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小儿与成人不同的生理与病理生理特点,小儿重度烧伤休克与多脏器功能障碍发生高于成人,如何提高小儿烧伤救治水平,降低死亡率是小儿烧伤治疗的关键。我们自1993—06~1996—12对24例重度烧伤患儿予以山莨菪碱,并设对照组观察。结果显示山莨菪碱对小儿重度烧伤的治疗作用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2.
3.
王甲汉 《医学综述》2000,6(10):447-448
<正>烧伤创面是引起感染和全身性炎症反应的综合征(SIRS),是导致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重要因素。尽早清除烧伤坏死组织,是减少毒素吸收,防治感染和减轻内脏功能损害的有效措施。自1942年Young首次开展Ⅲ度创面早期切痂植皮的方法后,60年代末以来,国内外烧伤工作者在早期切痂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初步疗效。证实休克期切痴(伤后72小时内),对降低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的病死率,缩短疗程,减轻感染和脏器损害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1973年Tilney首先描述了多系统脏器功能衰竭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当时称为“序贯性系统衰竭” ,认为急性大量失血和休克可使原先未受累的器官发生衰竭。 1 975年Baue将类似病例称为“多发性、进行性或序贯性系统脏器衰竭”。以后 ,Eisemen和Fry分别命名为多器官衰竭 (multipleorganfailure ,MOF)和多器官系统功能衰竭 (multipleorganandsys temfailure ,MOSF)。已知MOF的发生与创伤、休克、持续代谢高度亢进、再灌流损伤、内毒素血症或脓毒症有关 ,休克和感…  相似文献   

5.
大面积烧伤多脏器功能衰竭防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如何防治烧伤后多脏器功能衰竭,提高大面积烧伤治愈率。方法:总结了我院1980 ~1987 年烧伤面≥30 % 病例181 例为组1 和1996 ~1998 年≥30 % 烧伤病例146 例为组2 的两组病例临床资料。治疗中主要的不同是组1 休克期输液量少于1970 年全国烧伤会议制定的标准,而组2 则大大超过这一标准。组1 切痂后用猪皮打洞嵌自体皮而组2 切痂后用微粒皮肤移植覆盖创面。结果:组1 烧伤死亡率为27-6 % ,MSOF21 例,死亡19 例。组2 烧伤死亡率2-7 % ,MSOF1 例,死亡1 例。烧伤后MSOF 有两个高发期,即早期( 伤后7 天内,其初始因素主要为休克) 和晚期( 伤后21 天后,主要为感染引起) 。结论:一旦发生MSOF,预后极差,因此应将预防作为重点。其关键在于及时有效地抗休克和正确合理地创面处理。休克期输液量平均应大于1970 年全国烧伤会议制定标准的20 % 左右。微粒皮肤移植技术的应用因较好地解决了Ⅲ°创面的覆盖问题,大大降低了大面积烧伤MSOF 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分析经我科诊治的27例感染性休克伴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患儿的临床情况。通过分析资料可以看出,损害脏器越多、病死率越高。要阻止疾病的发展,降低病死率,必须注意对其高危因素的监测和及早处理,同时早期给予脏器支持及营养支持等。  相似文献   

7.
大白鼠出血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障碍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模拟多脏器功能障碍发病因素 ,建立大白鼠出血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障碍模型。方法 :大白鼠经动脉放血 ,造成失血性休克模型 ,平均动脉血压降至 30~ 35mmHg,并维持 1h ,随后用 6 0 %自体血和 2倍血量的生理盐水从静脉回输 ,进行复苏 1h。大白鼠随机分成 3组 :正常对照组、假休克组 (不放血诱导休克 )、休克组 (放血诱导休克和复苏 )。结果 :复苏后 72h ,休克组的生存率降至 2 0 %。复苏后 18h器官病理取材 ,H E染色 ,光镜下显示 ,休克组大白鼠的心、肺、肾、肝组织出现不同程度水肿、变性、白细胞浸润、出血等。复苏后 18h ,检测CK、Cr、ALT、AST、ALKP指标 ,休克组明显升高 ,是正常值 3倍以上 ,提示心肌、肝脏、肾脏的损伤 ,与假休克组和正常大白鼠值比较 ,两者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结论 :模拟临床休克致病因素 -出血性休克 -成功建立多脏器功能障碍大白鼠模型。  相似文献   

8.
小儿烧伤休克期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1988年至1992年收治的120例感染性休克并发脏器功能衰竭(MOF)的临床资料,对MOF发生与休克时间、年龄等关系进行了分析讨论,总结了MOF的发病因素、临床发展规律及预后,提示本病起病隐匿,发展成MOF的因素是以炎症反应为基础的综合性因素,发生MOF后平均死亡率68.18%。肺脏为MOF始动器官,肾功在判断预后中起重要作用。治疗MOF的关键在于预防为主,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0.
11.
快速补注对烧作休克延迟复苏病人脏器损害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讨快速补液对烧伤休克延迟复苏病人脏器损害的防治作用。方法37例TBSA>40%的烧伤病人按复苏方法不同分为A(n=17)和B(n=20)2组进行补液,观察休克期内(烧伤后48h)出入量及伤后当日,3,7,15和30d心肌酶谱、肝肾功能的变化。结果(B组)快速补液2h内补进液体(为第一个24h公式计算量的(38.8±6.1)%)显著超过(A组)传统补液方法(为第一个24h公式计算量的(16.5±2.1)%),B组第1个24h补液总量为公式计算量的(131.4±14.3)%,尿量也显著增加。伤后心肌酶谱、肝肾功能各指标显著升高,两组比较,B组显著低于A组。结论对烧伤休克延迟复苏病人采取快速补液可以减轻脏器损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感染性休克时脏器组织中分子物质和脂质过氧化的变化及山直菩碱的作用。方法:运用盲肠结卞、穿刺法复制家兔感染性休克模型进行实验。结果:实验组血浆及心、肺、肝和肾组织的中分子物质和丙二醛比对照组均有显著升高( P< 0.05~0.01);血及各组织 G S H Px 活力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05~0.01),全血、心、肺 S O D活性增加( P< 0.05~0.01),肝、肾 S O D 活性降低( P< 0.05 和 P< 0.05)。在应用山莫菩碱实验治疗后,中分子物质和丙二醛含量比实验组明显降低( P< 0.05~0.01),而 G S H Px 活力有所增加( P< 005~0.01), S O D活力与实验组相比出现相反的变化( P< 0.05~0.01)。结论:结果表明中分子物质和脂质过氧化在感染性休克中起重要作用,山莫菩碱具有细胞保护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生儿感染性休克与多脏器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44例新生儿感染性休克死亡患者,探讨其脏器功能衰竭情况。结果:44例患者中有42例出现1~4个脏器同时发生功能衰竭症状,多是1~2个脏器出现功能衰竭现象,占86%(38/44)。通常出现最多的脏器功能衰竭是呼吸系统(86%)。结论:新生儿感染性休克原发病主要是感染性肺炎,脏器功能衰竭通常出现在呼吸系统中,有时只有1个脏器合并出现功能衰竭,往往亦提示预后严重。  相似文献   

14.
我科于1990年1月至2002年12月的12年期间共收治烧伤面积(TBSA)≥30%的患者314例,确诊发生严重烧伤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MOF)的为81例(25.8%)。现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81例MOF中男56例,女25例。年龄11个月至78岁。TSBA30%~99%,Ⅲ度为10%~90%,平均TBSA57.8%±23.5  相似文献   

15.
小儿烧伤休克期护理体会青海医学院附属医院烧伤科孟祥芬在日常生活中,小儿烧伤较为多见,以0~3岁小儿更为多见,特别是我省地处高寒,农村一年四季睡热板炕、土炕,城市经常用热水袋,为小儿保暖等,易发生馆烫伤,另外小儿好动、好奇心.自控制力差,家长管理不善,...  相似文献   

16.
烧伤休克延迟复苏与感染对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比较烧伤后及时补液复苏与延迟复苏对烧伤感染和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影响,探讨其发生原因。方法 对278例烧伤休克住院患者按入院时间的不同分为延迟复苏组和非延迟复苏组,记录纠正休克所需时间,同时检测感染和器官功能。结果 随着延迟复苏时间的延长,不仅纠正休克所需时间延长,复苏失败率增高,而且感染和MODS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结论 烧伤休克的延迟复苏是发生烧伤感染和MODS的重要因素和  相似文献   

17.
烧伤休克是小儿烧伤的主要并发症.由于小儿"五脏成而未全,全面未满"独特的生理病理特点,在皮肤障碍功能受到破坏后对失液的耐受性较差,病情变化快,休克期的死亡率往往高于成人.如何及时补充输液量,调整输液速度对小儿临床护理指标的观察显得尤为重要.临床实践证明,小儿烧伤休克期护理指标的变化对抗休克输液量的合理输入,使之平稳度过休克期,减轻对脏器功能的打击,减少脏器的并发症,提高治愈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山莨菪碱在严重烧伤后早期防治MODS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烧伤后休克期内不同时间切痂对脏器损害的影响。方法 以大鼠30%TBSAⅢ度烫伤为模型,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烧伤对照组(C组)和1、3、6、12、24、36h切痂组,(n=6)。伤后立即开始补液。各切痂组于伤后各时相点切痂,伤后72h行血浆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天冬氨酸氨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基转移酶(CCT)、尿素氮(UN)、肌酐(Cr)检测。结果 烫伤各组上述检测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以C组升高最显著,各切痂组随伤后切痂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6h前切痂各组升高不显著。结论 在及时给予液体复苏的条件下,休克期切痂能有效减轻烧伤后脏器损害,切痂越早,效果越好,6b前切痂可能是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20.
我院1992年5月至2000年6月,共收治各类小儿烧伤260例,经过精心治疗与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