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值得高度重视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是指缺血引起的短暂性脑局灶功能或视网膜功能缺损,为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传统定义的TIA所致的神经症状和体征应在24h内完全消失,但随着临床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尤其是缺血性卒中起病早期溶栓治疗的应用,国内外有关TIA的时限和处理方面的争议日益增多,值得神经脑血管科医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美国加州大学神经内科的Johnston等对现有的2种相似的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早期卒中风险的评分方法进行了验证,并得出和验证了一种改进的预测2d卒中风险的统一评分来通知紧急处理。  相似文献   

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高危信号,预示着卒中风险显著增高,尤其是在7 d内.对TIA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和分层十分重要.根据TIA患者的卒中危险因素制定了多种简易预测量表,例如加利福尼亚量表、ABCD量表、ABCD2量表等.其中以ABCD评分最为常用,但随着其应用越来越普遍,该量表的缺陷也日益显现.近年来,为了提高预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相继推出了ABCD评分的衍生量表.文章就ABCD评分及其衍生的量表在TIA患者卒中风险预测应用中的发展演变、内容和预测价值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重型卒中患者的血管性认知损害已引起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和小卒中因其症状轻微且持续时间短,其认知损害常被忽视.文章对近年来有关TIA和小卒中患者认知损害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医生的重视程度,改善患者的总体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小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认知损害随病程进展的变化.方法 前瞻性连续入组小卒中/TIA患者,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分别在发病7 d内(基线)、1个月和3个月时进行认知功能评估.3个月时MoCA总分较基线增加≥2分的患者为认知功能改善,增加<2分为认知功能无改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认知功能无改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112例小卒中/TIA患者,其中TIA患者63例(56.2%),小卒中患者49例(43.8%).基线、1个月和3个月时分别有77例(68.8%)、72例(64.3%)和60例(53.6%)患者存在认知损害.发病后3个月时有25例(22.3%)出现认知功能改善,其中TIA和小卒中患者分别有19例(76.0%)和6例(24.0%);87例(77.7%)无改善.与改善组比较,无改善组受教育年限水平显著较低[(3.29±3.48)年对(5.63±4.26年;t=2.814,P=0.006),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显著较高(6.35%±1.26% 对 7.21%±1.26%;t=-3.088,P=0.003),小卒中(49.4%对24.0%;χ2=5.101,P=0.024)、高血压(52.9%对24.0%;χ2=6.509,P=0.011)、高脂血症(51.7%对24.0%;χ2=6.019,P=0.014)、糖尿病(41.4%对16.0%;χ2=5.448,P=0.020)和冠心病(32.2%对8.0%;χ2=5.792,P=0.016)的患者比例显著较高.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教育水平较低[优势比(odds ratio,OR)1.364,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59~1.756;P=0.016]、心房颤动(OR 2.509,95% CI 1.020~6.167;P=0.045)和糖化血红蛋白较高(OR 1.586,95% CI 1.021~2.034;P=0.030)是小卒中/TIA发病后3个月认知功能无改善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MoCA总分以及视空间执行力、回忆、抽象、定向力评分均显著增高(P均<0.001),而命名、注意力和语言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约2/3的小卒中/TIA患者存在认知损害,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改善.受教育水平较低、心房颤动和基线糖化血红蛋白较高是影响小卒中/TIA后认知损害无改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对TIA的研究集中在对TIA概念的重新认识、影像学检查、与卒中的关系以及TIA防治等方面。对TIA的研究对于卒中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预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被认为是脑梗死的危险预警信号.为了快速筛选出高危TIA患者,给予及时正确的治疗,从而预防卒中,文章就影响TIA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目前较为常用的预后评价量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常见的疾患,但近年来对其概念有一些争议,而且在病因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影像之关系等诸方面有较大进展.故此,将近年有关这方面的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ABCD~3-I评分法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脑卒中风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ABCD3-I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早期脑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182例,分别采用ABCD2、ABCD3、ABCD3-I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其中ABCD3-I危险分层分为低危40例,中危74例,高危68例,并观察TIA后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ABCD2、ABCD3与ABCD3-I评分法预测TIA后7d内脑梗死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25、0.713、0.831。TIA患者7d内进展为脑梗死27例(14.8%)。ABCD3-I评分低危、中危和高危患者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分别为0、6.8%、32.4%,中危和高危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危患者,高危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危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CD3-I评分与7d内脑梗死发生率呈正相关(r=0.486,P<0.01)。除年龄因素外,ABCD3-I评分法中各个评分项目对TIA后7d内脑梗死发生率均有明显影响(P<0.05)。结论 ABCD3-I评分法能更有效地预测TIA患者早期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可作为常规应用于临床,指导TIA危险分层评价和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ABCD3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3个月内抑郁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按照ABCD3评分测定157例TIA患者,并分为低危组51例(0~3分)、中危组91例(4~6分)和高危组15例(7~8分),比较3组90d抑郁发生率。结果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90d抑郁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vs 33.0%vs73.3%,P<0.05)。ABCD3评分预测TIA后抑郁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9,敏感性为87.7%,特异性为79.0%(95%CI:0.735~0.877)。结论 ABCD3评分是临床预测TIA后3个月内抑郁风险的一种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定义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定义、病因、诊断和治疗有了许多新的认识.最新的观点认为,TIA是由脑、脊髓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且无急性脑梗死证据.症状持续时间不再是关键,是否存在梗死才是区别TIA与缺血性卒中的关键,因此强调神经影像学在TIA诊断方面的重要性.TIA作为一种神经科急症,要求对其危险程度进行分层评价,并进行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12.
氯吡格雷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后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发作的疗效。方法选择TIA患者279例,随机分为2组:氯吡格雷组158例(氯吡格雷75 mg,1次/d),长效阿司匹林组121例(拜阿司匹林100 mg,1次/d)。患者随访1.5~3.0(2.3±0.3)年,评估2组的安全性。结果氯吡格雷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明显低于长效阿司匹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6% vs 12.40%,P0.05)。全部患者在TIA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比为0.4031,氯吡格雷组为0.1284,长效阿司匹林组为0.8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组患者发生次要事件概率和胃肠道出血事件明显低于长效阿司匹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0% vs 8.26%,1.27% vs 6.61%,P0.05)。结论氯吡格雷对TIA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优于长效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1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一种不稳定的脑血管征象和神经科急症.神经影像学的发展不仅为深人认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而且,成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研究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预测模型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的实用性与准确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2月任丘康济新图医院住院的TIA患者299例,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狭窄程度,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无颈动脉狭窄组(A组)186例,颈动脉轻度狭窄组(B组)76例,中度和重度狭窄或闭塞组(C组)37例,采集一般临床资料,采用ROC曲线分析评价颈动脉预测狭窄模型对TIA患者颈动脉狭窄的预测价值。结果 A组、B组、C组年龄、性别、已婚、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TIA、吸烟、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舒张压及HDL-C水平呈明显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颈动脉狭窄预测模型对A组、B组、C组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415(95%CI:0.346~0.484)、0.475(95%CI:0.398~0.552)、0.728(95%CI:0.639~0.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狭窄预测模型对C组预测敏感性较A组、B组更高(P<0.05)。结论颈动脉狭窄预测模型对TIA患者颈动脉狭窄的预测价值较高,此模型的使用效能较高,值得在脑卒中防控措施中推广。  相似文献   

1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传统上是指由于缺血和缺氧,短暂的脑功能障碍持续时间不到24 h,不遗留任何神经功能缺损.近年来,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TIA有了新的认识.文章对MRI,特别是弥散加权成像在TIA诊断和预后判断方面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合并代谢综合征对脑卒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合并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对脑卒中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TIA患者275例,根据是否合并MS分为TIA合并MS组(MS组)146例和TIA未合并MS组(非MS组)129例,根据ABCD~2评分将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对2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MS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过量饮酒、体重指数、空腹血糖、TG、TC、LDL-C、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非MS组,而HDL-C明显低于非M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S组ABCD~2评分,低危16例(11.0%),中危94例(64.4%),高危36例(24.7%),非MS组低危40例(31.0%),中危69例(53.5%),高危20例(15.5%),MS组低危患者较非MS组低危患者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S组中危和高危患者较非MS组中危和高危患者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组7、30及90 d脑卒中发生率分别为13.7%、15.8%、22.6%,非MS组7、30及90 d脑卒中发生率分别为6.2%、7.8%、8.5%。MS组7、30及90 d脑卒中发生率明显高于非M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TIA合并MS患者ABCD~2评分为中危和高危明显多于TIA未合并MS患者,且低危、中危、高危脑卒中发生率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7.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间隔时间对后继脑梗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到后继脑梗死发生的间隔时间与后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选择首次人院脑梗死患者658例,其中有同侧TIA的患者122例,根据TIA与脑梗死间隔时间分为1周、2~4周和4周以上.比较各组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以及病程1个月时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 有TIA史且间隔时间小于1周组患者神经功能轻度缺损比率(96%)、I级预后比率为(80%)均明显高于无1IA史组及有TIA史且间隔时间2~4周和4周以上者(P<0.01,<0.05).结论 TIA的神经保护性与TIA发作间隔时间有一定关系,对后继脑梗死有保护作用的TIA与脑梗死的间隔期应该不超过1周.  相似文献   

18.
李玉文  王松  张全忠 《山东医药》2011,51(26):11-13
目的探讨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符合TIA诊断标准的82例患者行全脑DSA检查,观察TIA患者颈内动脉和椎—基动脉系统的颅内、颅外段血管情况。结果 82例TIA患者中有血管狭窄或闭塞69例(84.15%),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17例(20.73%),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24例(29.27%),颅内—外动脉多发性狭窄或闭塞28例(34.15%)。完全闭塞14例(17.7%),狭窄≥70%者22例(26.83%)、30%~69%者22例(26.83%)、〈30%者11例(13.04%),正常13例(18.85%)。狭窄部位可见粥样硬化斑块者54例(占狭窄动脉的78.26%)。按受累血管病变部位发生频率依次为颈内动脉起始处、椎动脉V1~3段、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颅内段、椎动脉V4段、锁骨下动脉、大脑前动脉、颈总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结论 DSA对TIA病因诊断有重要作用。TIA患者最常见的原因是脑动脉狭窄及动脉斑块,DSA可以确定TIA患者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