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AF内固定并经椎管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AF内固定并经椎管椎体内植骨的手术方式和临床疗效。方法对41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行AF内固定,并经椎管椎体内植骨及后路植骨,术后卧床2-4周,腰背肌锻炼,腰围固定。结果随访36例,随访时间3月-32月,平均17.5月。根据手术前后影像学评价(椎体高度的恢复,椎管侵占率、脊核后凸cobb's角)和神经功能评价(Frankel分级),优良率80.5%,无松动断钉等情况。结论AF固定对于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有良好复位、固定作用,同时行经椎管椎体内植骨,能增强脊柱前柱的抗压稳定性,再加上后路植骨,能提高脊柱融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偃师市人民医院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3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经椎弓根植骨结合后路短节段固定对患者进行治疗,对治疗后的效果和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32例患者中,31例显效,1例有效,总有效率为100%;所有患者均无术后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的方法有利于稳定患者的脊柱前中柱,避免出现内固定断裂、椎体高度丢失现象,且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淮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行后外侧植骨结合后路短节段固定术治疗,观察组则给予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结合后路短节段固定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随访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随访18个月,观察组患者未见松动、断裂现象,对照组有3例出现内固定断裂。结论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效果显著,能即时有效并长期维持椎体高度,并增加脊柱前中柱的稳定性,同时还能有效避免椎体高度丢失、内固定松动、断裂等现象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后方入路椎管环形减压、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40例胸腰椎新鲜骨折的患者进行后路椎管环形减压、椎体内植骨手术.结果术后随访12个月~48个月,平均随访20.6个月,采用Frankel分级评定神经功能恢复的效果,40例患者中有30例各提高了1~3级,3例无明显变化.其中,4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部分恢复,其余的无变化.术后26例脊髓受压完全解除、伤椎管减压充分.结论后方入路椎管环形减压可减少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复合椎体内植骨手术对胸腰椎新鲜骨折患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行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及效果。方法:本组病例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21~56岁,平均36岁,手术采用经后路减压AF內固定撑开复位结合经伤椎椎弓根行椎体内植骨填充椎体內空隙的方法治疗。结果:30例均得到随访,时间9~24个月,平均12个月,內固定无断裂,椎体高度无丢失,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优(神经功能恢复2级以上)18例,良9例,差3例,优良率90%。结论:胸腰椎骨折经后路行AF撑开复位、固定能达到有效复位及坚强内固定,椎板减压及经侧方切除椎体后缘骨块可以直接减除前后方压迫,再结合经伤椎椎弓根行椎体內植骨,可以填充复位后椎体內的空隙,对伤椎的愈合和强度的恢复及防止后期的高度丢失有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后路固定开放减压加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后路固定开放减压加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36例经后路固定开放减压加椎体内植骨治疗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病例,对手术时机、减压方法及植骨等因素对治疗效果的影响进行总结.结果 36例中32例椎体的高度、脊柱的稳定性均得到恢复.除2例脊髓完全损伤者功能未能恢复外,其余患者脊髓功能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标准有1~3级提高.结论 适应证的合理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减压方法、有效的植骨对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李华杰  徐文联  王波  孙欢 《安徽医学》2011,32(5):607-608
目的 探讨自体骨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自体骨椎体内植骨,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16例,以获得椎体前中柱的支撑.结果 本组16例均获随访,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脊柱生理曲度、神经功能恢复满意,无一例断钉现象.结论 自体骨伤椎椎体内植骨重建了椎体高度,增加了脊柱前中柱的稳定性,在减...  相似文献   

8.
何勇齐  杨瑞雄  刘慧  吴梦飞 《中外医疗》2011,30(33):37+39-37,39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与椎体内植骨联合治疗的效果观察。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20例,对其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与椎体内植骨联合治疗的方法,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随访1~2年,1例A级,1例B级,2例C级,2例D级,14例E级,伤椎椎骨形态良好恢复,骨折较好愈合,对伤椎前缘高度、椎管占位及Cobb,s角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术后与术前比较P〈0.01,术后与取内固定后6个月比较P〉0.05。结论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安全可行,效果良好,具有较高安全性,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椎弓根钉内同定结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6月~2007年3月手术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48例.骨折节段:T112例,T1218例,L121例,L25例,L32例.椎体楔形压缩骨折35例,爆裂型骨折13例.结果:住院期间未见切口感染及神经损伤症状加重,全部随诊患者未出现断钉、断棒及椎弓根钉拔出现象.术后摄X线片观察椎体高度较术前平均增高35.4%,后凸畸形角平均恢复18.1°,脊柱椎体排列良好,椎体内植骨融合良好,术后Frankel分级平均改善1.5级.结论: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可维持椎体高度,促进骨愈合,减少椎弓根钉断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孙波  程维  段显亮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24):2909-2910
目的:评价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6月~2007年3月手术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48例。骨折节段:T112例,T1218例,L121例,L25例,L32例。椎体楔形压缩骨折35例,爆裂型骨折13例。结果:住院期间未见切口感染及神经损伤症状加重,全部随诊患者未出现断钉、断棒及椎弓根钉拔出现象。术后摄X线片观察椎体高度较术前平均增高35.4%,后凸畸形角平均恢复18.1°,脊柱椎体排列良好,椎体内植骨融合良好,术后Frankel分级平均改善1.5级。结论: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可维持椎体高度,促进骨愈合,减少椎弓根钉断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经伤椎椎体内植骨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自2004年3月~2006年10月间经后路减压横突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61例作为研究对象且分为两组:(结合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椎体内植骨者27例为A组,仅行后路减压横突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者为B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访2~2.5年,观察两组间术后2周及内固定物去除后伤椎椎体高度、Cobb角的变化;同时评价内固定的失败率。结果Cobb角及伤椎体高度在术后2周两组间比较无甚昔性差异(P〉0.05),但在内固定去除后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内固定去除后腰背痛发生率较低且未发现内固定失败。结论经伤椎椎弓根固定结合伤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可以降低术后矫正角度的丢失及内固定的失败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联合椎板问植骨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来我院骨科进行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16例,按照治疗的不同方法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n=58),分别实施经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联合椎板间植骨治疗。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后1d、2d、3d及7d的VAS疼痛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明显较低(P〈0.05)。两组治疗后的前缘高度、后缘高度均明显升高,研究组改善更为明显,脊髓神经功能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联合椎板间植骨具有显著的远期临床效果,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于鉴筠  吴承佳  刘波 《安徽医学》2012,33(10):1324-1326
目的评价GSS固定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对于腰椎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GSS固定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对62例患者进行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较,治疗后伤椎前缘高度显著升高,压缩角度和后凸Cobb角显著减低;神经功能平均分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患者的神经功能得到了显著改善。结论 GSS固定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术治疗腰椎骨折不仅对于脊椎骨原形态的恢复有重要作用,还对恢复神经系统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的主要目的 在于探讨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结合伤椎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查阅近20年内关于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结合伤椎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国内外文献,将其进行比较分析,对该治疗方法 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总结,术后X线片显示,绝大多数患者的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无内固定物松动、无断钉断棒等并发症。因此,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结合伤椎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较传统跨伤椎内固定术式具有明显的临床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后路椎体次全切除椎间支撑植骨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后路椎体次全切除椎间支撑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19例,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行X线片及三维CT扫描,观察椎间高度、椎间支撑体及周围植骨融合情况、椎管减压程度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结果:19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6~36个月,术后1周X线片未见支撑体明显移位,脊髓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术后3个月X线片、CT扫描示椎管通畅无占位,支撑体及周围植骨与临近椎体间隙模糊;术后6个月、12个月X线片、CT扫描示18例患者支撑体及周围植骨与邻近椎体有连续骨小梁形成,1例支撑与椎间无连续骨小梁通过,但周围植骨已骨性愈合;1例支撑倾斜(矢状面或冠状面倾斜角度均〈10°);19例Frankel分级均明显改善。结论:后路椎体次全切除椎间支撑植骨减压彻底,有利于脊髓神经恢复,支撑体植骨有利于恢复脊柱稳定性,降低内固定松动和断裂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 AF固定结合经椎管椎体植骨加硬膜外骨泥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 2 7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用 AF固定结合经椎管椎体植骨加硬膜外骨泥植骨并进行随访。结果 :Cobb氏角术前平均 2 3°(1 1°~ 3 6°) ,术后平均 5°(3°~ 8°)。伤椎前缘高度术前 (% ) 51 .1 2 (2 4~ 70 ) ,术后 (% ) 95.3 (92~ 1 0 0 ) ,1年后 (% ) 94.7(88~ 98)。椎管受阻狭窄程度按 Wolter分类 ,术前指数 1有 4例 ,指数 2有 1 9例 ,指数 3有 4例。术后指数 0有 2 4例 ,指数 1有 3例。神经功能按 ASIA分级 ,除 1例 A级无恢复外其余有 1~ 3级恢复。结论 :AF固定是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常用而效果满意的方法 ,结合经椎管椎体植骨加硬膜外骨泥植骨有利于维持椎体高度 ,防止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经Wiltse入路联合椎弓根植骨与传统腰椎后路在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上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6年4月-2013年4月,于我院治疗需要手术且不需后路减压的单一节段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患者共63例,其中男32例,女31例,平均年龄38岁.患者随机分为3组(n=21):经Wiltse入路组并经椎弓根植骨组、传统后正中入路经椎弓根值骨组、传统后正中入路未经椎弓根值骨组,分析比较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脊柱Cobb角度改变,术后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以及末次随访JOA评分.结果 术后对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随访时间6~56个月,平均25个月.手术时间、术后Cobb角矫正率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入路组1在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上明显少于另外2组,且术后VAS评分、末次随访JOA评分优于其他2组(P<0.05).末次随访Cobb角丢失率植骨组低于未植骨组(P<0.05).结论 Wiltse入路经肌间隙可直接到达椎体关节突,在治疗不需减压的胸腰椎骨折上,可减少椎旁肌剥离引起的肌肉疼痛,减少术中损伤,加快术后恢复,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经椎弓根植骨,可提高患者伤椎椎体愈合后强度及稳定性,可防止远期出现胸腰椎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18.
①目的 评价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②方法 对43例患者行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手术.骨折节段:T11 6例,T12 15例,L1 12例,L2 7例,L3 3例.椎体楔形压缩骨折28例,爆裂型骨折15例.术后对其影像学、神经功能和临床症状进行评价.③结果 住院期间未见切口感染及神经损伤症状加重.随访6~30个月,所有患者未出现断钉、断棒及椎弓根钉松动现象.术后摄X线片观察椎体高度较术前平均增高36.7%,后凸畸形角(Cobb角)平均恢复19.3°,术后Frankel分级平均改善1.7级.脊柱椎体排列及椎体内植骨融合良好.④结论 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术能让骨折获得满意复位,重建椎体高度,增强脊柱的抗压稳定性,减少内固定因应力过大造成的断钉、矫正丢失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SKY骨扩张器和球囊扩张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对比分析。方法:自2004年10月至2005年12月期间,SKY组11例患者11椎,T11~L3;球囊组18例患者25椎,T5~L4,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采用经皮椎弓根穿刺,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结果:SKY组:疼痛视觉模拟数字评分由术前的(8.4±1.3)分降至术后(2.6±1.1)分,后凸畸形Cobb角由术前的(27.35%±6.45%)矫正至术后的(10.83%±5.30%),每个椎体平均灌注骨水泥6.26 ml(3.0~9 ml)。球囊组:视觉模拟数字评分由术前的(8.6±1.7)分降至术后的(2.7±1.3)分,后凸畸形Cobb角由术前的(28.71%±9.45%)矫正至术后的(11.38%±6.87%),每个椎体平均灌注骨水泥5.3 ml(3.0~11 ml)。术后随访12~15个月,平均13.8个月,未发现有疼痛加剧及迟发性神经损伤表现。SKY组发生并发症2例,球囊组发生并发症4例。结论:比较VAS评分、椎体高度恢复及骨水泥灌注量来看基本相似,提示SKY骨扩张系统与球囊扩张系统疗效相近。  相似文献   

20.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9,(11):1074-1077
目的探讨骨水泥弥散状况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骨折患者132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接受PKP治疗,根据手术穿刺方式分为单侧骨水泥弥散组(n=80)和双侧骨水泥弥散组(n=52),单侧骨水泥弥散组患者采取左侧椎弓根入路,双侧骨水泥弥散组患者采取双侧椎弓根穿刺。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12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疼痛,采用X线片测量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和伤椎矢状面Cobb角,并观察术后伤椎再骨折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2组患者术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患者术后1、12个月VAS评分显著低于术前(P <0. 05),2组患者术后12个月VAS评分显著低于术后1个月(P <0. 05);术后1、12个月,双侧骨水泥弥散组患者VAS评分显著低于单侧骨水泥弥散组(P <0. 05)。术前及术后1、12个月,2组患者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及伤椎矢状面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患者术后1、12个月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及伤椎矢状面Cobb角显著小于术前(P <0. 05),2组患者术后12个月与术后1个月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及伤椎矢状面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1 a内,单侧骨水泥弥散组患者伤椎再骨折7例(8. 75%),非伤椎再骨折3例(3. 75%);双侧骨水泥弥散组患者伤椎再骨折0例(0. 00%),非伤椎再骨折2例(3. 85%);双侧骨水泥弥散组患者伤椎再骨折率显著低于单侧骨水泥弥散组(χ2=4. 768,P <0. 05),2组患者非伤椎再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001,P> 0. 05)。单侧骨水泥弥散组和双侧骨水泥弥散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 75%(3/80)、1. 92%(1/52),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366,P> 0. 05)。结论 PKP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骨折中,单侧、双侧骨水泥弥散均可以有效恢复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但双侧骨水泥弥散可以更有效地缓解患者术后疼痛,降低伤椎再骨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