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和总结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流行期间,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的方法和经验。方法 建立规范隔离病区,制定严格消毒隔离制度和规范消毒方法,采取严格病人管理,有效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医护人员防护等综合控制医院感染措施。结果避免了SARS在医院内的传播,有效预防了医护人员与病人间的交叉感染。结论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针对SARS的传播特点,制定科学的消毒隔离制度及医护人员防护措施,对控制SARS医院感染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集中空调的使用使医院的环境布局更加合理整洁,也为患者和医护人员提供了舒适的环境,但是近来SARS在我国部分地区肆虐增加了人们对通过集中空调传播SARS的担忧,因此,类似SARS的重大呼吸系统传染病期间,如何管理和使用集中空调是非常重要的医院管理课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超级传播的传染性及其造成SARS医院内传播的情况。方法 调查2003年3月22日至4月15日江门市某医院1例SARS病例及其导致院内传播的其他SARS病例。对SARS病例住院病历、流行病学现场调查资料和特异性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该医院首例SARS病例于3月22日入院,4月1日确诊为SARS,4月2日死亡。4月2~15日该医院除了首例SARS病例外共报告SARS病例22例。除最后1例患在首例患死亡后第七天才进入曾诊治过该患的肾内科外,其余21例SARS患均与首例患有明确接触史。对4月2~13日发病的21例患分析结果显示,发病高峰为4月3~7日,占病例总数的71.43%(15/21);19例患均为诊治首例患的肾内科的医护人员,该科室罹患率为59.38%(19/32),另2例分别为同时在肾内科住院的患及陪护;估算病例潜伏期中位数为6d;对其中的11例病例进行血清SARS抗体.测定和PCR检测,结果均为单项或两项检验结果阳性。结论 证实是一起医院内传播的SARS流行;引起传播的关键原因是首例病例表现“不典型性”,医护人员欠缺防护,SARS病毒传染性强以及病区的布局不合理等因素;采取病区改造、加强医护人员的防护等一系列预防控制措施,尤其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可以阻断流行。  相似文献   

4.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是一种新发的人类传染病,经研究确认病原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中国的首例病例由广东省报告,而后迅速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发现。传播途径主要以近距离飞沫通过呼吸道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为主。为此,从流行病学、病原学及口岸预防与控制策略方面对SARS研究现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方法:选择北京市某综合性医院3月2~31日期间收治和医院感染的10例SARS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和发病所在科室的流行病学侦查。结果:(1)发病病例的地理分布主要集中在住院大楼西单元的5个楼层的4、5号病房,住院患者多数年龄较大且合并较严重的基础病;(2)输入性病例是导致医院感染的第一代传染源,医院内继发感染的住院者是进一步扩散蔓延的第二批传染源,同时不排除隐性带病毒者(曾密切接触SARS病例而未发病者)作为潜在传染源的可能;(3)资料分析结果支持近距离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为该次SARS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同时还提示:存在气溶胶(飞沫核)经病房排风系统垂直长距离传播的可能性。结论:医院感染是SARS流行初期的主要形式。其传播途径除近距离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外,应进一步收集和积累是否存在气溶胶(或飞沫核)长距离传播的流行病学和实验科学证据。  相似文献   

6.
广州市医院内感染非典型肺炎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20 0 3年 4月 16日 ,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急性严重呼吸系统综合征 (SARS)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 ,由于其传染性强 ,病情严重 ,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2 0 0 3年SARS在广州市首次流行 ,也在全国乃至全球流行。由于初期对此病的认识不足 ,未能完全做好病人的隔离和预防工作 ,以至造成病毒的传播和扩散 ,在收治病人的医院出现暴发流行 ,并引起社会上聚集性和散在性流行。为了掌握此病的发病过程 ,了解其传播途径 ,以便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我们对广州市院内感染非典型肺炎的医院及被感染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7.
247例医院真菌感染相关因素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我院2003~2005年住院患者医院真菌感染病例调查分析发现,医院内真菌感染有逐年上升趋势,其中〉60岁的老年人发病率最高,基础疾病以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较高,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目前已研究出的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检测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进行比较。[方法]用2种原理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试剂盒对无SARS体征的出入境人员进行SARS—CoV抗体检测。[结果]对随机抽取的276份无任何SARS体征的出入境人员血清采用间接ELISA方法,阳性率为7.6%(7/92);采用双抗原夹心ELISA方法检测,阳性率为0。[结论]此次SARS爆发前SARS—CoV未曾在人类中发生过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9.
SARS病区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和总结SARS流行期间,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的方法和经验。方法 建立规范隔离病区、制定严格消毒隔离制度和规范消毒方法、采取严格患者管理、有效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医护人员防护等综合控制医院感染措施。结果 避免了SARS在医院内的传播,有效预防了医护人员与患者间的交叉感染。结论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针对SARS传播特点,制定科学的消毒隔离制度及医护人员防护措施,对控制SARS医院感染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科学、规范的口岸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的防制措施。[方法]在口岸建立一系列符合口岸实际的预防控制措施,包括:预防措施、宣传措施、检疫查验措施、快速反应措施、疫情报告措施。[结果]共检疫查验出入境人员79172人,SARS可疑症状者21人,经送医院排查,均排除SARS疑似病例。[结论]SARS防制工作应建立长效机制,口岸应进一步完善预警、检疫、救治、指挥等系统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2003年春季,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在我国及世界其他一些地区首次流行。华北地区是SARS流行的重灾区,通过对石家庄市居民进行SARS卫生知识和紧张行为的调查,以了解公众对SARS的认知水平及心理紧张程度,为今后进行有效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2004年北京SARS再次发生时的传播和诊断特点,为今后更有效地作好SARS防制工作提供有益的信息。方法 应用现场调查资料对2004年北京SARS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诊断概况进行描述,并结合2003年北京SARS流行情况进行简要的对比分析。结果 2004年北京共发现7例SARS感染病例,其中男性2例,女性5例,年龄为20~49岁。首例SARS确诊病人是从事与SARS病毒有关的实验室研究人员。第1例病例发病到最后1例病例发病的时间间隔为14d,最短和最长潜伏期为3~12d。感染方式主要仍为近距离密切接触。全部病人均以发热为首发症状,肺部均出现片状阴影或病变。在病例诊断中,病原学诊断依据和血清抗体检测已成为最重要的确诊依据之一。结论 2004年北京SARS的传播源于实验室感染,加强实验室管理,消除实验室感染和传播隐患是今后防控SARS等传染病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推算重症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的病死率,为评价医疗救治工作提供信息。方法 依据SARS死亡病例的病程特点确定从临床确诊到死亡的平均时间间隔,从而提出了时间滞后的推算方法。采用卡方和趋势卡方检验,探讨国内外SARS病死率的差异及其变化规律。结果 北京SARS病死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截至2003年6月5日为7.2%,在国内SARS流行地区中处于中间水平,但低于新加坡、越南等国家的病死率,在所有法定报告传染病的病死率中居于较高水平。结论 SARS病例的临床救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需继续努力。预计SARS在北京地区的最终病死率会在8%左右。  相似文献   

14.
一起公共场所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暴发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一起公共场所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暴发的流行状况和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用统一的个案调查表对一起公共场所聚餐所致的SARS暴发病例及相关的所有病例进行调查,采集部分病例咽漱液、血清分别用荧光定量PCR测定SARS抗原和用ELISA测定SARSIgG、IgM。结果 2003年2月21~28日广州市芳村区某酒楼9名就餐聚餐后全部陆续发病,其中1人死亡,所有病例临床表现符合卫生部SARS临床诊断标准。用荧光定量PCR测定3例患咽漱液,2例SARS冠状病毒阳性;用ELISA法测定5例患血清,3例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IgG抗体阳性,1例(指示病例)IgM抗体阳性。本起暴发发生于通风不良小型餐厅包房内,聚餐停留玩纸牌和进餐,时间长达3h。首例患于聚餐后次日(21日)发病,聚餐前多次到过SARS收治医院的呼吸病区看护患肿瘤的父亲(父亲和曾去医院看护的另2名亲属也分别在指示病例发病同日及10d内发病),其余8名聚餐病前除这次聚餐外无其他明确的接触史或暴露史。病例发病潜伏期为2~8d,平均5d。结论 证实本次暴发是因长时间在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聚会所导致的SARS暴发,主要传播途径可能为近距离的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潜伏期末的病人具有传染性。  相似文献   

15.
2002年11月16日中国广东省报道首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2003年7月5日,WHO宣布最后一个SARS疫区中国台湾被解除,标志着SARS得到了初步控制,但是我们应意识到对于SARS,我们还知之甚少,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为此就SARS病毒和疫苗研究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SARS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和预防控制措施研究   总被引:32,自引:13,他引:19  
目的 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和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选择某综合性医院3~4月份收治和医院感染的SARS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和发病所在科室的流行病学侦查。结果 (1)流行病学特点:时间分布在3月中旬和下旬有两个发病高峰,地理分布:发病病例主要集中住院大楼西单元的5个楼层的4、5号病房,人群分布:住院患者多年龄较大且合并较严重的基础病,而受染的医护人员以工作在一线的中青年为主;(2)输人性病例是导致医院感染的第一代传染源,医院内继发传染的住院者和医护人员是进一步扩散蔓延的第2批传染源;(3)研究发现近距离空气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为本次SARS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同时还提示:存在气溶胶经病房排风系统垂直长距离传播的可能性;(4)控制隔离传染源、加强病区通风换气和定时消毒、关闭空调新风系统、医护人员加强防护等各项措施采取后,医院感染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医院感染是SARS流行初期的主要形式,该院医护人员的受染方式前期以医院内传染为主,后期以门急诊窗口岗位受染较为突出,通过采取针对性预防控制措施,SARS医院感染是可控可防的。  相似文献   

17.
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PS)又称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是一种由SARS冠状病毒(SARS.Co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自2002年11月起,该病毒迅速在世界范围内的32个国家(地区)内传播,至2003年7月31日止,一共报道了8098例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在这次世界范围内的SARS流行中,医院感染对引起及维持SARS的爆发起到了实质性的作用。本文根据我国台湾、加拿大等SARS流行区域的一些医院在SARS爆发期间所遇到的实际情况以及相关处理的经验进行总结,希望以此能有助于医护及公共医疗机构防止SARS的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暴露于SARS病毒后的医务人员的危险程度和观察处理,了解SARS病毒是否经过血液传播,为今后从事SARS防治人员提供帮助和信息。方法利用ELISA的方法检测5例暴露者的SARS病毒抗体IgG和IgM,并用流式细胞仪采用直接荧光染色法检测T细胞亚群。结果5例暴露者的抗体检测均为阴性;T细胞亚群值都在正常范围。结论5名暴露者没有受到SARS病毒的感染;但因暴露者的例数少,对检测时机的把握还要进一步摸索;因此还不能确定SARS病毒是否经过血液传播;对暴露后的危险程度的认识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收治SARS患者的消毒隔离及防护措施。方法 在我院收治SARS患者的过程中,通过医院领导有力的组织、职工积极配合、制定并不断完善的消毒隔离和防护措施进行总结。结果 从2003年1月收治第1例患者后,1个月内收治197例SARS患者,无1例SARS医院感染发生。结论 提高医护人员对此病的认识,熟练掌握其临床表现、传播途径、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做好消毒隔离工作,特别是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中国健康月刊》2003,(5):23-25
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ARS,即通常所说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一种急性的呼吸系统感染。这种病例颇为罕见,极易误诊,即使是医务工作者,稍不注意也会中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