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六安市3~6岁儿童隔代教养状况及与儿童身心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以3~6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统一问卷对受试儿童家长进行现场调查。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被调查的1054名3~6岁儿童,隔代教养率30.3%;单因素χ2分析结果显示,隔代教养儿童不良行为发生率(χ2=10.101,P=0.001)及不良睡眠习惯发生率(χ2=7.725,P=0.005)明显高于非隔代教养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不良饮食习惯、对日常生活中知识的了解及常见病的发病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c回归分析,教养人年龄、三代同住、娇惯孩子及孩子犯错时护短是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独立影响因素,而教养人学历、年龄、三代同住、娇惯孩子是儿童不良睡眠习惯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隔代教养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无明显的负面影响。而三代同住、教养人的低学历、高龄及不正确的教养观念是儿童不良行为和不良习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3~12岁儿童睡眠状况与行为问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静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6):1093-1094
目的探讨儿童睡眠状况与行为问题的关系。方法从秦皇岛市3个行政区随机抽取939名3~12岁儿童,采用自行设计的儿童睡眠现状调查问卷进行儿童睡眠状况调查,并采用Achenbach(CBCL)量表对儿童行为进行评估。结果本次调查的939例儿童中,睡眠问题检出率28.65%;睡眠问题组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睡眠问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9,P0.01);男童睡眠问题组9个行为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男童无睡眠问题组;女童睡眠问题组除交往不良和分裂样因子外,其余行为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女童无睡眠问题组(P0.01)。结论儿童睡眠状况与行为问题相关,对有行为问题的儿童应关注其睡眠状况。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调查分析社区儿童早期健康教养保健状况,为促进儿童早期健康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编制的社区0岁~3岁儿童早期健康教养调查问卷,通过整群抽样方式,对2个街道0岁~3岁的常住儿童的早期健康教养状况进行调查。结果 21.5%的社区0岁~3岁儿童由母方家庭带养,37.8%的以祖辈为主要带养人。母乳喂养占43.7%,人工喂养占21.7%。主要带养人为母亲、父亲和(外)祖父母的婴幼儿早期教养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分别为54.24%、47.52和52.74%。结论社区婴幼儿带养人的早期健康教养知识的知晓率比较低,要加强社区儿童带养人的健康教育,促进儿童早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3~6岁儿童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为制订相应的干预措施和减少儿童行为问题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2013年5~8月对六安市5县3区1 003名3~6岁儿童进行现况调查,根据儿童近半年行为表现情况,由父母(或调查员指导教养人)填写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父母版),并设计教养人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1 055份,回收合格问卷1 003份,问卷回收率为95.1%。结果六安市3~6岁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7.32%。男童、女童行为因子品行问题的检出率分别为8.02%、11.1%;因子学习问题的检出率分别为13.01%、4.97%;因子心身障碍的检出率分别为17.1%、15.61%;因子冲动-多动的检出率分别为0.35%、0.23%;因子焦虑的检出率分别为0.18%、0.68%;因子多动指数的检出率分别为3.38%、1.36%。管教态度、儿童是否单独睡觉、儿童平时的饮食情况是3~6岁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儿童是否单独睡觉、儿童平时的饮食情况是3~6岁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3~6岁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肥胖已成为威胁儿童身心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儿童体重状况与其所处环境、社会特征和家庭教养关系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年轻父辈教养人忙于生存竞争而在儿童教育中缺位,祖辈主动或被动参与孙辈教养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本文就隔代教养下祖辈的饮食行为、身体活动水平、教养方式和态度、社会经济地位和学历水平等因素对儿童身体质量指数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为减小隔代教养对儿童身体质量指数的负向影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4~5岁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影响4~5岁儿童行为发育的家庭环境。[方法]采用Achenbech儿童行为量表和自制家庭环境问卷对600名4-5岁儿童的行为及其家庭环境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影响4-5岁儿童行为问题的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结构、父母亲职业和健康状况及对儿童的经济投入情况等。不同家庭环境因素对4-5岁儿童各行为因子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种影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结论]家庭环境对4-5岁儿童行为发育产生重要影响,在对儿童行为问题进行干预时要重视家庭环境的作用,并要注意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Rutter儿童行为评定量表(父母问卷)及自编儿童行为发病相关因素调查表对镇江市城乡724名学龄前儿童进行家长问卷调查.结果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4.2%,男女儿童检出率分别为28.4%和19.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61,P< 0.01),男童A行为(违纪行为)明显多于女童(x2=9.45,P< 0.01),N行为(神经症性行为)及M行为(混合行为)未发现性别差异,农村儿童问题行为检出率高于城市(x2=10.87,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影响儿童行为障碍的相关因素为母孕期情绪、分娩方式、分娩时异常情况、儿童性别、儿童年龄及城乡区别6个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孕期焦虑或抑郁、分娩时异常情况、男童、农村与儿童行为发生显著相关.结论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高,农村儿童行为问题多于城市儿童.儿童行为问题与母孕期不良情绪及孕产期异常情况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我们采用Achenbach2~3岁儿童行为检查表(CBCL)(家长用)、上海版和自制的影响儿童行为15因素问卷,对通州市农村2~3岁散居儿童1837名进行了调查研究,首先在检验了CBCL复测信度符合要求(r=0.896)的基础上制定了当地常模。以此常模评定了1837名儿童,其行为问题检出率为5.88%。对农村2~3岁儿童行为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父母亲文化程度、教育方式、儿童发育是否明显落后,有无高热惊厥和/或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史.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哈萨克族儿童气质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乌鲁木齐市两所哈语言小学中年龄为8~12岁的295名哈萨克族(简称:哈族)儿童,应用中国8~12岁学龄儿童气质问卷(MCTQ)、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父母症状问卷,1978)进行评定。结果 1)儿童气质类型分布男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活动水平、趋避性、情绪本质评分男童大于女童,坚持性评分女童大于男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维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多动指数评分男童大于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维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有行为问题的儿童,在儿童气质分布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哈萨克族儿童中不同性别儿童气质特征与行为问题表现有所不同,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与气质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12.
3~4岁学龄前儿童血铅水平与行为问题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泰兴市城区3~4岁儿童血铅水平及行为问题的现状,探讨铅中毒对岁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采用原子吸收法对城区15所幼儿园2300名3~4岁新入园儿童进行血铅检测,采用Achenbach(CBCL)量表对儿童行为进行评估。结果城区3~4岁儿童铅中毒率为27.78%;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4.87%;铅中毒组CBCL总分明显高于血铅正常组;铅中毒组行为问题发生率为25.04%,血铅正常组为10.96%,差异有显著性(P<0.01);男童铅中毒组行为问题发生率为29.63%,正常组为11.41%(P<0.05);女童铅中毒组行为问题发生率为18.39%,正常组为10.51%(P>0.05);女童铅中毒组攻击因子检出率高于正常组(P<0.01),男童铅中毒组违纪因子和多动因子检出率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血铅水平与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有密切关系;男童铅中毒比女童铅中毒更易出现行为问题;建议对有行为问题的学龄前儿童常规开展血铅测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郑州市3~5岁儿童的行为问题及父母关注度研究。方法: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对251名3~5岁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研究。结果:独生子女焦虑因子分高于非独生子女(P0.05);和1978年常模比较,3~5岁组男童的学习问题和心身障碍明显高于常模。3岁组女童冲动-多动因子分高于男童,4岁组男童品行行为因子分高于女童,5岁组女童心身障碍因子分高于男童,3个年龄段Conners各个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①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焦虑程度高;②学龄前儿童不同年龄段行为问题需要具体分析;③父母比较关注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邵红  唐述文  李榕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2):4583-4585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3~6岁儿童行为发展现状,探讨影响儿童行为发展的相关因素。方法:随机选取17所幼儿园进行整群抽样调查,其中符合条件的3~6岁儿童共1984名;对每个儿童进行丹佛发展筛查测试(DDST-R),并对其幼儿园教师及家长进行Conners教师问卷(TRS)和家长问卷(PSQ)调查。结果:①行为发展现状:DDST-R、TRS与PSQ行为问题总检出率分别为7.61%(151/1984)、7.35%(142/1933)和7.50%(145/1933),检测结果一致(P>0.05);②相关性分析:TRS与PSQ各因子相关分析结果提示,儿童的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及多动指数与儿童行为发展关系密切,其中相关程度最高的因子是多动指数与多动(P<0.01);DDST-R各能区与Conners问卷中各因子相关分析发现,儿童行为测试表现出的语言、精细运动-适应性以及大运动能区的异常与问卷中的多动及多动指数有关(P<0.05)。结论:加强对3岁儿童行为问题的监测及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小学生行为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小学生的行为问题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 使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问卷(CBCL)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分别测查小学生的行为问题及其父母教养方式,并对其相互关系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 小学生的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1.07%;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对行为问题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 存在行为问题的小学生只占少数;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接纳、较少干涉和保护、较少使用惩罚是良好的教养方式。能有效地降低小学生的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16.
2~3岁城市儿童行为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杭州市320名2~3岁儿童行为问题进行研究。旨在发现儿童目前存在的异常行为问题,以期得到及早干预和矫治。结果检出有儿童行为异常的为30名,占被检人数的9.4%。儿童存在的首要问题是任性娇气。  相似文献   

17.
4~5岁学龄前儿童血铅与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珠海市4~5岁学龄前儿童血铅水平及行为问题的现况,探讨铅中毒对4~5岁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采用末梢血对珠海市3所幼儿园427名4~5岁儿童进行血铅水平测定,同时采用Achenbach(CBCL)量表对儿童行为进行评估。以血铅水平100μg/L为界,分为高血铅(≥100μg/L)和低血铅(<100μg/L)两组。男童CBCL总粗分≥42分,女童CBCL总粗分≥45分即判定其有行为问题。结果:珠海市4~5岁儿童血铅均值为(65.02±49.35)μg/L,血铅≥100μg/L的检出率为28.13%,儿童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6.52%。高血铅组CBCL总粗分(29.24±18.49)明显高于低血铅组(22.17±15.22)(P<0.01)。行为问题检出率高血铅组为24.20%,低血铅组为11.60%,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男童高血铅组与低血铅组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26.98%和12.42%,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女童高血铅组与低血铅组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9.44%、10.78%,差异无显著性(P>0.05)。男童高血铅组违纪因子检出率显著高于低血铅组(P<0.05),女童高血铅组攻击因子检出率高于低血铅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铅中毒与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有密切关系,男童铅中毒较女童铅中毒更易出现行为问题。建议对有行为问题的学龄前儿童常规开展血铅筛查。  相似文献   

18.
珠海市4~5岁儿童行为问题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珠海市4~5岁儿童行为问题的流行病学特点,为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提供干预措施。 方法 应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和《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调查表》,对10 2 2名4~5岁儿童进行研究。 结果 4~5岁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8.79% ,男、女儿童检出率分别为2 2 .2 9%、15 .0 9% ,两者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 <0 .0 1)。父母教育方式不一致、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差、父亲经常责备打骂孩子、儿童经常患病是行为问题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结论 4~5岁儿童行为问题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与父母教育的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北京市顺义区3~7岁学龄前儿童血铅水平,分析其分布规律,初探铅暴露对3~7岁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产生的影响。 【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09年4-6月对顺义区5所幼儿园1 307名3~7岁在园儿童采集手指末梢血测定血铅水平,同时采用Achenbach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 CBCL)进行行为问题评估。按照检测的血铅值将研究对象分为高血铅组(≥100 μg/L)和低血铅组(<100 μg/L)。男童CBCL总粗分≥42分,女童≥45分即判定为有行为问题。 【结果】 北京市顺义区3~7岁学龄前儿童血铅对数均值为3.328±2.765,血铅值≥100 μg/L占总测查人数的1.22%,血铅值≥200 μg/L占0.15%。高血铅组行为问题检出率为76.47%,低血铅组CBCL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0.85%。高血铅组CBCL粗分及行为问题检出率均显著高于低血铅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男童高血铅组在攻击因子、多动因子、违纪因子检出率显著高于低血铅组(P<0.05),女童高血铅组违纪因子检出率显著高于低血铅组(P<0.001)。 【结论】 高血铅的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较血铅值<100 μg/L儿童多,今后应加大宣传力度,降低铅中毒对学龄前儿童的危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少数民族地区儿童行为问题特征及干预对策。[方法]采用整群抽取3~6岁儿童1 140名,用Rutter儿童行为父母问卷及自编相关因素调查表进行现况调查,问卷回收率96.6%。[结果]行为问题检出率为31.23%。A行为检出率14.74%;N行为检出率为10.88%;M行为检出率为5.6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A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父亲职业、母亲妊娠时间、生源地、家庭月经济收入及儿童健康状态;N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性别、民族、父亲饮酒行为、父母婚姻状态、儿童性格、家庭收入及儿童健康状态;M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家庭收入和家庭和谐程度。[结论]黔南州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国内其他研究,揭示在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学前儿童行为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