,所  相似文献   

3.
口服缓释、控释制剂能降低血浆药物浓度波动,减少给药次数,提高药物疗效,降低不良反应,而且能改善病人的顺应性,使用方便,因而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体外释放度实验是筛选缓释、控释制剂处方和控制其质量的重要手段.由于口服缓释、控释制剂的长效作用是通过延缓吸收而达到,所以,在胃肠道的全段均有吸收作用发生.体外释放度测定一般模仿缓释、控释制剂在胃肠道内的运转状态制定,通常在温度、搅拌、介质pH值等方面加以模拟.本文就体外释放测定中释放介质、实验条件、释放度测定时间、释放仪器等方面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我院口服缓释、控释制剂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调查我院2012年1月至12月门诊处方、住院医嘱,就口服缓释、控释制剂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果我院口服缓释、控释制剂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用法、用量不正确,给药频次错误等问题。结论药学人员应加强药学服务工作,指导医师、患者正确使用口服缓释、控释制剂,以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5.
李燕敏  冯耀荣  陈锋 《中国药师》2013,16(5):764-767
近年来,随着制药工业与制剂装备的不断发展,缓释给药系统的研究成为最热门的研究领域,特别是口服缓释固体制剂的研究与开发已经成为当今医药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由于新辅料的开发、生产,微丸在缓控释领域显示了独特的优越性,被公认为是理想的缓释剂型之一,是目前口服缓释控释固体制剂发展的新方向[1].缓控释微丸,是由药物与阻滞剂混合制成的小丸或者先制成普通丸芯而后再包缓控释膜而成的小型丸剂,直径在0.5~1.5mm,可以装入胶囊或压成片剂等其他固体制剂供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常规药物剂型及制型、口服缓释和控释制剂、经皮吸收制剂、靶向给药系统(TDS)、纳米控释系统等不同给药系统的特点及用药方法,以及在新世纪的研究发展趋势,为药物剂型的开发研究应用,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7.
李李 《儿科药学》2001,7(3):31-32
本文论述了常规药物剂型及制型、口服缓释和控释制剂、经皮吸收制剂、靶向给药系统(TDS)、纳米控释系统等不同给药系统的特点及用药方法,以及在新世纪的研究及发展趋势,为药物剂型的开发研究应用,提供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8.
固体分散体的控释机理及中药固体分散制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介绍固体分散体的释药机理,以及固体分散技术在中药剂型改革中的研究进展。方法:综述了固体分散体的控释机理,总结近年来固体分散技术在中药速释、缓控释制剂中的研究成果。结果:不同的固体分散体系可表现不同的释药机理,运用不同的载体和方法可以制得速释或缓释的中药固体分散体。结论:固体分散技术用于中药缓控释制剂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9.
中药缓控释制剂的研究现状及研发思路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中药缓控释制剂研究起步较晚,发展也较慢,处在初级阶段,但近年来,中药复方缓控释制剂的研究报道逐年增加,研究广度和深度显著加强,已成为当前中药制剂研究的前沿和热点。现就中药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情况、制剂的类型进行综述并提出研究思路,为中药缓控释制剂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药现代制剂技术生产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中药制剂现代化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之一.近些年来,中药制剂的生产运用了一些新辅料、新技术、新工艺与新设备,如逆流萃取、透析法、超滤技术、喷雾干燥、无菌分装、冷冻干燥、微波灭菌与干燥、超细粉碎、固体分散、包合物、微型包囊等新工艺;发展了新型给药制剂制备技术,改进了中药的剂型,如多层或复合膜剂、环糊精包合物与微型胶囊等速度性缓释控释制剂,以及脂质体、微球、磁性药物等靶向性控释制剂等新剂型.  相似文献   

11.
石杉碱甲为高效、高选择性、可逆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由于其在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方面的显著疗效,引起世界各国药学工作者广泛关注和研究.石山碱甲虽为难溶性生物碱,但其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现有的剂型研究主要集中在亲水凝胶骨架片、缓释包衣小丸、透皮缓释贴剂、鼻用凝胶脑靶向制剂以及注射用缓释微球等缓控释给药系统,且多数经体内外评价证实具有显著的缓控释特征.文中综述了石杉碱甲药剂学相关的研究进展,包括其基本理化性质、体内外吸收和代谢动力学以及新型给药系统(尤其是缓控释制剂)等,以期为进一步开发高效、低毒、稳定、方便的新产品提供剂型选择依据和处方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材料的产生、新的制剂技术的出现,形成了脉冲式给药系统、缓释和控释给药系统、经皮给药的药物传输系统、靶向给药系统等释药系统,使用药更有效、更安全、更方便。  相似文献   

13.
口服脉冲控释给药系统因具有定时或定位释放的特点而成为当前药剂研究领域的热点.本文介绍了其释药机制,包括有机酸诱导、渗透压调节、pH依赖、时间依赖、酶依赖、pH-时间依赖及各释药机制应用实例.提出了该给药系统在应用中,尤其是对中药复方制剂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期望为口服中药脉冲控释给药系统的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正> 中国传统医学对丸剂有“丸者缓也,缓而治之…”的记载,可见我国古代的医学家早已认识到药剂延缓释放可以获得平稳持久的治疗效果。医学发展到今天,人们已不仅限于中药的丸剂,而把缓慢释药的特点应用到现代医学中的各种药物中,研制成了缓释、控释制剂。近三十年来,由于其独特的作用方式和特点,缓释、控释制剂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应用。 “缓释制剂”,就是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从而达到延长药物作用时间的一类制剂。“控释制剂”在现代医学中还没有明确的定义,  相似文献   

15.
缓释制剂系指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药物,其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减少一半或有所减少;控释制剂系指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药物,其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减少一半或有所减少,血药浓度比缓释制剂更加平稳,且能显著增加患者的顺应性的制剂。  相似文献   

16.
口服缓控释制剂可减少给药次数、提高患者依从性、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与特定年龄儿童的需求相匹配,是目前药物剂型研发的热点。我们通过调研国内外口服缓控释制剂发展现状及儿童可用的上市口服缓释制剂药品品种情况,对儿童口服缓控释制剂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和总结,以期为中国儿童用药研发和应用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进行综合论述,为我国中药缓控释制剂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参考经验。方法:全面收集掌握近十年以来世界范围内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研究资料与结果,从中药缓控释制剂的类型、体内释放评价、体外释放评价以及体内外相关性等方面进行研究。结论:目前,世界范围内的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研究主要侧重点在于制剂加工生产工艺和体外释药性等方面,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体内释药特性和药动学过程等生物药剂学方面的研究涉及比较少,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的设计原理和质量评价体系方面的研究基本上还没有起步。因此,需要全面扩充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研究内容,加大研究力度,持续拓展研究空间,以提升我国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研究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8.
向军涛  蒋琳兰 《中国药师》2006,9(11):1046-1048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国外就开始了缓释和控释制剂的研究开发,至今已有40余年的历史。由于该类药物具有给药次数少、血药浓度波动较小、给药途径多样化、刺激性小而且疗效持久、安全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近年来缓释控释制荆研究发展十分迅速,并有持续上升的趋势。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开发状况及发展趋势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9.
口服缓释及控释制剂发展动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平其能 《药学进展》1995,19(3):140-144
综合分析口服缓及控控释制剂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近几年来研制成缓释及控制制剂的药物显著增加,首过效应、半衰期、耐药性等许多限制被打破。发展每日1次检药的缓释及控释品种以及发展方便于儿童、老人和吞咽困难病人的液体型或微粒型缓释制剂具有其特殊前景。  相似文献   

20.
环糊精在药物制剂方面的新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姚力  姚静  于洪生 《药学进展》2003,27(5):279-283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在改善药物理化性质、改进处方、提高药效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尤其在靶向及微粒给药系统等尖端制剂技术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在速释和缓释制剂、控释给药、定位给药、微粒给药系统、药物微粉化等方面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综述,以促进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