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不同导尿管材料对大肠埃希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研究不同导尿管材料对大肠埃希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平板法经过细菌孵育对未硅化处理乳胶、硅化处理乳胶、全硅3种导尿管材料膜片制备生物膜模型,通过菌落计数法确定黏附于导尿管材料生物膜内细菌菌落数量并用扫描电镜观察生物膜的形态。结果全硅橡胶形成生物膜细菌最少,平均菌落数为6.98×103CFU/cm3,硅化乳胶材料黏附生物膜的膜内平均菌落数为3.72×105CFU/cm3,未硅化处理乳胶形成生物膜的细菌最多,平均菌落数为6.74×105CFU/cm3,三者两两比较,统计学均有差异显著性(P<0.01);扫描电镜观察未硅化处理乳胶、硅化处理乳胶导尿管、全硅导尿管材料的生物膜内均有细菌团块聚集,可见纤维素样物质交联;但在全硅导尿管材料中,有的部位仅见大量细菌附着,无纤维素样物质交联。结论3种导尿管材料中,全硅导尿管材料不容易形成细菌生物膜,临床长期留置导尿的患者应选择全硅导尿管。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材质导尿管对大肠埃希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在乳胶、纯硅胶、硅橡胶材质导尿管膜片上制备大肠埃希菌生物膜,扫描电镜观察生物膜的形态。用冲洗、冲洗+超声振荡方法处理附有不同生长时期生物膜的导尿管,通过菌落计数法了解两种方法对不同时期生物膜的清除效应。结果:乳胶、纯硅胶、硅橡胶导尿管生物膜内均有细菌团块样聚集,可见纤维素样物质交联。硅橡胶导尿管生物膜内纤维素样交联物相对较少。在生物膜形成的初期,两种处理方法具有相同清除效应;但当生物膜趋于成熟后,单用冲洗方法难以将黏附细菌洗脱。结论:建议选择使用经济、实用的硅橡胶导尿管。在生物膜形成初期,对导尿管一般冲洗能较彻底地清除黏附细菌。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肠道门诊标本检出的聚集性大肠埃希菌,研究其相关致病因子的毒力基因。方法:使用生物膜形成试验筛检聚集性大肠埃希菌,获得菌株后,进行转译激活因子基因,CVD432质粒基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Ⅰ型鞭毛基因、Ⅱ型鞭毛基因、Ⅲ型鞭毛基因、Ⅳ菌毛基因,质粒编码毒素基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耐热性肠毒素基因等各种基因检测,研究不同基因的分布和生物膜实验的相关性。结果:可以通过生物膜形成试验筛检聚集性大肠埃希菌,并根据毒力基因分型。结论:生物膜形成实验作为利用生物学特性筛检聚集性大肠埃希菌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聚集性大肠埃希菌的生物膜的形成与其各类毒力基因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生物膜形成与耐药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50株临床分离的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UPEC)形成生物膜情况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生物膜阳性菌株,K B纸片扩散法分析UPEC对8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再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细菌耐药性与生物膜形成之间的关系。结果50株UPEC中,生物膜阳性34株,占68.00%。UPEC对8种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耐药性;经统计学分析,生物膜阳性菌株对氨苄西林和庆大霉素耐药率(76.47%和55.88%)明显高于生物膜阴性菌株(43.75%和1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PEC产生物膜现象较普遍,生物膜形成与其对氨苄西林和庆大霉素的耐药性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秋玉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1):12-12
革兰阴性菌已成为近年医院感染的主要细菌 ,据我院近两年对细菌的监测 ,革兰阴性杆菌占我院常见菌的 4 9.7%。大肠埃希菌排在我院常见菌的首位 ,分析其耐药情况 ,对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1 资料与方法 我院临床科室送检的各类标本分离出病原菌 312株 ,其中大肠埃希菌 6 4株 ,占 2 0 .5 % ,1999年分离出细菌 32 6株 ,其中大肠埃希菌 77株 ,占 2 3.6 %。采用美国 B- D公司生产的90 5 0型微生物增长分析器和半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2 结 果 大肠埃希菌对青霉素类药物产生较强的耐药性 ,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尚有较好的敏感性。对…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大肠埃希菌在水中的存活时间及影响存活时间的因素。方法将大肠埃希菌加标于灭菌生理盐水和无菌自来水中制成模拟水样,分别在4℃和室温(25℃)下存放90 d,用Live/Dead荧光染色镜检法确定细菌总数和活菌总数,用胰大豆蛋白胨琼脂(TSA)和平板计数琼脂(PCA)确定细菌的可培养数。结果大肠埃希菌加标于水中,在90 d内细菌总数未发生较大变化;在生理盐水中,活菌总数未发生较大变化,4℃低温条件下可培养菌数逐渐下降为0,在25℃室温条件下可培养菌数下降3个数量级;在无菌自来水中,可培养菌数逐渐下降为0,4℃低温条件下活菌总数未发生较大变化,25℃室温条件下活菌总数逐渐下降为0。结论在4℃低温诱导下,大肠埃希菌在水中可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在室温下,大肠埃希菌在水中可保持较长时间的可培养性;富营养的TSA琼脂检测的菌落数多于寡营养的PCA琼脂;用平板涂布法检测水中的大肠埃希菌可能低估了肠道致病菌污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分析一起食物中毒的途径和原因,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依据。方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319名学生进餐,56人发病,罹患率17.55%;本次疫情系由O136K78侵袭性大肠埃希菌所致食物中毒。结论:应重视餐饮业尤其是集体食堂的监督管理,提高《食品卫生法》的宣传力度,确保饮食安全以杜绝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2009年8月,本所对一起食物中毒进行了调查,结果为一起致泻性大肠埃希菌食物中毒事故。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壳聚糖对大肠埃希菌生物被膜形成的作用。方法以空白导管(对照组)、包被分子量5000、30万、100万壳聚糖的导管为载体,构建形成7d的大肠埃希菌生物被膜,并依次设为第1、2、3、4实验组;然后细菌计数、生物被膜定量、扫描电镜(SEM)观察。结果第1、2、3和4组的细菌计数依次是2.29×107CFU/ml、1.19×107CFU/ml、1.45、1.99×107CFU/ml;吸光度为0.137、0.050、0.080和0.135;扫描电镜下,第1组的细菌密集、均匀,细胞壁较光滑、菌体规则;第2、3组的细菌少,呈聚集状,菌体有凹陷、扭曲现象;第4组细菌密集。结论分子量5000和30万的壳聚糖对形成7d的大肠埃希菌生物被膜有抑制作用,分子量5000的壳聚糖作用更强;分子量100万壳聚糖没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医院产ESBLs大肠埃希菌(ECO)临床分离株的流行现状、耐药性及其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为医院感染控制和临床诊疗感染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菌株进行鉴定和药物敏感性分析,采用结晶紫半定量方法检测菌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结果 医院ECO检出前3位病区分别为普外病区、肾脏病区和呼吸病区;检出前3位标本分别为痰、尿和血液;466株ECO临床分离菌株中,产ESBLs菌株297株占63.73%,非产ESBLs菌株169株占36.27%;对>3类抗菌药物耐药ECO 357株占76.61%,其中,产ESBLs菌株287株占61.59%,耐药率最高的为氨苄西林,其次为头孢唑林和头孢曲松;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60.0%;已出现耐亚胺培南ECO;对于临床常用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和单酰胺类抗菌药物,与非产ESBLs菌株相比,产ESBLs菌株的MIC值与耐药率显著升高;而对头霉素类、呋喃类、含酶抑制剂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碳青霉烯类药物的敏感性产ESBLs组与非产ESBL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00%的ECO具有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生物被膜形成量以中量为主,不同标本来源的菌株之间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医院ECO产ESBLs比例高,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强,呈现多药耐药的特征,医院应加强产ESBLs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感染控制,避免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3.
孙嵩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32(3):264-265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已经代替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以下简称《食品卫生法》),很多人在执法过程中发现,与《食品卫生法》相比,《食品安全法》将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超标的食品在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之外。对此,笔者认为只要改变《食品卫生法》时代对这一违法行为的处罚模式就可以处罚了(包括无生产日期或批号的即食食品)。同时该文对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超标食品与"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进了实质意义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为检测食品中大肠杆菌O15 7∶H7,本研究通过优化培养基成份和筛选选择性抑菌物质设计了一种选择性分离鉴别培养基 ,CTV MUG RSMAC琼脂。使用该培养基不仅可有效抑制杂菌的生长 ,还能同时鉴定大肠杆菌O15 7∶H7的三种主要生化特征———不发酵山梨醇、不发醇鼠李糖、不分解MUG ,可避免漏检发酵山梨醇的大肠杆菌O15 7∶H7变异株。样品用选择性增菌肉汤 42℃培养过夜后 ,在CTV MUG RSMAC平板上划线接种 ,37℃培养 2 4小时 ,挑选特征菌落做O15 7、H7抗血清凝集试验和肠杆菌科主要生化试验 ,整个程序可在 3天内完成。检测了 12 6份食品样品 ,结果检出 3份阳性 ,与用FDA方法的检测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提高食源性疾病监测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方法采集2017年-2018年无锡市梁溪区食源性疾病监测标本272份,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可疑菌落的挑选,比较大肠埃希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检出率。结果 2017年、2018年分别检测食源性疾病监测标本170份、102份,筛选出大肠埃希菌100株、96株,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分别为58. 8%和94. 1%;采用多重实时荧光PCR分别检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15株、32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分别为8. 8%和31. 3%。2018年在ECC显色培养基上呈蓝色和无色菌落中分别检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28株和4株。结论 ECC显色培养基用于食源性疾病监测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筛选,用多重实时荧光PCR进行食源性疾病监测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确认试验,2018年大肠埃希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检出率较2017年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