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李建红  郭宝玉 《山西临床医药》2011,(12):909-910,916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6例经MRI或CT证实的TOB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TOBS的主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栓形成、心源性或动脉源性栓塞,多有脑血管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复杂多样。CT,MRI可发现基底动脉尖端5条血管供血区的多发梗死灶,治愈率低,致残率高。结论:TO—B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头颅CT,MRI,尤其头颅MRI对诊断有重要意义,早诊断、早期治疗可有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廖瑜  刘双喜  易文中  周军  唐建新  武斌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5):5448-5449,i004
背景:二醋吗啡(海洛因)引起的海绵状白质脑病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病种,临床上对临床表现、病理改变与影像学特点分析较少。目的:探讨海洛因引起的海绵状白质脑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回顾性研究。地点和对象:南华大学附属怀化医院神经内科收治患者6例,5例来自怀化市戒毒所,1例来自贵州省。方法:查看流行病学资料,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体格检查,治疗资料以及头颅CT,MRI等影像学资料。主要观察指标: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头颅CT,MRI等影像学特点。结果:患者有吸食海洛因病史,在突然戒断复又吸食后发病,有小脑症状和白质病变的体征,CT,MRI表现为对称性片状白质损害、部位在小脑、基底核、内囊后肢和半卵圆中心,脑脊液检查为阴性。结论:海洛因引起的海绵状白质脑病有自己独特的流行病学特点,根据临床征象及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生前诊断海洛因白质脑病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3.
赵平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22):3021-3022
目的探讨头颅CT及MRI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不同,以便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11月至2013年2月的3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予以头颅CT和头颅MRI影像学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头颅CT和头颅MRI均能表现出基底节渗出、脑结核瘤、脑积水和脑梗死,但MRI还能显示出脑干、视交叉等CT无法显示的病变情况,且MRI可显示出基底池早期渗出和脑实质情况。结论头颅CT及MRI均能诊断结核性脑膜炎,但是MRI诊断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RI)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38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以临床综合诊断为“金标准”,观察患者头颅MRI及DSA表现。结果 头颅MRI确诊30例,DSA确诊31例,两者联合检测确诊37例,头颅MRI联合DSA检出率高于单独诊断,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颅MRI联合DSA能够有效诊断TOBS,具有较高诊断效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对15例TOB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OBS主要病因为脑栓塞和脑血栓形成。首发症状常为眩晕或意识障碍,可合并有眼球运动障碍,运动障碍,瞳孔异常等。影像学特征为病灶多发,幕上幕下同时出现,以小脑、丘脑、枕叶、中脑梗死多见。该病预后差。结论:TOBS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MRI优于CT,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螺旋CT/MRI影像表现特征,探讨螺旋CT/MRI在该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住院手术治疗的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患者40例,观察患者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及CT/MRI影像学表现,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对患者行视神经管的减压手术病理确诊,40例患者均为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研究显示,螺旋CT检查确诊37例,诊断符合率92.5%,MRI检查确诊35例,诊断符合率87.5%,两组结果对比不具有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CT检查显示患者视神经管骨折部位包括蝶鞍型骨折、管前型骨折、半管型骨折和全管型骨折,MRI检查显示患者视神经损伤包括移位、水肿、出血和萎缩。结论:CT/MRI检查对了解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性质、范围及程度有重要意义,能够准确判断患者视神经病变的情况,分辨率高,联合诊断可为临床诊断、治疗及评估预后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TBM)的临床特点以及各临床分期中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5例确诊TBM患者进行头颅CT与MRI检查,其中71例同时行头颅MRI增强检查,28例行脊髓MRI平扫及增强检查。将85例患者进行分期,分析各临床分期症状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85例患者中,Ⅰ期患者25例,Ⅱ期34例,Ⅲ期26例。最常见的临床特点为发热、头痛、脑膜刺激征、颅神经麻痹等。Ⅰ期患者多表现为发热、头痛,进入Ⅱ期和Ⅲ期逐渐出现意识障碍、颅神经麻痹、偏瘫等表现。最常见的影像学表现包括脑膜强化、脑实质结核、脑梗死。其中Ⅰ期主要表现为脑膜及脑实质的炎性渗出,Ⅱ和Ⅲ期患者出现基底部脑膜强化、脑实质结核、脑梗死、脑积水、脑水肿。头颅CT异常者25例,阳性率为29.41%,其中Ⅰ期为4.00%,Ⅱ期为29.41%,Ⅲ期为53.85%。头颅MRI异常者54例,阳性率为63.53%,其中Ⅰ期为48.00%,Ⅱ期为64.71%,Ⅲ期为76.92%。头颅增强MRI异常者58例,阳性率为81.69%,并可发现头部CT和MRI平扫阴性的病变15例。脊髓MRI平扫及增强检查异常者10例,阳性率为35.71%。结论 TBM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像学检查尤其是头颅MRI能够清楚显示TBM各种颅内病变表现,且阳性率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而增加。联合增强MRI可以显著提高TBM检出率,有利于TBM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后循环梗死的危险因素、影像学改变及预后。方法 经头颅CT/MRI检查,结合临床诊断76例后循环梗死。结果 头颅CT检查,梗死病灶检出率75%。MRI梗死病灶检出率100%。危险因素主要是原发性高血压。治疗有效率77%。结论后循环梗死的临床表现多样,早期诊断困难。头颅CT/MRI是诊断的重要手段。患者的功能预后与受累部位、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征。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骨巨细胞瘤,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X线、CT及MRI影像学征像。结果:20-40岁为最常见发病年龄,膝关节周围为最常见的发病部位。病变影像学特征:囊状破坏伴有皂泡状表现22例;溶骨性破坏8例;骨骼变形伴骨外软组织肿块3例;侵犯邻近骨质4例;破坏区周围硬化增生2例;细层状骨膜反应2例。结论:骨巨细胞瘤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特点,X线平片是诊断骨巨细胞瘤的最基本方法,CT对于微细病变显示优于平片,MRI对脊柱、颅骨部位病变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0.
腹膜后纤维化的综合影像诊断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腹膜后纤维化(RPF)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9例:RPF的IVP、B超、CT及MRI表现。结果 RPF的影像学表现为腹膜后弥漫性斑块或肿块及腹膜后脏器的浸润,多伴有肾盂输尿管扩张。结论 CT和MRI能全面反映腹膜后病变的各种表现,并能进行分期及疗效监测。综合分析各种影像学检查有助于RPF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TOB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TOBS的主要病因为脑栓塞及脑血栓形成,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及肢体瘫痪,CT不能清楚显示TOBS早期梗死病灶,磁共振弥散加权扫描(DWI)能准确显示TOBS梗死病灶部位及数目,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能直接反应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大脑后动脉情况。结论:TOBS须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磁共振检查对于早期诊断基底动脉综合征作用明显优于CT,DWI为早期脑梗死发现的首选检查序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1998-2005年的31例确诊TOBS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TOBS以意识障碍、眩晕、肢体运动障碍起病多见,合并视觉、眼球运动、偏身感觉、记忆力、计算力障碍等;影像学表现为丘脑、枕叶、小脑、中脑、颞叶等多部位梗死灶。结论 TOBS的诊断依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13.
左旋咪唑所致脱髓鞘脑病的CT、MRI评价(附3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左旋咪唑致脱髓鞘脑病的CT、MRI表现特点,探讨CT、MRI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35例左旋咪唑致脱髓鞘脑病的CT、MRI及临床资料。结果 本病在CT、MRI上显示为双侧脑室周围及额、顶、枕、颞叶白质区有多发病灶,CT为低密度影,MRI为长T1长T2信号,很少有占位效应。MRI的影像学诊断率明显高于CT。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弥漫性脑损害的症状和体征。结论 CT、MRI能为左旋咪唑所致脱髓鞘脑病的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信息,且MRI优于CT。与有相似影像表现病变的鉴别应紧密结合临床资料,仅凭CT、MRI表现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颌骨牙源性粘液瘤的螺旋CT及MRI的影像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0例牙源性粘液瘤患者, 40例均行CT检查,其中11例行CT增强检查;5例行MRI检查,其中2例行MRI增强检查。观察40例的病灶部位、大小、内部结构、密度、信号、强化特点。 结果:40例中女22例(55%),男18例(45%),年龄10~66岁,平均(33.5±13.5)岁;上颌骨11例,下颌骨29例;临床表现为颌骨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块(29例 72.5%);主要影像学表现:40例均呈膨胀性改变,2例呈局灶性骨质破坏。特征性表现为多房伴垂直或成角分隔(21例52.5%),分隔朝向肿瘤周边。邻近牙齿脱落(18例45.0%)多见。CT增强上多数病灶可有边缘强化,MRI检查对病灶范围及成分的显示具优势。 结论:牙源性粘液瘤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联合MRI检查对颌骨OM病变诊断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MRI在下腔静脉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证实的80例下腔静脉病变的16层螺旋CT及0.35T MRI资料,CT以多期增强检查为主,MRI以平扫为主。重点分析下腔静脉病变部位、范围及性质。结果检出下腔静脉先天畸形9例(其中CT诊断5例,MRI诊断4例),下腔静脉栓子形成36例(其中血栓5例,癌栓31例;CT诊断32例,MRI诊断4例),布加综合征16例(其中CT诊断15例,MRI诊断1例),外压性狭窄12例(其中CT诊断8例,MRI诊断4例),支架置入3例(均为CT诊断)。结论多层螺旋CT及MRI能够快速、无创较为准确显示下腔静脉及其病变,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和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T和MRI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3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影像资料。CT扫描12例, MRI扫描4例。结果:11例位于胰腺边缘,瘤体呈类圆形或椭圆形囊实性团块影。肿块边缘清楚。CT平扫呈低密度,7例显示了瘤体钙化。MRI扫描4例,在T1WI、T2WI上呈高、低混杂信号,实性部分在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囊性部分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CT与MRI增强扫描显示实性部分均有强化,最大肿块实质-胰腺强化对比差,在动脉期,到门静脉期和平衡期与正常胰腺强化基本一致;囊性部分各期均无强化。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CT和MRI影像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特点可以做出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AD)和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在临床表现、认知功能、脑CT/MRI及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的不同表现及特点。方法从临床表现、脑CT/MRI、神经心理测验、脑SPECT扫描对27例AD、26例VD及25例健康对照进行研究。结果(1)AD的精神症状频率显著高于VD。(2)脑CT/MRI上VD以皮质下双侧多发病灶为主;AD以脑萎缩为著;两者差异显著。(3)AD及VD的认知功能显著降低。(4)VD的脑血流低灌注/缺损灶分布广泛;皮层的病灶以不对称性分布为主。而AD的病灶位于皮层,呈对称分布为主。(5)AD与血管性痴呆神经心理测验结果与脑血流灌注的改变相关。结论临床表现、神经心理测验、脑CT/MRI及SPECT扫描对诊断及鉴别诊断AD与VD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静脉血栓(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的临床资料特点、影像学特征及诊断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CVT患者的临床资料特点、影像学表现及诊断特点。结果 (1)30例患者的病因繁杂,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感染性相关因素最为常见,占50%。其临床表现复杂且无特异性,主要及首要的症状为头痛。(2)30例CVT患者,经CT、MRI及MRV检查发现累及上矢状窦22例,下矢状窦1例,横窦22例,乙状窦18例,直窦5例,窦汇5例,海绵窦1例,深静脉1例,皮层静脉1例。(3)28例患者进行了CT检查,25例发现异常表现,16例出现索条征、高密度三角征;15例出现脑实质水肿、静脉性脑梗死及合并出血;30例患者均进行了MRI及MRV检查,其中29例MRI检查阳性,表现为CVT形成导致的流空效应的消失,并且出现各时期不同程度的血栓信号,漏诊的1例经MRV检查确诊;30例患者MRV检查均阳性,表现为脑静脉及静脉窦充盈缺损、信号缺失及侧支循环形成。结论CVT病因复杂,发病形式多种多样,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CT、MRI及MRV检查是诊断CVT的无创、准确且敏感的神经影像学技术,其中MRI联合MRV诊断最重要。  相似文献   

19.
We evaluated suspected hepatic lesions in 30 patients using both nongated spin-echo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on a 0.35 T superconducting magnet and contrast-enhanced dynamic incremental computed tomography (CT). In the 27 patients with focal lesions, both modalities detected abnormalities in 26 patients. Liver lesions were equally well demonstrated using MRI and CT in 15 patients, better demonstrated by CT in 11 patients, and better demonstrated by MRI in 1 patient. Small lesions (<2 cm) were much better demonstrated using CT than MRI; this was significant when knowledge of the precise extent of disease was necessary for planning surgical therapy or for evaluating response to chemotherapy. Five patients had significant extrahepatic disease detected by CT; MRI identified extrahepatic abnormalities in only 2 of these 5 patients. We conclude that at the current time CT is more useful than nongated spin-echo MRI in the evaluation of suspected hepatic masses.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初步探讨小儿感染后急性小脑共济失调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征及其与临床症状之间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30例小儿感染后急性小脑共济失调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30例患儿均表现为小脑齿状核对称性长T2信号,18例为单纯小脑齿状核病变,其余12例合并桥脑背侧-小脑上脚-上髓帆、大脑脚、延髓、颈髓及基底节长T2信号。其中以小脑齿状病变发生率最高、最具有特征性,与其他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脑症状出现至初查/复查MRI的时间<3 d者,患儿临床症状重,颅内病灶范围广,多部位累及;3~5d者,症状好转,齿状核病灶范围缩小;6~9d者,患儿临床症状明显好转,齿状核病灶消失或回缩至第四脑室旁;>9d者,患儿临床症状痊愈或明显好转,颅内病灶消失。总体呈正向相关,且病灶的消失早于临床症状、体征。结论小儿感染后急性小脑共济失调具有特征性的影像表现,密切结合临床,能够为疾病诊断及预后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