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三维CT成像技术在面中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36例面中部骨折患者螺旋CT扫描和三维成像资料。结果 ①36例面中部骨折患者:多发性复合性骨折27例,其中较典型的LefortⅠ型3例,Ⅱ型5例,Ⅲ型2例;不典型面中部复合性骨折10例;颧骨、颧弓骨折3例;髁状突骨折3例;喙突骨折1例;②36例患者中31例手术治疗,5例保守治疗,所有手术病例都证实了术前三维CT诊断。结论 三维CT成像可使颌面部复杂性骨折的移位情况近似模型般再现,有益于选择最合适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2.
三维CT在骨盆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多种三维CT重建方法对骨盆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开壁了美好前景,本文综述了国外研究人员采用这项新兴技术在骨盆骨折、各种原因导致的骨盆发育不良疾病诊治中的应用,此外三维CT对骨盆的正常解剖结构、病理及特殊疾病诊治也提供了新的定性,定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背景:充分地解读应用影像学数据信息,对于提高临床诊疗效率、降低患者辐射暴露并提高效费比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利用OsiriX软件对螺旋CT扫描容积数据进行基于颌面部骨折病例的个体化重建与临床动态观测分析,通过与传统影像判读手段对比,评估新型影像处理平台在口腔颌面外科临床诊疗中的应用效能。
方法:选取口腔颌面部骨折病例进行螺旋CT检查,所得数据在专业Dicom处理软件OsiriX平台进行三维可视化模型重建,进行重建前损伤评估、重建方案设计及重建后复位效果评估,并与传统影像学检查判读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与结论:通过OsiriX平台快速建立动态三维可视化模型,直观了解创伤程度,进行相关实时测量,针对性制定重建治疗方案。重建过程中同期对手术入路、术野显露范围进行对比,提高重建效率。重建后复查可有效对比评估治疗效果。提示该类软件在重建前分析及重建设计模拟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人机界面友好,操作方便,提高了医患交流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与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和表面掩盖法重建(SSD)比较,探讨螺旋CT最大密度投影(MIP)在颅底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外伤颅底骨折患者进行螺旋CT轴位容积扫描,常规层厚1~2mm,重建间隔1mm,螺距为1~1.5,原始轴位图像传输至工作站进行MPR、SSD、MIP等方法重建,分析比较各种技术、图像在骨折显示能力、骨折线连续性、碎骨片移位、塌陷程度和空间关系方面的优势.结果 30例颅底骨折患者中,SSD显示14例,11例显示不全, 5例未能显示;MIP显示22例,8例显示不全;MPR结合轴位图像全部显示.SSD在显示碎骨片明显移位的空间关系较MIP、MPR好,而MIP在显示微小骨折、结构细节和骨折连续性方面有优势.结论 MIP重建图像显示颅底骨折效果良好,尤其在中颅窝显示微小骨折和有关孔、裂结构是否受累完整方面明显优于轴位CT和 MPR、SSD重建,对估计所在神经和血管是否受累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5.
CT最大密度投影重建在颅底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通过与螺旋CT多平面重建 (MPR)和表面掩盖法重建 (SSD)比较 ,探讨螺旋CT最大密度投影 (MIP)在颅底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对 30例外伤颅底骨折患者进行螺旋CT轴位容积扫描 ,常规层厚 1~ 2mm ,重建间隔 1mm ,螺距为 1~ 1.5 ,原始轴位图像传输至工作站进行MPR、SSD、MIP等方法重建 ,分析比较各种技术、图像在骨折显示能力、骨折线连续性、碎骨片移位、塌陷程度和空间关系方面的优势 .结果 30例颅底骨折患者中 ,SSD显示14例 ,11例显示不全 ,5例未能显示 ;MIP显示 2 2例 ,8例显示不全 ;MPR结合轴位图像全部显示 .SSD在显示碎骨片明显移位的空间关系较MIP、MPR好 ,而MIP在显示微小骨折、结构细节和骨折连续性方面有优势 .结论 MIP重建图像显示颅底骨折效果良好 ,尤其在中颅窝显示微小骨折和有关孔、裂结构是否受累完整方面明显优于轴位CT和MPR、SSD重建 ,对估计所在神经和血管是否受累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6.
徐建高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04,1(3):35-36
目的探讨三维CT在骨关节损伤中的诊断学意义和价值.方法比较12例骨关节损伤患者的X线片、CT、CT-3D,对照手术所见,显示各自的诊断价值.结果X线片是骨科最常用、最基本的检查方法,对于复杂骨关节损伤易漏诊,不易确定骨折类型;CT可确定骨折的部位、范围、程度;CT-3D可显示骨关节损伤直观情况,成像效果好.结论CT-3D是目前比较理想的骨关节损伤诊断方法,对临床制定手术计划具有诊断学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应用三维螺旋CT影像技术进行颌面骨骨折诊断治疗的应用效果进行探析。方法对2011年以来我医院所收治的55例颌面骨骨折患者为例,同时所有的患者均已使用三维螺旋CT影像技术扫描与其相应配套处理手段探析,如曲面重建技术以及平面重建法。结果在利用三维螺旋CT影像技术对55例患者进行扫描之后发现,CT影像资料只呈现出75处发生骨折,通过三维螺旋CT影像技术与CRP、MPR相互结合探讨发现,骨折处一共有85处,相比较而言,一共遗漏了10处,漏诊率达到了13.33豫。结论三维螺旋CT影像技术确实能够多角度以及全方位的将患者颌面骨骨折情况清晰、明确的显示出来,真正加强了诊断的准确率,由此可以见得三维螺旋CT影像技术具有极其显著的现实意义以及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及其后处理功能在胫骨平台骨折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15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16排螺旋CT扫描并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建(VR),评价骨折分型及移位情况.结果 15例患者中,单纯骨折为8例,压缩骨折为5例,复合型骨折为2例.结论 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功能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中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螺旋CT三维成像对脊柱创伤诊断的利弊,为创伤外科和旋选择检查方式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PHILIPS螺旋CT机,对患者进行螺旋CT薄层容积扫描,35~140 KV,220~250 Mas,扫描时间1~1.5 s,原始层厚3.2 mm,螺距1.5 mm或2.0 mm,扫描得到的容积数据以1.5 mm或2 mm层厚、重叠率65%~75%重建后输入工作站并进行三维重建,根据三维成像,判断患者骨折部位及程度。结果43例患者的螺旋CT三维结果均能直观清晰的呈现患者骨折情况。方便医生对脊柱骨折有更直观、全面的了解,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有价值的依据。结论三维螺旋CT通过立体、全方位的成像,减少了重叠影响的干扰,对帮助骨科医师确诊复杂型创伤型骨折有重要的指导价值。螺旋CT三维成像能够帮助骨科医师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检查手术复位固定效果,对减轻患者痛苦,改善预后提高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与X线在髋关节骨折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髋关节骨折患者98例,均接受X线平片与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分析比较检测结果,并进行检出率比较。结果 X线对髋关节骨折检出率为95.65%,显著低于螺旋CT三维重建髋关节骨折检出率100.0%,P0.05; X线检出股骨头及胫骨骨折漏诊4例,粗隆间骨折漏诊2例,髋臼骨折漏诊2例,漏诊率为4.35%。结论在髋关节骨折诊断中采用螺旋CT三维重建可充分检出各骨折类型,避免出现漏诊,且提供清晰详细且全面的骨折损伤细节,为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Pilon骨折是胫骨远端波及负重关节面及干骺端的粉碎性骨折。这种骨折多属高能量损伤,约占下肢骨折1%,关节面常破坏不平整,故并发症较多,预后差,临床治疗难度大。本院1995年7月至2005年8月,共用3种方法治疗Pilon骨折78例。现对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其治疗策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3D打印个体化治疗方案在复杂肩胛骨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复杂肩胛骨骨折患者9例,所有病例采用3D打印技术建模,术前模拟手术,定制个性化解剖钢板后进行手术治疗,记录手术所需时间、出血量多少、定制解剖钢板的长度、弧度以及螺钉方向和数量,术后复查X片及CT,观察骨折愈合时间,Hardegger肩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随访3~8月,手术时间(90±15)min,术中出血量(180±60)m L手术入路与术前设计一致,所用内固定物的长度、弧度、螺钉数量和方向与设计手术方案完全一致;骨折愈合时间7~11周,平均8.8周;参照Hardegger肩关节功能评定标准,优良率100%。结论 3D打印个体化治疗方案治疗复杂肩胛骨骨折,可以给每一位复杂肩胛骨骨折患者设计个体化解剖形内固定物,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并且具有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难度等优势,临床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CT(HRCT)在颞骨骨折及其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颞骨骨折患者58例(59耳)采用HRCT横断位及冠状位扫描,并与已手术探查的26例病例作对照性比较。结果:术前HRCT示面神经管损伤32例,听骨链损伤16例,内耳迷路损伤7例,脑脊液漏3例;26例手术病例的术中诊断与HRCT诊断一致,且26例手术疗效均满意。结论:HRCT对确诊颞骨骨折及其并发症,帮助术者制定手术方案,提高手术成功率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应用于膝关节骨折诊疗中的价值。方法选择50例膝关节骨折患者,按照检查手段分为对照组25例行X线检查;观察组25例,行64排螺旋CT检查,分析比较两组的诊断结果。结果两组均检出腓骨小头骨折、胫骨上段骨折、股骨下段骨折、髌骨骨折等骨折情况,观察组检出率为100%,对照组为76%,结果提示64排CT三维重建技术诊断检出率高于对照组,且更全面清晰显示出膝关节骨折的碎骨数量、位置、走形方向、脱位、骨折片移位等情况,更具诊断价值。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用于膝关节骨折的诊断中,能全方位清晰显示骨折情况,骨折定位准确性高,为临床诊治提供有利的影像学依据,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 (CT) 扫描测量腓骨远端的CT值 (Houndsfield Unit,HU),评估老年踝关节骨折患者的骨密度,并探讨骨密度与踝关节骨折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74例老年踝关节骨折患者,根据骨密度分为骨质疏松组、骨质减少组和正常组。测量腓骨远端的CT值,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 曲线计算出区分组间差异的最佳 CT值,并分析腓骨远端 CT值与腰椎及股骨近端骨矿物质密度 (Bone Mineral Density,BMD) 和 T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腓骨远端CT值与除L1至L3整体BMD外的其他部位均显著相关,尤其与L2 BMD相关性最高 (r=0.555, P<0.001)。各组间 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 ROC曲线,当 CT值为 157.43 HU时,区分骨质疏松组和骨质减少组的曲线下面积为 0.808 (P<0.001),当 CT 值为 218.47 HU 时,区分骨质减少的曲线下面积与正常值的差异为 0.698 (P<0.001)。 结论 腓骨远端HU的测量可以有效地反映BMD,腓骨远端CT值与腰椎、股骨近端BMD及T值显著相关。CT值可以潜在预测踝关节骨折患者骨质疏松风险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应用可吸收螺钉治疗关节周围骨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可吸收螺钉、棒治疗关节周围骨折的效果。方法2002年8月-2005年12月,应用自身增强聚乙酯(SR-PGA)、自身增强聚丙酯(SR-PLLA)可吸收螺钉、棒,治疗关节周围骨折37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5例,年龄16-64岁。手术均在伤后4h-7d内完成,术后行皮肤牵引或石膏外固定。结果患者术后随访24-61个月,平均41个月。伤口均Ⅰ期愈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平均为10周。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根据美国骨科协会(AASO)关节功能评价:优21例,良13例,可3例,优良率91.9%。结论应用可吸收内固定钉、棒固定是一种有效治疗关节内及关节周围骨折的方法,良好的疗效基于合理选择适应证及正确的操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复杂型胫骨平台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0年10月~2011年4月胫骨平台骨折21例,行X线平片及64层螺旋CT扫描多平面重组(MPR)、表面遮盖法(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T)后处理并进行分型及制定治疗方案.结果 结合手术结果,X线平片正确分型为18例,64层螺旋CT结合后处理技术21例分型均正确.结论 应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能在术前对胫骨平台骨折进行分型并制定手术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背景:寰枢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是治疗上颈椎病变的常用手术方式,此处解剖结构复杂多变,损伤椎动脉的案例时有报道。
目的:观察正常人上颈椎三维CT血管图像,研究寰椎后弓的解剖结构及伴行椎动脉的走形特点,为寰椎后路置钉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纳入椎动脉显影良好且寰枢椎无明显病变者400例,利用原始资料进行容积重建,同时配合分离、融合、透明和伪彩等图像处理技术,在三维图像上观察椎动脉寰枕段的走行及变异,测量寰椎与后路置钉相关的解剖数据。
结果与结论:400例头颈部三维CT血管图像清晰,满足要求。椎动脉寰枕段的行程弯曲,走形典型者385例,变异15例,共18侧。固定第一阶段动脉11侧,窗式椎动脉6侧,异常起源的小脑后下动脉1侧;椎动脉沟环48例,其中10例为双侧,共58侧。椎动脉沟底的后弓是钉道最薄弱部分,左右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寰椎后弓及其伴行椎动脉常存在变异,给寰椎后路置钉带来不确定因素,三维CT血管图像可以清楚地显示两者的解剖结构,置入前充分了解这些数据,可以制定准确的手术方案,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